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贵妃起居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怎么就到这个地步了……
郕王瞅了贵太妃一眼,又看了看面容平静的兄长,也只能在心中连连苦笑了。
至于吗?自己这个兄长,在帝位上也就坐了二十年不到,按说帝王好猜疑、易怒多是到了晚年,他倒是好,这才亲政没几年呢,刚是过了二十岁,性子就是如此偏激易怒,贵太妃一句话说得不称心,这就照脸抽巴掌?也难怪朝野中敢直言劝谏的人越来越少,内阁里几乎没有一个敢说话的人才,只能瞧着司礼监飞扬跋扈、肆意妄为……
藩王按说不该学史,不论是读书习武,都是正经事业,谁也不会认真教导。能够认字读书也就够了,不论是吟诗作赋,又或者是飞鹰走马,只要不是正经事儿,内廷都是鼓励态度,唯独是好儒、问政,是内廷无法容忍的致命缺点。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藩王知道这些做什么?按照贵太妃的交代,最好是连诗词都别做,免得被有心人揪住了小辫子,发祥出文字狱来。
当日听说这番交代时,还觉得贵太妃是担心太过,毕竟有了年纪,难免瞻头顾尾、暮气沉沉,如今现场见识了兄长的脾气,方知道贵太妃的识人之明,真是一点都没有看错,要是养成了好弄诗赋的习惯,以兄长的性子,将来若是不慎得罪了他,还不知要从故纸堆里翻出多少不利于他的证据来。
不过,少年时不以为然,虽然贵太妃有交代,郕王私下依然是有读史,自己看,并不写什么论著笔记,也不和人讨论,以他博览群书的阅读量来说,也不算是什么招人眼目的事。所谓读史知兴替,真是一点不假。少帝临朝、朝中无正、边军糜烂、异族复兴,这是国朝由盛转衰的征兆啊。
上一场大战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二十年的安宁,足以让大部分精锐的军队,变成一滩烂泥,更何况这其中还有足足十年,朝政基本上都出于无人领袖的状态,如今还能镇得住的几位老臣,又被皇帝一一地清了出去——如果皇帝是汉武帝一般的俊才,那倒也罢了,一样是长在深宫妇人之手,年少临朝,汉武的确创下了不世的功业,这就是汉代的气数,可落到国朝么,也许是文皇帝篡位的关系,气数在此,就已经尽了。
心胸狭小,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才具浅薄才是真正的致命伤,当这两点加在一起,再重上自以为是,配合上如此危机四伏的朝局,真是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只能等着国朝在皇兄的领导下慢慢地衰弱下去——其实也没什么,有盛有衰,这世上也不可能真有千秋万岁的王朝,反正由盛转衰也是个漫长的过程,郕王这辈子应该是看不到覆灭的那天,至于他死后的事,他也管不着了。
也就是这么想着,又因为自己就藩在即,若是没有意外,日后也就是十余年进京一次,和皇兄的交集并不会太多。他也不是个想做大事的性子,学着一般的藩王聚敛民财逍遥度日,难道哥哥还能亏待了他不成?虽说皇兄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可兄弟俩的感情,一直也都还算是不错的。郕王压根也没想到,不知不觉间,皇兄的性子居然变成了这样,只是一言不合,就把他的伤疤也拖出来直接就血淋淋地往下撕扯起来。
都不是孩子了,郕王今年二十岁,也已经成亲生子,心智也算是早已成熟——他自小就是个好思虑的性子,长大了也是一样,又爱读史,对于自己的身世,也是思忖了许多。私下也是查阅过当年的往事,和自己的伴伴、姆姆,都谈过自己的两位母亲。
小时候不懂事,对贵太妃难免许多猜测,知道了身世以后,更是无所适从,对贵太妃的观感,总是来回在极端摆荡,亲近的时候觉得她待自己太好,自己完全配不上,疏远的时候,又觉得她非常偏心,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姐姐。反而是后来搬出去住了,年纪也渐渐长大,郕王也懂得体谅贵太妃的难处,虽然她对自己,的确是比不上对姐姐掏心挖肺,但毕竟不是亲生,再加上生母又做过那样的事,能做到如今这样已经没什么可挑剔的了。就连生母吴氏那儿,不是她照拂着,也不能这样安安稳稳地住在小院里,虽然永远不能出门,但起码衣食起居上没受什么委屈。
两个皇子都不是生母养大,确实也都是彼此心中的一根刺,可郕王和皇帝不同,的确是因为吴美人行差踏错才被抱给贵太妃,她做的那些事,按《大诰》都够凌迟的了,也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勉强留了一条命。有个罪母这事就是他一辈子的伤疤,传扬出去,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宫中几乎从无人提起此事,是以宫外群臣还无人知道,现在皇帝一句话就把这事翻出来了,让他怎么回话好?
