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攻心 (1/2)
18小说网 www.18xs.cc,唐朝小官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时代的人,目光总有局限,不过关东人和关西人的眼光又更加不同。
某种程度来说,一个人的见闻,和他的活动范围有关。
在这个出门完全靠腿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活动半径都不会超过五公里,这就意味着,在方圆十里之内,便是一个人的整个世界,他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来源于此。
函谷关里的守军因为徒涉而来,因而见闻要多一些,不过依然还是有限。
至少对于关东人来说,几乎可以用无知来形容。
运河的开建,使得交通变得便利,这就使得关东人活动半径增大,而活动半径的增大,就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见闻。除此之外,就是知识的普及和书籍的普及。
这个世上有一种规律,当你要造一样东西时,这个东西的成本可能就是天价,而假若你是要造一千件同样的东西,反而它的成本却变低了,可是假若你要造十万同样的东西,那么它的价格,可能不及前者的百分之一。
这便是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是低廉。
印刷本质上也是如此,士族们要著书,绝大多数都是手写,写完之后,让人手抄个几十本,要嘛收藏,要嘛送给一些亲友,至于印刷……显然他们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没有需求,毕竟能看懂书的人并不多,也根本没有这个市场,因为读书写字的人局限在了士族和门阀的内部,而士族门阀往往看书都是关起门来,这便是传说中的所谓家学,即便你的书好,我若有需求,大不了请人抄录一份珍藏起来就是。
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他们绝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而奔波,既没有这个闲心,也绝不可能有这个财力来购置书册。
可是在关东,需求却出现了,大量读书写字的人出现,而这些人即是后世所谓的中产,一旦有了需求,且需求渐渐旺盛,一本火热的书,往往能印刷数万乃至十万册以上,如此一来,这一个行当就变得有利可图,自然而然有商贾耗费大量的财力兴办起作坊来,招聘成熟的匠人,进行大规模的印刷,而为了节省成本,就必须在技术改良方面做文章,因而印刷业的蓬勃兴起,也使印刷术越来越精进,大量的书籍因为大规模的生产和印刷,变得越来越低廉,开始走入了千家万户,各种知识,宛如爆炸一样普及开。
可以说,任何一个关东人,到了关中,都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他们可以将大漠的情况说的头头是道,也可以从三皇五帝侃侃而谈,说到百家争鸣,甚至他们连琼州的四季变化都大抵知道一些。
而这些,对于绝大多数的关中人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的。
两三百个函谷关里来运输药材的守军,抵达了大营。
基本上他们都是分批来的,也就是说,为了以防万一,或者说这些人投敌,张晋想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那便是轮流去取药,反正取药也就是两个时辰不到,免得这关中的人与外头的人相熟了,被那秦少游所收买。
今日带队的便是赵虎,他晃晃悠悠的到了大营,瞧这魏军大营的架势,不由咋舌,这些帐篷可都是牛皮的啊,而且每一个兵丁都是全副武装,要知道,这里可不是主战的军营,分明就是补给营,即便是在禁军之中,一般负责这些的都是辅兵,说穿了就是民夫,临时征募的,虽然也有一些正规的兵马来约束,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衣衫褴褛,可是在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身精良的皮甲,浑身上下,弓弩、箭袋、刀剑披挂在身,一个个人都是虎背熊腰,显得很是魁梧。
等进了营,自然是那边的人负责将草药调出库来装车,这些关东人,说的都是他不懂得话。
那些装车的兵丁似乎也是百无聊赖,以免扛着药草,一面打趣:“我的族叔修了书信来,说是被派遣去了荆州,听说那儿山民凶得很,却不知会不会遭遇山民不测,婶子为此颇为担心,不过商行给的薪水却是不低,每月三十二贯,主要是负责在那主持货物的中转。”
“去荆州……荆州是个好地方,早些去落脚,没有什么坏处,当初被调遣去卫州的人,现如今哪一个不是非富即贵了?那里眼下固然是不毛之地,可是将来等通了运河,可就不太好说了。”
荆州、许州这些地方,一个寻常的小兵丁,其实按理来说是鲜有人知道的,当兵的大多都是粗人,大字不识一个,几乎都是被官长驱使着拼命的人,无名小卒是也,若是不被调遣去那里,只怕永远不知还有这么个地方,天下可是有三百多个州呢,谁能一一记住?
可是赵虎却是略知一二,他毕竟是将军嘛,此时他在一旁闲坐,指挥着一些部下去给对方帮忙,心里却是有点咋舌,其实他惊讶的不是这些魏军的小卒知道什么荆州和卫州,最让他惊讶的是,这荆州……怎么就成不毛之地了。
吓,这荆州可是山南道数一数二的州府,它若是不毛之地,这天下,有几处不是不毛之地?
