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要把金针度与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永瑢等:四库全书
一七七三年,清朝乾隆皇帝开四库馆,成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编书抄书阵容。他动用四千三百零三人,花了八年的时间,编出第一部九亿八千万字的四库全书(文渊阁).后来又编了同样的六部。(四库全书是包含三千四百七十种、七万九千零一十八卷、三万六千三百册的丛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
为了编四库全书,数不清的人付出了血汗的代价,文字狱接二连三,文字麻烦也此起彼落,甚至总纂官之一陆锡熊,为了到东北校书,冻死在关外;总校官陆费墀,为了"书有伪谬",被下吏夺职,还要死后抄家,赔装订费。——给皇上办事,事岂好办哉?
四库全书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但因为只有七部,流传不广。所以只见其大,不得其用。中国知识分子用的,还是其他的丛书。张之洞书目答问说:"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丛书的重要,由此可见。从版本上看,四库全书并非佳构;但从卷佚上看,它却是天下第一。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四七三),字彦和,山东莒县人,是梁朝人。他"家贫不婚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晚年并舍身出家,改名慧地他这部文心雕龙,引论古今丈体及其作法,又和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清朝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并称中国文史批评三大名著。
文心雕龙凡五十篇,可以分为三部分:前五篇,瞩于通论;次二十一篇,属于文体论;未二十四篇,属于修辞学。这部书全出以骈俪文,但用不善说理的骈俪文写出这种作品,真非易事。
文心雕龙写成以后,大家并没重视。刘勰乃去找四声谱的作者沈约,请沈约推荐,可是无法见到。乃等在沈约家门口,装作卖书的,引起沈约的注意。最后终蒙加以揄扬,才变成名著。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它"体大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计关于研究法者共三十四篇,编纂法者共十三篇,此外尚有自叙一篇,为全书旨趣所在。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摛文必在纬军国"的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也就极为广泛了。一般人把它看成文学的书,是不对的。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六六一~七二一),本名刘子玄。五十岁时,因为玄字要避唐玄宗的讳,所以以字行,江苏铜山人。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二岁就读完左传,十七岁的时候就把历史书读光了。他在自述中回忆道:
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者,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以这样一个聪明绝顶、心境孤独的人,终于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方法的巨著——史通。
中国有"史"书很早,可是有"史学"却是后来的事。第一部开山的"史学"专书就是这本史通。全书共五十二篇,除史通因为大胆批评到有关圣人的传说不可信等主题,一直被封杀,直到宋朝以后,才慢慢抬头。名著之不幸,有如此者!
章学诚:章氏遗书
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一),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他生在清朝乾嘉考据的盛世,但却超出考据国外,提倡新的史学和方法。
中国古代有史官、有史书,但却没有什么史学和方法。最早的史学方法,姑且可说是孔丘的"约其文词,去其繁重,以制义法"。在这些原则下,出来了左传跟史记。孔丘以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作者)、宋朝的司马光(通鉴考异作者)、李心传(旧闻证误作者)、清朝的章学诚(文史通义作者)、崔述(考信录)作者)等出来,相继给史学方法加深了枝叶,其中最有成绩的,就是章学诚。
文史通义出版在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内容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全书的重点是"六经皆史"说,并指出单纯的编纂和考证不算史学,史学得有个人见解才成。章学诚认为六经不过是些古史史料,并不是"载道之书",这种见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经以言道"的传统的错误观点,给九十年后的国故整理与疑古风气,提供了理论基础。
章学诚主张"学为实事,而非为空言"。所以他的见解,"颇乖时人好恶",直到他死后,才更被人重视。
俞樾:春在堂全书
俞樾(一八二一~一九六),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他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咸丰年间因为"命题割裂",被革职为民;又因为"故里无家",就在江苏苏州住下,后来到各他讲学三十年。他"生平专意著述",每一年下来,都"有写定之书,刊行于世"。中国像他这样勤勉而每年有成绩出来的作者,实在少见。他活了八十六岁。
俞抛的名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古书疑义举例出得最晚,写得也最炉火纯青。这书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前无古人的科学方法,使人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这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可谓定评。这书后来引得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的仿作补作,影响极为深远。
