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张说再接再厉,提出下一个建议,他说:
张说于是装出好人的样子,对张嘉贞说:
“我们俩同朝为官,虽然有些政见不合,毕竟是因为立场不同,无可厚非。今天这件事的相关资料已经被呈送到御史台,很快就会有人出面弹劾,到时候你很可能会被牵涉其中,不如明天你就素服(穿白衣,表示自己有罪)面圣,在御史弹劾前先自首,这样可以减轻你们兄弟俩的罪责。”
张嘉贞一下子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同意按照张说说的办,果然皇帝减轻了兄弟两人的罪责,张嘉贞被外派到幽州(今北京市南方)去当刺史。
张说这下“当鬼还抓鬼”,自然十分高兴。在扳倒张嘉贞后,张说不久就当上中书令,在名义及实质上,都成为首席的宰相,短期已经没有人来挑战他。
再谈到宇文融,他在“检田”“括户”成功后,不但官升数级,而且一下子就成为朝中群臣人人欣羡及侧目的对象,这一点,张说是看得到的。
但张说这时候并没有把宇文融放在心上,因为张说骨子里根本就瞧不起宇文融。
首先,宇文融连科举都考不上,对张说这个应举中式第一(相当于考了状元)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个暴发户,只不过凭着能帮皇帝捞几文钱才做上五品官的位置,何足道哉?
这种心态就像北大清华的高才生,看到民办大学毕业的人,骨子里自然就会有抹不去的优越感一样明显。
另外,从实际的层面来说,张说此时也需要于文融的配合。
前面提到,张说提议裁减边防军二十万。然后把府兵改称募兵,得到精锐卫军十三万。
以简短的算术来看,减掉二十万边防军。卫兵募集十三万,少养七万士兵。这样国家负担似乎减轻了?
实际上,账不是这样算的!减掉的二十万边防军,是征召来的,不打仗的时候,国家是不会供应军饷的,他们要自耕自足,国家花不了太多钱。
而募集的十三万士兵,可是货真价实的职业军人。他们要吃饭,要军饷,连武器装备马匹,都是要由国家供应,而原来的府兵,这一切都是要自备的,这可不是我瞎说,同样看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见都要自备,至于为什么没有买刀枪。买弓箭,我猜花家老爹原来就有吧!
所以说,张说的这个建议,虽然减轻了军籍户的负担,但国家财政的支持肯定是增加不少的。对此,也许皇帝李隆基当下不是很清楚,张说自己肯定心知肚明。张说自己挖了这么大的一个钱坑,当然需要宇文融的配合,来帮忙补坑。
所以张说此时决定对宇文融采取表面拉拢。暗中防范的策略。
(连载更新)
张说的做法是,他让自己的亲信李澄到宇文融下面当判官。协助宇文融执行括户的的政策。一方面示好宇文融,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宇文融那儿安了一根钉子。这个李澄是谁呢?是张说妹婿的女儿的老公(关系好像有点复杂。但也很容易理解啦!),而且张说在当天兵军节度大使的时候,这个李澄就在其幕下,因此可说是比较铁杆的心腹。
对宇文融来说,除了来自源乾曜的支持,皇帝的支持,现在连张说也支持他,当然是高兴都来不及,而且这个李澄确实很有才干,又有实务历练的经历,宇文融是爱才之人,所以也对李澄委以重任。
开元十二年的闰十一月,朝廷决议要在次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一年后,在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一事自秦始皇开了头后,历代君王,只要自觉有了一点小成就后,就想要这么搞上一回。即使是贤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李隆基当然更是无法抵挡封禅的诱惑,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众所周知,封禅是一件事务繁杂,劳民伤财的大鸟事。为了确保整个计划的顺利进行,首席宰相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使”,总管整个活动的所有事务。但因为负者管钱的户部处理事情不当,“支度失所”,让皇帝十分不满,两位户部侍郎杨玚及白知慎双双中箭落马,下台一鞠躬。
封禅是李隆基登基以后梦寐以求的盛事,自然不容许有人搞砸,而且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办好,所以他做了一个决定,让宇文融兼任户部侍郎,并担任“封禅副使”,他相信这样一条龙的权力,加上张说宇文融的才能,必能办好这件事。
此时,宇文融身兼御史中丞/劝农使/户部侍郎三职,不只在名义及实质上是全国财政的总负责人,而且因为“括户”“检田”的需要及十道劝农使的设立,朝廷下令:“事无大小,诸州先牒上劝农使,然后申中书;省司亦待融指伪,然后处决”。也就是在原来州县与中央的连结上,宇文融跟十道劝农使横插一杠,成为各州县传达公文的集散地。中书省得到的资料也是从这里转出去的,尚书省也需要宇文融先做好判别(指伪)后才能处理,宇文融的权力,再次膨胀。
对于这一切,张说心知肚明,他自然感到有些着急,但他知道封禅对皇帝是头等大事,自己又是“封禅使”,在这紧要关头,可不能出一丁点问题,否则就算他是首席宰相也得吃不完兜着走,所以张说此时只能忍耐。但他究竟不甘心什么事都不做,所以在宇文融兼任户部侍郎后,张说主动向宇文融提议要升李澄为户部度支司员外郎(副司长),这样做的意义是把原来就钉在宇文融这边的一根钉子再钉的牢一些,虽然这样做不一定会产生效果,但在这个阶段,张说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封禅大典浩浩荡荡的进行。李隆基帅领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各归顺部落酋长亲王。海外各国使节,一起从长安出发东行。每次停下来吃饭时。人马牲畜遍布原野,装载供应品的车辆,连绵数百... -->>
张说再接再厉,提出下一个建议,他说:
张说于是装出好人的样子,对张嘉贞说:
“我们俩同朝为官,虽然有些政见不合,毕竟是因为立场不同,无可厚非。今天这件事的相关资料已经被呈送到御史台,很快就会有人出面弹劾,到时候你很可能会被牵涉其中,不如明天你就素服(穿白衣,表示自己有罪)面圣,在御史弹劾前先自首,这样可以减轻你们兄弟俩的罪责。”
张嘉贞一下子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同意按照张说说的办,果然皇帝减轻了兄弟两人的罪责,张嘉贞被外派到幽州(今北京市南方)去当刺史。
张说这下“当鬼还抓鬼”,自然十分高兴。在扳倒张嘉贞后,张说不久就当上中书令,在名义及实质上,都成为首席的宰相,短期已经没有人来挑战他。
再谈到宇文融,他在“检田”“括户”成功后,不但官升数级,而且一下子就成为朝中群臣人人欣羡及侧目的对象,这一点,张说是看得到的。
但张说这时候并没有把宇文融放在心上,因为张说骨子里根本就瞧不起宇文融。
首先,宇文融连科举都考不上,对张说这个应举中式第一(相当于考了状元)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个暴发户,只不过凭着能帮皇帝捞几文钱才做上五品官的位置,何足道哉?
