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民国投机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书评区里有人说,装备几十个德械师就可以打赢抗战了,唉,应该说这是唯武器论的代表,在他们看来,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武器装备的差距,真的是这样吗?我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我认为他的观点分忧代表性,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的装备已经超过日军的情况下,为何还是屡屡失败。
浅谈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表现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历经10年的血战之后,开始了北伐战争蜜月后的第二个合作时期,红军换上了自己的老对手的服装,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中央军和晋军进行了忻口战役。这是国共在抗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携手联合作战,此后彭德怀的“百团大战”是在战略层面上对于国军的遥相呼应,是一次完全独立的作战行动。
战役期间,八路军以狡诈的战术技巧和勇猛的战斗决心,分别在日军的侧背实施了经典的山地伏击战“平型关”和特种部队夜袭战“阳明堡”有力配合了国军的正面战役。
对于“平型关”战斗的战果争议较大,歼敌数目从二百人到千余人不等。我个人采信歼敌近千人的结论,依据上有两点:一是*事后的反应,在最初给*的电报中,毛曾经很兴奋地询问能否再搞几次这样的行动,调动一下全国抗战的决心。如果仅仅歼敌两三百人,老毛当不至于兴奋如此。二是时任主攻旅旅长李天佑等人的回忆录,事后皆言因为日军抵抗激烈,八路军伤亡较大。在如此有利地形上实施的伏击战,攻守双方的伤亡比率大致应该是持平,要知道,此时的八路军都是万里长征筛选出来的种子选手,其军事素养和战斗精神都是中国军队中的一流水准,如果仅仅伤亡两三百人,李天佑等人不会如此痛心。
另外,大概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平型关”的公关工作要比“阳明堡”做的好,国共两党一致猛吹海螺,最高的歼敌数字曾经达到万余,缴获品中甚至出现了战车!嘿嘿,在中国特色上,国共确实是不逞相让,各有千秋。其实,以今天的眼光“阳明堡”的成果远远大于“平型关”二十架作战飞机的毁伤,对于国军的正面战场的支援要远远大于歼敌近千人的行动。
那时候,国军的正面抵抗一败再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军队的素质太低,在最精锐的中央嫡系德械师在上海战区消耗殆尽之后,国军的水准基本上跌到了近代化军队的程度,大部分时候不得不采用死板的点线作战,依靠阵地战死打硬拼。至今仍然有不少人指责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过于拙劣,为什么不采用机动防御战甚至运动战去作战。嘿嘿,指望一个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抓来的农民,既缺乏训练,又装备不足的军队去打运动战,半路上大概就跑得七零八落了,因此,国军不得不在阵地战中,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此“阳明堡”的二十架飞机如果升空,将会给国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忻口战役后,山西的战略要地基本失守,国军的战线被切割的零零碎碎,曾经的国共两军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甚至在表面上都难以继续开展,于是,八路军就放了单飞,自顾向战线后方的河北山东等地穿插而去,正面战场上除了山西贺龙的留守兵团外,主力都跑到华北敌后去了。
在平型关最初的冲动之后,老毛当然也很心疼自己部队的损失,满打满算,自己只有三万来人的血本,再打几次“平型关”就玩完了。大概从那时候起,老毛就知道不能再跟在国军的屁股后面拼消耗了,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这样,东去的八路军,在行进途中,不断地分流,化整为零,如水银泻地,消失于人民群众之中。不仅国民政府的作战序列中再也找不到这一支“第十八集团军”就是中共自己很多时候也不大清楚自己手下的实力和分布状况。
分散开来的八路军以营连为单位,在日军扫荡过后的战线后方的真空地带,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壮大武装,几百人的一只队伍,几年下来,就变成了上万人的大军。等到抗战结束,细细一点,计有正规军一百万,人口近亿,上百个根据地,并且大多集中在中国的中心地带和交通枢纽附近。
牛吧,这就是*理论宝库中的一个法宝--人民战争,奇迹般地让共产党从生死存亡的边缘,成长壮大到三分中国有其一。嘿嘿,这一招数还有一个学术味道很浓的词汇:总体战。
抗战期间,国民党一直在攻击中共“游而不击”而中共确实很难反驳这种说法。8年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组织的最大的战役行动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此次战役的大多数时间里也不过是扒扒破路、炸炸矿山、打一些数十人守备的小据点,并非是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的战役企图。战役的后期,因为日军以大队(营)为单位,在根据地疯狂报复,横冲直撞,老彭气愤不过,组织了陈赓旅等几只主力部队上万人,在关家垴合围了500百人左右的岗崎大队,打了几个昼夜,居然没有全歼!其后,日军对八路军在太行山总部的报复行动中,仍然是以大队为单位进行长途穿插和奇袭,八路军依然是难以正面抵挡日军的进攻,最后导致副总参谋长左权战死疆场。这就是中日双方军队的实力差距,不是单纯依靠战斗意志能够弥补的。
那么,中共真的在8年抗战中如国民党形容的,除了前期的忻口战役和“百团大战”之外,一直是在做壁上观吗?
