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重生之大科学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康格先生,很荣幸再次见到你,还有您,美丽的太太。”孙元起把点心递给康格太太,然后和康格先生热情的握手“非常感谢上次您对我的帮助。”
“坐下来说吧。喝些什么,茶还是咖啡?”康格指着沙发说。
黑人嬷嬷在一边说:“年青人,还是上次的卡布奇诺么?”
“是的,谢谢。”说完,在沙发上落座。
康格太太打开点心盒:“您带来了点心正好派上用场,它们看上去非常美味。”
康格太太全名叫sarahpikeconger,跟康格一起来到北京的,上次孙元起来的时候却没有见到。康格太太在中美交流历史上倒是小有名气:她曾先后见过慈禧太后九次,并撰有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一书。
“谢谢。”孙元起礼貌的回答道,然后掏出准备好的15块鹰洋,放到桌子上“这是上次借康格先生的一笔钱。因为工作后拿到了薪水,所以就先还上。至于先生的善良和友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康格先生倒是很直爽,没有推脱,问道:“大学开学了么?报纸上说,还有段日子呢。”
“大学没开学,是好心的丁韪良先生替我在中学谋了一个职位。”孙元起回答道。
“丁韪良啊,我见过他,那是一位善良的神父。”康格太太插了一句。
康格先生说:“对了,我应该向你说声对不起。我想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刚到北京不久,以为‘京师大学堂’的名称可以按威妥玛拼音书写,写成‘nationalkingshimuniversity’。近日才知道,通常译作‘metropolitanuniversity’或‘imperialuniversityofpeking’。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您论文的通讯地址是美国驻华公使馆,收到回信应该没有问题。”
“这可能源自我的误导。”孙元起倒觉得自己可能最先说出“nationaljingshiuniversity”这个名词“kingshimuniversity也是个不错的名字,不是么?”
两人相对一笑。康格太太则有些迷惑:“论文?年青人,你写的论文?关于什么的?”
“太太,您可以叫我york。”孙元起怀疑康格先生也不记得自己的名字了“是我写的一篇论文,关于镭辐射的射线的。”
“听上去很有趣。”康格太太兴趣盎然“那么,york,你的论文发表了么?”
孙元起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眼睛望向康格先生。康格先生耸耸肩:“已经寄给science了。因为邮件要穿越太平洋,估计还要再等上一顿时间才会有消息。”
在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界,美国的science和英国的nature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立马就会从“菜鸟”升级成“大牛”孙元起之所以要投这两个杂志,不是因为它们牛逼,而是在十九世纪末,他只知道这两个杂志创刊了:
science:1880年,电灯的发明人界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托马斯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创办了science周刊。如今,science周刊已成为世界上订户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刊物。science周刊每星期都以高超的编辑手段,向世界各地的16万订户提供两种不同的科学信息:该星期有关科学和科学政策的最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全球科学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精选论文。在这个意义上,science周刊既是一个传统的学术刊物也是一个新闻杂志。
nature:一共有十一种刊物在nature这个大家族里:周刊nature(1869年创刊);月刊naturegeics(1992年创刊);naturestructuralbiology(1994年创刊);naturemedicine(1995年创刊);naturebiotechnology(1996年创刊);natureneuroscience(1998年创刊);naturecellbiology(1999年创刊);natureimmunology(2000年创刊);及另外三份综述性期刊naturerevieaturerevieaturereviewsneuroscience(2000年创刊)。创办这些期刊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发表业界内最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任何有很大潜力的科学领域的文章。同时也发表一些评论性文章、新故事、简述等。投稿形式也可以是信件、新闻、综述等。
说到这里,孙元起从随身的书包里掏出一沓纸,递给康格先生。仔细一看,却是一篇论文,题目是关于原子结构的实验与猜想。
在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对于原子的结构非常好奇,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走了很多弯路:汤姆逊(thomson)在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较为合理的模型,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人们称之为“葡萄干面包模型”为了检验汤姆逊模型是否正确,卢瑟福(rutherford)于1911年设计了a粒子散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约一度的偏转。但是大约有18000的粒子散射角θ90度,甚至达到180度,发生背反射。对于a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事实,无法用汤姆逊模型加以解释,除非原子中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时,排斥力才会大到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又被称为“rutherford模型”认为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所有电子都分布在它的周围。这迈出正确了解原子结构的第一步。
二十一世纪的初中生都知道原子的结构。可在这个时候,却需要顶尖的科学家汤姆逊、卢瑟福、爱因斯坦等人去研究发现。这些都是后来科学发展的基石,缺少了这一环,自然科学就停留在初级阶段。孙元起的这篇论文从汤姆逊发现电子和前不久自己撰写的铀、钋、镭辐射射线的实验研究入手,借用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推导出了著名的卢瑟福散射公式,从而“猜想”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所有电子都分布在它的周围,按轨道运行。
康格先生看不大懂,顺手递给了太太,她自然也是不大懂。孙元起只好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实验的背景,并仔细解释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的重要意义。通过讲述,康格夫妇总算明白了一些。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实验。这篇论文,你准备发表么?”康格太太问。
“是的,太太。但是我还不知道如何寄出去”孙元起对于现在邮政系统如何运作,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我想来问问康格先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
康格先生哈哈大笑:“那你来得正是时候,我的太太过两日就要动身,到英国伦敦一趟,因为我的儿子thomas在剑桥读书,她实在是太想他了。或许,可以抽空去nature杂志社一趟,亲自送达。”
“是的,你要知道,我们tommy也是学习物理的。”康格太太对于儿子充满骄傲“我想,圣诞节的时候我会回来的。”
的,康格先生,很荣幸再次见到你,还有您,美丽的太太。”孙元起把点心递给康格太太,然后和康格先生热情的握手“非常感谢上次您对我的帮助。”
“坐下来说吧。喝些什么,茶还是咖啡?”康格指着沙发说。
黑人嬷嬷在一边说:“年青人,还是上次的卡布奇诺么?”
