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8小说网 www.18xs.cc,红楼梦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回内宝玉说出一个奇异的药方,凤姐附和,证明他不是信口开河。

    宝玉向林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

    ──各本同

    称凤姐为"二姐姐",与迎春混淆不清。

    书中人当面称呼兄嫂不兴连名字,例如第十三回凤姐称贾珍"大哥哥",贾瑞向她提起贾琏,也称"二哥哥"。宝玉平时只叫凤姐"姐姐",对别人说起才称"凤姐姐"。此处称"二姐姐"是跟着贾琏行二,正如"二弟妹"往往称做"二妹妹"。但是叫凤姐"二姐姐",叫迎春什么?

    第一个早本已有第二十二回。当时还没有贾赦邢夫人,贾家只有贾政一房,贾琏可能是堂侄(见"四详")。第二十八回也写得极早。是否起初也没有迎春,因此叫凤姐"二姐姐"?那这"二"字就是个漏网之鱼了。

    "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书中才有宁府。惜春原是贾政幼女,自有宁府后才改为贾珍的妹妹(见"四详")。惜春原是贾政之女的又一迹象,是第六十二回林之孝家的报告探春:

    "四姑娘房里小丫头彩儿的娘,现是园内伺候的人,嘴很不好,才是听见了问着他,他说的话也不敢回姑娘,竟要撵出去才好。"探春道:"怎么不回大奶奶?"林之孝家的道:"方才大奶奶都往厅上姨太太处去了,顶头看见,我已回明白了,叫回姑娘来。"探春道:"怎么不回二奶奶?"平儿道:"不回去也罢,我回去说一声就是了。"探春点点头道:"既这么着,就撵出他去,等太太回来了再定夺。"

    惜春的丫头都是从东府带来的,丫头的母亲也是宁府奴仆,不会在大观园内当差。即使有例外,探春也应当问一声,是东府的人,就该像第七十四回的入画一样,要等尤氏来处理,李纨凤姐探春都不会擅自发放。显然第六十二回的惜春还是探春的异母妹,当时还没有宁府。此回与下一回都是写宝玉的生日。此回湘云醉眠芍药裀,下一回占花名就抽到海棠春睡。第六十三回也写得极早,回内元春还是个王妃;大概与此回本是一回,后来扩充成两回。

    迎春是否早先也是贾政的女儿?

    前面提起过,宝玉起初与元春只相差一岁。如果迎春也是贾政的女儿,只能是庶出。惜春本来是贾政幼女,不是孤儿,但是至少是早年丧母,才养成她孤僻的性格。"四详"推测她也许是周姨娘的女儿,是错误的。迎春也死了母亲,而与惜春不应同母。如果迎春惜春都是贾政亡妾所生,加上赵姨娘以及与赵姨娘作对照的周姨娘,贾政姬妾太多──今本将他与姬妾众多的贾赦对照,正如迎春反衬出探春的才干。──因此迎春不会是贾政的女儿。她是与贾赦邢夫人同时添写的人物。第二十二回赏灯家宴有迎春而没有贾赦夫妇,想必是因为回内迎春制的灯谜是后添的,所以没忘了在席上也连带添上迎春。

    第一个早本就我们所知,已经有了第二十二回、第六十二回──缺下半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因为这时候还没有甄士隐贾雨村与英莲──与第六十三回。写第二十八回时,仍旧只有贾政一房,没有贾赦夫妇与迎春,但是元春已经改为皇妃,赏赐的节礼暗示后文元妃主张金玉联姻。

    一七五四本前,书名"红楼梦"时,黛玉死后宝玉才定亲。明义"题红楼梦"诗有:"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第一个早本内大概也是这样,此后改为奉妃命定亲后黛玉才死。至书名"红楼梦"时已经又改了回来。为什么要改回来?