这话看怎么讲,如果从师团规模的战斗而言,确实如此,象国军那样与日军动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八路军从来没有过,新四军甚至连歼敌数百人的战斗都是屈指可数。但是,这绝对不能推出,共军在抗战中毫不出力的结论。
如果八路军编入国军战斗序列,完全听从国府指挥的话,大概忻口战役战役结束,八路的番号就不用保留了,因为全拼光了。对于整个山西战役进程的影响是:迟滞日军对太原的进攻半月左右,给予日军杀伤数千人左右。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八路向敌后挺进,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而且在战术上也是正确的。
在战略高度上,一方面有效的控制了相当数量的国土和民众资源,使得日军的“以战养战”的策略遭遇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中共坚强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狂热的政治鼓动精神,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从而调动起其战争潜力。
在战术上,以八路军的装备和训练,是不可能在与日军的正面对抗中占到任何便宜的。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吕梁英雄传”说八路军跟鬼子拼刺刀,要三个对一个才能打成平手,这还是冷兵器之间的对抗,热兵器方面的差距更大了。因此,打个伏击,摸个岗哨,炸个炮楼,扒扒铁路,埋个地雷什么的,那是拿手好戏,这些都是依靠游击战才能实施的手段。
再者,虽然八路军新四军一般不怎么主动去橹鬼子的虎须,但是日军也不能放任中共军肆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活动,为了保障自己的交通畅通和重要要点的安全,又要驻军,又要清剿,哪一样也少不了部队的运用。如果中共军不在敌后拼命地折腾,国军的正面战场必将遭到更大的压力。
最近看了一些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回忆文章中有关中国军队的正面评价,对于国军是敬仰其下级军官的牺牲精神,对于八路军则是充满愤恨和恐惧:危险来自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搞得日军非常紧张。
因此,完全忽视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中共建政以来,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三緘其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大陆上人们,脑海中的八年抗战就是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对于淞沪血战、武汉会战,长沙战役,常德和衡阳保卫战不甚了了。很多人第一次正面接触这一段史实,还是电影“血战台儿庄”那个大概还是因为后来回归大陆的李宗仁是那次战役的主官的缘故。
凭心而论,国民党打的相当顽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田汉歌词中的那句“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用来形容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一点都不过分。
有人总是指责老蒋保存实力,消灭异己。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偏见。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中,老蒋把自己嫡系部队中精锐的德械装备的师团尽数投入了这场战役,最后基本上都消耗殆尽,哪里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也有人说老蒋笨,不应该在上海狭小的地域之内和日军拼消耗,让日军的舰炮和飞机大显神威。这个也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当时老蒋的判断是,中国如果以一国之力对抗日本,结局毫无悬念是失败。因此,争取外界的支援,就是走向最后胜利的唯一一途。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狠狠地跟日本人干上一仗,让国际社会看看中国的实力,坚定他们出面调停的决心。即使真是老蒋笨,也是笨在落后的战争观念上面,没有预计到陆海空立体战争下巨大的火力杀伤效果。
也有人贴金说,这是小个子陈诚的神来之笔:在淞沪地区主动挑动战斗,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引向华东,把日军的进攻轴向由北向南变成为东向西,利用江南的水网地形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不然,日军沿平汉路南下,一马平川,拿下武汉,切断中国东西联络,那国民政府就难以撤退到西南大后方从事后来的抵抗了。
呵呵,其实,日军在中国的军事冒险,是典型的“行动在理论前面”早在“九一八”事件的时候,就是关东军中下级军官立功心切,擅自主张,挑起了军事争端。“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华北,一者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二者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刚到手的猎物,因此很希望和老蒋谈判协商停战,没有急迫的鲸吞中国的企图心。因此,老蒋为了保住武汉,把战火首先引向江南自己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区域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老蒋大概是以为打上一段时间,日本就会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停战,没有想... -->>
