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1255再铸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黑色的影子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以为那就是即墨城了,没想到陈家人笑笑,说那是城西的马鞍山……不得不说,这时代的空气真够干净的,周围的山都能清楚看见。
又走了几百米,才看到真正的即墨城,不得不感叹,真小啊!
我就是即墨人,以前对即墨的认知,是从城东到城西得堵近一个小时,而现在的这个即墨城……边长大约只有四五百米,城墙不过五米多高,实在是小的可怜。
即墨这个名字已有千年历史,至少在战国时代就有此地了。不过当初的即墨城是在后世的平度市一带,历史上多次变迁,隋朝时才迁到现在的地址,此后一直延续到21世纪。现在的即墨城是金朝的时候才重修的,坐落在墨水河两条支流交汇之处,一条自东向西流经城南,一条自北向南流经城西,两条支流在城西南交汇,之后一直向南汇入胶州湾。即墨城边墨水河,似乎即墨之名就是因此而来,实际上正好相反,是先有即墨这座城,这条河流才被附会称作墨水河。
不过即墨县的经济情况似乎并不太好,一路上,经常可见大面积的荒地,其中甚至有一些是靠近水源的上等地块。城外,墨水河之南,居然有一片贫民窟,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在此挖洞搭棚居住,沿路布满了乞丐。我问了一下,这些人是西南边逃来的流民,胶西那边不愿意收留他们,走到即墨发现这里还算安定,就在此停留寻求一些雇佣的机会。
毕竟是乱世,真的是乱世。
蒙哥汗即位后,虽然还没有大举征发南宋,但是边境冲突时常发生,前线地带很是动荡,导致流民四散,有的去了南边,有的向东北方走,前往山东、河北等相对安定的地方。即墨地处胶东地带,这里向东再无处可逃,所以地方官员往往在敌人打过来之前就痛快投降了,反而在乱世中保存了一点元气,成为逃荒的目的地之一,不得不说真是有点讽刺。
城里面,房子都非常低矮,只有一横一纵两条主街。我们从东门进去,沿街是一些商铺,行人不是很多,再往里就是居民区了,倒是拥挤得很。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应该说比较萧条了,但陈家人自豪地告诉我,这个即墨城可是胶东地区除了几个州城之外最繁华的所在了。当然,胶东的州城还不少,北有著名的登、莱二州,西有蒙统区最大的海港胶州,东边还有一个宁海州,比后世威海市的辖区大一点,不过那边人很少,也不怎么繁荣。
即墨县现在属于胶州治下,知县姓程,名从杰,字辅臣,乳山人,听说和统管胶州的姜万户有亲戚关系,所以得到了这个肥缺。
金朝灭亡之后,原先中央集权式的吏治系统崩溃,科举授官的制度早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层层分封封出来的。蒙古人把地盘分封给世侯,世侯再分封给手下大将,这些大将再任人唯亲式地分封给亲戚和下属,程从杰的知县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陈家和程知县的关系不是很好……至少他们谈到程知县时都是很不屑的态度,具体原因他们不愿意多说,似乎是跟胶州那边有关系,我们也不好多问。不过,能连父母官都不鸟,这陈家的背景似乎不浅啊……
到达即墨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我们去陈宅拜见了陈一成的父母。陈父五十多岁,皮肤很黑,看起来以前也是常年出海的样子,听说我们的来历后,似乎有些兴趣,仔细询问了威夷岛的情况,我好不容易才糊弄过去。陈母见到陈一成之后抱着痛哭起来,之后又是常规的道谢吃饭……酒宴倒是不错,可惜没见到其它陈家人,不知道陈一成有妹妹没有……(此段划去)”
王泊棠坐在油灯下,用珍贵的圆珠笔和记事本记录着今天的见闻,另外两个同事李夏和张小平已经睡下了。即使干了一个多月的活之后他们的体能大大进步,乍然走上三十里土路还是有些吃不消。
王泊棠现在是商业组组长,但他穿越前的职业其实是建筑设计师,为了跟甲方讨价还价练出一副好口才,所以被李如南挖掘出来,人尽其用放进了商业组;
李夏是个会计,这次来主要是掌管账目;
张小平是正牌的采购工程师……没错,他以前在某电子产品厂工作,因为采购业务需要很多专业知识,所以负责采购的也是正经工科出身的工程师。
他们今晚借住在陈家,准备明天去街上血拼一番,顺便侦察一下即墨的商业环境,后天就回去。
……
第二天。
王泊棠、李夏、张小平三人,还有陈家派来的导游陈安走进一家“书香斋”文具店。老板见阵势不小,笑盈盈地迎上来,为三人介绍各类纸笔文具。
“客官请看,这是南边新到的徽墨,遇水即化,稍研便浓,色泽黑亮,干后有余香,是写字作画上等佳品。”
“你别骗我,写字跟作画能用同一种墨吗?算了,这徽墨多少钱?”王泊棠问。
“呵呵,这位公子看来是行家,承惠,此乃上品,一方340文。”老板回道。
“噫……你还不如去抢!有更便宜的吗?”
