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从万历到永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明史;孙承宗传》中记述了孙承宗与王在晋关于战略问题的一段辩论,内容如下:
孙承宗问:“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
王在晋答道:“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
孙承宗又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
王在晋答道:“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孙承宗接着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籓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
最后,王在晋“无以难”。孙承宗“乃议守关外”。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孙承宗认为新旧两城在八里之内,而旧城外又有城防壕沟和设施,如果重城的士卒发生溃散,那一不小心就会陷于自家的品坑*与沟壕之中,新旧两城之间,南面是水,北面是山,溃卒无路可逃,如果都拥于旧城之下,那到底是开门放他进来,还是不开门听任他们在外?
王在晋告诉孙承宗,山上有三座山寨,若有逃溃可以奔向那里,而旧城也有三道关口可以进入。
孙承宗反驳,兵法乃是置之死地而生,为什么要为他们提供逃跑的便利?
于是王在晋无言以对。
可能有些人会以此为依据,认为王在晋主张筑山海重关是错误的,孙承宗反对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不过,听我往下讲,您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在比《明史》更早、更可靠的《三朝辽事录》里,也有一段孙承宗和王在晋关于战略问题的辩论,在这本书里,“无言以对”的不是王在晋,而是孙承宗。具体内容如下:
大学士孙承宗奏:“臣时执偏见谓经臣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
在这篇奏疏中,王在晋在孙承宗的不停追问下,不得不透露出一个秘密:那些品坑*和壕沟既是为敌而设,又是为逃散士卒而备的,它们能代替截杀逃兵的督战队进行弹压,实际上就是要将士兵们“置之死地而后生”。
王在晋知道“边兵善走”,而且实战中,兵败如山倒,杀之也不能止,而... -->>
《明史;孙承宗传》中记述了孙承宗与王在晋关于战略问题的一段辩论,内容如下:
孙承宗问:“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
王在晋答道:“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
孙承宗又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
王在晋答道:“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孙承宗接着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籓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
最后,王在晋“无以难”。孙承宗“乃议守关外”。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孙承宗认为新旧两城在八里之内,而旧城外又有城防壕沟和设施,如果重城的士卒发生溃散,那一不小心就会陷于自家的品坑*与沟壕之中,新旧两城之间,南面是水,北面是山,溃卒无路可逃,如果都拥于旧城之下,那到底是开门放他进来,还是不开门听任他们在外?
王在晋告诉孙承宗,山上有三座山寨,若有逃溃可以奔向那里,而旧城也有三道关口可以进入。
孙承宗反驳,兵法乃是置之死地而生,为什么要为他们提供逃跑的便利?
于是王在晋无言以对。
可能有些人会以此为依据,认为王在晋主张筑山海重关是错误的,孙承宗反对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不过,听我往下讲,您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在比《明史》更早、更可靠的《三朝辽事录》里,也有一段孙承宗和王在晋关于战略问题的辩论,在这本书里,“无言以对”的不是王在晋,而是孙承宗。具体内容如下:
大学士孙承宗奏:“臣时执偏见谓经臣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
在这篇奏疏中,王在晋在孙承宗的不停追问下,不得不透露出一个秘密:那些品坑*和壕沟既是为敌而设,又是为逃散士卒而备的,它们能代替截杀逃兵的督战队进行弹压,实际上就是要将士兵们“置之死地而后生”。
王在晋知道“边兵善走”,而且实战中,兵败如山倒,杀之也不能止,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