看书评区里有人说,装备几十个德械师就可以打赢抗战了,唉,应该说这是唯武器论的代表,在他们看来,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武器装备的差距,真的是这样吗?我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我认为他的观点分忧代表性,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的装备已经超过日军的情况下,为何还是屡屡失败。
浅谈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表现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历经10年的血战之后,开始了北伐战争蜜月后的第二个合作时期,红军换上了自己的老对手的服装,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中央军和晋军进行了忻口战役。这是国共在抗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携手联合作战,此后彭德怀的“百团大战”是在战略层面上对于国军的遥相呼应,是一次完全独立的作战行动。
战役期间,八路军以狡诈的战术技巧和勇猛的战斗决心,分别在日军的侧背实施了经典的山地伏击战“平型关”和特种部队夜袭战“阳明堡”有力配合了国军的正面战役。
对于“平型关”战斗的战果争议较大,歼敌数目从二百人到千余人不等。我个人采信歼敌近千人的结论,依据上有两点:一是*事后的反应,在最初给*的电报中,毛曾经很兴奋地询问能否再搞几次这样的行动,调动一下全国抗战的决心。如果仅仅歼敌两三百人,老毛当不至于兴奋如此。二是时任主攻旅旅长李天佑等人的回忆录,事后皆言因为日军抵抗激烈,八路军伤亡较大。在如此有利地形上实施的伏击战,攻守双方的伤亡比率大致应该是持平,要知道,此时的八路军都是万里长征筛选出来的种子选手,其军事素养和战斗精神都是中国军队中的一流水准,如果仅仅伤亡两三百人,李天佑等人不会如此痛心。
另外,大概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平型关”的公关工作要比“阳明堡”做的好,国共两党一致猛吹海螺,最高的歼敌数字曾经达到万余,缴获品中甚至出现了战车!嘿嘿,在中国特色上,国共确实是不逞相让,各有千秋。其实,以今天的眼光“阳明堡”的成果远远大于“平型关”二十架作战飞机的毁伤,对于国军的正面战场的支援要远远大于歼敌近千人的行动。
那时候,国军的正面抵抗一败再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军队的素质太低,在最精锐的中央嫡系德械师在上海战区消耗殆尽之后,国军的水准基本上跌到了近代化军队的程度,大部分时候不得不采用死板的点线作战,依靠阵地战死打硬拼。至今仍然有不少人指责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过于拙劣,为什么不采用机动防御战甚至运动战去作战。嘿嘿,指望一个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抓来的农民,既缺乏训练,又装备不足的军队去打运动战,半路上大概就跑得七零八落了,因此,国军不得不在阵地战中,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此“阳明堡”的二十架飞机如果升空,将会给国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忻口战役后,山西的战略要地基本失守,国军的战线被切割的零零碎碎,曾经的国共两军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甚至在表面上都难以继续开展,于是,八路军就放了单飞,自顾向战线后方的河北山东等地穿插而去,正面战场上除了山西贺龙的留守兵团外,主力都跑到华北敌后去了。
在平型关最初的冲动之后,老毛当然也很心疼自己部队的损失,满打满算,自己只有三万来人的血本,再打几次“平型关”就玩完了。大概从那时候起,老毛就知道不能再跟在国军的屁股后面拼消耗了,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这样,东去的八路军,在行进途中,不断地分流,化整为零,如水银泻地,消失于人民群众之中。不仅国民政府的作战序列中再也找不到这一支“第十八集团军”就是中共自己很多时候也不大清楚自己手下的实力和分布状况。
分散开来的八路军以营连为单位,在日军扫荡过后的战线后方的真空地带,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壮大武装,几百人的一只队伍,几年下来,就变成了上万人的大军。等到抗战结束,细细一点,计有正规军一百万,人口近亿,上百个根据地,并且大多集中在中国的中心地带和交通枢纽附近。
牛吧,这就是*理论宝库中的一个法宝--人民战争,奇迹般地让共产党从生死存亡的边缘,成长壮大到三分中国有其一。嘿嘿,这一招数还有一个学术味道很浓的词汇:总体战。
抗战期间,国民党一直在攻击中共“游而不击”而中共确实很难反驳这种说法。8年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组织的最大的战役行动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此次战役的大多数时间里也不过是扒扒破路、炸炸矿山、打一些数十人守备的小据点,并非是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的战役企图。战役的后期,因为日军以大队(营)为单位,在根据地疯狂报复,横冲直撞,老彭气愤不过,组织了陈赓旅等几只主力部队上万人,在关家垴合围了500百人左右的岗崎大队,打了几个昼夜,居然没有全歼!其后,日军对八路军在太行山总部的报复行动中,仍然是以大队为单位进行长途穿插和奇袭,八路军依然是难以正面抵挡日军的进攻,最后导致副总参谋长左权战死疆场。这就是中日双方军队的实力差距,不是单纯依靠战斗意志能够弥补的。
那么,中共真的在8年抗战中如国民党形容的,除了前期的忻口战役和“百团大战”之外,一直是在做壁上观吗?
