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3.1 浅谈啰萨近现代宗教发展史(1) (1/2)
18小说网 www.18xs.cc,三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鄙人不才,斗胆一言。”笨小孩PXT言。
说到宗教,很多人都会想起世界上的三大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而东正教正是基督教的一支,至于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爱恨情仇,这个属于世界古代史我就不展开讲了。只需要知道他俩同根同源,就是一个妈妈生的两个娃。
想起三大教后,人们又会回忆起那场发生在既不神圣,也不帝国,更没有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土地上的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那是在16世纪,由马丁·路德发起的改革。这个虽然和啰萨东正教关系不大,但是由于对基督教影响还是蛮大的,我还是浅浅提一嘴。
很多事情最先都是产生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而宗教改革其中的基础和文艺复兴一样,经济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同时文艺复兴也为宗教改革打下思想基础。14-15世纪,加以印刷术的应用和推广,客观上更有利于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圣经。奠定了群众基础。在这个时期,很多人都对基督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自然也就有少部分思想家大胆向传统观念开战。思想基础就是这样奠定的。
这些都是改革的前提。
宗教改革的过程很曲折。简单列举一下过程就是这几个时间点:
1517年德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兜售赎罪券。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0年利奥十世和路德隔空对骂。直到1521年,德皇查理五世召路德到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受审。因路德拒绝放弃其主张,乃判路德为异端。
1524年闵采尔领导的群众运动已形成反抗贵族和教会统治的农民战争,并且支持路德。可惜路德放弃了民众,选择了贵族,并且发表文章要求诸侯讨伐闵采尔。
1525年德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失败后,路德对底层人民完全失去信心,完全寄希望于贵族,德国的宗教改革逐渐被诸侯们所利用。
1529年查理五世企图根绝宗教改革运动,恢复天主教势力。支持路德派的诸侯们群起抗议,由路德和梅兰希顿等人共同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被皇帝拒绝。为抵抗教皇和德皇的镇压,德国北部,中部、南部的新教诸侯组成施马加登联盟与之相抗衡。
1552 年路德派诸侯在国外势力(以弗朗斯为首)支持下,打败查理五世。
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这一合约的签署标志着路德新宗教的正式确立。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较强的地区,如瑞士、尼德兰(即荷兰),宗教改革以群众运动方式自下而上进行,因而比较彻底。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家,如英格兰(大不瑞腾帝国的主要地区)、北欧各国,一般是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国王取代教皇成为教会首脑,削弱教廷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教会。
……
说完那么多,这个宗教改革其实和啰萨关系不大。那么,啰萨有没有宗教改革嘞?有,当然有。
1652年,东正教唯一的一次宗教改革开始了。由尼康(东正教大牧首)发动,希望把教权与王权并列甚至放到王权之上。不过尼康发动的这个改革一开始主要还是在礼仪方面来进行改革的。(东正教是产生自东罗马帝国,也就是希腊地区。大量的典籍都是需要翻译才能被啰萨人阅读。由于翻译产生了错误,日积月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仪式。在外人眼里,其实真不是什么大事,比如我看到这个就很疑惑。但是对于狂热的信徒,宗教的纯洁不容玷污,由此开始了宗教改革)不过这个改革其实很有趣,西欧那边是教徒自下而上想要改变教义,而啰萨这边则是教会自上而下想要统一形式。两边的反对者也不同,西欧那边教会是想要维护旧统治,而啰萨教徒则是维护旧形式。再来,尼康作为改革者也过于拘泥于形式,把内在精神和表面功夫混为一谈,仅仅为了统一形式而大力推行改革。
1658年,随着宗教改革愈演愈烈,要求教权更高的尼康与维护王权的沙皇彻底决裂。于此同时,尼康发表大量言论表达教权高于王权。
“教权像是太阳,而王权就是月亮,月亮的光由太阳而来,君权由神所授!”
“而我,是人间上帝的代理!”
