18小说网 www.18xs.cc,淡菊如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所热爱的母语正遭遇着不可避免的尴尬,而这种感受正与日俱增。
其一,遭遇英语热潮的冲击。
十九世纪会英语的被视为难得的人才,二十世纪学英语是为了成才,到了二十一世纪,不会英语简直举步维艰。从小学开始,到大学,再到之后的考研、考博、评职称,似乎当今人一生的前途都被英语“左右”着。如今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英语,汉语拼音没学,abcd已经会背诵了,很多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总抱怨:孩子们总把汉语拼音跟英语字母的发音混淆,拼音教学很累。很多学校,瞄准“英语热潮”的趋势,堂而皇之地挂起了“双语学校”的牌子,仿佛陡然间学校“洋气”了,地位陡升了,生源猛增了。于是,英语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计划中原本一周3节的英语课,通过“巧妙”安排变成了5节,甚至还多。每学期的“英语节”更是相当的热烈,花大量的时间去练唱英语歌、排演英语节目、指导写英语作文、背诵英语讲稿、制作各种展板这样的活动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甚至引发了许多敬意。且不怀疑这些小学生“表演”之外的英语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水平,只想问问:会背英语儿歌的孩子们又能背多少唐诗宋词?又读过多少中国经典书籍?会写简短的英语作文的孩子是否能写出生动具体的中文作品,会写出点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吗?会根据词牌名填一首像样的词吗?这样问或许太偏颇,但我们却不得不反思:学英语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升学、为升职、为出国还是为什么?许多人学了大半生的英语,却从未与一个外国人打过交道。很多人只会认读英语课本、完成答卷,却不会交流、说话,这样的“中国式英语”除了帮助升学和拿出来显摆还有什么用处?
学校如此,社会也如此,市场经济下的人类就是嗅觉敏感“英语热潮”扑面而来,谁都嗅出了其间的“铜香味儿”一时间各种英语教材、英语教学碟片、英语辅导班、英语角等等,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生机无限!家长更是闻风而动,互相攀比,于是不少孩子的双休日就用来“修”英语了。现在,在中国,盲目的英语崇拜似乎有泛滥成灾之势。据说,大学实际上已经没有专业差别,大学专业只有一个,那就是英语。大学本科阶段甚至流传这么一首“歌谣”:“专业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四级故,二者皆可抛。”大学毕业英语要四级,读研、留学、出研究成果,那没英语更不行了,所以外语成了一切要“高升”的人的必经途径。他们可以没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何况汉语是不要考级的)但一定得有令人叹服的英语水平。曾经,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一道题是要求将“富贵不能淫”译成英文,有人将这句话译成了“berich,butnot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类似的不可理解的幼稚错误还有很多,这表明“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令人担忧!”(环球时报2005年12月28日)无独有偶,信息时报也曾报道了一个令人诧异的新闻。某年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上,11首古诗中竟有7首出错!而这些古诗无一不是为人称道的名言绝句。这不由得叫人想起庄子.秋水中的那个典故——“邯郸学步”说的是一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特别帅,于是就去邯郸学人家走路。由于他只知道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结果,不但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自己是怎么走路的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英语教育是很重要,但英语教育不是教我们“数典忘祖”不是教我们忘本忘根!在英语的道路上奔跑太久,耗费了太多的财力、精力,如果有一天我们想回家,会不会像那个燕国人一样,已经忘记原来的路怎么走?
其二,语文教学弊端凸现。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这是众多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这样表示。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日俱减——承载着传统教化功能的语文教学,却被报以如此评价。确实,当今的语文教学弊病重重:
首先是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遭遇冷漠。
华夏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自豪。那么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余秋雨说:“文化”从狭义上说,是指精神积淀;从广义上说,是指生活方式。这样看来,依余老师的说法,上面我所说的我意识中的传统文化只是狭义上的文化,远没有上升到生活的高度。我想,传统文化的真正归宿,应该是广义上的文化。所以不是说一个人识文断字就算有文化了,或具有某种地域文化烙印了。不是,远远不是!文化实际为耳濡目染的一种过程,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语文所承载的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中还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教育尤其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在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呈现出被越来越多的浅文化、伪文化、快餐文化、粗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削弱。草根式的狂欢,历史剧的戏说,文化的低劣、娱乐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影响着语文教学。“大话西游”、“水煮三国”、“麻辣水浒”、乃至“情蒸红楼梦”四大名著的盛行,还有七夕节斗不过情人节,春节斗不过圣诞节,汤圆、粽子斗不过肯德基、麦当劳等,许多学生把英语奉为圣经,整天“abc”挂在口边,却忽略母语的学习同时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下“考什么,教什么”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字词句的反复锤炼(有些老师甚至让学生背组词背造句),篇章被条分缕析得支离破碎,索然寡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背离了传承文化的应有功能。而一味应试的课堂更缺少了教育的智慧。
其次是智慧的缺乏——“应试教育”独占鳌头。
