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幕人间悲剧随即上演。据史书记载,杨勇的结局那是相当凄惨。皇帝将杨勇的管理和监护权划归新太子杨广。
名义是看护,实际为囚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个场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严寒冰冻的长安城东宫的一个小院里,杨勇衣衫单薄褴褛,神情落寞孤寂,面容苍白憔悴,踏着厚厚的积雪爬上一棵老槐树上,朝西边父皇杨坚的寝宫大声呼号,伴着呼呼的北风声,杨勇的呼喊凄厉而惨烈。史家着笔尤其惜墨。
能把这一事件以这样形象的方式写在通鉴这样的正史中,那也是不多见的。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杨勇这种喊冤确实存在,否则不会把一个生活片段描述得如此详细和形象;二杨勇真没办法了,他一切对外沟通交流的渠道完全被堵死,只有爬树喊冤这唯一途径;三他是真冤啊,否则也不会如此不顾形象,如此精神亢奋以至有点疯癫。
他想向父皇申辩,复位是肯定没戏了,哪怕父皇能够理解,能够倾听他的心声对他来讲也是莫大安慰。
伴着呼号的北风杨勇凄厉的呼喊偶尔也能够飘进文帝杨坚的耳朵,他也会询问情况,杨素向皇帝的解释是杨勇已经神经错乱,这是铁案,坚决不能为了父子私情而坏了社稷大计啊。
史书上记载杨广并没有杀死老爹杨坚。隋书上只字未提,杨坚同志归西的场面是非常温馨感人的。搂着何稠等大臣的脖子依依惜别,把太子杨广托付给各位。
即使对杨广非常痛恨和贬斥到极致的北宋,司马光老先生在通鉴里面也没敢直说,只说外面议论纷纷。但就是这句要命的议论纷纷,成了人们给杨广挖坑下药的最大推手!我会仔细分析!大家伙耐着性子先看!哈哈
什么是真正的奸臣?真正大奸大恶之人从来都是以大忠大义的面目出现的。历史上这种人太多了。杨素的一番义正词严和为老杨家的江山社稷着想的高尚情操让皇帝都有点感动,甚至有点羞愧和汗颜。这一披着高尚道德外衣的伪君子终于可以行那龌龊之事了。
杨勇就这样彻底玩完了,在这个以政治为生命的时代和家族中,政治势力的倒台就意味着一切的结束。
读这段历史,会感觉强烈的落差和矛盾。一面是宏图伟业和江山万里,一面却是残酷、血腥和猜忌。
包括杨坚自己,一面勤政廉洁节俭自律,但同时残暴刻薄和寡恩,如此强烈的反差矛盾集于一人和一个时期,给人内心的冲击特别大。
这可能就是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物。历史本来就是立体和多面的。可能要成就伟业那就要冷血甚至嗜血。对帮助他夺取天下的功臣,只要对他的帝位有一丁点的威胁(有时候是自己神经过敏),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拔掉。即使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特别薄情寡恩。
长子杨勇被废,最后被杨约矫诏赐死。三子秦王杨俊,由于骄奢淫逸,在外包**,被悍妒的老婆崔氏下毒,杨俊由此染病,眼看着身体逐渐不行了,向父皇上表陈谢。寡恩的老爸并没有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反而派使者责骂杨俊。
在羞愧恐惧之下,杨俊的病情急剧恶化。正在杨坚心烦意乱为杨勇废黜之事焦头烂额之际,三儿子杨俊驾鹤西去。
但闻讯后的父皇杨坚并没有过分悲伤,仅仅干嚎了两声,冠冕地以古圣先贤为例禁止为杨俊立碑,并不许杨俊的两个儿子继承爵位。
如此父子之情之寡淡也算世所罕见。四儿子蜀王杨秀依然是个骄奢淫逸的主,真搞不懂老杨家生的儿子都是一个类型,估计是基因的问题吧。都是骄奢淫逸,妄自尊大的,要么就特别暴躁。
一个杨广看起来还不错,但后来才知道这位兄弟那都是装的,那比他那四个兄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杨家的四小子,依然遗传了家族中长得漂亮的优秀基因。史书上记载这位杨家的四王爷“英雄有胆气”,但明显从他的表现来看,用我们一句俗话形容这位王爷比较准确,那真是“绣花枕头一包草”。
二哥杨广夺嫡成功后,这位四弟明显表现出不服贴的态度,杨广正要整他立威,他直接送上门来,在杨广的授意下,杨素的阴谋专案组立马运作起来。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朝廷一纸诏书征蜀王杨秀入京,准备将杨秀与其党羽一网打尽。杨秀很恐惧。肿么办?
