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大隋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二章南北朝
(40589年)
公元40589年期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均都建康,是为南朝;与此同时,北魏先后统一北方。54年,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建都邺城的东魏、北齐和建都长安的西魏、北周。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朝灭北周,589年,又灭陈朝,中国重归统一。
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
一、刘宋兴亡(40479年)
刘宋是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于40年建立的,并改元永初,是为宋武帝。刘裕建宋后不到三年病死,其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年号元嘉。元嘉三十年间,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宋书V孔恭传》)的兴盛局面,被后人誉为***元嘉之治***。
元嘉三十年(45年),刘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的骨肉相残的内部斗争。宋文帝想废掉太子刘劭,事泄后被刘劭所杀。接着,文帝第三子、江州剌史刘骏又率兵攻入建康,杀了刘劭。嗣后,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大权遂落在了中领军萧道成之手。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代宋建齐。
二、南齐兴亡(47950年)
萧道成原为刘裕的远支亲属,以此入仕,后升任中领军之职,掌握了禁卫军权。479年登极称帝,建国号齐,史称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在位不到四年死去,其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南齐境内爆发了一次由唐寓之领导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是由南朝政府的“检籍”引起的。因为南北割据以后,战事频繁,江东百姓的徭役和兵役十分沉重。为了逃避兵徭,广大百姓和庶族地主便利用各种方法,“改注籍状,诈入仕流”,千方百计使自己变成“百役不及”的特权阶层或不服兵徭的各色人户。故从刘宋开始,便推行“检籍”,旨在清查冒牌“士族”和搜刮避役的游食之民。齐武帝继位,又严厉推行“检籍”,对却籍者不惜重刑处罚,遂激起了却籍者的强烈不满。唐寓之趁机在富阳造反,“三吴却籍者奔之,众至三万”。唐寓之攻占富阳等地后,遂在钱塘称帝,建国号吴,年号兴平。后被官军镇压。这次起义虽失败了,但却迫使齐武帝停止检籍,并恢复了以前的籍状。有人认为唐寓之领导的是一次农民起义,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富民反对“检籍”的武装叛乱,并不是农民起义。
齐武帝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接连不断的内部斗争。最后,南齐宗室、雍州刺史萧衍率兵攻入建康,专制朝政。和帝中兴二年(50年),萧衍代齐建梁,南齐灭亡。
三、萧梁兴亡(50557年)
萧梁的建立者萧衍原是萧道成之侄,后官至雍州剌史,镇守襄阳。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其兄萧懿,萧衍遂率兵攻入建康,废杀宝卷,50年即帝位,建国号梁,是为梁武帝。
梁武帝生活简朴,勤于为政,但对其亲属却放纵贪污,故吏治腐败。他又佞信佛教,创立三教同源说,又大修佛寺,早晚礼拜,甚至还三次舍身同泰寺,表示要出家当和尚。于是,达官贵人都竟相效尤,佛教在江南得以广泛传播。
由他主持修订的《梁律》繁琐庞杂,苛重无比。他还大兴土木,轻用民力。故有人评价他是***罔恤民之不存,而唯忧士之不禄。***
中大同二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执政高澄有隙,派人向梁投降。梁武帝力排众议,表示接受,又派其侄萧渊明率兵策应。结果,兵败被俘。侯景亦被高澄击败,遂率残部800多人南逃,赚取了寿阳,被梁武帝任为南豫州剌史。这时,东魏又开展外交攻势,表示要用被俘的萧渊明换回侯景,梁武帝当即示表示同意。于是侯景便暗中勾结主持长江防务的萧正德,渡过长江,迅速攻占了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将梁武帝围困在台城达四月之久。台城陷落后,梁武帝即病饿而死。侯景又将萧正德缢杀,于551年11月登极称帝,建国号汉。次年二月,梁荆州剌史萧绎派大将王僧辩攻入建康,击杀侯景,侯景之乱至此平息。与此同时,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派兵攻入江陵,元帝被杀。次年,西魏又将萧詧在江陵扶立为帝,是为后梁。不久,王僧辩和陈霸先在建康拥立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敬帝自立,梁亡。
四、阵朝兴亡(557589年)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原为梁末高要太守。他曾与王僧辩一起率部攻入建康,平定了侯景之乱,以功被封为扬州剌史,坐镇京口。王僧辩废梁敬帝,拥立从北齐迎回的萧渊明为帝后,霸先从京口率兵攻入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扶敬帝即位,并打败了北齐的进攻。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又废敬帝,登上帝位,建国号陈,是为陈武帝。但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后主陈叔宝却是南朝有名的荒淫之君。他宠爱贵妃张丽华,又信用佞臣,政治日坏。589年,终被隋朝所灭。
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
