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重生东汉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降低了黄巾起义的烈度。
通常,对于一件很难决断的事情,一个懒人最简单的做法是:什么也不做。而郭斌就是这么个懒人。
待两个多月后,众人都好了个七七八八,这些江湖豪侠竟都学会了简单地处理伤口,什么头疼脑热的小病也能胡乱给自己开药,像换伤药这种小事儿更是不在话下。
看众人好得差不多了,郭斌便将众人叫到一起,道:“我与诸位,算是不打不相识。如今诸位伤已痊愈,郭某断没有拘着诸位的道理。这样,郭某给诸位每人千钱,诸位有人愿意回乡的,算作盘缠;有愿意跟着郭某的,可到颍川阳翟县伏龙山庄去。报上字号,自会有人接待。随时前来,郭某扫榻以待,自此你我便是兄弟,有郭某一口吃的,断不会委屈了各位。”
众人都欢呼雀跃,称赞郭斌讲义气,急人所急。
于是这些人走了,回乡的少,大多直接去了伏龙山庄。想想也是,这个时代,若不是实在没有出路,谁愿意背井离乡,流落江湖?这些人又没混出什么名堂来,现在好不容易有了郭斌这么个饭辙,谁不是上赶着啊?
于是一番呼朋唤友,最后去伏龙山庄的江湖人竟达到了三百多。在阳翟主持大局的戏志才心中感叹:“主公果真非凡人也。”
后来知道这件事的郭斌也是心中窃喜:看来自己的一番努力没有白费。这可是三百多有武功底子的武林好手啊,上墙爬屋不在话下,偷鸡摸狗更是小事一桩(咳咳,如今他们可能还只是处于鸡鸣狗盗无所不能的状态了)。以后若是单独成军,在经过一番郭斌在电视上看到的二把刀训练方法,岂不就是汉代的特种兵了么?
这件事还有一件好处:郭斌在江湖上出名了,现在郭斌江湖人称“急公好义小孟尝”。对于这个称号,郭某人还是蛮有意见的,原本他想象的剧本中,怎么也得是“玉面小飞龙”之类的骚包字号啊。
当然,相对的,袁术在江湖上的名号可就臭得很了。也因此,袁术每每提起郭斌来,都恨得咬牙切齿。
当初袁术忌惮何进插手,便先将自己的家仆捞了出来,打算等事情平息下去,再将这些江湖人捞出来。可没成想,郭斌竟抢先了一步。
郭斌知道,既然他与袁绍过从甚密,并跟袁绍有这么深的利益纠葛,那么跟袁术的梁子就算是结上了。
至于为什么何进会如此为郭斌的事情出死力,宁可得罪汝南袁家的嫡子,也要帮郭斌一把,那是因为郭斌早已与何进商量过,京城醉仙楼旗舰店的股份,分三成给何进。
醉仙楼近在京城,它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袁术要拿英雄血做文章,这不是打国舅爷的脸么?
这一次,看在袁家的面子上,只算是小小的惩戒。
经过这件事,郭斌终于明白袁绍与袁术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性格差异如此之大,成就也如此悬殊的原因了。
袁绍是长子,但是为婢女所生,自然身份就低了。而袁术虽为嫡出,却是次子,前面那个庶长子还这么能干,长得又帅又威风,很得家中长辈的看重。这样的童年,造就了两人不同的性格。
袁绍一直很努力,他不能选择自己的母亲,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家中长辈的赏识。慢慢长大,他有了更大的舞台。党锢之祸爆发了,归隐山林的人很多,可他袁绍偏偏在洛阳归隐。借着袁家的势,宦官动不了他,他却努力结交党人,获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同;另外,以袁家的财力,结交江湖人士,宣扬他的好名声。于是他的名声传遍四海,又于是,他愈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名声。
而袁术呢?他是自心中看不起这个婢女所生的兄长的。可是这个哥哥很能干,于是他起了嫉妒之心,虽然他是至死都不会承认的。他努力向袁绍学习,袁绍养江湖人士,他也养江湖人士;袁绍好任侠,他也好任侠;袁绍获得士人的支持,因此就连国舅爷也很看重他,可他袁术做不到,便愈发嫉妒袁绍。
袁绍做什么,他就专门给他捣乱。现在袁绍交好郭斌,听说郭斌还资助袁绍大量的银钱,袁术便派人去郭府惹事;之后十八路诸侯讨董,想必也是袁术看袁绍能做盟军领袖,心中不忿,便将孙坚的粮草给断了,以之落袁绍的面子。
后来袁绍脱离袁家往北方发展,多少袁家的门生故吏竟然都去帮袁绍,想来也是袁绍几十年养势的结果,袁绍能霸占四州之地,虎踞中原,并不是偶然的。后来官渡之战,或者是因他内心隐藏得很深的自卑心作祟,他看不惯田丰,看不惯沮授,他以为他们都看不起他庶出的身份,因此愈加敏感而多疑,最后官渡战败了。
可是他根基尚在,他在冀州素有德政,百姓爱戴他,他病死的时候河北百姓没有人不悲痛。
袁术在家族的支持下,盘踞南阳,可是几十年二世祖的生活将他的双眼蒙蔽了。庶兄袁绍的优秀,袁绍自小被家族长辈看重,长大后又比他有出息,而他只有嫡出这一条能压他一头。这使他更加看重名分,因此更看不起袁绍,也因此很看得起传国玉玺。他以为他手中有传国玉玺就是拥有了天命,就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于是他称帝了,成了众矢之的,临死想喝口蜜水而不可得。
太祖善养士,时人以孟尝君比之。
--《太祖本纪》
降低了黄巾起义的烈度。
通常,对于一件很难决断的事情,一个懒人最简单的做法是:什么也不做。而郭斌就是这么个懒人。
待两个多月后,众人都好了个七七八八,这些江湖豪侠竟都学会了简单地处理伤口,什么头疼脑热的小病也能胡乱给自己开药,像换伤药这种小事儿更是不在话下。
看众人好得差不多了,郭斌便将众人叫到一起,道:“我与诸位,算是不打不相识。如今诸位伤已痊愈,郭某断没有拘着诸位的道理。这样,郭某给诸位每人千钱,诸位有人愿意回乡的,算作盘缠;有愿意跟着郭某的,可到颍川阳翟县伏龙山庄去。报上字号,自会有人接待。随时前来,郭某扫榻以待,自此你我便是兄弟,有郭某一口吃的,断不会委屈了各位。”
众人都欢呼雀跃,称赞郭斌讲义气,急人所急。
于是这些人走了,回乡的少,大多直接去了伏龙山庄。想想也是,这个时代,若不是实在没有出路,谁愿意背井离乡,流落江湖?这些人又没混出什么名堂来,现在好不容易有了郭斌这么个饭辙,谁不是上赶着啊?