身为亲子,该孝顺母亲,皇帝要宽宥了她的罪过,他还能说不?可且不说这么做是否合理,看皇兄意思,是要将吴美人抬举起来,给太妃难堪,且先不说太妃是否会因此难堪,后宫里突然冒出个皇子生母,总是需要解释的吧,这不... -->>
怎么就到这个地步了……
郕王瞅了贵太妃一眼,又看了看面容平静的兄长,也只能在心中连连苦笑了。
至于吗?自己这个兄长,在帝位上也就坐了二十年不到,按说帝王好猜疑、易怒多是到了晚年,他倒是好,这才亲政没几年呢,刚是过了二十岁,性子就是如此偏激易怒,贵太妃一句话说得不称心,这就照脸抽巴掌?也难怪朝野中敢直言劝谏的人越来越少,内阁里几乎没有一个敢说话的人才,只能瞧着司礼监飞扬跋扈、肆意妄为……
藩王按说不该学史,不论是读书习武,都是正经事业,谁也不会认真教导。能够认字读书也就够了,不论是吟诗作赋,又或者是飞鹰走马,只要不是正经事儿,内廷都是鼓励态度,唯独是好儒、问政,是内廷无法容忍的致命缺点。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藩王知道这些做什么?按照贵太妃的交代,最好是连诗词都别做,免得被有心人揪住了小辫子,发祥出文字狱来。
当日听说这番交代时,还觉得贵太妃是担心太过,毕竟有了年纪,难免瞻头顾尾、暮气沉沉,如今现场见识了兄长的脾气,方知道贵太妃的识人之明,真是一点都没有看错,要是养成了好弄诗赋的习惯,以兄长的性子,将来若是不慎得罪了他,还不知要从故纸堆里翻出多少不利于他的证据来。
不过,少年时不以为然,虽然贵太妃有交代,郕王私下依然是有读史,自己看,并不写什么论著笔记,也不和人讨论,以他博览群书的阅读量来说,也不算是什么招人眼目的事。所谓读史知兴替,真是一点不假。少帝临朝、朝中无正、边军糜烂、异族复兴,这是国朝由盛转衰的征兆啊。
上一场大战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二十年的安宁,足以让大部分精锐的军队,变成一滩烂泥,更何况这其中还有足足十年,朝政基本上都出于无人领袖的状态,如今还能镇得住的几位老臣,又被皇帝一一地清了出去——如果皇帝是汉武帝一般的俊才,那倒也罢了,一样是长在深宫妇人之手,年少临朝,汉武的确创下了不世的功业,这就是汉代的气数,可落到国朝么,也许是文皇帝篡位的关系,气数在此,就已经尽了。
心胸狭小,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才具浅薄才是真正的致命伤,当这两点加在一起,再重上自以为是,配合上如此危机四伏的朝局,真是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只能等着国朝在皇兄的领导下慢慢地衰弱下去——其实也没什么,有盛有衰,这世上也不可能真有千秋万岁的王朝,反正由盛转衰也是个漫长的过程,郕王这辈子应该是看不到覆灭的那天,至于他死后的事,他也管不着了。
也就是这么想着,又因为自己就藩在即,若是没有意外,日后也就是十余年进京一次,和皇兄的交集并不会太多。他也不是个想做大事的性子,学着一般的藩王聚敛民财逍遥度日,难道哥哥还能亏待了他不成?虽说皇兄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可兄弟俩的感情,一直也都还算是不错的。郕王压根也没想到,不知不觉间,皇兄的性子居然变成了这样,只是一言不合,就把他的伤疤也拖出来直接就血淋淋地往下撕扯起来。
都不是孩子了,郕王今年二十岁,也已经成亲生子,心智也算是早已成熟——他自小就是个好思虑的性子,长大了也是一样,又爱读史,对于自己的身世,也是思忖了许多。私下也是查阅过当年的往事,和自己的伴伴、姆姆,都谈过自己的两位母亲。
小时候不懂事,对贵太妃难免许多猜测,知道了身世以后,更是无所适从,对贵太妃的观感,总是来回在极端摆荡,亲近的时候觉得她待自己太好,自己完全配不上,疏远的时候,又觉得她非常偏心,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姐姐。反而是后来搬出去住了,年纪也渐渐长大,郕王也懂得体谅贵太妃的难处,虽然她对自己,的确是比不上对姐姐掏心挖肺,但毕竟不是亲生,再加上生母又做过那样的事,能做到如今这样已经没什么可挑剔的了。就连生母吴氏那儿,不是她照拂着,也不能这样安安稳稳地住在小院里,虽然永远不能出门,但起码衣食起居上没受什么委屈。
两个皇子都不是生母养大,确实也都是彼此心中的一根刺,可郕王和皇帝不同,的确是因为吴美人行差踏错才被抱给贵太妃,她做的那些事,按《大诰》都够凌迟的了,也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勉强留了一条命。有个罪母这事就是他一辈子的伤疤,传扬出去,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宫中几乎从无人提起此事,是以宫外群臣还无人知道,现在皇帝一句话就把这事翻出来了,让他怎么回话好?
身为亲子,该孝顺母亲,皇帝要宽宥了她的罪过,他还能说不?可且不说这么做是否合理,看皇兄意思,是要将吴美人抬举起来,给太妃难堪,且先不说太妃是否会因此难堪,后宫里突然冒出个皇子生母,总是需要解释的吧,这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