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盛极而衰的首要标志就是士庶之间不准通婚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出现了***婚宦失类***的现象;其次是士庶之间的界限也出现混乱,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些***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族***的冒牌士族,以致***士庶不分***和***士庶合流***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寒门庶族的势力乘机崛起,其主要标志就是寒人掌机要和寒人任典签。
东晋南朝的机要官是指中书监下的中书通事舍人。东晋时期,杂用士庶,但自南朝以来,则专用寒人,且权力大增,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典签亦称签帅,是刘宋时创设的一个官职,开始的职权是代替出任州郡重镇的宗室诸王批阅公事和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后来,诸王的年龄日长,权势渐盛,争权夺利和骨肉相残的事件,史不绝书。于是,典签的权力大增,以致***威行州郡,权重藩君***,***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剌史。***总之,随着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寒门庶族乘机崛起,逐渐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权大权。这是当时地主阶级关系变动的重要内容。
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出现这种阶级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的结果。同时,也是门阀士族本身的日益腐巧,不愿***竟智尽心,以邀恩宠***,于是,军政大权遂落入寒人之手。
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
一、北魏兴亡
鲜卑拓跋氏的兴起与北魏的统一北方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跋氏最早居住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大兴安岭北部东麓。魏晋时期,内迁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云中故城)一带。后迁居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成为塞上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78年,其首领拓跋什翼健在繁峙(裆轿骰朐次?
即代王位,具有了国家规模。86年,什翼健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伦河附近)建魏,史称北魏。97年,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和邺城,隔河与东晋对峙。次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称魏帝,是为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之孙拓跋焘继位后,于41年灭大夏,46年灭北燕,4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形成对峙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其子拓跋元宏继位,时年五岁,其母冯太后辅政。从太和九年(485年)开始,孝文帝曾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先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北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鲜卑拓跋氏是一个兴起较晚的民族,而被征服的中原地区则早已进入了发达的封建社会。“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为被征服者所同化”(《马恩选集》第三卷第7页,人民出版社197年版),当是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场改革遂应运而生。
第二,这是北魏建国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进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北魏统治者是用野蛮的肆意屠杀和残酷的军事征服入主中原的,因而迅速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曾进行多次武装起义,奋起反抗,极大地震憾了北魏的统治秩序。孝文帝为了巩固帝位,就不得不对原来野蛮的统治方式有所更张。
第三,这是北方人民长期以来进行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等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遣使***均给天下之田***:即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受露田40亩,妇人0亩,奴婢同良人。丁牛一头,受田0亩,限4牛。土地宽余之处露田可加倍或加两倍授与。受田者年老或身死,则要给国家交还露田。受露田的男子又给桑田0亩或麻田10亩,妇人5亩,奴婢依良人。桑麻田皆为永业,可世代相传,并可买其不足,卖其所余。
地方官于任所授给公田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县令、郡丞各有差。罢官者还田,新任者继受,严禁买卖。
