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除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之一。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金陵政府救灾不力、通货膨胀、粮食减产、强征军粮等原因,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从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成片谷物在禾秆上渐渐枯萎,一场巨大的灾难,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酝酿着,只是这一切的征兆,都被战争的硝烟暂时掩盖了。1942年的河南,山河破碎,三面环敌,全省半数之地被日军侵占。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苦难的岁月。一春无雨,田里的小麦收成不足常年的两成。河南有“十年九荒”之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清楚这意味着又一个荒年的到来。麦收之后,河南已经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秋收成了人们唯一的指望。孰料,那个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续的大旱中枯萎。大旱之后,往往紧跟着蝗灾。这一年的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所过之处,田间秧苗皆被一扫而光。一些临河、依井的良田,原本还能略有收获,这一下却全部葬送蝗虫之口。
天灾之外,战争更是这场灾难的关键成因。“中日事变”后,华北沦陷,河南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主战场。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爆发之前,日军在河南境内先后发动过十多次大规模进攻。1938年,政府军“以水代兵”,掘开了花园口,造成黄河改道,泛滥成灾。“以水代兵”虽然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但是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变成了沙滩河汊。长年征战,河南一直是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之一,早已千疮百孔,多年的征粮征兵,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农民家里没有存粮。当时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张鼎文不顾人民死活,仍在强征军粮。在这一点上,掌握着河南军权的蒋鼎文自然难辞其咎。而河南流传的民谣却道出了另一个为祸之人。“水旱蝗汤,河南四荒”,这个“汤”,指的是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抗战之时,汤恩伯部数十万人驻扎河南,军纪涣散,为害乡里。而在河南灾情严重之时,汤恩伯又推出了几个所谓“德政”,强征民役,引得民怨沸腾,被民间列为河南四大灾害之一。
旱灾不同于洪水或地震这样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其发生和加重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原本也有足够的救援时间。但河南正在发生的大饥荒,却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万安所知。赈灾的不力乃至对灾情的置之不理,又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自1940年迁都万安后,为了确保战区的军粮供给,金陵党当局实行了在各省“征实”(即直接征收粮草等生活物资)制度,还规定虚报灾况的要予以重惩、征实有功的予以嘉勉。这种奖惩制度,等于引导各省“报喜不报忧”。据当时的河南一区行政督查专员杨一峰的回忆,1942年初秋,杨一峰在到河南鲁山述职的路上,“目睹飞蝗遮天,野无青草;灾情惨重,人民卖儿卖女。”随即,河南各界由省赈济会发起,推派杨一峰在内的三名代表到万安去,“呼吁减免征实配额,拨粮赈济灾民”。到了万安,他们发现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在向中央呈送的报告中说,“河南的粮食收获还好”。他们就此事质问李培基,李支吾以对。
事实上,金陵政府早就接到过河南军政官员上报的灾情,但他就是不相信或者干脆视而不见。他关注的一是征兵,二是征粮。他当时的一份批示明确表露了个人态度:“本年有若干省地方官绅,文电纷驰,申报水旱灾况,或称赤地千里,或称田庐漂没,一方请求豁免征购,一方请求巨款赈济,然究其实际,则其间多数地区,虽或略有灾歉,大都以少报多,以轻报重,过甚其词,张皇入告。操其心迹,官吏则藉报灾荒,豫图减轻征课之责任……”
应对措施
金陵政府
早在1942年八九月间,政府主席就已从军方李家钰、张鼎文那里,得知了河南的灾情严重,军粮征缴困难。为了挽救局面,他赶到西安附近的王曲军校,主持召开了紧急“前方军粮会议”。河南省官员对军粮配额讨价还价的结果。政府主席当天晚上即“征用所有的运输工具,打开粮仓,把存粮迅速地东运河南”,以解决河南驻军的粮食问题。同时决定,把对河南农民的征粮数额由500万石减为250万石。
但是到了粮食部长徐堪那里,河南的军粮配额由250万石变成了250万包。一石合小麦140至150市斤,一包合200市斤。一字之差,让河南的军粮配额增加了三分之一。而按照这个标准超额完成了征粮任务的河南粮政局长卢郁文,还得到了政府主席的嘉奖。直到1942年10月30日万安召开的万安参政会上,豫籍参政员郭仲隗将所收集的河南灾民所吃的榆树皮、观音土、雁粪等带到大会上当众展示,涕泣陈情,并领衔联名提出了《河南灾情惨重,请政府速赐救济,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河南的灾荒才得到了金陵政府的确认,派要员前往勘察灾情,赈济灾民。
早在1942年10月的万安参政会后,金陵政府就宣称划拨5亿元法币进行赈灾。其中2亿元用于在灾区各处开设粥场应急,3亿元用于购买赈济粮。然而粥场开设起来,却远远不能供应数量庞大的难民,很快就因无粮为继而断了顿。而用来买粮的3亿元法币,却被挪作他用,甚至有贪官污吏将其挪用贩运私货。直到1943年新麦快要成熟时,第一批赈灾粮才发到了部分难民手中。
按照当时的物价,3亿元法币大概能购买3000万斤小麦,平均到河南的受灾人口头上,每个人仅有1斤。而在此前的1942年,河南夏秋两季几近绝收的情况下,金陵政府还从这里... -->>
