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大唐西域少年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七十一章中,提到了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其实在拙作在设定被主角改变的“怛罗斯之战”时,为了战役的精彩和激烈,就是从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所面临的战略困境吸取了灵感,构思出了“新怛罗斯之战”的主要框架。因此,有必要在此详细介绍一下施里芬计划。
下面资料转载自网络:
计划的制定和背景:
德国的参谋本部在普法战争不久,当时的总参谋长老毛奇就已经预见到了将来德国有可能会处于两线作战之苦。他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两线作战时,对法国先取守势,快速击败迟缓的俄国后,再反攻法国。瓦尔德泽接任参谋总长后仍遵循老毛奇观点。可是形式到了史里芬伯爵接任总参谋长时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提出辞呈,德皇在两日后批准,俾斯麦正式下野。德国的政权牢牢的掌握在了野心远大于能力的威廉二世手里,他一手把俾斯麦精心构制的外交政策全部拆毁,与俾斯麦相比,威廉二世的政策与俾斯麦相比可谓是大相径庭。1890年德国同俄国的条约即将到期,威廉二世没有成功地继续与俄国结盟。沙皇尼古拉二世曾说过:“威廉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恶少”。可以看出沙俄对德国新主人的反感和敌意,此后逐渐对法国靠拢,终于在1893年俄国和法国正式了缔结军事同盟。对外政策也由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转为了威廉二世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之后德国便加入了欧洲国家的造舰比赛的行列,俾斯麦曾告诫德国要以陆上力量为满足,威廉二世则曾对意大利国王说过:“我在位多少年来,我的幕僚们欧洲的那些君主们总是把我的话当作耳边风。”“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我的话就会有人洗耳恭听了。”。1898年国会通过了扩充海军的政策,其中明确的指出:“这种强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必须使其自己的优势有受到破坏的危险。”这无疑强烈地刺激了英国的感情,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发动战争,但是英国人却是这么想的了,此后英德关系渐为紧张。1903年,才即位3年的英王爱德华七世在访问巴黎离开时受到了法国人的欢呼。在1904年4月间,英国同法国建立了一个协定,而这个个友好协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至此,就象老毛奇当年所预见的腹背受敌的态势终于形成。而此时的参谋长史里芬对战略的看法也和前任大相径庭。
1891年史里芬一上任就提出了第一号《对法战争备忘录》。施里芬认为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速打败法国,因为战争一旦爆发法国会立刻侵入德国,而对付俄国可以利用其的动员速度慢的缺点与之周旋,等到打败法国之后再全力和俄国交战。并且由于考虑到德法边界法国阵地的坚固提出了绕道比利时迂回法德边界的设想。到1897年时史里芬计划核心部分终于成型,他彻底屏弃了老毛奇的思想,而转为打算以从比利时大迂回的方式打败法国。此后1897年到1905年的八年多时间里,施里芬不断的进行军事演习和战术推想,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史里芬计划规定:其要点是德军集中主力进攻法国,并以少量部队阻滞俄国,兵力分配比例为8:1,在对法战争胜利后挥师东进全力进攻俄国。西线德军以迪登霍夫—梅斯为轴心分左右两翼,右翼与左翼的兵力比大约保持在7:1。右翼计划以大约53个师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北部,然后象一扇巨大的转门一样横扫法国包围巴黎,然后折象东南打在沿海地区把法军主力的背后并压向法军在东部边境上的要塞地区,又以10个师作为旋转的枢轴布置在面对凡尔登的中央地段,仅以9个师部署在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上,构成德军左翼。并且为确保右翼兵力的绝对优势,预定日后从左翼再抽出两个军来增强右翼,以保持右翼强有力的攻势。并规定自开战后第十二天前通过列日,第十九日攻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计划就象是一部戏剧的剧本那样精确死板,施里芬计划整个西线战事在6~8个星期内结束,而这正好是预计中的俄国动员所需时间。施里芬一生对砍尼之战和汉尼拔的将道非常崇拜并著有《砍尼研究》一书沉浸在一个侧翼包围的梦想中,但实际上他的计划比起砍尼更象是菲特烈大帝的“鲁腾”型。(1757年菲特烈大帝鲁腾会战采用斜行单翼包围的战术战胜奥地利)史里芬采用了克劳塞维斯的部分思想。即全线的胜利虽然重要但是决定点上的胜利更为重要。他认为只要能以自己大部兵力迂回到敌人侧翼和后方即便到时德国的总体实力弱于对方仍然可以取得胜利。正是处于对这种思想观念的崇拜而使他自己和一向稳重的德国总参谋部挺而走险甚至无视比利时的中立。
