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女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很快就到了考试那天。早上,青瑶先是到了族学,和族学中□□儒道的同学一起前往文院。华天修和华青檀则是直接坐马车到文院门口等她。
华天修修习的是医道,并没有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验,但在青瑶考试前他特意去询问了很多族中修儒的人,还真让他知道了一些重要的小细节。
青瑶在马车上耐心地听着华天修又一遍地重复他打听到的考场注意事项,直到外面开始让考生入场了,才下了马车。
华天修最后又叮嘱了她一番才放她去门前排队。
“哥哥加油!”
青瑶闻声转头对青檀笑了笑,然后把身份文书和号牌双手递给门口的检查人员。她的书箱也被检查了一番才被放进考场。
依着号牌上的数字,青瑶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考间。考间非常小,只能容纳一人,里面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马桶,桌子上有个盛着清水的笔洗,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青瑶默默地松了口气,幸好童生试只考三个时辰,三个时辰不方便她还是没问题的,若是考个三五天,这么个敞开的小房间,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至于说以后要面对的真的要考三五天的举人试和会试,那么远的事还是到时候再说吧。
青瑶在椅子上坐定,然后从书箱里拿出文房四宝,做好准备就开始闭目养神。
这段时间青瑶刻意减少了对白色念力的使用,转而都使用青色的念力,还特意从《中医基础大全》里又学了两个后世才有的方子,但即使这样,青色念力也只增长到了六寸半,而白色念力却已经增长到了九寸。
眼看着白色念力马上就到十寸,如果被青色念力限制不能突破,那……万一真的出现最差的结果,解决的办法青瑶也在这段时间的思考中有了点模糊的主意,但从前并无人做过,所以青瑶内心十分没底。
“咚~”
锣声响起,青瑶睁开眼睛,正襟危坐。
文院中间有一条足够两辆马车并行的道路,道路两侧各有两排考间,所有考间面向中间。此时,本次的三位主考官正站在中间。
本地的县令张大人,也是三位主考官中的主考官。只见他上前一步,环顾四周,然后清了清嗓子,高声道:“本次考试马上开始,所有考生现在起立,面朝东方,拜圣人。”
所有人立即起身,整理好衣冠,面向东方而站。
三位考官也转向东方,张县令继续主持。
“拜孔圣~”
众人鞠躬。
“拜宗圣~”
众人再拜。
“拜半圣~”
众人第三拜。
拜完后,换了两位副考官之一的刘学正宣读了考场规则,然后宣布考试开始。
童生试只考两科:墨义和诗词,两科连考,加起来三个时辰。
青瑶拿到试题立即从头到尾先翻阅了一遍。确认了印刷没有问题才拿出第一张,在下面垫了几张空白的宣纸后开始答题。
墨义共一百道试题,主要考的是记忆力,题目涉及范围其实并不是特别多。青瑶先在空白的纸上写出答案,确认无误了才誉抄到试卷上。
前面都是填空题,给出上一句,填写下一句。占三十题。再三十题是简答题,问题诸如众生的生平事迹、主要言论或是其在某个情境下曾作过的诗词等。最后四十题直接是大段的默写。
青瑶一题题做下来,并未遇到特别困难的地方。虽然最后默写的四十道题内容多了点,但青瑶全部做完了顺便也检查了一遍也不过花了不到两个时辰。她又等了一会,把全部的试卷晾干,才按顺序叠整齐放到旁边。
这时,时间已经到了午时。青瑶现在时间还充足,所以她也不急着继续把诗词做完,而是拿出了带进来的午餐,准备先吃个午饭。
青瑶带进来的午饭是她前一天晚上特意做好的,是两样糕点:枣泥山药糕和茶糕。这两种糕点闻起来都气味清淡,在这种公共场合吃也不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两种糕点被青瑶特意做成了一口一个的大小,而且都没有馅,所以才能顺利通过检查带进来。
她先吃的是枣泥山药糕,这种糕点较甜,也特别管饱,青瑶吃完后差不多就有了五分饱。之后再吃茶糕,这茶糕用的茶叶是她自己采摘、炒制的,味道清香怡人,她还在里面加了薄荷,吃完不仅可以去了嘴中残留的枣泥山药糕的甜腻,还能提神醒脑。等茶糕也吃完了,就恰好七分饱了。
青瑶又喝了杯水,坐着消了会儿食,才开始继续做题。
青瑶拿出诗词那科的试题,题目是以“松”为题写一首励志诗(词),或以“月”为题作一首送别诗(词)。
青瑶想了想,脑子里立即浮现了几首诗。
她先想到了以‘月’为题的诗,月亮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喜欢引用的意象,送别诗好像也不少。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薛涛的《送友人》等都不错。只是,自己这一世才十岁,并没有经历过送别友人的情境,怎么想都觉得写送别诗不合适。相反的,励志诗就合适多了,少年人嘛,本身就该多做励志诗。
想到这,青瑶开始思索合适的诗词。白居易的《咏松》?不行,这首诗至少要五十以后才能写得出来。韩溉的《松》?好像太消极了……思来想去,‘就那一首吧。’
青瑶提笔在纸上写下: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成,文院里游离的念力顿时被引动,纷纷向青瑶方向涌来。
几位考官心生感应,向青瑶的方向看过来。
张县令大喜:“好啊,至少玄级五品,我云县之福啊。”
旁边的院君忙恭维道:“恭喜大人,我云县出此英才,大人必得嘉奖。”
&n... -->>
时间很快就到了考试那天。早上,青瑶先是到了族学,和族学中□□儒道的同学一起前往文院。华天修和华青檀则是直接坐马车到文院门口等她。
华天修修习的是医道,并没有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验,但在青瑶考试前他特意去询问了很多族中修儒的人,还真让他知道了一些重要的小细节。
青瑶在马车上耐心地听着华天修又一遍地重复他打听到的考场注意事项,直到外面开始让考生入场了,才下了马车。
华天修最后又叮嘱了她一番才放她去门前排队。
“哥哥加油!”