由于均田制并未触动大土地私有制的封建性质,故拓跋贵族和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兼并并未止息,农民受田不足相当普遍。但由于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增加了北魏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拓跋族内农、牧业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其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北魏初年,为了拉拢和争取拥有大量荫庇户的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便把他们封为宗主,用以督护所属民众,是为宗主督护制。孝文帝于太和十年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分别设立邻、里、党长。不但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变九品混通制为新的租调制度。九品混通制是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推行时的一项赋税制度。即按每个宗主的财产多寡,分为九等,按等征税。实行三长制后,孝文帝即颁布了新的租调制度:即一夫一妇调帛一匹,纳粟二石,另外,十五岁以上未婚者4人,奴婢8口,耕牛0头,并纳一夫一妇租调。由于曾被荫庇的大量民户从宗主督护制下分离出来,纳税户比前大大增加,故国家的财政收入亦有增长。
政治方面:
第一,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由于北魏初年的首都平城,地处偏北,土地瘠薄,交通不便,又是拓跋贵族聚居之地,保守势力很大,对推行改革不利。于是,孝文帝遂于太和十七年(49)借口南征南齐,遂率军迁至洛阳,并下令定都于此,并先后平定了保守势力的多次叛乱,有利于改革的大力推行。
第二,改革官制。北魏初年的官名***皆拟远古云鸟之义***,不仅质朴,且带有图腾余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遂模仿两晋南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新的官僚机构。
第三,改革律令。孝文帝曾于太和十六年颁定新律。新律不但律文简省,而且删去了旧律中的一些残酷而又落后的刑法,在我国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社会风俗方面:
第一,禁胡服胡语,倡导着汉服,说汉话,用以消除鲜卑族和汉族在服饰和语言方面的隔阂,为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创造条件。
第二,改革丧葬风俗。孝文帝迁洛后曾下令:***迁洛之人,死葬河南,不得北还。***(《魏书V高祖纪下》),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身死要归葬祖茔的旧习。
第三,改姓氏。太和十二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一律改为汉字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第一,使北魏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三,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六镇起义北魏初年,为了拱卫首都,防止柔然人的入侵,遂在平城以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等六个军事重镇,是为北魏六镇。
北魏从孝明帝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化,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而北魏六镇则成了社会矛盾的交织点,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于是便爆发了北魏六镇起义。
孝明帝正光五年(54年),匈奴人破六韩拔凌首先在沃野镇举起了起义大旗,相继攻占了沃野、怀朔和武川等镇。起义失败后,0余万起义军被迁至河北。由于河北灾荒流行,无食可就,杜洛周、鲜于修礼和葛荣等又相继率领镇兵起义。与此同时,羌人莫折大提和敕勒族人胡琛部将万俟丑奴等又相继在秦州和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兵,起义的烽火又燃遍了关陇地区。直到孝庄帝永安三年(50年),起义才被镇压。
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腐巧统治,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的分裂武泰元年(58年)二月,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年仅三岁的族子元钊为帝,临朝称制。在镇压六镇起义中权势日隆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以此为籍口,遂率部兵攻入洛阳,拥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并把胡太后和元钊沉死黄河,又在河阴杀王公卿士000多人,史称***河阴之役***,尔朱荣专制朝政。永安三年(50年)九月,孝庄帝不甘心充当傀儡,设计诛杀了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又带兵入洛,废杀庄帝,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这时,从河北返回山西的六镇镇兵又在其首领高欢的领导下,多次起义。尔朱兆当政后,为了稳固他在山西的统治,遂答应了高欢欲将0多万镇兵仍带回河北就食的请求。高欢脱离了尔朱兆的控制后,遂在河北扩充实力,并与尔朱兆的矛盾日深。结果,高欢击杀了尔朱兆及其党羽,进入洛阳,废杀节闵帝,另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永熙三年(54年),孝武帝为了摆脱高欢控制,率轻骑西入潼关,投靠了关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
二、东魏、北齐兴亡
东魏兴亡孝武帝入关以后,高欢遂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又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建立后,曾与西魏发生过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多次战争,互有胜负。