这个计划单从军事角度考虑的确有诸多优势:1假道比利时绕开了法国东南部边境上的要塞;2避开了与法国主力的正面冲突,可由其薄弱的侧翼回旋包围对方主力;3取道比利时可顺道歼灭英国可能派出的远征军;4利用了沙俄动员令运做缓慢和交通落后的特点。可是在政治上却又有极不利的负面影响:他会立刻让英国和法国走到一起。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虽然史里芬和他的总参谋部对战争的准备煞费苦心,但是当时却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来为其计划进行建议和修正。正像克劳塞维斯所说的那样“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应该是由政治所领导的,而此时的德国政客们的无能和对总参谋部能力的盲目崇拜,使得政治外交等问题要由总参谋长自行做出决定。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在政治上出现片面性,而这就为计划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形式究竟能否象史里芬自己所说的那样大战略的不利会由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所弥补呢?上帝并没有让史里芬活到他伟大计划实施的那一天,他在1913年去世也就是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他临终前最后仍对他的计划念念不忘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加强我的右翼。”。
被修改的计划
1906年1月1日小毛奇顾虑重重的接替了史里芬的总参谋长一职,并负责继续完善和演练史里芬计划。
小毛奇是当年扬名天下的老毛奇的侄子,尽管他并非一个懦夫和无能者但是却过于谨慎让他来接手胆大包天的史里芬计划真可谓一个天大的错误。上任后他对其原计划的一些内容提出了质疑并做了修改。其中原计划中计划以左翼配属的少量兵力防守洛林地区对预计法国对此地区的总攻进行足够时间的阻滞。薄弱左翼
(本章未完,请翻页)能抵挡的住法军吗?这的确是一个赌博,史里芬自己也很清楚,但他的理论是只有敢于冒险才能扭转在战略上的不利。而毛奇却认为此举过于危险,万一左翼被攻破那么将使法军直接侵入德国本土并切断右翼主力和后方的一切联系,到时候别说是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连防守本土都将十分困难。于是小毛奇违背了前任的意愿加强了左翼的防守力量。小毛奇这样做有两个打算:一个是可以使左翼变的更为安全,另一个是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从两翼将敌人合围。这时的计划可以说是既非“坎尼”型也非“鲁腾”型了。于是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计划,并将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后当新编成了九个师之后,他又把其中的一个师和从东线上抽回来的一个师增加在右翼上。毛奇最终放弃了通过荷兰南部林堡省的想法,而把更多的兵力集中在比利时并准备在第一时间奇袭著名的比利时现代化要塞“列日”。当时德方七个集团军的最初兵力部署遂有如下述:
(一)第一集团军,司令为克卢克将军,司令部设在格里芬波希,一共为七个军,三个骑兵师,和三个国民兵旅,总计32万人。为部队的右翼的末端,开战后应进到艾克斯-拉-卡培里,然后攻下布鲁塞尔,从西南方向迂回包围巴黎。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二)第二集团军,司令为比洛将军,司令部设在蒙特乔依,一共为六个军,两个骑兵师,和两个国民兵旅,总计26万人。应攻占列日,然后进到华费里—那穆尔之线协同右边的第1集团完成对法军的包围。
(三)第三集团军,司令为豪森将军,司令部设在普流姆,一共有四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总18万人。到达那穆尔和吉弗特一线,和第二集团军其头并进,压迫法军。
(四)第四集团军,司令为符腾堡公爵,司令部设在提里费斯。一共为五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总计18万人。应向西前进到弗拉梅—艾提尔特之线。
(五)第五集团军,司令为德国皇太子普林斯,司令部设在萨尔布流肯。一共为五个军,一个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国民兵旅,总计20万人。其左翼留在提翁维尔,其右翼右翼通过阿登南部山区。
(六)第六集团军,司令为巴伐里亚王子的鲁普雷希特,司令部设在圣艾弗尔德;一共为五个军,三个骑兵师和四个补充师,总计22万人。应进到莫斯河上,攻击法军并将他们钉住。
(七)第七集团军,司令为希林根将军,司令部设在斯塔斯堡。一共为三个军,一个师,两个补充师和四个国民兵旅,总计12万5千人。应进到莫斯河上,或向洛林实行反攻。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在东线方面,大致还是依照施利芬的老计划,一共保留着四个(现役的和预备的)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毛奇主要同总参谋部第一军需长施泰因将军(因做事拖沓迟钝于1911年被解职)和进军处处长鲁登道夫少校探讨了他对原计划的修改。协助制定新计划的鲁登道夫对毛奇的新计划作出了极好的评价。
毛奇为了能使新的计划能够顺利的实施在战争到来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与奥匈帝国... -->>
