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嬿婉及良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多年,不会后悔了,”承安语气中隐约带了点笑意:“又不是再也见不到了,你怕什么?”
永仪今年十五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闻言立即道:“我才不怕呢!”
“我只是想到,要很久见不到父皇,心里很难过。”
“我不会离开的,”承安温和道:“你若是惦记我了,只管过来见便是。”
永仪垂下眼,半晌,方才道:“父皇,你是不是很想念母后?”
“怎么会不想呢,”承安声音淡淡的,许是因在佛堂,有种难言的静穆慈悲:“等你有了心仪的人,就会明白的。”
永仪静静看着那扇门扉,没有做声。
要是有心爱的人,会像父皇这样,他情愿没有。
这么多年孤身一人,每逢佳节,独自举杯,太苦了。
……
先帝在位二十一年,驾崩后,朝臣与太后相商,以其功过平生而定,谥号明宗,盖棺定论。
按制,太后殁逝时,本该加附先帝谥号,以其生平如何,择定谥号。
然而锦书死时,既是先帝的未亡人,却也是承安的皇后,朝野之中,对于是否要将她葬入先帝陵寝,乃至于是否应该商定谥号,皆存在争议。
到最后,承熙力排众议,未附先帝谥号,而是亲自为母亲题了谥号,孝圣宣皇后。
毕竟是亲生母子,骨肉至亲,到最后,几位辅臣也都默许,没有反对。
长安与扬州心照不宣,既没有阻碍淮水两岸经商,也没有大肆修改政令,承安在位十五年,虽有儿息,却也未曾册立太子,彼此通婚联姻,十几年后的权利过渡,也没有生出乱子。
待到一双儿女成人,他便往青檀寺去,落发出家,不再问及政事,也叫一双儿女往长安去走走,见一见亲戚。
永仪与永宁的身世,世人皆知,过了这么多年,倒没什么好隐瞒的,承安在时,便册封永仪为楚王,同他昔年封号一般,至于永宁,则是沿用早早就定了的封号,福嘉公主。
这是母后留下的一双儿女,承熙早就应允照看,自然不会苛待,令永仪享三王爵俸,永宁同样如此,王府早就在建,只是被永仪推拒了。
他想到当初父皇的王府里去住,承熙也允了。
十五年岁月过去,这个偌大的国度,终于再次一统。
……
承安过世,是在永仪和永宁二十一岁那年,往长安送信的人说,他去的安宁,静静躺在塌上,面容带笑。
承熙听得默然良久,到最后,终于叹息一声:“知道了。”
明明是曾经恨过的人,现在听说他走了,心里却有点儿难过。
他走了,同自己一样怀念母后的人,大概就少了一个。
承熙觉得,有些孤单。
承安既去世,少不得另生几分波澜。
丧仪该以何等规制操持?
死后应当葬入何处?
史书工笔,该当如何评说?
承熙早已是大权独握的天子,假使他愿意,即使随随便便将承安掩埋,也没人会真的站出来反对。
然而到最后,他还是道:“丧仪按天子制,较先帝次一等,葬入皇陵,谥号睿宗。”
末了,又招招手,示意身边内侍上前:“你亲自去,替朕办件事。”
夜色渐渐袭来,承熙却换了衣袍,偕同一众禁卫,轻装简从,往皇陵去了。
父皇过世的时候,他还很小,虽然知道将父皇说的话一一记住,但真正想明白,却花了很久很久。
父皇他……大概是知道承安对母后那份心思的吧。
所以才会在临终前,同他说那样一句话。
没有人对不住你,也没人欠你什么。
最后看一眼陵墓内的三具棺椁,他摇头失笑,微微有些涩然:“也不知道朕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史官往含元殿去时,刚过而立的天子正靠在窗边出神,明俊的脸上尤且带着笑意,似乎心情尚佳。
他松一口气,问安之后,说起自己来意:“先太后与睿宗皆已过世,史书笔录,圣上以为……”
“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吧,”承熙转头看他,笑意微微:“他们自己都心甘情愿,后来人再去涂涂改改,也没意思。”
“圣上,”史官听得一怔:“后世言说,还不知会如何……”
“朕都不怕,你怕什么?”承熙看他一看,淡然道:“与其叫后人从野史之中百般猜度,还不如说个清楚明白。”
史官默然片刻,终于叩首:“是,臣遵旨。”
……
《周史后妃传》载,孝圣宣皇后姚氏,国子监司业姚望长女,建元十四年入宫,其年得幸于明宗,册贵妃,及其有孕,而立皇后,次年生皇七子承熙,即为景宗。
后聪慧静婉,颇通诗书,帝深爱之,虚设六宫,不复选秀,及建元二十一年,山陵崩,景宗继位,年号永兴,后为皇太后,与辅臣何茂、周昌、赵怀等人共襄国事,乃定朝纲,规避外戚,不以之为要职,朝臣皆生敬重。
明宗次子承安,少有勇武,教养于孝圣宣皇后膝下,后戍守南越,征战北疆,屡有战功,永兴二年,私偕太后,假死诈之,潜于扬州之地,而行夫妻之实。
乃生楚王永仪,福嘉公主永宁,越明年,事露,就地起事,乃建新朝,后屡劝之,不忍骨肉相残,惭而自尽,以安黎庶。
睿宗感而念之,景宗亦觉伤怀,冰释前嫌,不复有隙,及永兴十六年,睿宗退位,削发于青檀寺,不问政事,自此周归一统。
多年,不会后悔了,”承安语气中隐约带了点笑意:“又不是再也见不到了,你怕什么?”
