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恢复。不去看望吕蒙,孙权不放心;去看望吕蒙,又增加吕蒙的负担。这让孙权很为难。后来,孙权趁吕蒙睡着,找人悄悄在吕蒙房间的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每天,孙权都不再亲自去看望吕蒙,而是通过这个小洞偷看。如果吕蒙表情放松,能吃点东西,孙权也眉开眼笑;如果吕蒙表情痛苦,或者吃不下饭,孙权也夜不能寐。从挖这个小洞到吕蒙病逝,足有三个多月,孙权也通过这个小洞偷窥了三个多月。吕蒙病逝后,每当有东吴的大将生病或者负伤,包括陆逊、周泰、丁奉等人,孙权都会接到这里诊治,自己也通过这个小洞观察病情。后人就把这面墙叫做窥视墙。有人不知道孙权挖这个洞的缘由,就问孙权:既然主公那么关心他们,为何不亲自去看望?至少也让他们知道主公在牵挂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更加为主公卖命。孙权回答:我关心他们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如果因关心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那反而不好了。礼贤下士对于任何一位封建君主来说,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并不容易。但是孙权做到了,尤其是在他初掌江东政权时,他的谦逊有礼的风范,帮助他迅速稳定了江东局势。当时孙权年仅18岁,不少江东旧部恐其太过年轻,终难成大业,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另投他人。此时的孙权依仗张昭、周瑜等人的全力铺佐,同时广揽人才,招贤纳士,不论是江东本土的才俊,还是北方来投的士大夫,只要前来投靠,孙权一概热情接待,一旦发现其确有真才实学,则不吝委以重任。史载孙权第一次与鲁肃相见,便与鲁肃合榻对饮,相谈甚欢。特别是当孙权听到鲁肃坦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也。孙权当即握住鲁肃的双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完全就是一种朋友之间的畅谈,哪里看得出是君臣对策?正是因为孙权的这种平和的态度,使鲁肃终其一生甘心为孙权所用。而孙权也以其用人重才的大度,不仅使那些首鼠两端的文官武将安下心来,且很快就招揽了鲁肃、诸葛瑾等一批有才有谋之士,使江东局面为之一新。能够正确识别手下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这是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在这一点上,孙权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东汉末年,是个群雄争霸的乱局,各种割据势力相互之间战争不断,如何选拔一位智勇双全的统帅,这对孙权来说十分重要。孙权知道,自己的弱项恰恰就是亲临战阵,选一个合适的人代替自己临阵指挥,这是最合理的选择。所幸孙权做到了,从周瑜、鲁肃,再到吕蒙、陆逊,东吴统帅级别的几位将军都是名冠古今的军事家、谋略家,东吴方面因之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奇袭荆州等一系列关键战役的胜利,使江东方面最终得以三分天下取其一。诚然,在任命主帅之前,孙权也曾反复权衡,然而一旦决定,则会对其给予绝对的信任,这充分体现在对主帅继任者的选拔上。孙权均能够充分听取在任主帅的意见,像周瑜荐鲁肃、鲁肃荐吕蒙、吕蒙再荐陆逊,孙权毫无例外,都接受了,事实证明,孙权的决定是正确的。还有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孙权的知人善任。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先后委派赵咨、沈珩、冯熙出使魏国,三人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冯熙,为不辱使命,不屈从于魏国的利诱,最后竟在魏国境内引刃自尽,这在敌对的魏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树立了吴国的威信,也让人看到了孙权的知人善任。
古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他身上也有所体现。诸葛瑾,字子瑜,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受到孙权的重用,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最后竟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这当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便私下中伤诸葛瑾明保孙权,暗通刘备,为其弟诸葛亮所用。对此,孙权付之一笑,言道: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为了让众人相信,孙权还特意以当初诸葛亮来东吴时,自己曾授意诸葛瑾劝诸葛亮留下来一事加以说明。当时诸葛瑾就回绝了孙权,诸葛瑾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然投靠了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同一个道理。能够说出这些话的人,足以显示其高贵的品格,他又怎么会背叛于我呢?孙权以这样的话做结束。事后,为了堵住众人的嘴,更为了显示对诸葛瑾的信任,孙权曾数次派诸葛瑾出使蜀国,而诸葛瑾也均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每次到蜀汉,只是在公众场合和弟弟见面,私下场合,兄弟俩从未会面过,诸葛瑾以他的忠诚,回报了孙权的信任。从谏如流
