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入云深处亦沾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者:龚永新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06年第21期T3版
从朱温灭唐称帝至赵匡胤代周建立北宋止,这段时期(907~960)史称五代十国。总的来看,政治上,五代十国是唐末分裂局面的延续,军阀拥兵割据;经济上多数地区无甚作为。只是到了五代后期,全国出现了统一的基础。
尽管如此,五代历史上茶文化却有新的发展,这就是毛文锡和他的《茶谱》面世。就毛文锡本人而言,他是五代十国文学家,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他原为前蜀翰林学士,官至司徒。前蜀亡,又为后蜀官,以小词为后主孟昶所赏识。
公元935年前后,毛文锡集茶事研究之大成,成功地撰写《茶谱》1卷,记茶故事,已佚,陈尚君辑本辑得41条。从佚文看,该书重点讲的是中唐以后名茶的产地、品性,由此涉及唐七道三十四州产茶情况,记载了四十余种唐代名茶之品名、性状。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标志之一是世界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的出现。然而较之与《茶经》,《茶谱》所载又有很大拓展,是仅次于《茶经》的茶文化史上的巨著。
在《茶谱》中,毛氏多处提到三峡地区所产名茶的有关状况,其中包括重庆南平县、涪州(今重庆涪陵),湖北当阳县、峡州(今夷陵、宜昌、宜都等地)等。如他在记述重庆东部名茶情况时提到:“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制于早春,其次白马,最下涪陵。”在记述湖北西部时提到:“当阳县青溪山仙人掌茶,李白有诗。”“有小江园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之名。”“峡州碧涧、明月”如此等等。用现在的区域分析,上述地方大多属于今天的三峡地区。
三般茶、宾化茶、白马茶都是唐代茶名,产于当时的山南东道涪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地区,同时也包括南平县。很显然,毛文锡认为在以上名茶中,是以宾化茶品质最好。关于宾化茶,以后也有史料记载,如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也有记载:“涪州宾化县,按新《图经》云:此县民并是夷獠,露顶跣足,不识州县,不会文法,与诸县户口不同,不务蚕桑,以茶蜡供输。”可知至宋初,仍有宾化茶。
仙人掌茶是我国史料中最早见到的晒青茶,其名茶产于湖北当阳县,因其状似仙人掌而得名。仙人掌茶属于唐代名茶,因为唐时,全国茶叶生产大发展,“茶为人家不可少”的饮料,文人学士几乎无一不以茶作诗词。《全唐诗》卷一七八载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这首诗采用一种平淡如白描的手法,记述着唐代这一初露异质的名茶。李白还说玉泉仙人掌茶生于玉泉寺旁,“玉泉真公”掇而饮之,虽已八十高龄,却是面如桃花,李白认为这是仙人掌茶“还童振枯扶人寿”的功效所致。正是赖诗仙李白,仙人掌茶其名遂传。
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包括小江园均为唐代名茶,产于峡州(今宜昌、夷陵)。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峡州有碧涧、明月茶、芳蕊、茱萸簝。”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还记载:“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即小江园),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又说:“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
碧涧茶创制于峡州,后来的发展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范围有扩大,如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记载:“松滋县出碧涧茶。”而且自注:“沈子曰:茶饼、茶芽今贡。”可知有饼茶、芽茶两种充贡,应该说茶的品质也很不错,是名茶。二是延续时间也较长,一直到明清时都有明确记载。清乾隆《东源县志》卷二一《艺文》引自刘升《碧涧采茶》:“俗不善制茶。自先父请告归里,辟园数亩,名曰碧涧。适陶孝廉若自祁门秉铎归,日相讲求,采焙得法,不异阳羡、虎丘也。”这段文字似乎是在说,刘氏先父归乡辟茶,生产的也是碧涧茶,由于“采焙得法”,品质好也是事实。
我们说,自秦晋至今,各种文献多有记载三峡地区盛产名茶的,实非偶然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三峡地属我国茶树原产地范围,具有得天独厚的产茶条件,鲜叶素质好,容易加工成优质的茶叶;二是三峡乃我国茶从西南向东南,甚至向东北演进的重要地带,由此产生的名茶文化与技术相对较早,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者:龚永新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06年第21期T3版