武定五年(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继掌东魏大权。不久,即发生了侯景之乱。两年以后,高澄死,其弟高洋继掌魏政。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东魏亡。
北齐兴亡高洋废魏帝后,建国号齐,史称北齐,高洋是为北齐文宣帝。文宣帝时期,是北齐的鼎盛时期。但高洋死后,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均田制迅速破坏。故北齐武成帝高湛曾于河清三年(564年)重颁均田令,但收效甚微。故国力日渐削弱。577年,终被北周所灭。
三、西魏、北周兴亡
西魏兴亡北魏孝武帝入关以后不久,即被宇文泰毒死。大统元年(5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大权遂落入宇文泰之手。
宇文泰原为北魏大将贺拔岳的部属,后随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等入关镇压关陇起义。不久,贺拔岳与侯莫陈悦发生火并,贺拔岳被杀,部将遂推举宇文泰为首领,并击杀了侯莫陈悦,占据关中。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曾建立计账(租赋预算)和户籍之法,颁布六条诏书,实行***不限制荫资,唯在得人***的选官制度,又创建府兵制度,增长了西魏的国力和军事力量。
公元557年,西魏执政宇文护废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西魏亡。
北周兴亡宇文护废西魏恭帝后,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为帝,是为闵帝,建国号周,仍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横跋扈,先后废杀周闵帝和明帝,又于保定元年(561年)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建德元年(57年),周武帝杀宇文护,政由己出。他曾进一步整顿府兵制度,又下诏禁断佛、道二教,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遂使北周的国力迅速扩大。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兵出关,一举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周武帝死后,其子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宣帝荒淫奢侈,政治败坏,即位二年即死,年仅八岁的儿子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大权遂落入外戚杨坚之手。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并于589年灭亡陈朝,南北朝至此结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哲学与宗教
魏晋的清谈与玄学清谈与玄学是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一时期很多士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们为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预闻政事,而是采用过去“清议”的形式,口谈玄学。但同东汉时的“清议”相比,从... -->>
第十二章南北朝
(40589年)
公元40589年期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均都建康,是为南朝;与此同时,北魏先后统一北方。54年,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建都邺城的东魏、北齐和建都长安的西魏、北周。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朝灭北周,589年,又灭陈朝,中国重归统一。
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
一、刘宋兴亡(40479年)
刘宋是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于40年建立的,并改元永初,是为宋武帝。刘裕建宋后不到三年病死,其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年号元嘉。元嘉三十年间,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宋书V孔恭传》)的兴盛局面,被后人誉为***元嘉之治***。
元嘉三十年(45年),刘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的骨肉相残的内部斗争。宋文帝想废掉太子刘劭,事泄后被刘劭所杀。接着,文帝第三子、江州剌史刘骏又率兵攻入建康,杀了刘劭。嗣后,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大权遂落在了中领军萧道成之手。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代宋建齐。
二、南齐兴亡(47950年)
萧道成原为刘裕的远支亲属,以此入仕,后升任中领军之职,掌握了禁卫军权。479年登极称帝,建国号齐,史称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在位不到四年死去,其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南齐境内爆发了一次由唐寓之领导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是由南朝政府的“检籍”引起的。因为南北割据以后,战事频繁,江东百姓的徭役和兵役十分沉重。为了逃避兵徭,广大百姓和庶族地主便利用各种方法,“改注籍状,诈入仕流”,千方百计使自己变成“百役不及”的特权阶层或不服兵徭的各色人户。故从刘宋开始,便推行“检籍”,旨在清查冒牌“士族”和搜刮避役的游食之民。齐武帝继位,又严厉推行“检籍”,对却籍者不惜重刑处罚,遂激起了却籍者的强烈不满。唐寓之趁机在富阳造反,“三吴却籍者奔之,众至三万”。唐寓之攻占富阳等地后,遂在钱塘称帝,建国号吴,年号兴平。后被官军镇压。这次起义虽失败了,但却迫使齐武帝停止检籍,并恢复了以前的籍状。有人认为唐寓之领导的是一次农民起义,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富民反对“检籍”的武装叛乱,并不是农民起义。
