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少年惊奇地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明初诸王分布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中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藩王的军事指挥权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诺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参考消息
别惹厨子
朱元璋封藩王时,老三朱?被封为晋王。朱在前往封地的路上,不知什么缘故,看朱元璋拨给他的御厨徐兴祖不顺眼,把徐鞭打了一顿。朱元璋知道后,立刻派人快马加鞭送去了一封信,口气极为严厉:“我率众平天下,从来不姑息属下。唯独这位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我连根小指头都没碰过。怨不在大,你小子要懂!”此次鞭打事件后,朱元璋一度对朱印象糟糕,导致后来朱遭官员弹劾,朱元璋想都没想就削了他的爵,后来还是在太子朱标的劝说下才给他恢复了爵位。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纪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参考消息
朱允的咏月诗
朱允从小脑袋就长得怪怪的,朱元璋曾经叹他是“半边月儿”,不得善终。一次,朱元璋让他以初月为题吟诗,朱允的诗是这样的:“谁将玉指甲,掐作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听了,半晌没吭声,觉得“影落江湖里”正是不祥之兆,但“蛟龙不敢吞”,倒也没有性命之害。据说因此而交给朱允一个铁匣子,里面放着剃刀僧服等,告诉他危难时可打开。
参考消息
黄龙白龙
传说晚年的朱元璋有天晚上做了这么一个梦:一条白龙和一条黄龙在宫前相遇而斗。最终黄龙胜,腾云而去,而白龙却因伤势过重,跌落在地。醒后上朝,发现燕王朱棣居然敢站在皇太孙朱允的左前方!按照明代的规制,左为尊位,朱棣虽说是皇叔,但到底还是臣子,怎么能站到皇太孙的左边呢?很显然是没把朱允放在眼里。朱元璋大怒,立刻将朱棣撵了出去。其实洪武二十五年立了皇太孙后,规定行过朝礼之后就可以行家人礼,朱棣此罚受得比较无辜。
叔叔的威胁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 -->>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少年惊奇地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明初诸王分布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中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藩王的军事指挥权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诺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参考消息
别惹厨子
朱元璋封藩王时,老三朱?被封为晋王。朱在前往封地的路上,不知什么缘故,看朱元璋拨给他的御厨徐兴祖不顺眼,把徐鞭打了一顿。朱元璋知道后,立刻派人快马加鞭送去了一封信,口气极为严厉:“我率众平天下,从来不姑息属下。唯独这位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我连根小指头都没碰过。怨不在大,你小子要懂!”此次鞭打事件后,朱元璋一度对朱印象糟糕,导致后来朱遭官员弹劾,朱元璋想都没想就削了他的爵,后来还是在太子朱标的劝说下才给他恢复了爵位。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纪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参考消息
朱允的咏月诗
朱允从小脑袋就长得怪怪的,朱元璋曾经叹他是“半边月儿”,不得善终。一次,朱元璋让他以初月为题吟诗,朱允的诗是这样的:“谁将玉指甲,掐作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听了,半晌没吭声,觉得“影落江湖里”正是不祥之兆,但“蛟龙不敢吞”,倒也没有性命之害。据说因此而交给朱允一个铁匣子,里面放着剃刀僧服等,告诉他危难时可打开。
参考消息
黄龙白龙
传说晚年的朱元璋有天晚上做了这么一个梦:一条白龙和一条黄龙在宫前相遇而斗。最终黄龙胜,腾云而去,而白龙却因伤势过重,跌落在地。醒后上朝,发现燕王朱棣居然敢站在皇太孙朱允的左前方!按照明代的规制,左为尊位,朱棣虽说是皇叔,但到底还是臣子,怎么能站到皇太孙的左边呢?很显然是没把朱允放在眼里。朱元璋大怒,立刻将朱棣撵了出去。其实洪武二十五年立了皇太孙后,规定行过朝礼之后就可以行家人礼,朱棣此罚受得比较无辜。
叔叔的威胁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