第七十一章中,提到了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其实在拙作在设定被主角改变的“怛罗斯之战”时,为了战役的精彩和激烈,就是从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所面临的战略困境吸取了灵感,构思出了“新怛罗斯之战”的主要框架。因此,有必要在此详细介绍一下施里芬计划。
下面资料转载自网络:
计划的制定和背景:
德国的参谋本部在普法战争不久,当时的总参谋长老毛奇就已经预见到了将来德国有可能会处于两线作战之苦。他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两线作战时,对法国先取守势,快速击败迟缓的俄国后,再反攻法国。瓦尔德泽接任参谋总长后仍遵循老毛奇观点。可是形式到了史里芬伯爵接任总参谋长时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提出辞呈,德皇在两日后批准,俾斯麦正式下野。德国的政权牢牢的掌握在了野心远大于能力的威廉二世手里,他一手把俾斯麦精心构制的外交政策全部拆毁,与俾斯麦相比,威廉二世的政策与俾斯麦相比可谓是大相径庭。1890年德国同俄国的条约即将到期,威廉二世没有成功地继续与俄国结盟。沙皇尼古拉二世曾说过:“威廉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恶少”。可以看出沙俄对德国新主人的反感和敌意,此后逐渐对法国靠拢,终于在1893年俄国和法国正式了缔结军事同盟。对外政策也由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转为了威廉二世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之后德国便加入了欧洲国家的造舰比赛的行列,俾斯麦曾告诫德国要以陆上力量为满足,威廉二世则曾对意大利国王说过:“我在位多少年来,我的幕僚们欧洲的那些君主们总是把我的话当作耳边风。”“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我的话就会有人洗耳恭听了。”。1898年国会通过了扩充海军的政策,其中明确的指出:“这种强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必须使其自己的优势有受到破坏的危险。”这无疑强烈地刺激了英国的感情,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发动战争,但是英国人却是这么想的了,此后英德关系渐为紧张。1903年,才即位3年的英王爱德华七世在访问巴黎离开时受到了法国人的欢呼。在1904年4月间,英国同法国建立了一个协定,而这个个友好协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至此,就象老毛奇当年所预见的腹背受敌的态势终于形成。而此时的参谋长史里芬对战略的看法也和前任大相径庭。
1891年史里芬一上任就提出了第一号《对法战争备忘录》。施里芬认为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速打败法国,因为战争一旦爆发法国会立刻侵入德国,而对付俄国可以利用其的动员速度慢的缺点与之周旋,等到打败法国之后再全力和俄国交战。并且由于考虑到德法边界法国阵地的坚固提出了绕道比利时迂回法德边界的设想。到1897年时史里芬计划核心部分终于成型,他彻底屏弃了老毛奇的思想,而转为打算以从比利时大迂回的方式打败法国。此后1897年到1905年的八年多时间里,施里芬不断的进行军事演习和战术推想,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史里芬计划规定:其要点是德军集中主力进攻法国,并以少量部队阻滞俄国,兵力分配比例为8:1,在对法战争胜利后挥师东进全力进攻俄国。西线德军以迪登霍夫—梅斯为轴心分左右两翼,右翼与左翼的兵力比大约保持在7:1。右翼计划以大约53个师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北部,然后象一扇巨大的转门一样横扫法国包围巴黎,然后折象东南打在沿海地区把法军主力的背后并压向法军在东部边境上的要塞地区,又以10个师作为旋转的枢轴布置在面对凡尔登的中央地段,仅以9个师部署在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上,构成德军左翼。并且为确保右翼兵力的绝对优势,预定日后从左翼再抽出两个军来增强右翼,以保持右翼强有力的攻势。并规定自开战后第十二天前通过列日,第十九日攻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计划就象是一部戏剧的剧本那样精确死板,施里芬计划整个西线战事在6~8个星期内结束,而这正好是预计中的俄国动员所需时间。施里芬一生对砍尼之战和汉尼拔的将道非常崇拜并著有《砍尼研究》一书沉浸在一个侧翼包围的梦想中,但实际上他的计划比起砍尼更象是菲特烈大帝的“鲁腾”型。(1757年菲特烈大帝鲁腾会战采用斜行单翼包围的战术战胜奥地利)史里芬采用了克劳塞维斯的部分思想。即全线的胜利虽然重要但是决定点上的胜利更为重要。他认为只要能以自己大部兵力迂回到敌人侧翼和后方即便到时德国的总体实力弱于对方仍然可以取得胜利。正是处于对这种思想观念的崇拜而使他自己和一向稳重的德国总参谋部挺而走险甚至无视比利时的中立。