造反吧?准备不足,而且本来就没这个能耐和信心。杨秀在恐惧之余加之又是草包一个,自身能量实在有限,人家朝廷那都是牛人扎堆啊,杨广杨素还有老爹杨坚,那都是神一级的人物,防范不要太过严密。
思来想去没办法,只得单骑入朝觐见父皇。文帝杨坚接见时,“不与语”,搞得杨秀更加恐惧。而且杨坚扬言要在闹市斩了杨秀,以谢天下。最后杨秀运气还不算太差,被囚禁一直到江都事变爆发,最后与杨广一同被宇文化及弑杀。
小儿子汉王杨谅,从小就得到了父母充分的溺爱。一般父母都这样,对老幺特别照顾有加。这个杨谅长大后按照规定藩王是要到自己的封地去的,杨谅就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掌管现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五十二州的军事政治和民生,那基本相当于小半个北中国了哈,而且得到父亲特别许可,可以便宜行事。
这位小王爷也是骄傲自大而且要命的是能力没有,这样的人越骄傲越危险,但现实中偏偏这种人仗着自己的身份谱还是摆得老大。
举个例子,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于高句丽侵犯了大隋的辽西,文帝准备东征高丽。这时候宰相高熲就很反对。高熲认为打高丽那太不靠谱了,劳师远征不说而且得之无益损之无害。
况且高丽当时国内很团结也没有什么大的灾荒和瘟疫,另外关键师出无名。但文帝不这么认为,他正被全国统一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南朝被平了,突厥也被打服了,就剩下个高句丽。这么小的弹丸之国我不拿下来怎么说得过去?
这要是听之任之的话我大隋的国威何在啊?很快皇帝任命高熲为元帅长史,全权负责军事工作,率领水路大军30万伐辽。但问题是这次行军打仗名义上的总指挥并不是左仆射高熲,元帅是人家汉王杨谅。
中间矛盾就出来了,具体负责工作的是高熲,但高熲还要受人家王爷的调遣,责任和权利完全不对等嘛。
而且汉王杨谅是独孤皇后和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骄奢淫逸不说还特爱摆王爷和元帅的谱。
将行军打仗看得如儿戏一般。那高熲是老臣加重臣啊,他怎么能够听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毛孩子的瞎指挥呢?
&nb... -->>
一幕人间悲剧随即上演。据史书记载,杨勇的结局那是相当凄惨。皇帝将杨勇的管理和监护权划归新太子杨广。
名义是看护,实际为囚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个场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严寒冰冻的长安城东宫的一个小院里,杨勇衣衫单薄褴褛,神情落寞孤寂,面容苍白憔悴,踏着厚厚的积雪爬上一棵老槐树上,朝西边父皇杨坚的寝宫大声呼号,伴着呼呼的北风声,杨勇的呼喊凄厉而惨烈。史家着笔尤其惜墨。
能把这一事件以这样形象的方式写在通鉴这样的正史中,那也是不多见的。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杨勇这种喊冤确实存在,否则不会把一个生活片段描述得如此详细和形象;二杨勇真没办法了,他一切对外沟通交流的渠道完全被堵死,只有爬树喊冤这唯一途径;三他是真冤啊,否则也不会如此不顾形象,如此精神亢奋以至有点疯癫。
他想向父皇申辩,复位是肯定没戏了,哪怕父皇能够理解,能够倾听他的心声对他来讲也是莫大安慰。
伴着呼号的北风杨勇凄厉的呼喊偶尔也能够飘进文帝杨坚的耳朵,他也会询问情况,杨素向皇帝的解释是杨勇已经神经错乱,这是铁案,坚决不能为了父子私情而坏了社稷大计啊。
史书上记载杨广并没有杀死老爹杨坚。隋书上只字未提,杨坚同志归西的场面是非常温馨感人的。搂着何稠等大臣的脖子依依惜别,把太子杨广托付给各位。
即使对杨广非常痛恨和贬斥到极致的北宋,司马光老先生在通鉴里面也没敢直说,只说外面议论纷纷。但就是这句要命的议论纷纷,成了人们给杨广挖坑下药的最大推手!我会仔细分析!大家伙耐着性子先看!哈哈
什么是真正的奸臣?真正大奸大恶之人从来都是以大忠大义的面目出现的。历史上这种人太多了。杨素的一番义正词严和为老杨家的江山社稷着想的高尚情操让皇帝都有点感动,甚至有点羞愧和汗颜。这一披着高尚道德外衣的伪君子终于可以行那龌龊之事了。
杨勇就这样彻底玩完了,在这个以政治为生命的时代和家族中,政治势力的倒台就意味着一切的结束。
读这段历史,会感觉强烈的落差和矛盾。一面是宏图伟业和江山万里,一面却是残酷、血腥和猜忌。
包括杨坚自己,一面勤政廉洁节俭自律,但同时残暴刻薄和寡恩,如此强烈的反差矛盾集于一人和一个时期,给人内心的冲击特别大。