英国的大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 -->>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所热爱的母语正遭遇着不可避免的尴尬,而这种感受正与日俱增。
其一,遭遇英语热潮的冲击。
十九世纪会英语的被视为难得的人才,二十世纪学英语是为了成才,到了二十一世纪,不会英语简直举步维艰。从小学开始,到大学,再到之后的考研、考博、评职称,似乎当今人一生的前途都被英语“左右”着。如今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英语,汉语拼音没学,abcd已经会背诵了,很多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总抱怨:孩子们总把汉语拼音跟英语字母的发音混淆,拼音教学很累。很多学校,瞄准“英语热潮”的趋势,堂而皇之地挂起了“双语学校”的牌子,仿佛陡然间学校“洋气”了,地位陡升了,生源猛增了。于是,英语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计划中原本一周3节的英语课,通过“巧妙”安排变成了5节,甚至还多。每学期的“英语节”更是相当的热烈,花大量的时间去练唱英语歌、排演英语节目、指导写英语作文、背诵英语讲稿、制作各种展板这样的活动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甚至引发了许多敬意。且不怀疑这些小学生“表演”之外的英语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水平,只想问问:会背英语儿歌的孩子们又能背多少唐诗宋词?又读过多少中国经典书籍?会写简短的英语作文的孩子是否能写出生动具体的中文作品,会写出点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吗?会根据词牌名填一首像样的词吗?这样问或许太偏颇,但我们却不得不反思:学英语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升学、为升职、为出国还是为什么?许多人学了大半生的英语,却从未与一个外国人打过交道。很多人只会认读英语课本、完成答卷,却不会交流、说话,这样的“中国式英语”除了帮助升学和拿出来显摆还有什么用处?
学校如此,社会也如此,市场经济下的人类就是嗅觉敏感“英语热潮”扑面而来,谁都嗅出了其间的“铜香味儿”一时间各种英语教材、英语教学碟片、英语辅导班、英语角等等,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生机无限!家长更是闻风而动,互相攀比,于是不少孩子的双休日就用来“修”英语了。现在,在中国,盲目的英语崇拜似乎有泛滥成灾之势。据说,大学实际上已经没有专业差别,大学专业只有一个,那就是英语。大学本科阶段甚至流传这么一首“歌谣”:“专业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四级故,二者皆可抛。”大学毕业英语要四级,读研、留学、出研究成果,那没英语更不行了,所以外语成了一切要“高升”的人的必经途径。他们可以没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何况汉语是不要考级的)但一定得有令人叹服的英语水平。曾经,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一道题是要求将“富贵不能淫”译成英文,有人将这句话译成了“berich,butnot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类似的不可理解的幼稚错误还有很多,这表明“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令人担忧!”(环球时报2005年12月28日)无独有偶,信息时报也曾报道了一个令人诧异的新闻。某年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上,11首古诗中竟有7首出错!而这些古诗无一不是为人称道的名言绝句。这不由得叫人想起庄子.秋水中的那个典故——“邯郸学步”说的是一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特别帅,于是就去邯郸学人家走路。由于他只知道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结果,不但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自己是怎么走路的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英语教育是很重要,但英语教育不是教我们“数典忘祖”不是教我们忘本忘根!在英语的道路上奔跑太久,耗费了太多的财力、精力,如果有一天我们想回家,会不会像那个燕国人一样,已经忘记原来的路怎么走?
其二,语文教学弊端凸现。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这是众多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这样表示。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日俱减——承载着传统教化功能的语文教学,却被报以如此评价。确实,当今的语文教学弊病重重:
首先是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遭遇冷漠。
华夏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自豪。那么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余秋雨说:“文化”从狭义上说,是指精神积淀;从广义上说,是指生活方式。这样看来,依余老师的说法,上面我所说的我意识中的传统文化只是狭义上的文化,远没有上升到生活的高度。我想,传统文化的真正归宿,应该是广义上的文化。所以不是说一个人识文断字就算有文化了,或具有某种地域文化烙印了。不是,远远不是!文化实际为耳濡目染的一种过程,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语文所承载的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中还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教育尤其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在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呈现出被越来越多的浅文化、伪文化、快餐文化、粗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削弱。草根式的狂欢,历史剧的戏说,文化的低劣、娱乐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影响着语文教学。“大话西游”、“水煮三国”、“麻辣水浒”、乃至“情蒸红楼梦”四大名著的盛行,还有七夕节斗不过情人节,春节斗不过圣诞节,汤圆、粽子斗不过肯德基、麦当劳等,许多学生把英语奉为圣经,整天“abc”挂在口边,却忽略母语的学习同时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下“考什么,教什么”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字词句的反复锤炼(有些老师甚至让学生背组词背造句),篇章被条分缕析得支离破碎,索然寡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背离了传承文化的应有功能。而一味应试的课堂更缺少了教育的智慧。
其次是智慧的缺乏——“应试教育”独占鳌头。
英国的大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