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觐见太子(四更) (1/2)
18小说网 www.18xs.cc,执宰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子,请!”岸边,李云天向朱瞻基拱手行礼后,躬身冲着画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看书神器讀蕶蕶尐說網
朱瞻基神情复杂地望了一眼李云天,抬步领着于谦等人登上了画舫。
当一名朱瞻基的随从经过李云天身边的时候,不引人注意地冲着他微微颔首,随后快步离去。
李云天先是微微一怔,随后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那名随从不是别人,正是几个月前李云天给了五百两银票让其想办法调来太子身边的内侍宋大山。
看样子宋大山混得不错,竟然能跟着朱瞻基一起出来,已然被朱瞻基视为了心腹,也没有白白花去他那五百两银票。
随着朱瞻基的登船,画舫缓缓驶离了岸边,像其他画舫一样在秦淮河上穿梭游弋。
“太子朱瞻基接旨!”上船后,李云天领着朱瞻基去了一个房间,关上房门取出了杨士奇拟写的圣旨,双手高举着向朱瞻基道。
“臣朱瞻基接旨。”朱瞻基已经从于谦那里知道李云天这次来南京身负皇命,随即一撩衣袍的前角跪在了地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朱瞻基性情温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故朕大行之后,顺天承序,著太子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接旨后速归行在京师。钦赐!”
李云天打开圣旨,沉声将上面的旨意读了出来,虽然字数不长但言简意赅,字字重如泰山。
“请太子殿下接旨。”宣完旨后,李云天双腿一曲跪在了朱瞻基的面前,双手高举着那道圣旨。
“父皇!”朱瞻基并没有伸手接圣旨,而是僵在了那里,眼眶一红,泪如雨下,神情万分痛苦。
“太子殿下节哀,现在不是伤感的时候,国不可一日无君,请殿下接旨,速回京师。”李云天也在一旁陪着落泪,低声劝着朱瞻基。
“本宫走的时候父皇还好好的,怎么忽然之间就宾天了?”朱瞻基闻言稳定了一下哀伤的情绪,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水,抬头望向了李云天,目光如炬地问道。
刚才他情绪太过激动,现在转念一想洪熙帝驾崩得太过突然,一时间使得他有些难以相信,万一这是一个圈套的话,那么他要是一旦离开南京城,那可就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殿下,下官临走之前,皇后娘娘让下官问殿下,可记得殿下十六岁生日那一年皇后娘娘送给殿下的一句话?”
李云天知道朱瞻基生性沉稳,再加上洪熙帝驾崩的消息着实太过突然,心中生疑也实属正常,故而不动声色地问道。
“本宫记得不是太清楚,李御史能否提醒本宫一二。”朱瞻基的眉头微微皱了皱,沉声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李云天没有丝毫犹豫,开口朗声道,随后低声问,“殿下,不知下官所是否有所有差池。”
朱瞻基十六岁的时正是永乐十二年,洪熙帝这一年因为迎驾迟缓激怒了永乐帝,虽然洪熙帝因为杨荣和金幼孜等大臣的求情而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但是像黄淮等东宫旧臣系数入狱,身受重创,是洪熙帝人生中最低落的时期。
在这一年朱瞻基十六岁生日时,张皇后私下里拉着朱瞻基的手,语重心长地用《孟子》里的那句名言来激励朱瞻基。
当时洪熙帝的处境风雨飘摇,朝中勋贵改立汉王朱高煦的呼声日渐高涨,已经十六岁的朱瞻基自然对张皇后的这句警言记忆犹新,岂会遗忘?