齐武帝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接连不断的内部斗争。最后,南齐宗室、雍州刺史萧衍率兵攻入建康,专制朝政。和帝中兴二年(50年),萧衍代齐建梁,南齐灭亡。
三、萧梁兴亡(50557年)
萧梁的建立者萧衍原是萧道成之侄,后官至雍州剌史,镇守襄阳。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其兄萧懿,萧衍遂率兵攻入建康,废杀宝卷,50年即帝位,建国号梁,是为梁武帝。
梁武帝生活简朴,勤于为政,但对其亲属却放纵贪污,故吏治腐败。他又佞信佛教,创立三教同源说,又大修佛寺,早晚礼拜,甚至还三次舍身同泰寺,表示要出家当和尚。于是,达官贵人都竟相效尤,佛教在江南得以广泛传播。
由他主持修订的《梁律》繁琐庞杂,苛重无比。他还大兴土木,轻用民力。故有人评价他是***罔恤民之不存,而唯忧士之不禄。***
中大同二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执政高澄有隙,派人向梁投降。梁武帝力排众议,表示接受,又派其侄萧渊明率兵策应。结果,兵败被俘。侯景亦被高澄击败,遂率残部800多人南逃,赚取了寿阳,被梁武帝任为南豫州剌史。这时,东魏又开展外交攻势,表示要用被俘的萧渊明换回侯景,梁武帝当即示表示同意。于是侯景便暗中勾结主持长江防务的萧正德,渡过长江,迅速攻占了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将梁武帝围困在台城达四月之久。台城陷落后,梁武帝即病饿而死。侯景又将萧正德缢杀,于551年11月登极称帝,建国号汉。次年二月,梁荆州剌史萧绎派大将王僧辩攻入建康,击杀侯景,侯景之乱至此平息。与此同时,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派兵攻入江陵,元帝被杀。次年,西魏又将萧詧在江陵扶立为帝,是为后梁。不久,王僧辩和陈霸先在建康拥立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敬帝自立,梁亡。
四、阵朝兴亡(557589年)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原为梁末高要太守。他曾与王僧辩一起率部攻入建康,平定了侯景之乱,以功被封为扬州剌史,坐镇京口。王僧辩废梁敬帝,拥立从北齐迎回的萧渊明为帝后,霸先从京口率兵攻入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扶敬帝即位,并打败了北齐的进攻。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又废敬帝,登上帝位,建国号陈,是为陈武帝。但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后主陈叔宝却是南朝有名的荒淫之君。他宠爱贵妃张丽华,又信用佞臣,政治日坏。589年,终被隋朝所灭。
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
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盛极而衰的首要标志就是士庶之间不准通婚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出现了***婚宦失类***的现象;其次是士庶之间的界限也出现混乱,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些***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族***的冒牌士族,以致***士庶不分***和***士庶合流***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寒门庶族的势力乘机崛起,其主要标志就是寒人掌机要和寒人任典签。
东晋南朝的机要官是指中书监下的中书通事舍人。东晋时期,杂用士庶,但自南朝以来,则专用寒人,且权力大增,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典签亦称签帅,是刘宋时创设的一个官职,开始的职权是代替出任州郡重镇的宗室诸王批阅公事和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后来,诸王的年龄日长,权势渐盛,争权夺利和骨肉相残的事件,史不绝书。于是,典签的权力大增,以致***威行州郡,权重藩君***,***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剌史。***总之,随着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寒门庶族乘机崛起,逐渐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权大权。这是当时地主阶级关系变动的重要内容。
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出现这种阶级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的结果。同时,也是门阀士族本身的日益腐巧,不愿***竟智尽心,以邀恩宠***,于是,军政大权遂落入寒人之手。
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
一、北魏兴亡
鲜卑拓跋氏的兴起与北魏的统一北方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跋氏最早居住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大兴安岭北部东麓。魏晋时期,内迁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云中故城)一带。后迁居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成为塞上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78年,其首领拓跋什翼健在繁峙(裆轿骰朐次?
