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听南怀瑾讲《论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说孛经中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其实,如花、如秤的朋友便是孔子提及的损友的另一种表述,如山、如地的朋友则是益友的另一种概括。
有友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损之,见富贵附,见贫贱则弃。这类朋友对待你像花一样,当你盛开时,将你插于头鬓、供奉桌上;假如你凋谢了,他便毫不怜惜将你丢弃。当你拥有权势、富贵时,他把你捧到高处,凡事奉承、随顺;一旦你功名富贵随风而去,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就背弃你,离开你。有友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这种朋友像秤一样,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头;如果你比他轻,他就高起来。当你有名位有权力时,他就卑躬屈膝,阿谀谄媚;等到你无权无名一身轻,他就昂起头来,俯瞰你了。
有特别的嗜好或不宽容的朋友总会对你有所求,情感上或物质上一旦无法满足他,你们之间的友情便会走到尽头了。个性软弱、依赖性太强的朋友会让你疲惫不堪,一旦偶尔流露出让他自己作决定的想法,他便会认为你抛弃了他,你们之间的友情也会出现危机。至于逢迎谄媚的朋友更是对自身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友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有的朋友像高山一样,高山能广植森林,豢养各种飞禽走兽,任凭它们聚集其中,自由自在。所以,益友像山,心胸广阔,正直高耸,宽厚待人。有友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所以,益友如地,泽被万物,毫无怨尤,可以担待我们的过错,帮助我们不断成长。
因此,朋友并不一定越多越好,多交益友,少交损友,才能真正从朋友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三讲好学未若善学对人对事,只需学习他人的长处,将他人的缺点作为对自己的警戒。为人要谨记“满招损,谦受益”但谦逊也不可太过,过犹不及,谦逊的同时要自信,不然就会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学习的社会是最有活力的社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学问是什么?依照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学问并非单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没文化未必没学问,学问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在为人处世中体会。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学习的课本,学问无处不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要想真正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应该随时随地思考,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
佛说孛经中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其实,如花、如秤的朋友便是孔子提及的损友的另一种表述,如山、如地的朋友则是益友的另一种概括。
有友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损之,见富贵附,见贫贱则弃。这类朋友对待你像花一样,当你盛开时,将你插于头鬓、供奉桌上;假如你凋谢了,他便毫不怜惜将你丢弃。当你拥有权势、富贵时,他把你捧到高处,凡事奉承、随顺;一旦你功名富贵随风而去,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就背弃你,离开你。有友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这种朋友像秤一样,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头;如果你比他轻,他就高起来。当你有名位有权力时,他就卑躬屈膝,阿谀谄媚;等到你无权无名一身轻,他就昂起头来,俯瞰你了。
有特别的嗜好或不宽容的朋友总会对你有所求,情感上或物质上一旦无法满足他,你们之间的友情便会走到尽头了。个性软弱、依赖性太强的朋友会让你疲惫不堪,一旦偶尔流露出让他自己作决定的想法,他便会认为你抛弃了他,你们之间的友情也会出现危机。至于逢迎谄媚的朋友更是对自身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友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有的朋友像高山一样,高山能广植森林,豢养各种飞禽走兽,任凭它们聚集其中,自由自在。所以,益友像山,心胸广阔,正直高耸,宽厚待人。有友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所以,益友如地,泽被万物,毫无怨尤,可以担待我们的过错,帮助我们不断成长。
因此,朋友并不一定越多越好,多交益友,少交损友,才能真正从朋友身上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三讲好学未若善学对人对事,只需学习他人的长处,将他人的缺点作为对自己的警戒。为人要谨记“满招损,谦受益”但谦逊也不可太过,过犹不及,谦逊的同时要自信,不然就会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学习的社会是最有活力的社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学问是什么?依照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学问并非单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没文化未必没学问,学问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在为人处世中体会。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学习的课本,学问无处不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要想真正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应该随时随地思考,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