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东晋大土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范二之父范弘之曾提议给桓温上恶谥,范宁的外甥王国宝则是陷害苻朗的罪魁祸首,所以桓玄和苻宏对顺阳范氏是充满敌意的。
尽管如此,因为上流社会奉行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潜规则,他们对范宁为范宣子寿宴所做的一切还是虚与委蛇地给予了称赞。
他们的心情和做派,大概也可以代表来此参加寿宴的大多数。
其中自然也有在范氏面前天生就矮了一等的,比如说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了。
陶渊明皮肤泛黄、身形高瘦,因为长期营养不良,使得刚满三十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
他如今是江州刺史王凝之任命的别驾祭酒,其权利职责相当于州主簿,工资待遇大概要远远高于五斗米。
陶渊明大概早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觉悟,只是他家里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了,所以才响应王凝之的召唤开始出仕。
为生存而战,这是大多数人的无奈,但陶渊明的祖上的确是阔过的。
这么看来,陶家的状况或可完美诠释“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当然也不排除陶渊明的祖上全是廉洁奉公的好官吏这个可能。
陶渊明祖上的发家史,要从他的曾祖父陶侃说起。
陶侃是小妾所生,其母湛氏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并与孟母、欧母和岳母并列为历史上的四大贤母。
孟母做过的壮举是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易其宅,也叫“孟母三迁”。
欧母不是电阻单位,而是欧阳修之母;岳母也不是妻子的母亲,而是在民族英雄岳飞身上刺下“精忠报国”那位。
陶侃出身贫寒,如果他生活在解放后的新中国,他一定可以成为光荣的贫下中农;他的穷是真实的穷,而不像“囊萤映雪”典故中的车胤和孙康那样穷得不堪推敲。
通观一整部《晋书》,像陶侃这样贫寒的出身可谓是凤毛麟角。
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的小吏,他的工作是管理官家的鱼塘,然后他就利用职务之便,将一条咸鱼托人带回去孝敬湛氏。
无论从江左宽松的官场环境还是以人之常情来看,这其实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毕竟一条咸鱼也不值几个钱。
湛氏得知这咸鱼的来历后,将鱼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又写了一张纸条责备他,“你作为一个小吏,却用官府的东西奉献给我,这不但对你没好处,还会增加我的烦恼!”
从拒绝咸鱼这件小事来看,湛氏应该是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英雄母亲。
然而......
这一年的冬天,江州下起了大雪,正好路过寻阳的鄱阳君孝廉范逵打算留在陶侃家过夜。
陶侃家此时可谓是家徒四壁,陶侃再一想跟随范孝廉来的那一大波人马,就不由皱起了眉头,湛氏再次表现出了一个英雄母亲应该有的气概,“你只管将客人留下来,招待他们的事我来办。”
湛氏随后就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换了几斛米,将屋里的柱子都截下来一半当柴烧,又将自己床上铺着的稻草撤下来剁了给范孝廉喂马......
范孝廉既赞叹陶侃的机智和口才,又对陶母的殷勤招待表示感谢,感叹说,“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养出这样的孩子啊。”
范孝廉离去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出了近百里,而且还要送下去。
范孝廉或者是担心陶侃回去的时候,因为没有马车而害怕天黑,又或者担心他可能会迷路,终于忍不住说道,“你该回去了。我到了洛阳后,一定会给你美言的。”
得到了这梦寐以求的承诺,陶侃这才返回回去。
范逵回到洛阳,果然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很快在上流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好评。
这就是陶母截发留宾的典故,也是陶侃发迹的起点。
范逵又向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张夔便将其招为督邮,又将他举为孝廉。
陶侃进了京城之后,第一时间去拜访的便是“性好喜物”的司空张华;张华一开始并不接见陶侃,陶侃却并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削尖脑袋去拜访他.....