    一七五四本前,第五十八回元妃已死。这一点一直就是这样──第一个早本已有第二十二回,回内灯谜预言元春就快死了。奉妃命联姻的本子里,遗命没有宣布,因为贾家给贾妃戴孝是国孝兼家孝,不能婚娶,早说穿了需要回避,种种不便。近八十回方才行聘,大概不久黛玉就死了,否则婚后与黛玉相处,实在无法下笔。宝玉婚后不会像贾琏那样与别房妇女隔离──贾母离不了他,与黛玉不免天天在贾母处见面。他们俩的关系有一种出尘之感,相形之下,有一方面已婚,就有泥土气了。仅只定了亲,宝钗不过来了,宝黛仍旧在贾母处吃饭,直到黛玉病倒,已经十分难堪──为了宝玉定亲而病剧,照当时的人看来,就有不贞的嫌疑,害得程本的黛玉临终向紫鹃自剖,斯文扫地。

    要替黛玉留身分,唯有让她先死,也免得妨碍钗黛的友谊,尽管宝钗对婚事也未见得愿意。她对宝玉虽然未免有情,太志趣不合。

    这早本怎么也只有八十回?一七六中叶以后,八十回抄本"石头记"是有市价的,所以这早本的前八十回也充今本销售。等到书主发现上了当,此本倒比今本有结尾,使读者比较满足,也许因此不忍抽换成为今本。

    最后还有最怪的一个"旧本"之六:

    相传旧本红楼末卷作袭人嫁琪官后,家道隆隆日起,袭人既享温饱,不复更忆故主。一日大雪,扶小婢出庭中赏雪,忽闻门外有诵经化斋之声,声音甚熟习,而一时不能记忆为谁。遂偕小婢自户审视,化斋者恰至门前──则门内为袭人,门外为宝玉。彼此相视,皆不能出一语,默对许时,二人因仆地而殁。

    ──境遍佛声著“读红楼梦劄记"(载一九一七年三月说丛第一期)

    在这本子里,宝玉出家为僧,但是并没有到青埂峰下"证前缘",回到神的话框子里,而是极平凡的乞讨斋饭。

    程本写宝玉走失后,贾政看见他一次,已经做了和尚,与二仙偕行,神出鬼没。于是袭人别嫁。当时家境也还过得去,抄家荣府只抄了贾赦一房,一切照旧,因此袭人嫁人并不是为了生活。此本写袭人嫁后"温饱,不复更忆故主",是说在贾家十分穷苦,与程本的情况不合。宝玉成了仙再来化斋,除非是试她的心──还有什么可试的?而且也不会死了。此本显然不是改写程本的结局,年代早于程本,因为程本一出,很少能不受影响的。

    程本后四十回的作者写袭人嫁蒋玉菡,是看了第二十八回茜香罗的暗示与第六十三回袭人的签诗"桃红又是一年春"。看过删批前各本都有的第二十八回总批的人,知道袭人后来与蒋玉菡一同供养宝玉宝钗,也未必一定照这条线索续书,因为也许觉得这样宝玉太没志气了。但是此本宝玉与已作他人妇的袭人同死,岂不更没出息?程本的袭人在宝玉失踪,证实做了和尚之后嫁人,已经挨骂。原著内宝玉没出家她倒已经出嫁了,太与当时一般的观点不合,所以几乎可以断言没一个续书人会写宝玉与背弃他的失节妇同死──太不值得。而且为了黛玉出家,倒又与袭人作同命鸳鸯,岂不矛盾?

    但是书中两次预言宝玉为僧(第三十、三十一回),有一次是为袭人而发。袭人死了他也要做和尚。袭人虽然没死,他也失去了她。

    宝玉四周这许多女性内,只有黛玉与袭人是他视为己有的,预期"同死同归"(第七十八回)。四儿说同一日生日就是夫妻(第七十七回)。黛玉袭人同一日生日(第六十二回)。当然她们俩的关系是通过宝玉。

    那样爱晴雯,宝玉有一次说她"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分明预备过两年就放她出去择配。一语刺心,难怪晴雯立刻还嘴,袭人口中的"我们"又更火上浇油。

    提起晴雯来,附带讨论明义"题红楼梦"诗有一首: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这是倒数第四首。上一首咏晴雯:

    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宵?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

    下一首粗看是咏黛玉初来时睡碧纱厨。周汝昌举出下列疑点:

    "一、明义诗二十篇,固然不是按回目次序而题的,但大致还是有个首尾结构。前边写黛玉已有多处,若要写碧纱厨,最早该写,为什么已写完了晴雯屈死,忽又退回到那么远去?