……
这种“弱智”言论的出现,当时的沙皇自然会反感。不久就解除了尼康职务。乘此机会,同时还让啰萨的旧礼仪派消失在了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尼康改革的失败,也为皮特斯大帝日后的西化改革铺平道路。
说到尼康失败的原因,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就三点。
1.尼康的改革无疑对加强各东正教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具有积极意义,推动啰萨与整个欧洲的对话,为提高在欧洲的影响力开辟道路。因此,分裂运动实际是一场国内开放与封闭势力之间的斗争。但是当时莫斯科公国的快速崛起和自主教会的建立,啰萨信众对啰萨教会优越性的信心和自豪感都明显提升,对他们来说,教会完美无缺的仪式和绝对纯正的传统是不可能错误的。在啰萨教徒心中,当时的帝国首都莫斯科(1712年皮特斯大帝才迁都,当时莫斯科依旧是首都)成了代表正统,中心的第三罗马,有且仅有这里才有对基督和救赎的真正理解。这种思想使得啰萨的各阶层都坚信莫斯科教会各项仪式的神圣不可更改性。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的怀疑和敌视心态更是加剧了莫斯科公国在欧洲... -->>
“鄙人不才,斗胆一言。”笨小孩PXT言。
说到宗教,很多人都会想起世界上的三大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而东正教正是基督教的一支,至于东正教与天主教的爱恨情仇,这个属于世界古代史我就不展开讲了。只需要知道他俩同根同源,就是一个妈妈生的两个娃。
想起三大教后,人们又会回忆起那场发生在既不神圣,也不帝国,更没有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土地上的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那是在16世纪,由马丁·路德发起的改革。这个虽然和啰萨东正教关系不大,但是由于对基督教影响还是蛮大的,我还是浅浅提一嘴。
很多事情最先都是产生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而宗教改革其中的基础和文艺复兴一样,经济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同时文艺复兴也为宗教改革打下思想基础。14-15世纪,加以印刷术的应用和推广,客观上更有利于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圣经。奠定了群众基础。在这个时期,很多人都对基督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自然也就有少部分思想家大胆向传统观念开战。思想基础就是这样奠定的。
这些都是改革的前提。
宗教改革的过程很曲折。简单列举一下过程就是这几个时间点:
1517年德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兜售赎罪券。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0年利奥十世和路德隔空对骂。直到1521年,德皇查理五世召路德到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受审。因路德拒绝放弃其主张,乃判路德为异端。
1524年闵采尔领导的群众运动已形成反抗贵族和教会统治的农民战争,并且支持路德。可惜路德放弃了民众,选择了贵族,并且发表文章要求诸侯讨伐闵采尔。
1525年德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失败后,路德对底层人民完全失去信心,完全寄希望于贵族,德国的宗教改革逐渐被诸侯们所利用。
1529年查理五世企图根绝宗教改革运动,恢复天主教势力。支持路德派的诸侯们群起抗议,由路德和梅兰希顿等人共同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被皇帝拒绝。为抵抗教皇和德皇的镇压,德国北部,中部、南部的新教诸侯组成施马加登联盟与之相抗衡。
1552 年路德派诸侯在国外势力(以弗朗斯为首)支持下,打败查理五世。
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这一合约的签署标志着路德新宗教的正式确立。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较强的地区,如瑞士、尼德兰(即荷兰),宗教改革以群众运动方式自下而上进行,因而比较彻底。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家,如英格兰(大不瑞腾帝国的主要地区)、北欧各国,一般是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国王取代教皇成为教会首脑,削弱教廷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教会。
……
说完那么多,这个宗教改革其实和啰萨关系不大。那么,啰萨有没有宗教改革嘞?有,当然有。
1652年,东正教唯一的一次宗教改革开始了。由尼康(东正教大牧首)发动,希望把教权与王权并列甚至放到王权之上。不过尼康发动的这个改革一开始主要还是在礼仪方面来进行改革的。(东正教是产生自东罗马帝国,也就是希腊地区。大量的典籍都是需要翻译才能被啰萨人阅读。由于翻译产生了错误,日积月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仪式。在外人眼里,其实真不是什么大事,比如我看到这个就很疑惑。但是对于狂热的信徒,宗教的纯洁不容玷污,由此开始了宗教改革)不过这个改革其实很有趣,西欧那边是教徒自下而上想要改变教义,而啰萨这边则是教会自上而下想要统一形式。两边的反对者也不同,西欧那边教会是想要维护旧统治,而啰萨教徒则是维护旧形式。再来,尼康作为改革者也过于拘泥于形式,把内在精神和表面功夫混为一谈,仅仅为了统一形式而大力推行改革。
1658年,随着宗教改革愈演愈烈,要求教权更高的尼康与维护王权的沙皇彻底决裂。于此同时,尼康发表大量言论表达教权高于王权。
“教权像是太阳,而王权就是月亮,月亮的光由太阳而来,君权由神所授!”
“而我,是人间上帝的代理!”
……
这种“弱智”言论的出现,当时的沙皇自然会反感。不久就解除了尼康职务。乘此机会,同时还让啰萨的旧礼仪派消失在了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尼康改革的失败,也为皮特斯大帝日后的西化改革铺平道路。
说到尼康失败的原因,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就三点。
1.尼康的改革无疑对加强各东正教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具有积极意义,推动啰萨与整个欧洲的对话,为提高在欧洲的影响力开辟道路。因此,分裂运动实际是一场国内开放与封闭势力之间的斗争。但是当时莫斯科公国的快速崛起和自主教会的建立,啰萨信众对啰萨教会优越性的信心和自豪感都明显提升,对他们来说,教会完美无缺的仪式和绝对纯正的传统是不可能错误的。在啰萨教徒心中,当时的帝国首都莫斯科(1712年皮特斯大帝才迁都,当时莫斯科依旧是首都)成了代表正统,中心的第三罗马,有且仅有这里才有对基督和救赎的真正理解。这种思想使得啰萨的各阶层都坚信莫斯科教会各项仪式的神圣不可更改性。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的怀疑和敌视心态更是加剧了莫斯科公国在欧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