陶侃之后,陶家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好在陶侃在寻阳积下的名望还没有完全冷却。
又加之陶家也是天师道的拥趸,所以狂热的天使道徒王凝之到了江州后,第一时间就征辟了陶渊明。
陶渊明没有其曾祖父陶侃的大志向,也没有像湛氏这样伟大的英雄母亲,所以接到了王凝之的信后,只是半推半就了... -->>
范二之父范弘之曾提议给桓温上恶谥,范宁的外甥王国宝则是陷害苻朗的罪魁祸首,所以桓玄和苻宏对顺阳范氏是充满敌意的。
尽管如此,因为上流社会奉行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潜规则,他们对范宁为范宣子寿宴所做的一切还是虚与委蛇地给予了称赞。
他们的心情和做派,大概也可以代表来此参加寿宴的大多数。
其中自然也有在范氏面前天生就矮了一等的,比如说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了。
陶渊明皮肤泛黄、身形高瘦,因为长期营养不良,使得刚满三十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
他如今是江州刺史王凝之任命的别驾祭酒,其权利职责相当于州主簿,工资待遇大概要远远高于五斗米。
陶渊明大概早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觉悟,只是他家里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了,所以才响应王凝之的召唤开始出仕。
为生存而战,这是大多数人的无奈,但陶渊明的祖上的确是阔过的。
这么看来,陶家的状况或可完美诠释“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当然也不排除陶渊明的祖上全是廉洁奉公的好官吏这个可能。
陶渊明祖上的发家史,要从他的曾祖父陶侃说起。
陶侃是小妾所生,其母湛氏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并与孟母、欧母和岳母并列为历史上的四大贤母。
孟母做过的壮举是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易其宅,也叫“孟母三迁”。
欧母不是电阻单位,而是欧阳修之母;岳母也不是妻子的母亲,而是在民族英雄岳飞身上刺下“精忠报国”那位。
陶侃出身贫寒,如果他生活在解放后的新中国,他一定可以成为光荣的贫下中农;他的穷是真实的穷,而不像“囊萤映雪”典故中的车胤和孙康那样穷得不堪推敲。
通观一整部《晋书》,像陶侃这样贫寒的出身可谓是凤毛麟角。
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的小吏,他的工作是管理官家的鱼塘,然后他就利用职务之便,将一条咸鱼托人带回去孝敬湛氏。
无论从江左宽松的官场环境还是以人之常情来看,这其实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毕竟一条咸鱼也不值几个钱。
湛氏得知这咸鱼的来历后,将鱼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又写了一张纸条责备他,“你作为一个小吏,却用官府的东西奉献给我,这不但对你没好处,还会增加我的烦恼!”
从拒绝咸鱼这件小事来看,湛氏应该是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英雄母亲。
然而......
这一年的冬天,江州下起了大雪,正好路过寻阳的鄱阳君孝廉范逵打算留在陶侃家过夜。
陶侃家此时可谓是家徒四壁,陶侃再一想跟随范孝廉来的那一大波人马,就不由皱起了眉头,湛氏再次表现出了一个英雄母亲应该有的气概,“你只管将客人留下来,招待他们的事我来办。”
湛氏随后就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换了几斛米,将屋里的柱子都截下来一半当柴烧,又将自己床上铺着的稻草撤下来剁了给范孝廉喂马......
范孝廉既赞叹陶侃的机智和口才,又对陶母的殷勤招待表示感谢,感叹说,“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养出这样的孩子啊。”
范孝廉离去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出了近百里,而且还要送下去。
范孝廉或者是担心陶侃回去的时候,因为没有马车而害怕天黑,又或者担心他可能会迷路,终于忍不住说道,“你该回去了。我到了洛阳后,一定会给你美言的。”
得到了这梦寐以求的承诺,陶侃这才返回回去。
范逵回到洛阳,果然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很快在上流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好评。
这就是陶母截发留宾的典故,也是陶侃发迹的起点。
范逵又向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张夔便将其招为督邮,又将他举为孝廉。
陶侃进了京城之后,第一时间去拜访的便是“性好喜物”的司空张华;张华一开始并不接见陶侃,陶侃却并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削尖脑袋去拜访他.....
陶侃之后,陶家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好在陶侃在寻阳积下的名望还没有完全冷却。
又加之陶家也是天师道的拥趸,所以狂热的天使道徒王凝之到了江州后,第一时间就征辟了陶渊明。
陶渊明没有其曾祖父陶侃的大志向,也没有像湛氏这样伟大的英雄母亲,所以接到了王凝之的信后,只是半推半就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