“李御史,辛苦你了。”朱瞻基见李云天出了只有他和张皇后才知道的事情,脸上的神色顿时变得缓和,这才起身从李云天手里接过圣旨。
“这是下官应作之事。”李云天连忙一躬身,跪在那里恭敬地道,从朱瞻基接圣旨的这一刹那他其实已经成为了大明天子。
“起来吧。”朱瞻基知道李云天孤身前来南京,路上肯定风餐露宿吃了不少苦,于是伸手将他扶了起来,颇为感慨地道,“李御史两次临危受命,真乃我大明皇家的不二忠臣。”
“殿下谬赞了,下官愧不敢当。”李云天闻言心中不由得一喜,连忙一脸谦恭地回答。
朱瞻基的话看似褒奖李云天时大明的忠臣,不过细细品味一下不难发现,他用的是“大明皇家”四字,而不是“大明”,这里面的寓意可天差地别。
很显然,“大明皇家”在这里指的是洪熙帝和朱瞻基,表明朱瞻基已经将李云天视为了不折不扣的自己人,无疑使得李云天与朱瞻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李御史,本宫在南京城有不少事务要做,如何抽身回京城?”朱瞻基仔细看了一遍圣旨,皱着眉头望向了李云天,要想无声无息地离... -->>
“公子,请!”岸边,李云天向朱瞻基拱手行礼后,躬身冲着画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看书神器讀蕶蕶尐說網
朱瞻基神情复杂地望了一眼李云天,抬步领着于谦等人登上了画舫。
当一名朱瞻基的随从经过李云天身边的时候,不引人注意地冲着他微微颔首,随后快步离去。
李云天先是微微一怔,随后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那名随从不是别人,正是几个月前李云天给了五百两银票让其想办法调来太子身边的内侍宋大山。
看样子宋大山混得不错,竟然能跟着朱瞻基一起出来,已然被朱瞻基视为了心腹,也没有白白花去他那五百两银票。
随着朱瞻基的登船,画舫缓缓驶离了岸边,像其他画舫一样在秦淮河上穿梭游弋。
“太子朱瞻基接旨!”上船后,李云天领着朱瞻基去了一个房间,关上房门取出了杨士奇拟写的圣旨,双手高举着向朱瞻基道。
“臣朱瞻基接旨。”朱瞻基已经从于谦那里知道李云天这次来南京身负皇命,随即一撩衣袍的前角跪在了地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朱瞻基性情温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故朕大行之后,顺天承序,著太子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接旨后速归行在京师。钦赐!”
李云天打开圣旨,沉声将上面的旨意读了出来,虽然字数不长但言简意赅,字字重如泰山。
“请太子殿下接旨。”宣完旨后,李云天双腿一曲跪在了朱瞻基的面前,双手高举着那道圣旨。
“父皇!”朱瞻基并没有伸手接圣旨,而是僵在了那里,眼眶一红,泪如雨下,神情万分痛苦。
“太子殿下节哀,现在不是伤感的时候,国不可一日无君,请殿下接旨,速回京师。”李云天也在一旁陪着落泪,低声劝着朱瞻基。
“本宫走的时候父皇还好好的,怎么忽然之间就宾天了?”朱瞻基闻言稳定了一下哀伤的情绪,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水,抬头望向了李云天,目光如炬地问道。
刚才他情绪太过激动,现在转念一想洪熙帝驾崩得太过突然,一时间使得他有些难以相信,万一这是一个圈套的话,那么他要是一旦离开南京城,那可就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殿下,下官临走之前,皇后娘娘让下官问殿下,可记得殿下十六岁生日那一年皇后娘娘送给殿下的一句话?”
李云天知道朱瞻基生性沉稳,再加上洪熙帝驾崩的消息着实太过突然,心中生疑也实属正常,故而不动声色地问道。
“本宫记得不是太清楚,李御史能否提醒本宫一二。”朱瞻基的眉头微微皱了皱,沉声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李云天没有丝毫犹豫,开口朗声道,随后低声问,“殿下,不知下官所是否有所有差池。”
朱瞻基十六岁的时正是永乐十二年,洪熙帝这一年因为迎驾迟缓激怒了永乐帝,虽然洪熙帝因为杨荣和金幼孜等大臣的求情而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但是像黄淮等东宫旧臣系数入狱,身受重创,是洪熙帝人生中最低落的时期。
在这一年朱瞻基十六岁生日时,张皇后私下里拉着朱瞻基的手,语重心长地用《孟子》里的那句名言来激励朱瞻基。
当时洪熙帝的处境风雨飘摇,朝中勋贵改立汉王朱高煦的呼声日渐高涨,已经十六岁的朱瞻基自然对张皇后的这句警言记忆犹新,岂会遗忘?
“李御史,辛苦你了。”朱瞻基见李云天出了只有他和张皇后才知道的事情,脸上的神色顿时变得缓和,这才起身从李云天手里接过圣旨。
“这是下官应作之事。”李云天连忙一躬身,跪在那里恭敬地道,从朱瞻基接圣旨的这一刹那他其实已经成为了大明天子。
“起来吧。”朱瞻基知道李云天孤身前来南京,路上肯定风餐露宿吃了不少苦,于是伸手将他扶了起来,颇为感慨地道,“李御史两次临危受命,真乃我大明皇家的不二忠臣。”
“殿下谬赞了,下官愧不敢当。”李云天闻言心中不由得一喜,连忙一脸谦恭地回答。
朱瞻基的话看似褒奖李云天时大明的忠臣,不过细细品味一下不难发现,他用的是“大明皇家”四字,而不是“大明”,这里面的寓意可天差地别。
很显然,“大明皇家”在这里指的是洪熙帝和朱瞻基,表明朱瞻基已经将李云天视为了不折不扣的自己人,无疑使得李云天与朱瞻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李御史,本宫在南京城有不少事务要做,如何抽身回京城?”朱瞻基仔细看了一遍圣旨,皱着眉头望向了李云天,要想无声无息地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