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戴高山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于童年的那点记忆,翻来覆去也翻得差不多了。我们的童年,确实非常单调又单薄,能记住的,也就那几件小事了——玩冲关,看露天电影,看戏。
戏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就是高甲戏、梨园戏,小戏是“加礼戏”“布袋戏”
看露天电影,一般会到附近部队大广场上去看,一月下来,也就一到两次。部队不放电影时,我们多半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作业,或者跑到大石埕上去玩“冲关”而想看一出古装大戏,那得逢年过节才有。平常接触多的,多半是布袋戏了。布袋戏的场面较小,价钱便宜,偶尔邻居家有什么喜庆或酬神活动,便会请过来演上一场。
最大声音的当然是锣声了,其次才是鼓声。听到锣鼓声响起时,大人小孩都会朝那个方向奔去。早先用的照明灯,是马灯,就是那种点煤油冒大烟的马灯;后来先进了,开始用起了汽灯,汽灯好像也是点煤油的,但煤油的油耗很大,也不知那灯用什么“革命”了一下,一打起气来,发出来的光亮,竞如白昼,简直是太招惹人眼了。
其间,也用过一种“臭土”灯,就是电石气灯。将电石加水,放入铁容器里,上面再密封上一个带有细细铁管的容器盖。水和电石反应后,电石气就从那条细管中慢慢导出,之后点燃。点燃后“呼呼”的火蛇照亮一大片。因为电石很臭,所以叫“臭土”
布袋戏的戏场也就一张“古眠床”大小,那外观,和传统的“古眠床”一样。三面用绣花幕布围起,只留背对观众的后台。左右两侧用绣花幕布密封,留下正面舞台对着观众。舞台的下半部分,也用绣花幕布遮挡,约莫大人坐在椅子上的高度,搭了一个小戏台。而在戏台的两三尺之上,又是一块绣花幕布遮挡,上面写着——某某布袋戏剧团。
那些表演用的小木偶,一般挂在幕布两边的钩子上,红脸、黑脸、白脸、绿脸、花脸的都有;一旦后台的锣鼓声响起,唢呐声吹起,一场两三小时的大戏,就开演了。
一般的布袋戏,多半有两个以上的师傅在后台操作,两双手至少可以操纵四个小木偶。师傅们将小木偶套在手掌中,用两个手指代替双手,灵活地运动手指和手腕,一个栩栩如生的小木人,便在台上活灵活现起来。所以布袋戏又叫“掌中戏”、“掌中木偶”、“手袋傀儡”、“小笼”、“指花戏”等等,是传统的地方汉戏戏目。17世纪中国的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以及台湾等地,这种用布偶表演的汉戏地方戏目,十分流行。
两个师傅坐在台后,将双手各套一个小木偶,伸到舞台之上,在那摇摇晃晃起来。不但如此,他们还得配合台上人物的活动,边说边唱边舞。所以,布袋戏的师傅们,手掌要灵活,嘴巴要婉转,头脑更是要机智清醒。
父亲常说,演布袋戏的人功夫了得,古时候,都得尊称他们为“师傅”因为手艺精巧。而会“抽加礼(提线木偶)”的人,则更是厉害了,水平更高一筹,故应该尊称他们为“先生”古往今来,闽南就有“布袋戏师傅,加礼先生”的说法!
闽南还有一句俗话,叫“搬大戏,看查某;搬布袋戏,听讲古”这话的意思是,看大戏目,要看角色漂不漂亮,会不会演;而看布袋戏,基本没什么看头,无非坐在那里,听后台师傅讲故事。自然,这是大人的评价,对小孩子来说,可不那样。他们多半听不懂布袋戏师傅说什么,倒是喜欢那些小木人,在舞台上跳跃打斗,甚至飞起来的样子。
孩子,多半喜欢传奇、童话般的精彩,至于故事的内容,不是他们关心的!