“客官说笑了,徽墨虽贵,但这一方能写上万字不止,摊下来可不贵。您可再看看这东平府产的松墨,一方210文,虽不及徽墨顺滑,但仍不失为物美价廉的上品。”
王泊棠皱了皱眉,一万字210文,千字21文,这比网络小说都贵了。东海商社有二百多人要写字,整个即墨城会写字的人怕都没这么多,对墨的需求量太大,这样可消费不起。他摆出一副嫌贵的样子,正在酝酿砍价的情绪。
老板看了他的样子,有些无奈,暗骂穷鬼,从角落里拉出一个小筐,对王泊棠说:“客官,东平墨也不合适的话,我这里就只有本地的石墨了,这倒是便宜,您要的话可以论斤称,一斤50文。这墨太‘重’,得费力研磨,加点灯油才能化开,写起来也不太方便,还容易掉,不过墨色倒是够黑,也没什么味道。”
“等等,”王泊棠还没说话,旁边的张小平却突然挤了过来,拿起筐里的东西仔细看了看,是一些黑色的石头,看着像煤。“你说这是石墨?产地可是莱西?”
“咦,”老板很惊讶,“没想到客官也知道?没错,这就是莱西石墨,产于地下,古已有之,不过写字不太顺手,即使本地人也用得不多。客官可是看中了这石墨?”
张小平所说的莱西指的是后世的莱西市,但老板所理解的莱西是“莱阳西部”,此时的莱西并未从莱阳县中析分出来。
&n... -->>
“黑色的影子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以为那就是即墨城了,没想到陈家人笑笑,说那是城西的马鞍山……不得不说,这时代的空气真够干净的,周围的山都能清楚看见。
又走了几百米,才看到真正的即墨城,不得不感叹,真小啊!
我就是即墨人,以前对即墨的认知,是从城东到城西得堵近一个小时,而现在的这个即墨城……边长大约只有四五百米,城墙不过五米多高,实在是小的可怜。
即墨这个名字已有千年历史,至少在战国时代就有此地了。不过当初的即墨城是在后世的平度市一带,历史上多次变迁,隋朝时才迁到现在的地址,此后一直延续到21世纪。现在的即墨城是金朝的时候才重修的,坐落在墨水河两条支流交汇之处,一条自东向西流经城南,一条自北向南流经城西,两条支流在城西南交汇,之后一直向南汇入胶州湾。即墨城边墨水河,似乎即墨之名就是因此而来,实际上正好相反,是先有即墨这座城,这条河流才被附会称作墨水河。
不过即墨县的经济情况似乎并不太好,一路上,经常可见大面积的荒地,其中甚至有一些是靠近水源的上等地块。城外,墨水河之南,居然有一片贫民窟,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在此挖洞搭棚居住,沿路布满了乞丐。我问了一下,这些人是西南边逃来的流民,胶西那边不愿意收留他们,走到即墨发现这里还算安定,就在此停留寻求一些雇佣的机会。
毕竟是乱世,真的是乱世。
蒙哥汗即位后,虽然还没有大举征发南宋,但是边境冲突时常发生,前线地带很是动荡,导致流民四散,有的去了南边,有的向东北方走,前往山东、河北等相对安定的地方。即墨地处胶东地带,这里向东再无处可逃,所以地方官员往往在敌人打过来之前就痛快投降了,反而在乱世中保存了一点元气,成为逃荒的目的地之一,不得不说真是有点讽刺。
城里面,房子都非常低矮,只有一横一纵两条主街。我们从东门进去,沿街是一些商铺,行人不是很多,再往里就是居民区了,倒是拥挤得很。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应该说比较萧条了,但陈家人自豪地告诉我,这个即墨城可是胶东地区除了几个州城之外最繁华的所在了。当然,胶东的州城还不少,北有著名的登、莱二州,西有蒙统区最大的海港胶州,东边还有一个宁海州,比后世威海市的辖区大一点,不过那边人很少,也不怎么繁荣。
即墨县现在属于胶州治下,知县姓程,名从杰,字辅臣,乳山人,听说和统管胶州的姜万户有亲戚关系,所以得到了这个肥缺。