青瑶闻声转头对青檀笑了笑,然后把身份文书和号牌双手递给门口的检查人员。她的书箱也被检查了一番才被放进考场。
依着号牌上的数字,青瑶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考间。考间非常小,只能容纳一人,里面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马桶,桌子上有个盛着清水的笔洗,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青瑶默默地松了口气,幸好童生试只考三个时辰,三个时辰不方便她还是没问题的,若是考个三五天,这么个敞开的小房间,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至于说以后要面对的真的要考三五天的举人试和会试,那么远的事还是到时候再说吧。
青瑶在椅子上坐定,然后从书箱里拿出文房四宝,做好准备就开始闭目养神。
这段时间青瑶刻意减少了对白色念力的使用,转而都使用青色的念力,还特意从《中医基础大全》里又学了两个后世才有的方子,但即使这样,青色念力也只增长到了六寸半,而白色念力却已经增长到了九寸。
眼看着白色念力马上就到十寸,如果被青色念力限制不能突破,那……万一真的出现最差的结果,解决的办法青瑶也在这段时间的思考中有了点模糊的主意,但从前并无人做过,所以青瑶内心十分没底。
“咚~”
锣声响起,青瑶睁开眼睛,正襟危坐。
文院中间有一条足够两辆马车并行的道路,道路两侧各有两排考间,所有考间面向中间。此时,本次的三位主考官正站在中间。
本地的县令张大人,也是三位主考官中的主考官。只见他上前一步,环顾四周,然后清了清嗓子,高声道:“本次考试马上开始,所有考生现在起立,面朝东方,拜圣人。”
所有人立即起身,整理好衣冠,面向东方而站。
三位考官也转向东方,张县令继续主持。
“拜孔圣~”
众人鞠躬。
“拜宗圣~”
众人再拜。
“拜半圣~”
众人第三拜。
拜完后,换了两位副考官之一的刘学正宣读了考场规则,然后宣布考试开始。
童生试只考两科:墨义和诗词,两科连考,加起来三个时辰。
青瑶拿到试题立即从头到尾先翻阅了一遍。确认了印刷没有问题才拿出第一张,在下面垫了几张空白的宣纸后开始答题。
墨义共一百道试题,主要考的是记忆力,题目涉及范围其实并不是特别多。青瑶先在空白的纸上写出答案,确认无误了才誉抄到试卷上。
前面都是填空题,给出上一句,填写下一句。占三十题。再三十题是简答题,问题诸如众生的生平事迹、主要言论或是其在某个情境下曾作过的诗词等。最后四十题直接是大段的默写。
青瑶一题题做下来,并未遇到特别困难的地方。虽然最后默写的四十道题内容多了点,但青瑶全部做完了顺便也检查了一遍也不过花了不到两个时辰。她又等了一会,把全部的试卷晾干,才按顺序叠整齐放到旁边。
这时,时间已经到了午时。青瑶现在时间还充足,所以她也不急着继续把诗词做完,而是拿出了带进来的午餐,准备先吃个午饭。
青瑶带进来的午饭是她前一天晚上特意做好的,是两样糕点:枣泥山药糕和茶糕。这两种糕点闻起来都气味清淡,在这种公共场合吃也不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两种糕点被青瑶特意做成了一口一个的大小,而且都没有馅,所以才能顺利通过检查带进来。
她先吃的是枣泥山药糕,这种糕点较甜,也特别管饱,青瑶吃完后差不多就有了五分饱。之后再吃茶糕,这茶糕用的茶叶是她自己采摘、炒制的,味道清香怡人,她还在里面加了薄荷,吃完不仅可以去了嘴中残留的枣泥山药糕的甜腻,还能提神醒脑。等茶糕也吃完了,就恰好七分饱了。
青瑶又喝了杯水,坐着消了会儿食,才开始继续做题。
青瑶拿出诗词那科的试题,题目是以“松”为题写一首励志诗(词),或以“月”为题作一首送别诗(词)。
青瑶想了想,脑子里立即浮现了几首诗。
她先想到了以‘月’为题的诗,月亮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喜欢引用的意象,送别诗好像也不少。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薛涛的《送友人》等都不错。只是,自己这一世才十岁,并没有经历过送别友人的情境,怎么想都觉得写送别诗不合适。相反的,励志诗就合适多了,少年人嘛,本身就该多做励志诗。
想到这,青瑶开始思索合适的诗词。白居易的《咏松》?不行,这首诗至少要五十以后才能写得出来。韩溉的《松》?好像太消极了……思来想去,‘就那一首吧。’
青瑶提笔在纸上写下: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成,文院里游离的念力顿时被引动,纷纷向青瑶方向涌来。
几位考官心生感应,向青瑶的方向看过来。
张县令大喜:“好啊,至少玄级五品,我云县之福啊。”
旁边的院君忙恭维道:“恭喜大人,我云县出此英才,大人必得嘉奖。”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