如今,除了传统的民间祭祀和酬神活动,基本看不到布袋戏表演了。甚至,那些传统的民间祭祀或酬神活动,也渐渐消失了。随着时代发展,布袋戏走入了历史的尾声。未来,我们只能在偶尔的遗传节目中,看到作为代表的演出了。
关于童年的那点记忆,翻来覆去也翻得差不多了。我们的童年,确实非常单调又单薄,能记住的,也就那几件小事了——玩冲关,看露天电影,看戏。
戏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就是高甲戏、梨园戏,小戏是“加礼戏”“布袋戏”
看露天电影,一般会到附近部队大广场上去看,一月下来,也就一到两次。部队不放电影时,我们多半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作业,或者跑到大石埕上去玩“冲关”而想看一出古装大戏,那得逢年过节才有。平常接触多的,多半是布袋戏了。布袋戏的场面较小,价钱便宜,偶尔邻居家有什么喜庆或酬神活动,便会请过来演上一场。
最大声音的当然是锣声了,其次才是鼓声。听到锣鼓声响起时,大人小孩都会朝那个方向奔去。早先用的照明灯,是马灯,就是那种点煤油冒大烟的马灯;后来先进了,开始用起了汽灯,汽灯好像也是点煤油的,但煤油的油耗很大,也不知那灯用什么“革命”了一下,一打起气来,发出来的光亮,竞如白昼,简直是太招惹人眼了。
其间,也用过一种“臭土”灯,就是电石气灯。将电石加水,放入铁容器里,上面再密封上一个带有细细铁管的容器盖。水和电石反应后,电石气就从那条细管中慢慢导出,之后点燃。点燃后“呼呼”的火蛇照亮一大片。因为电石很臭,所以叫“臭土”
布袋戏的戏场也就一张“古眠床”大小,那外观,和传统的“古眠床”一样。三面用绣花幕布围起,只留背对观众的后台。左右两侧用绣花幕布密封,留下正面舞台对着观众。舞台的下半部分,也用绣花幕布遮挡,约莫大人坐在椅子上的高度,搭了一个小戏台。而在戏台的两三尺之上,又是一块绣花幕布遮挡,上面写着——某某布袋戏剧团。
那些表演用的小木偶,一般挂在幕布两边的钩子上,红脸、黑脸、白脸、绿脸、花脸的都有;一旦后台的锣鼓声响起,唢呐声吹起,一场两三小时的大戏,就开演了。
一般的布袋戏,多半有两个以上的师傅在后台操作,两双手至少可以操纵四个小木偶。师傅们将小木偶套在手掌中,用两个手指代替双手,灵活地运动手指和手腕,一个栩栩如生的小木人,便在台上活灵活现起来。所以布袋戏又叫“掌中戏”、“掌中木偶”、“手袋傀儡”、“小笼”、“指花戏”等等,是传统的地方汉戏戏目。17世纪中国的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以及台湾等地,这种用布偶表演的汉戏地方戏目,十分流行。
两个师傅坐在台后,将双手各套一个小木偶,伸到舞台之上,在那摇摇晃晃起来。不但如此,他们还得配合台上人物的活动,边说边唱边舞。所以,布袋戏的师傅们,手掌要灵活,嘴巴要婉转,头脑更是要机智清醒。
父亲常说,演布袋戏的人功夫了得,古时候,都得尊称他们为“师傅”因为手艺精巧。而会“抽加礼(提线木偶)”的人,则更是厉害了,水平更高一筹,故应该尊称他们为“先生”古往今来,闽南就有“布袋戏师傅,加礼先生”的说法!
闽南还有一句俗话,叫“搬大戏,看查某;搬布袋戏,听讲古”这话的意思是,看大戏目,要看角色漂不漂亮,会不会演;而看布袋戏,基本没什么看头,无非坐在那里,听后台师傅讲故事。自然,这是大人的评价,对小孩子来说,可不那样。他们多半听不懂布袋戏师傅说什么,倒是喜欢那些小木人,在舞台上跳跃打斗,甚至飞起来的样子。
孩子,多半喜欢传奇、童话般的精彩,至于故事的内容,不是他们关心的!
如今,除了传统的民间祭祀和酬神活动,基本看不到布袋戏表演了。甚至,那些传统的民间祭祀或酬神活动,也渐渐消失了。随着时代发展,布袋戏走入了历史的尾声。未来,我们只能在偶尔的遗传节目中,看到作为代表的演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