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少年杯酒意气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月色微凉。
扶苏在书房里呆不住,略显焦躁地在院中踱步。
自那日接到甘茂密信后,他已经连着五日没有睡好了。
荆轲刺秦王,是后世儿童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扶苏自然也不例外。
但这事没法跟人商量,百里俜不行,张苍不行,樗里偲跟蒙毅也不行,扶苏总不能告诉他们,他未卜先知,知道燕国来使里有个叫荆轲的,就是冲着刺杀来的。
就算他们相信了扶苏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扶苏是怎么知道的?这事儿他就说不清,而且如果沾染上刺杀这滩烂泥,他甩都甩不掉。
这件事的结局他也知道,荆轲刺杀不成,始皇帝勃然大怒,派王翦等人征讨燕国。
最终,一支先遣轻骑追杀燕王与太子丹至易水河,燕王杀太子丹以平始皇之怒,燕国也随之名存实亡。
而那个率领轻骑千里追击的将领,就是李信。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灭赵以后。然而如今因为李牧、赵奢、赵胜,甚至一个没听过名字的吕梁等人的殊死抵抗,以及信陵君等人的多方奔走,赵国并没有灭亡。
如果荆轲刺王在此时发生,无论成与不成,燕国立刻会成为大昭死敌,连横之策必然失败。
至于燕喜究竟何等意愿,到时已经不再重要,燕国必然会被牢牢绑在信陵君为首的合纵联盟马车上。
燕国一旦有变,楚王原本就并不坚定的伐齐之心必然会受影响,再加上屈原黄歇等人的鼓动,保不齐也会加入合纵。
齐国方面,齐王建据说十分信重赵胜,在此人过齐时再度延请赵胜入齐为相,看来齐国也会是合纵的又一块拼图。
故韩人心一直就蠢蠢欲动,如今故韩王室刑徒被强行迁到骊山,故韩之地更为板荡,必然会掀起一场暴动。
将目光从九州上空俯瞰而去,随着太子丹这一招釜底抽薪,山东六国立刻就会结盟成一体,六国谋昭之势在这个时空里晚了数十年终于还是要来了。
另一个时空中,由于合纵之首是纵横士苏秦,此人入齐为相,却为燕谋,因此造成燕齐龌龊,更让其余各国对合纵心怀疑虑,认为这或许又是苏秦的另一个谋划。
而苏秦本人虽然佩六国相印风光无两,却是出身贫寒,实际上得不到各国王室信任,虽有四君子摇旗呐喊,各国仍是出工不出力。
因此联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函谷关下,却彼此掣肘,空耗军粮数月却对面对着门户大开的函谷关不得寸进,各国都不愿意消耗力量,赢下此战后却被所谓盟友攻灭。
随着楚国当先撤军,各国为防止被楚国趁虚而入,也纷纷撤军,最终导致这场席卷天下的浩荡大战无疾而终。
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六国军队,先昭襄王根本无动于衷,只紧守门户冷眼旁观,就等到了各怀鬼胎的六国盟军瓦解。
然而此次不同。
信陵君魏无忌德行无亏信达天下,窃符救赵之举更为天下重,其人又出身王室,是真正的“自己人”,由他作为联军首脑,可致天下景从。
再看各国加入合纵后的抗昭决心。
合纵数国中,魏赵两国紧邻大昭,对大昭的恐惧导致他们是最坚定的反昭先锋,他们对合纵联盟的忠诚度是最高的。
故韩为昭所灭,在复国之心的驱使下必然是对反昭最卖力的,但是本身力量太弱,又失去了领导层,不足为惧。
燕国本来应该是最不愿意加入盟军的,燕国国力最弱,又被齐赵夹在中间,攻昭毫无好处,还必然会被各国顶上最前线,付出最大的代价。然而如果荆轲刺王真的发生了,燕国就无论如何也会拼尽全力,防止昭王报复。
齐国原本对于攻昭应该是最没有兴趣的,离得太远,也并无仇怨。然而随着燕楚分齐的谋划曝光,如今大昭恐怕已经在齐国的黑名单上排到了前列。
楚国新进与大昭结盟,又得到归还汉中的许诺,相比于加入合纵与大昭死斗,想必更愿意做个渔翁。
因此,转了一圈,六国同盟的瓦解点仍然在于楚国。
这些都是在荆轲刺王之事发生以后会造成的后果。扶苏慢慢踱到了回廊处,思路逐渐清晰,如果没发生呢?
如果他学着屈原当日所为,暗中刺杀使臣呢?