金朝灭亡之后,原先中央集权式的吏治系统崩溃,科举授官的制度早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层层分封封出来的。蒙古人把地盘分封给世侯,世侯再分封给手下大将,这些大将再任人唯亲式地分封给亲戚和下属,程从杰的知县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陈家和程知县的关系不是很好……至少他们谈到程知县时都是很不屑的态度,具体原因他们不愿意多说,似乎是跟胶州那边有关系,我们也不好多问。不过,能连父母官都不鸟,这陈家的背景似乎不浅啊……
到达即墨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我们去陈宅拜见了陈一成的父母。陈父五十多岁,皮肤很黑,看起来以前也是常年出海的样子,听说我们的来历后,似乎有些兴趣,仔细询问了威夷岛的情况,我好不容易才糊弄过去。陈母见到陈一成之后抱着痛哭起来,之后又是常规的道谢吃饭……酒宴倒是不错,可惜没见到其它陈家人,不知道陈一成有妹妹没有……(此段划去)”
王泊棠坐在油灯下,用珍贵的圆珠笔和记事本记录着今天的见闻,另外两个同事李夏和张小平已经睡下了。即使干了一个多月的活之后他们的体能大大进步,乍然走上三十里土路还是有些吃不消。
王泊棠现在是商业组组长,但他穿越前的职业其实是建筑设计师,为了跟甲方讨价还价练出一副好口才,所以被李如南挖掘出来,人尽其用放进了商业组;
李夏是个会计,这次来主要是掌管账目;
张小平是正牌的采购工程师……没错,他以前在某电子产品厂工作,因为采购业务需要很多专业知识,所以负责采购的也是正经工科出身的工程师。
他们今晚借住在陈家,准备明天去街上血拼一番,顺便侦察一下即墨的商业环境,后天就回去。
……
第二天。
王泊棠、李夏、张小平三人,还有陈家派来的导游陈安走进一家“书香斋”文具店。老板见阵势不小,笑盈盈地迎上来,为三人介绍各类纸笔文具。
“客官请看,这是南边新到的徽墨,遇水即化,稍研便浓,色泽黑亮,干后有余香,是写字作画上等佳品。”
“你别骗我,写字跟作画能用同一种墨吗?算了,这徽墨多少钱?”王泊棠问。
“呵呵,这位公子看来是行家,承惠,此乃上品,一方340文。”老板回道。
“噫……你还不如去抢!有更便宜的吗?”
“客官说笑了,徽墨虽贵,但这一方能写上万字不止,摊下来可不贵。您可再看看这东平府产的松墨,一方210文,虽不及徽墨顺滑,但仍不失为物美价廉的上品。”
王泊棠皱了皱眉,一万字210文,千字21文,这比网络小说都贵了。东海商社有二百多人要写字,整个即墨城会写字的人怕都没这么多,对墨的需求量太大,这样可消费不起。他摆出一副嫌贵的样子,正在酝酿砍价的情绪。
老板看了他的样子,有些无奈,暗骂穷鬼,从角落里拉出一个小筐,对王泊棠说:“客官,东平墨也不合适的话,我这里就只有本地的石墨了,这倒是便宜,您要的话可以论斤称,一斤50文。这墨太‘重’,得费力研磨,加点灯油才能化开,写起来也不太方便,还容易掉,不过墨色倒是够黑,也没什么味道。”
“等等,”王泊棠还没说话,旁边的张小平却突然挤了过来,拿起筐里的东西仔细看了看,是一些黑色的石头,看着像煤。“你说这是石墨?产地可是莱西?”
“咦,”老板很惊讶,“没想到客官也知道?没错,这就是莱西石墨,产于地下,古已有之,不过写字不太顺手,即使本地人也用得不多。客官可是看中了这石墨?”
张小平所说的莱西指的是后世的莱西市,但老板所理解的莱西是“莱阳西部”,此时的莱西并未从莱阳县中析分出来。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