俞樾的高足有章炳麟、陈汉章。章炳麟后来搞革命,故意写信向他"谢本师",免得他被牵累。俞樾说:"炳麟,吾徒也。吾爱炳麟深,此炳麟之所以报恩欤?"陈汉章后来是北京大学教授。俞樾的学生很多,清史稿说"日本文士有来执业门下者",可见他的拉风情况。
章炳麟:章氏丛书
章炳麟:(一八六八~一九三六),字枚叔,曾改名章绛,字太炎,以顾炎武又名顾绛也,浙江余杭人。他是俞樾学生,国学造诣奇高,后倡革命,以"苏报"案坐牢三年,同案的"小弟"
邹容庾死。出狱后,东渡日本,主编民报,有功革命极大。民国成立后,又被袁世凯软禁,绝食几死,并谓"吾死以后,中国文化亦亡矣!"一九二二年,组织联省自治促进会。一九二五年,创刊华国杂志。一九三四年,迁居苏州锦帆路,与李根源、金松岑等组织国学会讲学。一九三五年另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发行制言月刊,提倡读经救国,一时从者甚众:
章炳麟的有名学生很多,如黄侃(季刚)、朱希祖(逖先)、钱夏(季中、玄同)、周树人(豫才、鲁迅)、周作人、沈兼士、汪东等。影响所及,至为深远。他实在是学界的大龙头。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章炳麟是,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这五十年是中国古文学的结束时期。
恰好有一个章炳麟,真可算是古文学很光荣的结局了!"章炳鳞的地位的确如此。中国国学与古文,在被时代三振前,在败部的萧条里,章炳麟做了最精彩的个人演出,他死以后,真有许多东西随他"亦亡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是神童,十三岁就考取秀才,十六岁就中了举人。十九岁起拜比他大十六岁的康有为做老师,学于广州万木草堂三年,对中学西学,有进步性的看法。二十二岁到北京,热心文化、政治活动。二十三岁联合各省举人一百九十人上书论时局、请变法。二十四岁在上海办时务报)。二十五岁到湖南讲学于时务学堂,做蔡锷等老师。二十六岁戊戌政变失败,逃往日本,几年之间,前后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等,把古文体裁解放,文字生动感人,笔杆影响之大,无人可及。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北京万人空巷式的欢迎他。他创办庸言杂志,参加进步党,做过总长。一九一五年冒大险反对袁世凯称帝,参加护国战役。一九一七年又参加再造共和之役,虽与他老师康有为敌对,在所不惜。一九一八年后,专心在思想学术上归根,在导向工作方面,成绩极高。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南京东南大学讲学。一九二九年误于庸医,死在北京。
; 永瑢等:四库全书
一七七三年,清朝乾隆皇帝开四库馆,成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编书抄书阵容。他动用四千三百零三人,花了八年的时间,编出第一部九亿八千万字的四库全书(文渊阁).后来又编了同样的六部。(四库全书是包含三千四百七十种、七万九千零一十八卷、三万六千三百册的丛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
为了编四库全书,数不清的人付出了血汗的代价,文字狱接二连三,文字麻烦也此起彼落,甚至总纂官之一陆锡熊,为了到东北校书,冻死在关外;总校官陆费墀,为了"书有伪谬",被下吏夺职,还要死后抄家,赔装订费。——给皇上办事,事岂好办哉?
四库全书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但因为只有七部,流传不广。所以只见其大,不得其用。中国知识分子用的,还是其他的丛书。张之洞书目答问说:"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丛书的重要,由此可见。从版本上看,四库全书并非佳构;但从卷佚上看,它却是天下第一。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四七三),字彦和,山东莒县人,是梁朝人。他"家贫不婚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晚年并舍身出家,改名慧地他这部文心雕龙,引论古今丈体及其作法,又和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清朝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并称中国文史批评三大名著。
文心雕龙凡五十篇,可以分为三部分:前五篇,瞩于通论;次二十一篇,属于文体论;未二十四篇,属于修辞学。这部书全出以骈俪文,但用不善说理的骈俪文写出这种作品,真非易事。
文心雕龙写成以后,大家并没重视。刘勰乃去找四声谱的作者沈约,请沈约推荐,可是无法见到。乃等在沈约家门口,装作卖书的,引起沈约的注意。最后终蒙加以揄扬,才变成名著。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它"体大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计关于研究法者共三十四篇,编纂法者共十三篇,此外尚有自叙一篇,为全书旨趣所在。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摛文必在纬军国"的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也就极为广泛了。一般人把它看成文学的书,是不对的。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六六一~七二一),本名刘子玄。五十岁时,因为玄字要避唐玄宗的讳,所以以字行,江苏铜山人。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二岁就读完左传,十七岁的时候就把历史书读光了。他在自述中回忆道:
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者,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
以这样一个聪明绝顶、心境孤独的人,终于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方法的巨著——史通。
中国有"史"书很早,可是有"史学"却是后来的事。第一部开山的"史学"专书就是这本史通。全书共五十二篇,除史通因为大胆批评到有关圣人的传说不可信等主题,一直被封杀,直到宋朝以后,才慢慢抬头。名著之不幸,有如此者!