    二、红粉佳人一词,不是写幼女少女所用。

    三、宝黛幼时同室而未同榻。梦魂多个帐儿纱,这是说虽然同室,而梦魂未通的话。"

    周汝昌因此认为这首诗是写八十回后的宝钗,指宝玉婚后没与她发生肉体关系("红楼梦新证"第九一五至九一六页)。

    第七十七回逐晴雯后,

    一时铺床,袭人不得不问"今日怎么睡?"宝玉道:"不管怎么睡罢了。"原来这一二年间,袭人因王夫人看重了他,他越发自尊自重,凡背人之处,或夜晚之间,总不与宝玉狎圈,较先幼时反倒疏远了。且有吐血旧症,虽愈,然每因劳碌风寒所感,即效中带血,故迩来夜间总不与宝玉同房。宝玉夜间常醒,又极胆小,每醒必唤人。因晴雯睡卧警醒,且举动轻便,故夜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责任,皆悉委他一人。所以宝玉外床只是他睡。

    第五十一回还是袭人睡在外床,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叫"麝月你往他那外边睡去。伏侍宝玉卧下,二人方睡,晴雯自在薰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

    暖阁大概就是墙壁上凹进去一块,挖出一间缺一面墙的小室,而整个面积设炕,比普通的炕聚气,所以此节麝月说"那屋里炕冷",指晴雯麝月平时的卧室。暖阁上也挂著“大红绣幔"(同回太医来时),夜间放下。第五十二回紫鹃"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潇湘馆的暖阁有窗。

    芙蓉诔中有"红绡帐里,公子多情";又写晴雯去后,"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息"。"娇喘"是指病中呼吸困难。

    "梦魂多个帐儿纱,"是睡梦中也都多嫌隔着层帐子。此句与上句"少小不妨同室榻"矛盾──同榻怎么又隔着帐子?只有晴雯有时候同榻,也有时候同室不同榻。百回"红楼梦"也许曾经实写隔帐看她的睡态,今本删了。

    上一首诗写晴雯屈死,此诗接着代晴雯剖白,虽"同室榻",并无沾染。称十六岁的少女为"红粉佳人"并无不合,尤其是个"妖妖趫趫"的婢女(王善保家的语)。如果是写宝钗婚后,夫妇当然"同室榻",为什么"不妨同室榻"?

    宝玉对宝钗丰艳的胴体一向憧憬着。甲戌本第二十八回回末总批有:"宝玉忘情露于宝钗,是后回累累忘情之引。""忘情"不会是指婚后──婚后忘情"露于宝钗"有什么妨碍?──因此八十回内应当还有不止一次,但是并没有,想必像"回回写药方"一样,嫌重复删掉了。总之,婚后宝玉决不会用这方式替黛玉守节。

    结在宝玉袭人之死上的异本,重逢的一幕似是套崔护人面桃花故事──因为怡红夜宴占花名,袭人是桃花?──虽然套得稚拙可笑,仍旧透露袭人的复杂性──以为忘了宝玉,一见面往事如潮,竟会心脏病发,或是脑溢血中风倒毙。宝玉也同样的矛盾,出了家还是不能解脱。第一个早本那两句批仍旧适用:"二次翻身不出"、"可知宝玉不能悟也。"结局改出家,是否有过这么个"半途屋"(hlf-wyhouse)──美国新出狱犯人收容所──心理上的桥梁?宝玉至死只是个"贫僧","缁衣乞食",也继承第一个早本的黯淡写实作风。关于此本的资料实在太少,但是各方面看来,还是可能是个早本,结局改出家后的第一个本子。