即代王位,具有了国家规模。86年,什翼健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伦河附近)建魏,史称北魏。97年,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和邺城,隔河与东晋对峙。次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称魏帝,是为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之孙拓跋焘继位后,于41年灭大夏,46年灭北燕,4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形成对峙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其子拓跋元宏继位,时年五岁,其母冯太后辅政。从太和九年(485年)开始,孝文帝曾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先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北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鲜卑拓跋氏是一个兴起较晚的民族,而被征服的中原地区则早已进入了发达的封建社会。“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为被征服者所同化”(《马恩选集》第三卷第7页,人民出版社197年版),当是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场改革遂应运而生。
第二,这是北魏建国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进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北魏统治者是用野蛮的肆意屠杀和残酷的军事征服入主中原的,因而迅速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曾进行多次武装起义,奋起反抗,极大地震憾了北魏的统治秩序。孝文帝为了巩固帝位,就不得不对原来野蛮的统治方式有所更张。
第三,这是北方人民长期以来进行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等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遣使***均给天下之田***:即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受露田40亩,妇人0亩,奴婢同良人。丁牛一头,受田0亩,限4牛。土地宽余之处露田可加倍或加两倍授与。受田者年老或身死,则要给国家交还露田。受露田的男子又给桑田0亩或麻田10亩,妇人5亩,奴婢依良人。桑麻田皆为永业,可世代相传,并可买其不足,卖其所余。
地方官于任所授给公田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县令、郡丞各有差。罢官者还田,新任者继受,严禁买卖。
由于均田制并未触动大土地私有制的封建性质,故拓跋贵族和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兼并并未止息,农民受田不足相当普遍。但由于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增加了北魏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拓跋族内农、牧业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其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北魏初年,为了拉拢和争取拥有大量荫庇户的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便把他们封为宗主,用以督护所属民众,是为宗主督护制。孝文帝于太和十年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分别设立邻、里、党长。不但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变九品混通制为新的租调制度。九品混通制是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推行时的一项赋税制度。即按每个宗主的财产多寡,分为九等,按等征税。实行三长制后,孝文帝即颁布了新的租调制度:即一夫一妇调帛一匹,纳粟二石,另外,十五岁以上未婚者4人,奴婢8口,耕牛0头,并纳一夫一妇租调。由于曾被荫庇的大量民户从宗主督护制下分离出来,纳税户比前大大增加,故国家的财政收入亦有增长。
政治方面:
第一,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由于北魏初年的首都平城,地处偏北,土地瘠薄,交通不便,又是拓跋贵族聚居之地,保守势力很大,对推行改革不利。于是,孝文帝遂于太和十七年(49)借口南征南齐,遂率军迁至洛阳,并下令定都于此,并先后平定了保守势力的多次叛乱,有利于改革的大力推行。
第二,改革官制。北魏初年的官名***皆拟远古云鸟之义***,不仅质朴,且带有图腾余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遂模仿两晋南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新的官僚机构。
第三,改革律令。孝文帝曾于太和十六年颁定新律。新律不但律文简省,而且删去了旧律中的一些残酷而又落后的刑法,在我国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社会风俗方面:
第一,禁胡服胡语,倡导着汉服,说汉话,用以消除鲜卑族和汉族在服饰和语言方面的隔阂,为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创造条件。
第二,改革丧葬风俗。孝文帝迁洛后曾下令:***迁洛之人,死葬河南,不得北还。***(《魏书V高祖纪下》),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身死要归葬祖茔的旧习。
第三,改姓氏。太和十二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一律改为汉字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第一,使北魏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三,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六镇起义北魏初年,为了拱卫首都,防止柔然人的入侵,遂在平城以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等六个军事重镇,是为北魏六镇。