历史上任何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能够从谏如流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品格,否则,尽管手下人才济济,又有什么用呢?像袁绍,其手下也曾谋臣、战将如云,可由于自己的刚愎自用,最终为曹操所败。张昭,是东吴孙策、孙权的两朝重臣,可在赤壁之战前夕,其坚持错误的投降主张,几乎断送了江东基业,这让孙权大失所望。可就是对待这样一个人,孙权照样能够做到从谏如流,这就很不简单。一次,孙权带领文武百官登临钓台,开怀畅饮。孙权因一时高兴,竟酩酊大醉,众大臣见主子高兴,一时也忘乎所以,失礼处甚多。张昭见状,有心规劝孙权,可当着众大臣的面,又怕孙权不好下台。正这时,孙权竟让随臣用水洒在群臣身上,使得众人一个个都变成了落汤鸡,样子十分狼狈,而孙权却哈哈大笑。张昭见此,当即便气呼呼地走出了宴会大厅。孙权见了,吃了一惊,醉意便醒了几分,孙权派人唤来张昭,悄声对张昭说道:今日宴饮,我不过是为了让大家高兴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呢?”而张昭则回应道:“昔日商纣王把酒糟堆成山,在池子里灌满了酒,通宵达旦地宴饮,当时也是以为很快乐,而不认为是坏事啊!”孙权听了之后,默默无言,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随后便命人撤去了酒宴。自此后,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而且孙权还宽以待人,他深深明白这一点,故而他能自始至终地善待张昭就是一例。还有一次,孙权与陆逊谈及鲁肃等人所长,曾语重心长地说道:鲁肃是因为周公瑾的举荐才来到孤身边,孤与之喝酒交谈,谈及霸主之业,孤心甚欢,此为一快。后来曹操引兵南下,号称数十万之众,孤曾问及众将,均无有良策,而张昭却劝孤修书请降,当时唯有鲁子敬坚称不可,劝孤急招周公瑾来,委以重任,方有后来的赤壁大捷,此为二快也。虽然后来鲁子敬劝孤将荆州借与刘备,此是鲁子敬的一大败笔,但是不足以抵前两项快事也。周公曾不求全责备于一人,所以孤当忘却鲁子敬的短处而贵其所长,常将子敬比汉光武时期的大将邓禹。所以孙权真是一位不可多得,力挽狂澜的全才呀。”
我们正要继续窃窃私语,那位夫人已经一曲谈完,她才猛的见到孙权到来,恭恭敬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弯腰行礼后,孙权有些欢喜,有些温怒的说:“夫人,这么危险的战场,你怎么过这里来了呢?家里情况怎么样,都还好吧?“她抬起头来温柔无比的看着孙权道:“姐姐们都在家里,家里井然有序,一切都好,无需挂念,孩子们都还好,我就是许多日不见夫君了,想念的紧,日日思君不见君,所以,所以,我就自作主张的过来了。”他们又喋喋不休,絮絮叨叨了一会儿家长里短的事情,这也难怪,小别胜新婚,自然情话绵绵,难分难舍。看来这回草船借箭粉墨登场的男主角分不是《三国演义》大势渲染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是眼前这位异于常人的孙权呀。
恢复。不去看望吕蒙,孙权不放心;去看望吕蒙,又增加吕蒙的负担。这让孙权很为难。后来,孙权趁吕蒙睡着,找人悄悄在吕蒙房间的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每天,孙权都不再亲自去看望吕蒙,而是通过这个小洞偷看。如果吕蒙表情放松,能吃点东西,孙权也眉开眼笑;如果吕蒙表情痛苦,或者吃不下饭,孙权也夜不能寐。从挖这个小洞到吕蒙病逝,足有三个多月,孙权也通过这个小洞偷窥了三个多月。吕蒙病逝后,每当有东吴的大将生病或者负伤,包括陆逊、周泰、丁奉等人,孙权都会接到这里诊治,自己也通过这个小洞观察病情。后人就把这面墙叫做窥视墙。有人不知道孙权挖这个洞的缘由,就问孙权:既然主公那么关心他们,为何不亲自去看望?至少也让他们知道主公在牵挂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更加为主公卖命。孙权回答:我关心他们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如果因关心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那反而不好了。礼贤下士对于任何一位封建君主来说,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并不容易。但是孙权做到了,尤其是在他初掌江东政权时,他的谦逊有礼的风范,帮助他迅速稳定了江东局势。当时孙权年仅18岁,不少江东旧部恐其太过年轻,终难成大业,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另投他人。此时的孙权依仗张昭、周瑜等人的全力铺佐,同时广揽人才,招贤纳士,不论是江东本土的才俊,还是北方来投的士大夫,只要前来投靠,孙权一概热情接待,一旦发现其确有真才实学,则不吝委以重任。史载孙权第一次与鲁肃相见,便与鲁肃合榻对饮,相谈甚欢。特别是当孙权听到鲁肃坦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也。孙权当即握住鲁肃的双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完全就是一种朋友之间的畅谈,哪里看得出是君臣对策?正是因为孙权的这种平和的态度,使鲁肃终其一生甘心为孙权所用。而孙权也以其用人重才的大度,不仅使那些首鼠两端的文官武将安下心来,且很快就招揽了鲁肃、诸葛瑾等一批有才有谋之士,使江东局面为之一新。能够正确识别手下人才的长处与短处,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这是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在这一点上,孙权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东汉末年,是个群雄争霸的乱局,各种割据势力相互之间战争不断,如何选拔一位智勇双全的统帅,这对孙权来说十分重要。孙权知道,自己的弱项恰恰就是亲临战阵,选一个合适的人代替自己临阵指挥,这是最合理的选择。