这种心态就像北大清华的高才生,看到民办大学毕业的人,骨子里自然就会有抹不去的优越感一样明显。
另外,从实际的层面来说,张说此时也需要于文融的配合。
前面提到,张说提议裁减边防军二十万。然后把府兵改称募兵,得到精锐卫军十三万。
以简短的算术来看,减掉二十万边防军。卫兵募集十三万,少养七万士兵。这样国家负担似乎减轻了?
实际上,账不是这样算的!减掉的二十万边防军,是征召来的,不打仗的时候,国家是不会供应军饷的,他们要自耕自足,国家花不了太多钱。
而募集的十三万士兵,可是货真价实的职业军人。他们要吃饭,要军饷,连武器装备马匹,都是要由国家供应,而原来的府兵,这一切都是要自备的,这可不是我瞎说,同样看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见都要自备,至于为什么没有买刀枪。买弓箭,我猜花家老爹原来就有吧!
所以说,张说的这个建议,虽然减轻了军籍户的负担,但国家财政的支持肯定是增加不少的。对此,也许皇帝李隆基当下不是很清楚,张说自己肯定心知肚明。张说自己挖了这么大的一个钱坑,当然需要宇文融的配合,来帮忙补坑。
所以张说此时决定对宇文融采取表面拉拢。暗中防范的策略。
(连载更新)
张说的做法是,他让自己的亲信李澄到宇文融下面当判官。协助宇文融执行括户的的政策。一方面示好宇文融,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宇文融那儿安了一根钉子。这个李澄是谁呢?是张说妹婿的女儿的老公(关系好像有点复杂。但也很容易理解啦!),而且张说在当天兵军节度大使的时候,这个李澄就在其幕下,因此可说是比较铁杆的心腹。
对宇文融来说,除了来自源乾曜的支持,皇帝的支持,现在连张说也支持他,当然是高兴都来不及,而且这个李澄确实很有才干,又有实务历练的经历,宇文融是爱才之人,所以也对李澄委以重任。
开元十二年的闰十一月,朝廷决议要在次年的十一月,也就是一年后,在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一事自秦始皇开了头后,历代君王,只要自觉有了一点小成就后,就想要这么搞上一回。即使是贤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李隆基当然更是无法抵挡封禅的诱惑,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众所周知,封禅是一件事务繁杂,劳民伤财的大鸟事。为了确保整个计划的顺利进行,首席宰相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使”,总管整个活动的所有事务。但因为负者管钱的户部处理事情不当,“支度失所”,让皇帝十分不满,两位户部侍郎杨玚及白知慎双双中箭落马,下台一鞠躬。
封禅是李隆基登基以后梦寐以求的盛事,自然不容许有人搞砸,而且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办好,所以他做了一个决定,让宇文融兼任户部侍郎,并担任“封禅副使”,他相信这样一条龙的权力,加上张说宇文融的才能,必能办好这件事。
此时,宇文融身兼御史中丞/劝农使/户部侍郎三职,不只在名义及实质上是全国财政的总负责人,而且因为“括户”“检田”的需要及十道劝农使的设立,朝廷下令:“事无大小,诸州先牒上劝农使,然后申中书;省司亦待融指伪,然后处决”。也就是在原来州县与中央的连结上,宇文融跟十道劝农使横插一杠,成为各州县传达公文的集散地。中书省得到的资料也是从这里转出去的,尚书省也需要宇文融先做好判别(指伪)后才能处理,宇文融的权力,再次膨胀。
对于这一切,张说心知肚明,他自然感到有些着急,但他知道封禅对皇帝是头等大事,自己又是“封禅使”,在这紧要关头,可不能出一丁点问题,否则就算他是首席宰相也得吃不完兜着走,所以张说此时只能忍耐。但他究竟不甘心什么事都不做,所以在宇文融兼任户部侍郎后,张说主动向宇文融提议要升李澄为户部度支司员外郎(副司长),这样做的意义是把原来就钉在宇文融这边的一根钉子再钉的牢一些,虽然这样做不一定会产生效果,但在这个阶段,张说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封禅大典浩浩荡荡的进行。李隆基帅领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各归顺部落酋长亲王。海外各国使节,一起从长安出发东行。每次停下来吃饭时。人马牲畜遍布原野,装载供应品的车辆,连绵数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