北魏从孝明帝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化,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而北魏六镇则成了社会矛盾的交织点,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于是便爆发了北魏六镇起义。
孝明帝正光五年(54年),匈奴人破六韩拔凌首先在沃野镇举起了起义大旗,相继攻占了沃野、怀朔和武川等镇。起义失败后,0余万起义军被迁至河北。由于河北灾荒流行,无食可就,杜洛周、鲜于修礼和葛荣等又相继率领镇兵起义。与此同时,羌人莫折大提和敕勒族人胡琛部将万俟丑奴等又相继在秦州和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兵,起义的烽火又燃遍了关陇地区。直到孝庄帝永安三年(50年),起义才被镇压。
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腐巧统治,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的分裂武泰元年(58年)二月,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年仅三岁的族子元钊为帝,临朝称制。在镇压六镇起义中权势日隆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以此为籍口,遂率部兵攻入洛阳,拥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并把胡太后和元钊沉死黄河,又在河阴杀王公卿士000多人,史称***河阴之役***,尔朱荣专制朝政。永安三年(50年)九月,孝庄帝不甘心充当傀儡,设计诛杀了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又带兵入洛,废杀庄帝,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这时,从河北返回山西的六镇镇兵又在其首领高欢的领导下,多次起义。尔朱兆当政后,为了稳固他在山西的统治,遂答应了高欢欲将0多万镇兵仍带回河北就食的请求。高欢脱离了尔朱兆的控制后,遂在河北扩充实力,并与尔朱兆的矛盾日深。结果,高欢击杀了尔朱兆及其党羽,进入洛阳,废杀节闵帝,另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永熙三年(54年),孝武帝为了摆脱高欢控制,率轻骑西入潼关,投靠了关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
二、东魏、北齐兴亡
东魏兴亡孝武帝入关以后,高欢遂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又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建立后,曾与西魏发生过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多次战争,互有胜负。
武定五年(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继掌东魏大权。不久,即发生了侯景之乱。两年以后,高澄死,其弟高洋继掌魏政。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东魏亡。
北齐兴亡高洋废魏帝后,建国号齐,史称北齐,高洋是为北齐文宣帝。文宣帝时期,是北齐的鼎盛时期。但高洋死后,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均田制迅速破坏。故北齐武成帝高湛曾于河清三年(564年)重颁均田令,但收效甚微。故国力日渐削弱。577年,终被北周所灭。
三、西魏、北周兴亡
西魏兴亡北魏孝武帝入关以后不久,即被宇文泰毒死。大统元年(5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大权遂落入宇文泰之手。
宇文泰原为北魏大将贺拔岳的部属,后随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等入关镇压关陇起义。不久,贺拔岳与侯莫陈悦发生火并,贺拔岳被杀,部将遂推举宇文泰为首领,并击杀了侯莫陈悦,占据关中。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曾建立计账(租赋预算)和户籍之法,颁布六条诏书,实行***不限制荫资,唯在得人***的选官制度,又创建府兵制度,增长了西魏的国力和军事力量。
公元557年,西魏执政宇文护废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西魏亡。
北周兴亡宇文护废西魏恭帝后,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为帝,是为闵帝,建国号周,仍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横跋扈,先后废杀周闵帝和明帝,又于保定元年(561年)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建德元年(57年),周武帝杀宇文护,政由己出。他曾进一步整顿府兵制度,又下诏禁断佛、道二教,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遂使北周的国力迅速扩大。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兵出关,一举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周武帝死后,其子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宣帝荒淫奢侈,政治败坏,即位二年即死,年仅八岁的儿子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大权遂落入外戚杨坚之手。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并于589年灭亡陈朝,南北朝至此结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哲学与宗教
魏晋的清谈与玄学清谈与玄学是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一时期很多士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们为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预闻政事,而是采用过去“清议”的形式,口谈玄学。但同东汉时的“清议”相比,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