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发生在中国的饥荒之一。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金陵政府救灾不力、通货膨胀、粮食减产、强征军粮等原因,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
从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成片谷物在禾秆上渐渐枯萎,一场巨大的灾难,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地酝酿着,只是这一切的征兆,都被战争的硝烟暂时掩盖了。1942年的河南,山河破碎,三面环敌,全省半数之地被日军侵占。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苦难的岁月。一春无雨,田里的小麦收成不足常年的两成。河南有“十年九荒”之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清楚这意味着又一个荒年的到来。麦收之后,河南已经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秋收成了人们唯一的指望。孰料,那个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续的大旱中枯萎。大旱之后,往往紧跟着蝗灾。这一年的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所过之处,田间秧苗皆被一扫而光。一些临河、依井的良田,原本还能略有收获,这一下却全部葬送蝗虫之口。
天灾之外,战争更是这场灾难的关键成因。“中日事变”后,华北沦陷,河南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主战场。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爆发之前,日军在河南境内先后发动过十多次大规模进攻。1938年,政府军“以水代兵”,掘开了花园口,造成黄河改道,泛滥成灾。“以水代兵”虽然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但是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变成了沙滩河汊。长年征战,河南一直是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之一,早已千疮百孔,多年的征粮征兵,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农民家里没有存粮。当时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张鼎文不顾人民死活,仍在强征军粮。在这一点上,掌握着河南军权的蒋鼎文自然难辞其咎。而河南流传的民谣却道出了另一个为祸之人。“水旱蝗汤,河南四荒”,这个“汤”,指的是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抗战之时,汤恩伯部数十万人驻扎河南,军纪涣散,为害乡里。而在河南灾情严重之时,汤恩伯又推出了几个所谓“德政”,强征民役,引得民怨沸腾,被民间列为河南四大灾害之一。
旱灾不同于洪水或地震这样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其发生和加重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原本也有足够的救援时间。但河南正在发生的大饥荒,却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万安所知。赈灾的不力乃至对灾情的置之不理,又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自1940年迁都万安后,为了确保战区的军粮供给,金陵党当局实行了在各省“征实”(即直接征收粮草等生活物资)制度,还规定虚报灾况的要予以重惩、征实有功的予以嘉勉。这种奖惩制度,等于引导各省“报喜不报忧”。据当时的河南一区行政督查专员杨一峰的回忆,1942年初秋,杨一峰在到河南鲁山述职的路上,“目睹飞蝗遮天,野无青草;灾情惨重,人民卖儿卖女。”随即,河南各界由省赈济会发起,推派杨一峰在内的三名代表到万安去,“呼吁减免征实配额,拨粮赈济灾民”。到了万安,他们发现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在向中央呈送的报告中说,“河南的粮食收获还好”。他们就此事质问李培基,李支吾以对。
事实上,金陵政府早就接到过河南军政官员上报的灾情,但他就是不相信或者干脆视而不见。他关注的一是征兵,二是征粮。他当时的一份批示明确表露了个人态度:“本年有若干省地方官绅,文电纷驰,申报水旱灾况,或称赤地千里,或称田庐漂没,一方请求豁免征购,一方请求巨款赈济,然究其实际,则其间多数地区,虽或略有灾歉,大都以少报多,以轻报重,过甚其词,张皇入告。操其心迹,官吏则藉报灾荒,豫图减轻征课之责任……”
应对措施
金陵政府
早在1942年八九月间,政府主席就已从军方李家钰、张鼎文那里,得知了河南的灾情严重,军粮征缴困难。为了挽救局面,他赶到西安附近的王曲军校,主持召开了紧急“前方军粮会议”。河南省官员对军粮配额讨价还价的结果。政府主席当天晚上即“征用所有的运输工具,打开粮仓,把存粮迅速地东运河南”,以解决河南驻军的粮食问题。同时决定,把对河南农民的征粮数额由500万石减为250万石。
但是到了粮食部长徐堪那里,河南的军粮配额由250万石变成了250万包。一石合小麦140至150市斤,一包合200市斤。一字之差,让河南的军粮配额增加了三分之一。而按照这个标准超额完成了征粮任务的河南粮政局长卢郁文,还得到了政府主席的嘉奖。直到1942年10月30日万安召开的万安参政会上,豫籍参政员郭仲隗将所收集的河南灾民所吃的榆树皮、观音土、雁粪等带到大会上当众展示,涕泣陈情,并领衔联名提出了《河南灾情惨重,请政府速赐救济,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河南的灾荒才得到了金陵政府的确认,派要员前往勘察灾情,赈济灾民。
早在1942年10月的万安参政会后,金陵政府就宣称划拨5亿元法币进行赈灾。其中2亿元用于在灾区各处开设粥场应急,3亿元用于购买赈济粮。然而粥场开设起来,却远远不能供应数量庞大的难民,很快就因无粮为继而断了顿。而用来买粮的3亿元法币,却被挪作他用,甚至有贪官污吏将其挪用贩运私货。直到1943年新麦快要成熟时,第一批赈灾粮才发到了部分难民手中。
按照当时的物价,3亿元法币大概能购买3000万斤小麦,平均到河南的受灾人口头上,每个人仅有1斤。而在此前的1942年,河南夏秋两季几近绝收的情况下,金陵政府还从这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