于是一番呼朋唤友,最后去伏龙山庄的江湖人竟达到了三百多。在阳翟主持大局的戏志才心中感叹:“主公果真非凡人也。”
后来知道这件事的郭斌也是心中窃喜:看来自己的一番努力没有白费。这可是三百多有武功底子的武林好手啊,上墙爬屋不在话下,偷鸡摸狗更是小事一桩(咳咳,如今他们可能还只是处于鸡鸣狗盗无所不能的状态了)。以后若是单独成军,在经过一番郭斌在电视上看到的二把刀训练方法,岂不就是汉代的特种兵了么?
这件事还有一件好处:郭斌在江湖上出名了,现在郭斌江湖人称“急公好义小孟尝”。对于这个称号,郭某人还是蛮有意见的,原本他想象的剧本中,怎么也得是“玉面小飞龙”之类的骚包字号啊。
当然,相对的,袁术在江湖上的名号可就臭得很了。也因此,袁术每每提起郭斌来,都恨得咬牙切齿。
当初袁术忌惮何进插手,便先将自己的家仆捞了出来,打算等事情平息下去,再将这些江湖人捞出来。可没成想,郭斌竟抢先了一步。
郭斌知道,既然他与袁绍过从甚密,并跟袁绍有这么深的利益纠葛,那么跟袁术的梁子就算是结上了。
至于为什么何进会如此为郭斌的事情出死力,宁可得罪汝南袁家的嫡子,也要帮郭斌一把,那是因为郭斌早已与何进商量过,京城醉仙楼旗舰店的股份,分三成给何进。
醉仙楼近在京城,它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袁术要拿英雄血做文章,这不是打国舅爷的脸么?
这一次,看在袁家的面子上,只算是小小的惩戒。
经过这件事,郭斌终于明白袁绍与袁术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性格差异如此之大,成就也如此悬殊的原因了。
袁绍是长子,但是为婢女所生,自然身份就低了。而袁术虽为嫡出,却是次子,前面那个庶长子还这么能干,长得又帅又威风,很得家中长辈的看重。这样的童年,造就了两人不同的性格。
袁绍一直很努力,他不能选择自己的母亲,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家中长辈的赏识。慢慢长大,他有了更大的舞台。党锢之祸爆发了,归隐山林的人很多,可他袁绍偏偏在洛阳归隐。借着袁家的势,宦官动不了他,他却努力结交党人,获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同;另外,以袁家的财力,结交江湖人士,宣扬他的好名声。于是他的名声传遍四海,又于是,他愈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名声。
而袁术呢?他是自心中看不起这个婢女所生的兄长的。可是这个哥哥很能干,于是他起了嫉妒之心,虽然他是至死都不会承认的。他努力向袁绍学习,袁绍养江湖人士,他也养江湖人士;袁绍好任侠,他也好任侠;袁绍获得士人的支持,因此就连国舅爷也很看重他,可他袁术做不到,便愈发嫉妒袁绍。
袁绍做什么,他就专门给他捣乱。现在袁绍交好郭斌,听说郭斌还资助袁绍大量的银钱,袁术便派人去郭府惹事;之后十八路诸侯讨董,想必也是袁术看袁绍能做盟军领袖,心中不忿,便将孙坚的粮草给断了,以之落袁绍的面子。
后来袁绍脱离袁家往北方发展,多少袁家的门生故吏竟然都去帮袁绍,想来也是袁绍几十年养势的结果,袁绍能霸占四州之地,虎踞中原,并不是偶然的。后来官渡之战,或者是因他内心隐藏得很深的自卑心作祟,他看不惯田丰,看不惯沮授,他以为他们都看不起他庶出的身份,因此愈加敏感而多疑,最后官渡战败了。
可是他根基尚在,他在冀州素有德政,百姓爱戴他,他病死的时候河北百姓没有人不悲痛。
袁术在家族的支持下,盘踞南阳,可是几十年二世祖的生活将他的双眼蒙蔽了。庶兄袁绍的优秀,袁绍自小被家族长辈看重,长大后又比他有出息,而他只有嫡出这一条能压他一头。这使他更加看重名分,因此更看不起袁绍,也因此很看得起传国玉玺。他以为他手中有传国玉玺就是拥有了天命,就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于是他称帝了,成了众矢之的,临死想喝口蜜水而不可得。
太祖善养士,时人以孟尝君比之。
--《太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