    "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书中才有太虚幻境,有宁府,有卫若兰。从太虚幻境的册子曲文上,我们知道卫若兰早死,湘云没有再嫁。既然没有再醮宝玉,显然宝玉与湘云偕老的结局已经改为出家。

    太虚幻境的画册歌词预言宁府是贾家获罪的祸首。因此书中有了宁府,就有获罪的事。出了事就穷了下来,不必一直等到宝玉晚年。所以宝玉出家的时候年纪还轻。

    最初书中只有贾政一房,加贾赦在加宁府之前。结局改出家后,已经有了宁府,奉元妃命金玉联姻的早本却还没有贾赦这一房。因此奉妃命联姻的本子结局还没改为出家。那是个八十回本,八十回后应当还是宝钗早卒,续娶湘云,与第一个早本相同。

    第一个早本已有袭人另外嫁人。庚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有书名"红楼梦"期总批,内引"后卅回""薛宝钗借辞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回目,并透露此回袭人已去。这是一七五四本前的末一个早本。第一个早本内宝钗嫁后一年就死了。如果一年内袭人已去,倒像是吃新奶奶的醋,又像是宝钗容不得人。但是袭人嫁人要趁年轻,不在宝钗生前,也在死后不久。宝钗死后多年,宝玉才穷得无法度日,所以袭人离开他的时候,生活还不成问题。

    结局改出家后,已经改了贾家获罪骤衰,因此袭人嫁蒋玉菡时业已家境贫寒,嫁后"温饱,不复更忆故主。"似乎改出家后的第一个本子非常现实。

    有个佚名氏"读红楼梦随笔"──旧抄本──一开头就说:"或曰:三十一回篇目曰: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宝玉偕老者,史湘云也。殆宝钗不永年,湘云其再醮者乎?因前文写得宝玉钟情于黛,如许深厚,不可再有续娶之事,故删之以避笔墨矛盾;而真事究不可抹煞,故于篇目特点之。"

    末两句是"自传说",认为此书全部纪实。删去这两句,似乎就是结局改出家的主因。但如果为了忠于黛玉,出了家化斋遇袭人,意外的情死反而更削弱了宝黛的故事。

    我想这是因为袭人之去是作者身历的事,给了他极大的打击,极深的印象。而宝黛是根据脂砚小时候的一段恋情拟想的,可用的资料太少,因此他们俩的场面是此书最晚熟的部份。第六十七回已是"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才有的,戚本此回已经又改写过,回内的宝黛也还不像作者的手笔。固然早本高低不匀,最初已有的怡红夜宴就精彩万分,第六十七回刚巧是波浪中的一个低槽。但也是宝黛的场面实在难写。结局初改出家的时候,宝黛之恋还不是现在这样,所以不专一,刚去掉了个湘云,又结束在宝玉袭人身上。等到宝黛的故事有了它自己的生命,爱情不论时代,都有一种排他性。就连西门庆,也越来越跟李瓶儿一夫一妻起来,使其他的五位怨"俺们都不是他的老婆"。

    第二十九至三十五这七回,添写金钏儿这人物的时候改写过。除了少量的原文连批注一并保留了下来,此外全无回内批。加金钏儿在书名"红楼梦"期之前,至迟也是一七四末叶,此后二十年来不会一直没批过。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后来作者再次改写这七回,抽换的几页上的批语当然没去抄录;然后直接交抄手誊清,也没交代抄手将保留的诸页上哪条夹批眉批双行小字抄入正文。因此新改的这七回仍旧只有加金钏前的四条批注。固然作者一向不管这些细节,也可见他重视脂批的限度。

    这七回誊清后也没经批者过目,就传抄了出去,因此迄未加批。想必作者已故,才有这情况,与一七五四年脂砚"抄阅再评",一七五六年畸笏"对清"第七十五回,大不相同。迟至一七六一至六二上半年,狱神庙回等"五六稿"交人誊清时,畸笏也还看过。