三十二贯的薪俸也有些吓人,这在关中,足够养活几户人家,而且衣食无忧了。
他眯着眼,假装没有听到。
那闲言碎语又传了来:“将来我若是从军伍中退下来,莫说是荆州,便是乐浪也去,呵呵……新近那儿不是冒出了个渤海国,有朝一日,咱们魏王殿下横扫六合,我便去乐浪做买卖,据说那儿人参颇好,专做的就是这药材买卖,前些日子,我弟弟修书,说是近来最流行的一本书,便是乐浪的见闻……”
乐浪……渤海国……
赵虎听到这里,就脑子发懵了,他的知识有限,还无法理解到这个帝国的最角落中去。
原来那渤海国的前身乃是高句丽,乃是东北一带的政权,曾经也算是偏居一隅,颇有几分实力,此后隋唐数次征伐高... -->>
这个时代的人,目光总有局限,不过关东人和关西人的眼光又更加不同。
某种程度来说,一个人的见闻,和他的活动范围有关。
在这个出门完全靠腿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活动半径都不会超过五公里,这就意味着,在方圆十里之内,便是一个人的整个世界,他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来源于此。
函谷关里的守军因为徒涉而来,因而见闻要多一些,不过依然还是有限。
至少对于关东人来说,几乎可以用无知来形容。
运河的开建,使得交通变得便利,这就使得关东人活动半径增大,而活动半径的增大,就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的见闻。除此之外,就是知识的普及和书籍的普及。
这个世上有一种规律,当你要造一样东西时,这个东西的成本可能就是天价,而假若你是要造一千件同样的东西,反而它的成本却变低了,可是假若你要造十万同样的东西,那么它的价格,可能不及前者的百分之一。
这便是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是低廉。
印刷本质上也是如此,士族们要著书,绝大多数都是手写,写完之后,让人手抄个几十本,要嘛收藏,要嘛送给一些亲友,至于印刷……显然他们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没有需求,毕竟能看懂书的人并不多,也根本没有这个市场,因为读书写字的人局限在了士族和门阀的内部,而士族门阀往往看书都是关起门来,这便是传说中的所谓家学,即便你的书好,我若有需求,大不了请人抄录一份珍藏起来就是。
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他们绝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而奔波,既没有这个闲心,也绝不可能有这个财力来购置书册。
可是在关东,需求却出现了,大量读书写字的人出现,而这些人即是后世所谓的中产,一旦有了需求,且需求渐渐旺盛,一本火热的书,往往能印刷数万乃至十万册以上,如此一来,这一个行当就变得有利可图,自然而然有商贾耗费大量的财力兴办起作坊来,招聘成熟的匠人,进行大规模的印刷,而为了节省成本,就必须在技术改良方面做文章,因而印刷业的蓬勃兴起,也使印刷术越来越精进,大量的书籍因为大规模的生产和印刷,变得越来越低廉,开始走入了千家万户,各种知识,宛如爆炸一样普及开。
可以说,任何一个关东人,到了关中,都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他们可以将大漠的情况说的头头是道,也可以从三皇五帝侃侃而谈,说到百家争鸣,甚至他们连琼州的四季变化都大抵知道一些。
而这些,对于绝大多数的关中人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的。
两三百个函谷关里来运输药材的守军,抵达了大营。
基本上他们都是分批来的,也就是说,为了以防万一,或者说这些人投敌,张晋想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那便是轮流去取药,反正取药也就是两个时辰不到,免得这关中的人与外头的人相熟了,被那秦少游所收买。
今日带队的便是赵虎,他晃晃悠悠的到了大营,瞧这魏军大营的架势,不由咋舌,这些帐篷可都是牛皮的啊,而且每一个兵丁都是全副武装,要知道,这里可不是主战的军营,分明就是补给营,即便是在禁军之中,一般负责这些的都是辅兵,说穿了就是民夫,临时征募的,虽然也有一些正规的兵马来约束,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衣衫褴褛,可是在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身精良的皮甲,浑身上下,弓弩、箭袋、刀剑披挂在身,一个个人都是虎背熊腰,显得很是魁梧。
等进了营,自然是那边的人负责将草药调出库来装车,这些关东人,说的都是他不懂得话。
那些装车的兵丁似乎也是百无聊赖,以免扛着药草,一面打趣:“我的族叔修了书信来,说是被派遣去了荆州,听说那儿山民凶得很,却不知会不会遭遇山民不测,婶子为此颇为担心,不过商行给的薪水却是不低,每月三十二贯,主要是负责在那主持货物的中转。”
“去荆州……荆州是个好地方,早些去落脚,没有什么坏处,当初被调遣去卫州的人,现如今哪一个不是非富即贵了?那里眼下固然是不毛之地,可是将来等通了运河,可就不太好说了。”
荆州、许州这些地方,一个寻常的小兵丁,其实按理来说是鲜有人知道的,当兵的大多都是粗人,大字不识一个,几乎都是被官长驱使着拼命的人,无名小卒是也,若是不被调遣去那里,只怕永远不知还有这么个地方,天下可是有三百多个州呢,谁能一一记住?
可是赵虎却是略知一二,他毕竟是将军嘛,此时他在一旁闲坐,指挥着一些部下去给对方帮忙,心里却是有点咋舌,其实他惊讶的不是这些魏军的小卒知道什么荆州和卫州,最让他惊讶的是,这荆州……怎么就成不毛之地了。
吓,这荆州可是山南道数一数二的州府,它若是不毛之地,这天下,有几处不是不毛之地?
三十二贯的薪俸也有些吓人,这在关中,足够养活几户人家,而且衣食无忧了。
他眯着眼,假装没有听到。
那闲言碎语又传了来:“将来我若是从军伍中退下来,莫说是荆州,便是乐浪也去,呵呵……新近那儿不是冒出了个渤海国,有朝一日,咱们魏王殿下横扫六合,我便去乐浪做买卖,据说那儿人参颇好,专做的就是这药材买卖,前些日子,我弟弟修书,说是近来最流行的一本书,便是乐浪的见闻……”
乐浪……渤海国……
赵虎听到这里,就脑子发懵了,他的知识有限,还无法理解到这个帝国的最角落中去。
原来那渤海国的前身乃是高句丽,乃是东北一带的政权,曾经也算是偏居一隅,颇有几分实力,此后隋唐数次征伐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