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重生东汉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头,见郭斌提起他平生最得意的《熹平石经》,竟以《诗经》作比,心中高兴。看到竟然是颍川司马德操的学生,他只有震惊的。司马德操为人清雅,与人为善,有知人论世之能。然平生很少收徒,此次收了这么个徒弟,定有过人之处。
看这郭斌的一手行书,蔡邕暗暗点头:“早年德操并不善于书道,却不曾想如今竟能自成一家,教的学生竟也能写出如此好字。只是这字潇洒飘逸,自由豁达,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又似乎与德操中庸方正的性格不甚相符。”
当下写了回帖,定下时间,命下人第二日送走。
写给卢植的名刺就不能这么文绉绉的了,卢植师从于马融,郑玄也是经其介绍得以拜马融为师。身为经学大师的卢植,也曾参加《熹平石经》的编写,可是不喜欢作词赋,反而于政事很是精通,甚至曾两次平定扬州九江郡的蛮族叛乱。要说后世与之同类型的儒学大师,应该就是王阳明了。
因此郭斌名刺中只写了受恩师司马德操所托送信一事,并没有那么多的歌功颂德,文辞平平,殊少文采。
卢植看到名刺后,先是如蔡邕一般震惊于郭斌的一手字,看到受司马德操的托付前来送信,心中想道:“我与司马德操相交几十年,他为人虽谦和中庸,却是外圆内方的性子,很少收弟子,难道此人果有惊世之才?”
随即点点头,想道:“只看这一手字,非有大毅力便练不出来。”当下提笔写了回帖,约定后日相见。
郭斌第二天一早便收到蔡邕的回帖,见蔡邕约定明日巳时,便将帖子奉还,道:“请回去转告蔡议郎,承蒙不弃,郭斌定准时前往。”
然后便带着关羽与董杏儿、郭全,去茶馆酒肆打探董奉的下落,只是转了半天也没听来半点消息。
郭斌对董杏儿道:“寻找董老前辈之事,尚需从长计议。不如先回醉仙楼,我传令下去,让情报系统着力打探,总好过这样漫无头绪地乱找一气。”
董杏儿点头道:“嗯,你可得让你的手下别偷懒啊。”
郭斌苦笑点头。
当下众人回到醉仙楼,只见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绕过厨房,来到后面,郭斌找到情报人员,如此这般一通吩咐,才叫人整治酒菜。
酒足饭饱,郭斌继续领着众人逛洛阳城。几人不拘去哪儿,便顺着人潮流动的方向前进,直来到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只见青松挺直,翠柏森森,稍减夏日暑热。可是蝉噪蛙鸣,车马辐辏,尘土飞扬的景象却将些许清凉赶跑。
待郭全问过行人才知道这里是太学。不怪郭斌没文化,立在门口的石碑上倒是写着“太学”二字,可这曲里拐弯儿的篆书是真看不懂啊。
此时最显眼的便是门外东侧的一长溜儿石碑了,待郭全数了数,共四十六块儿,上有屋顶覆盖,两侧围有护栏。由东向西,折而南,又折而向东,成匚字形立于太学讲堂门外东侧。每个石碑前都挤满了年轻儒生,有的指点着石碑上的字跟同伴说着什么,有的竟摆起了桌案,就地抄写起来。
郭斌吩咐郭全前去询问,反正这小子脸皮厚,什么不露脸的事儿都交给他就对了。
一会儿,郭全回来,道:“艾玛,全是人啊。那小相公说,这是一个叫什么蔡伯喈的校订了《诗》、《书》、《论语》啥的,刻成石碑给太学生看的。好像刚完工不久,这不这么多人都来看热闹么。”
听到这里,郭斌明白了,原来这就是《熹平石经》。当然,他也就知道这么个名儿,怎么个厉害法儿是不知道的。
原来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熟读儒家经典成为一种进身之阶,而经书转相传抄,文字或有脱论,师承不同,亦多歧异。诸博士为争高下,更互相攻讦,甚至有人向宫中主管藏书的官员行贿,涂改兰台漆书经字,以符合自己的传本。
为了使经书文字有一个官方认可的定本,以免"谷儒穿凿,疑误后学"。议郎蔡邕会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于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上疏奏请正定五经文字,并刊石立于洛阳南郊太学门外。
获准后,蔡邕等即对今文所传《诗》、《书》、《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七部经书进行了校订,每经并附校记,由蔡邕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召工匠依样刊于碑上,并在光和六年(183)刊刻完毕。其间,担任议郎的卢植也参加了校对工作。