这话看怎么讲,如果从师团规模的战斗而言,确实如此,象国军那样与日军动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八路军从来没有过,新四军甚至连歼敌数百人的战斗都是屈指可数。但是,这绝对不能推出,共军在抗战中毫不出力的结论。
如果八路军编入国军战斗序列,完全听从国府指挥的话,大概忻口战役战役结束,八路的番号就不用保留了,因为全拼光了。对于整个山西战役进程的影响是:迟滞日军对太原的进攻半月左右,给予日军杀伤数千人左右。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八路向敌后挺进,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而且在战术上也是正确的。
在战略高度上,一方面有效的控制了相当数量的国土和民众资源,使得日军的“以战养战”的策略遭遇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中共坚强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狂热的政治鼓动精神,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从而调动起其战争潜力。
在战术上,以八路军的装备和训练,是不可能在与日军的正面对抗中占到任何便宜的。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吕梁英雄传”说八路军跟鬼子拼刺刀,要三个对一个才能打成平手,这还是冷兵器之间的对抗,热兵器方面的差距更大了。因此,打个伏击,摸个岗哨,炸个炮楼,扒扒铁路,埋个地雷什么的,那是拿手好戏,这些都是依靠游击战才能实施的手段。
再者,虽然八路军新四军一般不怎么主动去橹鬼子的虎须,但是日军也不能放任中共军肆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活动,为了保障自己的交通畅通和重要要点的安全,又要驻军,又要清剿,哪一样也少不了部队的运用。如果中共军不在敌后拼命地折腾,国军的正面战场必将遭到更大的压力。
最近看了一些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回忆文章中有关中国军队的正面评价,对于国军是敬仰其下级军官的牺牲精神,对于八路军则是充满愤恨和恐惧:危险来自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搞得日军非常紧张。
因此,完全忽视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中共建政以来,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三緘其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大陆上人们,脑海中的八年抗战就是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对于淞沪血战、武汉会战,长沙战役,常德和衡阳保卫战不甚了了。很多人第一次正面接触这一段史实,还是电影“血战台儿庄”那个大概还是因为后来回归大陆的李宗仁是那次战役的主官的缘故。
凭心而论,国民党打的相当顽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田汉歌词中的那句“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用来形容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一点都不过分。
有人总是指责老蒋保存实力,消灭异己。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偏见。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中,老蒋把自己嫡系部队中精锐的德械装备的师团尽数投入了这场战役,最后基本上都消耗殆尽,哪里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也有人说老蒋笨,不应该在上海狭小的地域之内和日军拼消耗,让日军的舰炮和飞机大显神威。这个也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当时老蒋的判断是,中国如果以一国之力对抗日本,结局毫无悬念是失败。因此,争取外界的支援,就是走向最后胜利的唯一一途。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狠狠地跟日本人干上一仗,让国际社会看看中国的实力,坚定他们出面调停的决心。即使真是老蒋笨,也是笨在落后的战争观念上面,没有预计到陆海空立体战争下巨大的火力杀伤效果。
也有人贴金说,这是小个子陈诚的神来之笔:在淞沪地区主动挑动战斗,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引向华东,把日军的进攻轴向由北向南变成为东向西,利用江南的水网地形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不然,日军沿平汉路南下,一马平川,拿下武汉,切断中国东西联络,那国民政府就难以撤退到西南大后方从事后来的抵抗了。
呵呵,其实,日军在中国的军事冒险,是典型的“行动在理论前面”早在“九一八”事件的时候,就是关东军中下级军官立功心切,擅自主张,挑起了军事争端。“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华北,一者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二者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刚到手的猎物,因此很希望和老蒋谈判协商停战,没有急迫的鲸吞中国的企图心。因此,老蒋为了保住武汉,把战火首先引向江南自己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区域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老蒋大概是以为打上一段时间,日本就会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停战,没有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