扶苏开始掰着手指算自己的力量。李信加入蒙恬军不久,兵力有限,况且蓝田大营毕竟是那个“细致入微”的蒙恬所掌军。能不能提兵出来,事后会不会露马脚,都是未知之数。
蒙毅的黑冰台也指望不上,毕竟是王上直属,执掌未久的蒙毅肯定无法完全控制消息,稍有泄露就会引起王上怀疑。杀人事小,引起始皇帝的不信任才是大事。
府中的私军凑一凑倒也能凑个百来人,但这些除了... -->>
月色微凉。
扶苏在书房里呆不住,略显焦躁地在院中踱步。
自那日接到甘茂密信后,他已经连着五日没有睡好了。
荆轲刺秦王,是后世儿童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扶苏自然也不例外。
但这事没法跟人商量,百里俜不行,张苍不行,樗里偲跟蒙毅也不行,扶苏总不能告诉他们,他未卜先知,知道燕国来使里有个叫荆轲的,就是冲着刺杀来的。
就算他们相信了扶苏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扶苏是怎么知道的?这事儿他就说不清,而且如果沾染上刺杀这滩烂泥,他甩都甩不掉。
这件事的结局他也知道,荆轲刺杀不成,始皇帝勃然大怒,派王翦等人征讨燕国。
最终,一支先遣轻骑追杀燕王与太子丹至易水河,燕王杀太子丹以平始皇之怒,燕国也随之名存实亡。
而那个率领轻骑千里追击的将领,就是李信。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灭赵以后。然而如今因为李牧、赵奢、赵胜,甚至一个没听过名字的吕梁等人的殊死抵抗,以及信陵君等人的多方奔走,赵国并没有灭亡。
如果荆轲刺王在此时发生,无论成与不成,燕国立刻会成为大昭死敌,连横之策必然失败。
至于燕喜究竟何等意愿,到时已经不再重要,燕国必然会被牢牢绑在信陵君为首的合纵联盟马车上。
燕国一旦有变,楚王原本就并不坚定的伐齐之心必然会受影响,再加上屈原黄歇等人的鼓动,保不齐也会加入合纵。
齐国方面,齐王建据说十分信重赵胜,在此人过齐时再度延请赵胜入齐为相,看来齐国也会是合纵的又一块拼图。
故韩人心一直就蠢蠢欲动,如今故韩王室刑徒被强行迁到骊山,故韩之地更为板荡,必然会掀起一场暴动。
将目光从九州上空俯瞰而去,随着太子丹这一招釜底抽薪,山东六国立刻就会结盟成一体,六国谋昭之势在这个时空里晚了数十年终于还是要来了。
另一个时空中,由于合纵之首是纵横士苏秦,此人入齐为相,却为燕谋,因此造成燕齐龌龊,更让其余各国对合纵心怀疑虑,认为这或许又是苏秦的另一个谋划。
而苏秦本人虽然佩六国相印风光无两,却是出身贫寒,实际上得不到各国王室信任,虽有四君子摇旗呐喊,各国仍是出工不出力。
因此联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函谷关下,却彼此掣肘,空耗军粮数月却对面对着门户大开的函谷关不得寸进,各国都不愿意消耗力量,赢下此战后却被所谓盟友攻灭。
随着楚国当先撤军,各国为防止被楚国趁虚而入,也纷纷撤军,最终导致这场席卷天下的浩荡大战无疾而终。
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六国军队,先昭襄王根本无动于衷,只紧守门户冷眼旁观,就等到了各怀鬼胎的六国盟军瓦解。
然而此次不同。
信陵君魏无忌德行无亏信达天下,窃符救赵之举更为天下重,其人又出身王室,是真正的“自己人”,由他作为联军首脑,可致天下景从。
再看各国加入合纵后的抗昭决心。
合纵数国中,魏赵两国紧邻大昭,对大昭的恐惧导致他们是最坚定的反昭先锋,他们对合纵联盟的忠诚度是最高的。
故韩为昭所灭,在复国之心的驱使下必然是对反昭最卖力的,但是本身力量太弱,又失去了领导层,不足为惧。
燕国本来应该是最不愿意加入盟军的,燕国国力最弱,又被齐赵夹在中间,攻昭毫无好处,还必然会被各国顶上最前线,付出最大的代价。然而如果荆轲刺王真的发生了,燕国就无论如何也会拼尽全力,防止昭王报复。
齐国原本对于攻昭应该是最没有兴趣的,离得太远,也并无仇怨。然而随着燕楚分齐的谋划曝光,如今大昭恐怕已经在齐国的黑名单上排到了前列。
楚国新进与大昭结盟,又得到归还汉中的许诺,相比于加入合纵与大昭死斗,想必更愿意做个渔翁。
因此,转了一圈,六国同盟的瓦解点仍然在于楚国。
这些都是在荆轲刺王之事发生以后会造成的后果。扶苏慢慢踱到了回廊处,思路逐渐清晰,如果没发生呢?
如果他学着屈原当日所为,暗中刺杀使臣呢?
扶苏开始掰着手指算自己的力量。李信加入蒙恬军不久,兵力有限,况且蓝田大营毕竟是那个“细致入微”的蒙恬所掌军。能不能提兵出来,事后会不会露马脚,都是未知之数。
蒙毅的黑冰台也指望不上,毕竟是王上直属,执掌未久的蒙毅肯定无法完全控制消息,稍有泄露就会引起王上怀疑。杀人事小,引起始皇帝的不信任才是大事。
府中的私军凑一凑倒也能凑个百来人,但这些除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