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绝世魔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法记载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说此三法印,如论到对有情存在的世间,这或是所依的五蕴,或是所住的器界,这一切也是无常的。
世间确是无常的,但如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即有点不适合。如这枝粉笔,说它是无常,当然是对的;但说它是苦,是无我,那就欠当了。粉笔是无情的,根本不会有领受,即无所谓苦不苦。没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会执着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说无我。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依有情而说。如扩充三法印而应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说的‘无常故(无我)空了。
空是无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从众缘生而没有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空性,经中也称为法无我。此法无我的我,与有情执我的我略略不同。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这个我的定义是同的;但有情所执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这即不同。从实在、常在、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无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这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遍通一切,为有情与世间的真理。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
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说此,或说彼,或说二印,或说三印。如完备三法印,依声闻常道说,即先观无常,由无常而观无我,由无我而到涅槃,为修行的次第过程。如经中常说∶厌、离欲、解脱,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观诸行无常,即能厌患世间而求出离;能厌苦,即能通达无我,无我我所执,即离一切爱欲;离欲即离一切烦恼,所以能得涅槃解脱。
这可见三法印的教说,是将诸法的真相与修行的历程,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一切都综合而统一了。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无常为空门,空为无生门,这也是合于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说的空,即是无我;无生即是涅槃的异名。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称为六境,它们是六根作用时不可少的境界,即眼能视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有所触,意有所思所念。总之,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生本有的真心,由于有污染性,所以又称为六尘,因而六境又叫六尘。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造作种种业因,感受种种果报。
佛告舍利弗说,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本来并非实有,如果能够了解引理,虽有六根对待诸尘,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由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与无住处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
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
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
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 -->>
佛法记载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说此三法印,如论到对有情存在的世间,这或是所依的五蕴,或是所住的器界,这一切也是无常的。
世间确是无常的,但如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即有点不适合。如这枝粉笔,说它是无常,当然是对的;但说它是苦,是无我,那就欠当了。粉笔是无情的,根本不会有领受,即无所谓苦不苦。没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会执着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说无我。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依有情而说。如扩充三法印而应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说的‘无常故(无我)空了。
空是无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从众缘生而没有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空性,经中也称为法无我。此法无我的我,与有情执我的我略略不同。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这个我的定义是同的;但有情所执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这即不同。从实在、常在、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无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这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遍通一切,为有情与世间的真理。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
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说此,或说彼,或说二印,或说三印。如完备三法印,依声闻常道说,即先观无常,由无常而观无我,由无我而到涅槃,为修行的次第过程。如经中常说∶厌、离欲、解脱,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观诸行无常,即能厌患世间而求出离;能厌苦,即能通达无我,无我我所执,即离一切爱欲;离欲即离一切烦恼,所以能得涅槃解脱。
这可见三法印的教说,是将诸法的真相与修行的历程,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一切都综合而统一了。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无常为空门,空为无生门,这也是合于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说的空,即是无我;无生即是涅槃的异名。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称为六境,它们是六根作用时不可少的境界,即眼能视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有所触,意有所思所念。总之,六境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生本有的真心,由于有污染性,所以又称为六尘,因而六境又叫六尘。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造作种种业因,感受种种果报。
佛告舍利弗说,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本来并非实有,如果能够了解引理,虽有六根对待诸尘,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舌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以至能够令刀箭化为天华;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由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终归显出真心本性。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与无住处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
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
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
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