章学诚:章氏遗书
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一),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他生在清朝乾嘉考据的盛世,但却超出考据国外,提倡新的史学和方法。
中国古代有史官、有史书,但却没有什么史学和方法。最早的史学方法,姑且可说是孔丘的"约其文词,去其繁重,以制义法"。在这些原则下,出来了左传跟史记。孔丘以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作者)、宋朝的司马光(通鉴考异作者)、李心传(旧闻证误作者)、清朝的章学诚(文史通义作者)、崔述(考信录)作者)等出来,相继给史学方法加深了枝叶,其中最有成绩的,就是章学诚。
文史通义出版在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内容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全书的重点是"六经皆史"说,并指出单纯的编纂和考证不算史学,史学得有个人见解才成。章学诚认为六经不过是些古史史料,并不是"载道之书",这种见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经以言道"的传统的错误观点,给九十年后的国故整理与疑古风气,提供了理论基础。
章学诚主张"学为实事,而非为空言"。所以他的见解,"颇乖时人好恶",直到他死后,才更被人重视。
俞樾:春在堂全书
俞樾(一八二一~一九六),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他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咸丰年间因为"命题割裂",被革职为民;又因为"故里无家",就在江苏苏州住下,后来到各他讲学三十年。他"生平专意著述",每一年下来,都"有写定之书,刊行于世"。中国像他这样勤勉而每年有成绩出来的作者,实在少见。他活了八十六岁。
俞抛的名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古书疑义举例出得最晚,写得也最炉火纯青。这书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前无古人的科学方法,使人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这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可谓定评。这书后来引得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的仿作补作,影响极为深远。
俞樾的高足有章炳麟、陈汉章。章炳麟后来搞革命,故意写信向他"谢本师",免得他被牵累。俞樾说:"炳麟,吾徒也。吾爱炳麟深,此炳麟之所以报恩欤?"陈汉章后来是北京大学教授。俞樾的学生很多,清史稿说"日本文士有来执业门下者",可见他的拉风情况。
章炳麟:章氏丛书
章炳麟:(一八六八~一九三六),字枚叔,曾改名章绛,字太炎,以顾炎武又名顾绛也,浙江余杭人。他是俞樾学生,国学造诣奇高,后倡革命,以"苏报"案坐牢三年,同案的"小弟"
邹容庾死。出狱后,东渡日本,主编民报,有功革命极大。民国成立后,又被袁世凯软禁,绝食几死,并谓"吾死以后,中国文化亦亡矣!"一九二二年,组织联省自治促进会。一九二五年,创刊华国杂志。一九三四年,迁居苏州锦帆路,与李根源、金松岑等组织国学会讲学。一九三五年另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发行制言月刊,提倡读经救国,一时从者甚众:
章炳麟的有名学生很多,如黄侃(季刚)、朱希祖(逖先)、钱夏(季中、玄同)、周树人(豫才、鲁迅)、周作人、沈兼士、汪东等。影响所及,至为深远。他实在是学界的大龙头。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章炳麟是,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这五十年是中国古文学的结束时期。
恰好有一个章炳麟,真可算是古文学很光荣的结局了!"章炳鳞的地位的确如此。中国国学与古文,在被时代三振前,在败部的萧条里,章炳麟做了最精彩的个人演出,他死以后,真有许多东西随他"亦亡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是神童,十三岁就考取秀才,十六岁就中了举人。十九岁起拜比他大十六岁的康有为做老师,学于广州万木草堂三年,对中学西学,有进步性的看法。二十二岁到北京,热心文化、政治活动。二十三岁联合各省举人一百九十人上书论时局、请变法。二十四岁在上海办时务报)。二十五岁到湖南讲学于时务学堂,做蔡锷等老师。二十六岁戊戌政变失败,逃往日本,几年之间,前后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等,把古文体裁解放,文字生动感人,笔杆影响之大,无人可及。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北京万人空巷式的欢迎他。他创办庸言杂志,参加进步党,做过总长。一九一五年冒大险反对袁世凯称帝,参加护国战役。一九一七年又参加再造共和之役,虽与他老师康有为敌对,在所不惜。一九一八年后,专心在思想学术上归根,在导向工作方面,成绩极高。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南京东南大学讲学。一九二九年误于庸医,死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