这个计划单从军事角度考虑的确有诸多优势:1假道比利时绕开了法国东南部边境上的要塞;2避开了与法国主力的正面冲突,可由其薄弱的侧翼回旋包围对方主力;3取道比利时可顺道歼灭英国可能派出的远征军;4利用了沙俄动员令运做缓慢和交通落后的特点。可是在政治上却又有极不利的负面影响:他会立刻让英国和法国走到一起。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虽然史里芬和他的总参谋部对战争的准备煞费苦心,但是当时却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来为其计划进行建议和修正。正像克劳塞维斯所说的那样“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应该是由政治所领导的,而此时的德国政客们的无能和对总参谋部能力的盲目崇拜,使得政治外交等问题要由总参谋长自行做出决定。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在政治上出现片面性,而这就为计划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形式究竟能否象史里芬自己所说的那样大战略的不利会由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所弥补呢?上帝并没有让史里芬活到他伟大计划实施的那一天,他在1913年去世也就是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他临终前最后仍对他的计划念念不忘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加强我的右翼。”。
被修改的计划
1906年1月1日小毛奇顾虑重重的接替了史里芬的总参谋长一职,并负责继续完善和演练史里芬计划。
小毛奇是当年扬名天下的老毛奇的侄子,尽管他并非一个懦夫和无能者但是却过于谨慎让他来接手胆大包天的史里芬计划真可谓一个天大的错误。上任后他对其原计划的一些内容提出了质疑并做了修改。其中原计划中计划以左翼配属的少量兵力防守洛林地区对预计法国对此地区的总攻进行足够时间的阻滞。薄弱左翼
(本章未完,请翻页)能抵挡的住法军吗?这的确是一个赌博,史里芬自己也很清楚,但他的理论是只有敢于冒险才能扭转在战略上的不利。而毛奇却认为此举过于危险,万一左翼被攻破那么将使法军直接侵入德国本土并切断右翼主力和后方的一切联系,到时候别说是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连防守本土都将十分困难。于是小毛奇违背了前任的意愿加强了左翼的防守力量。小毛奇这样做有两个打算:一个是可以使左翼变的更为安全,另一个是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从两翼将敌人合围。这时的计划可以说是既非“坎尼”型也非“鲁腾”型了。于是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计划,并将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后当新编成了九个师之后,他又把其中的一个师和从东线上抽回来的一个师增加在右翼上。毛奇最终放弃了通过荷兰南部林堡省的想法,而把更多的兵力集中在比利时并准备在第一时间奇袭著名的比利时现代化要塞“列日”。当时德方七个集团军的最初兵力部署遂有如下述:
(一)第一集团军,司令为克卢克将军,司令部设在格里芬波希,一共为七个军,三个骑兵师,和三个国民兵旅,总计32万人。为部队的右翼的末端,开战后应进到艾克斯-拉-卡培里,然后攻下布鲁塞尔,从西南方向迂回包围巴黎。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二)第二集团军,司令为比洛将军,司令部设在蒙特乔依,一共为六个军,两个骑兵师,和两个国民兵旅,总计26万人。应攻占列日,然后进到华费里—那穆尔之线协同右边的第1集团完成对法军的包围。
(三)第三集团军,司令为豪森将军,司令部设在普流姆,一共有四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总18万人。到达那穆尔和吉弗特一线,和第二集团军其头并进,压迫法军。
(四)第四集团军,司令为符腾堡公爵,司令部设在提里费斯。一共为五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总计18万人。应向西前进到弗拉梅—艾提尔特之线。
(五)第五集团军,司令为德国皇太子普林斯,司令部设在萨尔布流肯。一共为五个军,一个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国民兵旅,总计20万人。其左翼留在提翁维尔,其右翼右翼通过阿登南部山区。
(六)第六集团军,司令为巴伐里亚王子的鲁普雷希特,司令部设在圣艾弗尔德;一共为五个军,三个骑兵师和四个补充师,总计22万人。应进到莫斯河上,攻击法军并将他们钉住。
(七)第七集团军,司令为希林根将军,司令部设在斯塔斯堡。一共为三个军,一个师,两个补充师和四个国民兵旅,总计12万5千人。应进到莫斯河上,或向洛林实行反攻。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在东线方面,大致还是依照施利芬的老计划,一共保留着四个(现役的和预备的)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毛奇主要同总参谋部第一军需长施泰因将军(因做事拖沓迟钝于1911年被解职)和进军处处长鲁登道夫少校探讨了他对原计划的修改。协助制定新计划的鲁登道夫对毛奇的新计划作出了极好的评价。
毛奇为了能使新的计划能够顺利的实施在战争到来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与奥匈帝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