    宝黛最剧烈的一次争吵在第二十九回,此后好容易和解了又给黛玉吃闭门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十二回宝玉激动得神志不清起来,以至于"肺腑言"被袭人听了去,才能够义正辞严向王夫人进言,防范宝黛。第三十四回宝玉打伤了之后黛玉来探视,加金钏时这一场曾经添写梦中向金钏儿蒋玉菡说"为你们死也情愿",最后这次改写又改为向黛玉说"为这些人死也情愿"(见"三详"),感情于分散中集中,显示他们俩之间的一种奇异的了解。第三十五回回末又预备添写一个宝黛场面──养伤时再度来探──所以回末"只听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忙叫快请"是新改的,与下一回回首不衔接。下一回还没改写就逝世了。写宝黛的场面正得心应手时被斩断了,令人痛惜。

    这七回是二人情感上的高潮,此后几乎只是原地踏步,等候悲剧发生──除了紫鹃试宝玉的一回(第五十七回),但是此回感情虽然强烈,也不是宝黛面对面,而是通过紫鹃。

    仿佛记得石印"金玉缘"上的一个后世评家太平闲人代为解释,说这是因为二人年纪渐长,自己知道约束了。这当然是曲解,但是也可见此点确实有点费解──除非我们知道后部的宝黛场面写得较早,而第二十九至三十五回是生前最后改写的。

    逐晴雯后王夫人说:"暂且挨过今年一年,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庚本批注:"一段神奇鬼讶之文,不知从何想来。王夫人从来未理家务,岂不一木偶哉?且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浸润之谮,原非一日矣。""不知从何想来"难道忘了第三十四回袭人说过"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但是一旦知道第二十九至三十五回是作者逝世前不久才定稿,就恍然了。难怪批者没看见第三十四回那一段。批者倘是脂砚,根本没赶上看见。

    宝玉养伤期间,支开袭人,派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黛玉知道是表示他知道她的眼泪都是为他流的,在帕上题诗。她有许多感想,其一是:"令人私相传递,于我可惧。"人是健忘的动物,今人已经不大能想像,以他们这样亲密的关系,派人送两条自己用的手帕,就是"私相传递",严重得像坠儿把贾芸的手帕交给红玉──脂砚所谓"传奸"。

    起先宝玉差晴雯送帕,"宝玉便命晴雯来,"句下各本批注:"前文晴雯放肆,原有把柄所恃也。"这条批使人看不懂。第三十一回晴雯顶撞宝玉,语侵袭人,因为三回后她将要担任一项秘密使命,有把柄落在她手里,所以有恃无恐?

    我一直印象模糊,以为批者还在补叙那次争吵的内幕,"把柄"指晴雯窥破了宝玉袭人的关系。"四详"后,才知道这就像贾蓉预知鸳鸯借当,与红玉的梦有前知,都是由于改写中次序颠倒。此处经改写后,批者只把"后文晴雯放肆"的"后"字改了个"前"字。

    第三十四回题帕,原在第三十一回晴雯吵闹之前。但是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原在第三十六回之后;加金钏儿时,将挨打与挨打余波这三回移前(见"三详")。当时保留下来的几节连着批注,因此那次改写的七回一清如水,没有回内批,除了旧有的寥寥四条。送帕题帕显然是加金钏前的原文,因为有一条批注。这条批提起晴雯吵闹,因此晴雯吵闹也是旧有的。所以这次大搬家还波及第三十一回,晴雯袭人口角原在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之后。

    加金钏儿前的原文内容次序如下:茍袭人"步入金屋",黛玉湘云往贺,撞见宝钗绣鸳鸯;湘云回家(第三十六回)。啕宝玉挨打,养伤,送帕;题帕。(第三十三至三十五回──大概只有一两回,加金钏后扩充,添写玉钏尝羹一回。)咮晴雯吵闹(第三十一回)──显然是因为妒忌袭人"步入金屋"。这不大合理,因为王夫人抬举袭人,晴雯再不服气也不敢发作。而且袭人"步入金屋"后,晴雯这两句精彩对白就不适用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