这可能就是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物。历史本来就是立体和多面的。可能要成就伟业那就要冷血甚至嗜血。对帮助他夺取天下的功臣,只要对他的帝位有一丁点的威胁(有时候是自己神经过敏),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拔掉。即使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特别薄情寡恩。
长子杨勇被废,最后被杨约矫诏赐死。三子秦王杨俊,由于骄奢淫逸,在外包**,被悍妒的老婆崔氏下毒,杨俊由此染病,眼看着身体逐渐不行了,向父皇上表陈谢。寡恩的老爸并没有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反而派使者责骂杨俊。
在羞愧恐惧之下,杨俊的病情急剧恶化。正在杨坚心烦意乱为杨勇废黜之事焦头烂额之际,三儿子杨俊驾鹤西去。
但闻讯后的父皇杨坚并没有过分悲伤,仅仅干嚎了两声,冠冕地以古圣先贤为例禁止为杨俊立碑,并不许杨俊的两个儿子继承爵位。
如此父子之情之寡淡也算世所罕见。四儿子蜀王杨秀依然是个骄奢淫逸的主,真搞不懂老杨家生的儿子都是一个类型,估计是基因的问题吧。都是骄奢淫逸,妄自尊大的,要么就特别暴躁。
一个杨广看起来还不错,但后来才知道这位兄弟那都是装的,那比他那四个兄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杨家的四小子,依然遗传了家族中长得漂亮的优秀基因。史书上记载这位杨家的四王爷“英雄有胆气”,但明显从他的表现来看,用我们一句俗话形容这位王爷比较准确,那真是“绣花枕头一包草”。
二哥杨广夺嫡成功后,这位四弟明显表现出不服贴的态度,杨广正要整他立威,他直接送上门来,在杨广的授意下,杨素的阴谋专案组立马运作起来。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朝廷一纸诏书征蜀王杨秀入京,准备将杨秀与其党羽一网打尽。杨秀很恐惧。肿么办?
造反吧?准备不足,而且本来就没这个能耐和信心。杨秀在恐惧之余加之又是草包一个,自身能量实在有限,人家朝廷那都是牛人扎堆啊,杨广杨素还有老爹杨坚,那都是神一级的人物,防范不要太过严密。
思来想去没办法,只得单骑入朝觐见父皇。文帝杨坚接见时,“不与语”,搞得杨秀更加恐惧。而且杨坚扬言要在闹市斩了杨秀,以谢天下。最后杨秀运气还不算太差,被囚禁一直到江都事变爆发,最后与杨广一同被宇文化及弑杀。
小儿子汉王杨谅,从小就得到了父母充分的溺爱。一般父母都这样,对老幺特别照顾有加。这个杨谅长大后按照规定藩王是要到自己的封地去的,杨谅就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掌管现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五十二州的军事政治和民生,那基本相当于小半个北中国了哈,而且得到父亲特别许可,可以便宜行事。
这位小王爷也是骄傲自大而且要命的是能力没有,这样的人越骄傲越危险,但现实中偏偏这种人仗着自己的身份谱还是摆得老大。
举个例子,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于高句丽侵犯了大隋的辽西,文帝准备东征高丽。这时候宰相高熲就很反对。高熲认为打高丽那太不靠谱了,劳师远征不说而且得之无益损之无害。
况且高丽当时国内很团结也没有什么大的灾荒和瘟疫,另外关键师出无名。但文帝不这么认为,他正被全国统一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南朝被平了,突厥也被打服了,就剩下个高句丽。这么小的弹丸之国我不拿下来怎么说得过去?
这要是听之任之的话我大隋的国威何在啊?很快皇帝任命高熲为元帅长史,全权负责军事工作,率领水路大军30万伐辽。但问题是这次行军打仗名义上的总指挥并不是左仆射高熲,元帅是人家汉王杨谅。
中间矛盾就出来了,具体负责工作的是高熲,但高熲还要受人家王爷的调遣,责任和权利完全不对等嘛。
而且汉王杨谅是独孤皇后和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骄奢淫逸不说还特爱摆王爷和元帅的谱。
将行军打仗看得如儿戏一般。那高熲是老臣加重臣啊,他怎么能够听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毛孩子的瞎指挥呢?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