永仪今年十五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闻言立即道:“我才不怕呢!”
“我只是想到,要很久见不到父皇,心里很难过。”
“我不会离开的,”承安温和道:“你若是惦记我了,只管过来见便是。”
永仪垂下眼,半晌,方才道:“父皇,你是不是很想念母后?”
“怎么会不想呢,”承安声音淡淡的,许是因在佛堂,有种难言的静穆慈悲:“等你有了心仪的人,就会明白的。”
永仪静静看着那扇门扉,没有做声。
要是有心爱的人,会像父皇这样,他情愿没有。
这么多年孤身一人,每逢佳节,独自举杯,太苦了。
……
先帝在位二十一年,驾崩后,朝臣与太后相商,以其功过平生而定,谥号明宗,盖棺定论。
按制,太后殁逝时,本该加附先帝谥号,以其生平如何,择定谥号。
然而锦书死时,既是先帝的未亡人,却也是承安的皇后,朝野之中,对于是否要将她葬入先帝陵寝,乃至于是否应该商定谥号,皆存在争议。
到最后,承熙力排众议,未附先帝谥号,而是亲自为母亲题了谥号,孝圣宣皇后。
毕竟是亲生母子,骨肉至亲,到最后,几位辅臣也都默许,没有反对。
长安与扬州心照不宣,既没有阻碍淮水两岸经商,也没有大肆修改政令,承安在位十五年,虽有儿息,却也未曾册立太子,彼此通婚联姻,十几年后的权利过渡,也没有生出乱子。
待到一双儿女成人,他便往青檀寺去,落发出家,不再问及政事,也叫一双儿女往长安去走走,见一见亲戚。
永仪与永宁的身世,世人皆知,过了这么多年,倒没什么好隐瞒的,承安在时,便册封永仪为楚王,同他昔年封号一般,至于永宁,则是沿用早早就定了的封号,福嘉公主。
这是母后留下的一双儿女,承熙早就应允照看,自然不会苛待,令永仪享三王爵俸,永宁同样如此,王府早就在建,只是被永仪推拒了。
他想到当初父皇的王府里去住,承熙也允了。
十五年岁月过去,这个偌大的国度,终于再次一统。
……
承安过世,是在永仪和永宁二十一岁那年,往长安送信的人说,他去的安宁,静静躺在塌上,面容带笑。
承熙听得默然良久,到最后,终于叹息一声:“知道了。”
明明是曾经恨过的人,现在听说他走了,心里却有点儿难过。
他走了,同自己一样怀念母后的人,大概就少了一个。
承熙觉得,有些孤单。
承安既去世,少不得另生几分波澜。
丧仪该以何等规制操持?
死后应当葬入何处?
史书工笔,该当如何评说?
承熙早已是大权独握的天子,假使他愿意,即使随随便便将承安掩埋,也没人会真的站出来反对。
然而到最后,他还是道:“丧仪按天子制,较先帝次一等,葬入皇陵,谥号睿宗。”
末了,又招招手,示意身边内侍上前:“你亲自去,替朕办件事。”
夜色渐渐袭来,承熙却换了衣袍,偕同一众禁卫,轻装简从,往皇陵去了。
父皇过世的时候,他还很小,虽然知道将父皇说的话一一记住,但真正想明白,却花了很久很久。
父皇他……大概是知道承安对母后那份心思的吧。
所以才会在临终前,同他说那样一句话。
没有人对不住你,也没人欠你什么。
最后看一眼陵墓内的三具棺椁,他摇头失笑,微微有些涩然:“也不知道朕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史官往含元殿去时,刚过而立的天子正靠在窗边出神,明俊的脸上尤且带着笑意,似乎心情尚佳。
他松一口气,问安之后,说起自己来意:“先太后与睿宗皆已过世,史书笔录,圣上以为……”
“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吧,”承熙转头看他,笑意微微:“他们自己都心甘情愿,后来人再去涂涂改改,也没意思。”
“圣上,”史官听得一怔:“后世言说,还不知会如何……”
“朕都不怕,你怕什么?”承熙看他一看,淡然道:“与其叫后人从野史之中百般猜度,还不如说个清楚明白。”
史官默然片刻,终于叩首:“是,臣遵旨。”
……
《周史后妃传》载,孝圣宣皇后姚氏,国子监司业姚望长女,建元十四年入宫,其年得幸于明宗,册贵妃,及其有孕,而立皇后,次年生皇七子承熙,即为景宗。
后聪慧静婉,颇通诗书,帝深爱之,虚设六宫,不复选秀,及建元二十一年,山陵崩,景宗继位,年号永兴,后为皇太后,与辅臣何茂、周昌、赵怀等人共襄国事,乃定朝纲,规避外戚,不以之为要职,朝臣皆生敬重。
明宗次子承安,少有勇武,教养于孝圣宣皇后膝下,后戍守南越,征战北疆,屡有战功,永兴二年,私偕太后,假死诈之,潜于扬州之地,而行夫妻之实。
乃生楚王永仪,福嘉公主永宁,越明年,事露,就地起事,乃建新朝,后屡劝之,不忍骨肉相残,惭而自尽,以安黎庶。
睿宗感而念之,景宗亦觉伤怀,冰释前嫌,不复有隙,及永兴十六年,睿宗退位,削发于青檀寺,不问政事,自此周归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