所幸孙权做到了,从周瑜、鲁肃,再到吕蒙、陆逊,东吴统帅级别的几位将军都是名冠古今的军事家、谋略家,东吴方面因之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奇袭荆州等一系列关键战役的胜利,使江东方面最终得以三分天下取其一。诚然,在任命主帅之前,孙权也曾反复权衡,然而一旦决定,则会对其给予绝对的信任,这充分体现在对主帅继任者的选拔上。孙权均能够充分听取在任主帅的意见,像周瑜荐鲁肃、鲁肃荐吕蒙、吕蒙再荐陆逊,孙权毫无例外,都接受了,事实证明,孙权的决定是正确的。还有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孙权的知人善任。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先后委派赵咨、沈珩、冯熙出使魏国,三人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冯熙,为不辱使命,不屈从于魏国的利诱,最后竟在魏国境内引刃自尽,这在敌对的魏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树立了吴国的威信,也让人看到了孙权的知人善任。
古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他身上也有所体现。诸葛瑾,字子瑜,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受到孙权的重用,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最后竟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这当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便私下中伤诸葛瑾明保孙权,暗通刘备,为其弟诸葛亮所用。对此,孙权付之一笑,言道: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为了让众人相信,孙权还特意以当初诸葛亮来东吴时,自己曾授意诸葛瑾劝诸葛亮留下来一事加以说明。当时诸葛瑾就回绝了孙权,诸葛瑾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然投靠了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同一个道理。能够说出这些话的人,足以显示其高贵的品格,他又怎么会背叛于我呢?孙权以这样的话做结束。事后,为了堵住众人的嘴,更为了显示对诸葛瑾的信任,孙权曾数次派诸葛瑾出使蜀国,而诸葛瑾也均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每次到蜀汉,只是在公众场合和弟弟见面,私下场合,兄弟俩从未会面过,诸葛瑾以他的忠诚,回报了孙权的信任。从谏如流
历史上任何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能够从谏如流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品格,否则,尽管手下人才济济,又有什么用呢?像袁绍,其手下也曾谋臣、战将如云,可由于自己的刚愎自用,最终为曹操所败。张昭,是东吴孙策、孙权的两朝重臣,可在赤壁之战前夕,其坚持错误的投降主张,几乎断送了江东基业,这让孙权大失所望。可就是对待这样一个人,孙权照样能够做到从谏如流,这就很不简单。一次,孙权带领文武百官登临钓台,开怀畅饮。孙权因一时高兴,竟酩酊大醉,众大臣见主子高兴,一时也忘乎所以,失礼处甚多。张昭见状,有心规劝孙权,可当着众大臣的面,又怕孙权不好下台。正这时,孙权竟让随臣用水洒在群臣身上,使得众人一个个都变成了落汤鸡,样子十分狼狈,而孙权却哈哈大笑。张昭见此,当即便气呼呼地走出了宴会大厅。孙权见了,吃了一惊,醉意便醒了几分,孙权派人唤来张昭,悄声对张昭说道:今日宴饮,我不过是为了让大家高兴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呢?”而张昭则回应道:“昔日商纣王把酒糟堆成山,在池子里灌满了酒,通宵达旦地宴饮,当时也是以为很快乐,而不认为是坏事啊!”孙权听了之后,默默无言,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随后便命人撤去了酒宴。自此后,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而且孙权还宽以待人,他深深明白这一点,故而他能自始至终地善待张昭就是一例。还有一次,孙权与陆逊谈及鲁肃等人所长,曾语重心长地说道:鲁肃是因为周公瑾的举荐才来到孤身边,孤与之喝酒交谈,谈及霸主之业,孤心甚欢,此为一快。后来曹操引兵南下,号称数十万之众,孤曾问及众将,均无有良策,而张昭却劝孤修书请降,当时唯有鲁子敬坚称不可,劝孤急招周公瑾来,委以重任,方有后来的赤壁大捷,此为二快也。虽然后来鲁子敬劝孤将荆州借与刘备,此是鲁子敬的一大败笔,但是不足以抵前两项快事也。周公曾不求全责备于一人,所以孤当忘却鲁子敬的短处而贵其所长,常将子敬比汉光武时期的大将邓禹。所以孙权真是一位不可多得,力挽狂澜的全才呀。”
我们正要继续窃窃私语,那位夫人已经一曲谈完,她才猛的见到孙权到来,恭恭敬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弯腰行礼后,孙权有些欢喜,有些温怒的说:“夫人,这么危险的战场,你怎么过这里来了呢?家里情况怎么样,都还好吧?“她抬起头来温柔无比的看着孙权道:“姐姐们都在家里,家里井然有序,一切都好,无需挂念,孩子们都还好,我就是许多日不见夫君了,想念的紧,日日思君不见君,所以,所以,我就自作主张的过来了。”他们又喋喋不休,絮絮叨叨了一会儿家长里短的事情,这也难怪,小别胜新婚,自然情话绵绵,难分难舍。看来这回草船借箭粉墨登场的男主角分不是《三国演义》大势渲染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是眼前这位异于常人的孙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