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
头,见郭斌提起他平生最得意的《熹平石经》,竟以《诗经》作比,心中高兴。看到竟然是颍川司马德操的学生,他只有震惊的。司马德操为人清雅,与人为善,有知人论世之能。然平生很少收徒,此次收了这么个徒弟,定有过人之处。
看这郭斌的一手行书,蔡邕暗暗点头:“早年德操并不善于书道,却不曾想如今竟能自成一家,教的学生竟也能写出如此好字。只是这字潇洒飘逸,自由豁达,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又似乎与德操中庸方正的性格不甚相符。”
当下写了回帖,定下时间,命下人第二日送走。
写给卢植的名刺就不能这么文绉绉的了,卢植师从于马融,郑玄也是经其介绍得以拜马融为师。身为经学大师的卢植,也曾参加《熹平石经》的编写,可是不喜欢作词赋,反而于政事很是精通,甚至曾两次平定扬州九江郡的蛮族叛乱。要说后世与之同类型的儒学大师,应该就是王阳明了。
因此郭斌名刺中只写了受恩师司马德操所托送信一事,并没有那么多的歌功颂德,文辞平平,殊少文采。
卢植看到名刺后,先是如蔡邕一般震惊于郭斌的一手字,看到受司马德操的托付前来送信,心中想道:“我与司马德操相交几十年,他为人虽谦和中庸,却是外圆内方的性子,很少收弟子,难道此人果有惊世之才?”
随即点点头,想道:“只看这一手字,非有大毅力便练不出来。”当下提笔写了回帖,约定后日相见。
郭斌第二天一早便收到蔡邕的回帖,见蔡邕约定明日巳时,便将帖子奉还,道:“请回去转告蔡议郎,承蒙不弃,郭斌定准时前往。”
然后便带着关羽与董杏儿、郭全,去茶馆酒肆打探董奉的下落,只是转了半天也没听来半点消息。
郭斌对董杏儿道:“寻找董老前辈之事,尚需从长计议。不如先回醉仙楼,我传令下去,让情报系统着力打探,总好过这样漫无头绪地乱找一气。”
董杏儿点头道:“嗯,你可得让你的手下别偷懒啊。”
郭斌苦笑点头。
当下众人回到醉仙楼,只见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绕过厨房,来到后面,郭斌找到情报人员,如此这般一通吩咐,才叫人整治酒菜。
酒足饭饱,郭斌继续领着众人逛洛阳城。几人不拘去哪儿,便顺着人潮流动的方向前进,直来到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只见青松挺直,翠柏森森,稍减夏日暑热。可是蝉噪蛙鸣,车马辐辏,尘土飞扬的景象却将些许清凉赶跑。
待郭全问过行人才知道这里是太学。不怪郭斌没文化,立在门口的石碑上倒是写着“太学”二字,可这曲里拐弯儿的篆书是真看不懂啊。
此时最显眼的便是门外东侧的一长溜儿石碑了,待郭全数了数,共四十六块儿,上有屋顶覆盖,两侧围有护栏。由东向西,折而南,又折而向东,成匚字形立于太学讲堂门外东侧。每个石碑前都挤满了年轻儒生,有的指点着石碑上的字跟同伴说着什么,有的竟摆起了桌案,就地抄写起来。
郭斌吩咐郭全前去询问,反正这小子脸皮厚,什么不露脸的事儿都交给他就对了。
一会儿,郭全回来,道:“艾玛,全是人啊。那小相公说,这是一个叫什么蔡伯喈的校订了《诗》、《书》、《论语》啥的,刻成石碑给太学生看的。好像刚完工不久,这不这么多人都来看热闹么。”
听到这里,郭斌明白了,原来这就是《熹平石经》。当然,他也就知道这么个名儿,怎么个厉害法儿是不知道的。
原来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熟读儒家经典成为一种进身之阶,而经书转相传抄,文字或有脱论,师承不同,亦多歧异。诸博士为争高下,更互相攻讦,甚至有人向宫中主管藏书的官员行贿,涂改兰台漆书经字,以符合自己的传本。
为了使经书文字有一个官方认可的定本,以免"谷儒穿凿,疑误后学"。议郎蔡邕会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于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上疏奏请正定五经文字,并刊石立于洛阳南郊太学门外。
获准后,蔡邕等即对今文所传《诗》、《书》、《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七部经书进行了校订,每经并附校记,由蔡邕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召工匠依样刊于碑上,并在光和六年(183)刊刻完毕。其间,担任议郎的卢植也参加了校对工作。
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