从朱温灭唐称帝至赵匡胤代周建立北宋止,这段时期(907~960)史称五代十国。总的来看,政治上,五代十国是唐末分裂局面的延续,军阀拥兵割据;经济上多数地区无甚作为。只是到了五代后期,全国出现了统一的基础。
尽管如此,五代历史上茶文化却有新的发展,这就是毛文锡和他的《茶谱》面世。就毛文锡本人而言,他是五代十国文学家,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他原为前蜀翰林学士,官至司徒。前蜀亡,又为后蜀官,以小词为后主孟昶所赏识。
公元935年前后,毛文锡集茶事研究之大成,成功地撰写《茶谱》1卷,记茶故事,已佚,陈尚君辑本辑得41条。从佚文看,该书重点讲的是中唐以后名茶的产地、品性,由此涉及唐七道三十四州产茶情况,记载了四十余种唐代名茶之品名、性状。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标志之一是世界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的出现。然而较之与《茶经》,《茶谱》所载又有很大拓展,是仅次于《茶经》的茶文化史上的巨著。
在《茶谱》中,毛氏多处提到三峡地区所产名茶的有关状况,其中包括重庆南平县、涪州(今重庆涪陵),湖北当阳县、峡州(今夷陵、宜昌、宜都等地)等。如他在记述重庆东部名茶情况时提到:“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涪州出三般茶,宾化最上,制于早春,其次白马,最下涪陵。”在记述湖北西部时提到:“当阳县青溪山仙人掌茶,李白有诗。”“有小江园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之名。”“峡州碧涧、明月”如此等等。用现在的区域分析,上述地方大多属于今天的三峡地区。
三般茶、宾化茶、白马茶都是唐代茶名,产于当时的山南东道涪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地区,同时也包括南平县。很显然,毛文锡认为在以上名茶中,是以宾化茶品质最好。关于宾化茶,以后也有史料记载,如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也有记载:“涪州宾化县,按新《图经》云:此县民并是夷獠,露顶跣足,不识州县,不会文法,与诸县户口不同,不务蚕桑,以茶蜡供输。”可知至宋初,仍有宾化茶。
仙人掌茶是我国史料中最早见到的晒青茶,其名茶产于湖北当阳县,因其状似仙人掌而得名。仙人掌茶属于唐代名茶,因为唐时,全国茶叶生产大发展,“茶为人家不可少”的饮料,文人学士几乎无一不以茶作诗词。《全唐诗》卷一七八载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这首诗采用一种平淡如白描的手法,记述着唐代这一初露异质的名茶。李白还说玉泉仙人掌茶生于玉泉寺旁,“玉泉真公”掇而饮之,虽已八十高龄,却是面如桃花,李白认为这是仙人掌茶“还童振枯扶人寿”的功效所致。正是赖诗仙李白,仙人掌茶其名遂传。
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包括小江园均为唐代名茶,产于峡州(今宜昌、夷陵)。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峡州有碧涧、明月茶、芳蕊、茱萸簝。”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还记载:“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即小江园),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又说:“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
碧涧茶创制于峡州,后来的发展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范围有扩大,如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记载:“松滋县出碧涧茶。”而且自注:“沈子曰:茶饼、茶芽今贡。”可知有饼茶、芽茶两种充贡,应该说茶的品质也很不错,是名茶。二是延续时间也较长,一直到明清时都有明确记载。清乾隆《东源县志》卷二一《艺文》引自刘升《碧涧采茶》:“俗不善制茶。自先父请告归里,辟园数亩,名曰碧涧。适陶孝廉若自祁门秉铎归,日相讲求,采焙得法,不异阳羡、虎丘也。”这段文字似乎是在说,刘氏先父归乡辟茶,生产的也是碧涧茶,由于“采焙得法”,品质好也是事实。
我们说,自秦晋至今,各种文献多有记载三峡地区盛产名茶的,实非偶然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三峡地属我国茶树原产地范围,具有得天独厚的产茶条件,鲜叶素质好,容易加工成优质的茶叶;二是三峡乃我国茶从西南向东南,甚至向东北演进的重要地带,由此产生的名茶文化与技术相对较早,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