“是的,谢谢。”说完,在沙发上落座。
康格太太打开点心盒:“您带来了点心正好派上用场,它们看上去非常美味。”
康格太太全名叫sarahpikeconger,跟康格一起来到北京的,上次孙元起来的时候却没有见到。康格太太在中美交流历史上倒是小有名气:她曾先后见过慈禧太后九次,并撰有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一书。
“谢谢。”孙元起礼貌的回答道,然后掏出准备好的15块鹰洋,放到桌子上“这是上次借康格先生的一笔钱。因为工作后拿到了薪水,所以就先还上。至于先生的善良和友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康格先生倒是很直爽,没有推脱,问道:“大学开学了么?报纸上说,还有段日子呢。”
“大学没开学,是好心的丁韪良先生替我在中学谋了一个职位。”孙元起回答道。
“丁韪良啊,我见过他,那是一位善良的神父。”康格太太插了一句。
康格先生说:“对了,我应该向你说声对不起。我想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刚到北京不久,以为‘京师大学堂’的名称可以按威妥玛拼音书写,写成‘nationalkingshimuniversity’。近日才知道,通常译作‘metropolitanuniversity’或‘imperialuniversityofpeking’。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您论文的通讯地址是美国驻华公使馆,收到回信应该没有问题。”
“这可能源自我的误导。”孙元起倒觉得自己可能最先说出“nationaljingshiuniversity”这个名词“kingshimuniversity也是个不错的名字,不是么?”
两人相对一笑。康格太太则有些迷惑:“论文?年青人,你写的论文?关于什么的?”
“太太,您可以叫我york。”孙元起怀疑康格先生也不记得自己的名字了“是我写的一篇论文,关于镭辐射的射线的。”
“听上去很有趣。”康格太太兴趣盎然“那么,york,你的论文发表了么?”
孙元起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眼睛望向康格先生。康格先生耸耸肩:“已经寄给science了。因为邮件要穿越太平洋,估计还要再等上一顿时间才会有消息。”
在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界,美国的science和英国的nature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立马就会从“菜鸟”升级成“大牛”孙元起之所以要投这两个杂志,不是因为它们牛逼,而是在十九世纪末,他只知道这两个杂志创刊了:
science:1880年,电灯的发明人界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托马斯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创办了science周刊。如今,science周刊已成为世界上订户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刊物。science周刊每星期都以高超的编辑手段,向世界各地的16万订户提供两种不同的科学信息:该星期有关科学和科学政策的最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全球科学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精选论文。在这个意义上,science周刊既是一个传统的学术刊物也是一个新闻杂志。
nature:一共有十一种刊物在nature这个大家族里:周刊nature(1869年创刊);月刊naturegeics(1992年创刊);naturestructuralbiology(1994年创刊);naturemedicine(1995年创刊);naturebiotechnology(1996年创刊);natureneuroscience(1998年创刊);naturecellbiology(1999年创刊);natureimmunology(2000年创刊);及另外三份综述性期刊naturerevieaturerevieaturereviewsneuroscience(2000年创刊)。创办这些期刊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发表业界内最高质量的科学论文,任何有很大潜力的科学领域的文章。同时也发表一些评论性文章、新故事、简述等。投稿形式也可以是信件、新闻、综述等。
说到这里,孙元起从随身的书包里掏出一沓纸,递给康格先生。仔细一看,却是一篇论文,题目是关于原子结构的实验与猜想。
在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对于原子的结构非常好奇,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走了很多弯路:汤姆逊(thomson)在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较为合理的模型,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人们称之为“葡萄干面包模型”为了检验汤姆逊模型是否正确,卢瑟福(rutherford)于1911年设计了a粒子散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约一度的偏转。但是大约有18000的粒子散射角θ90度,甚至达到180度,发生背反射。对于a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事实,无法用汤姆逊模型加以解释,除非原子中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时,排斥力才会大到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又被称为“rutherford模型”认为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所有电子都分布在它的周围。这迈出正确了解原子结构的第一步。
二十一世纪的初中生都知道原子的结构。可在这个时候,却需要顶尖的科学家汤姆逊、卢瑟福、爱因斯坦等人去研究发现。这些都是后来科学发展的基石,缺少了这一环,自然科学就停留在初级阶段。孙元起的这篇论文从汤姆逊发现电子和前不久自己撰写的铀、钋、镭辐射射线的实验研究入手,借用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推导出了著名的卢瑟福散射公式,从而“猜想”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所有电子都分布在它的周围,按轨道运行。
康格先生看不大懂,顺手递给了太太,她自然也是不大懂。孙元起只好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实验的背景,并仔细解释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的重要意义。通过讲述,康格夫妇总算明白了一些。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实验。这篇论文,你准备发表么?”康格太太问。
“是的,太太。但是我还不知道如何寄出去”孙元起对于现在邮政系统如何运作,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我想来问问康格先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
康格先生哈哈大笑:“那你来得正是时候,我的太太过两日就要动身,到英国伦敦一趟,因为我的儿子thomas在剑桥读书,她实在是太想他了。或许,可以抽空去nature杂志社一趟,亲自送达。”
“是的,你要知道,我们tommy也是学习物理的。”康格太太对于儿子充满骄傲“我想,圣诞节的时候我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