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的雅量和陈琳的智慧
18小说网 www.18xs.cc,答案随着枫叶飘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文章从曹操的祖父骂起,一直骂到曹操本人,贬斥他是古今第一“贪残虐烈无道之臣”据说曹操让手下念这篇檄文时正犯头痛病,听到要紧处不禁厉声大叫,吓出一身冷汗,头竟然不疼了。可见此文的确戳到了曹操的要害。袁绍战败后,陈琳转投曹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还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就骂我吧,为何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呢?”陈琳的回答言简意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曹操听了呵呵一笑,不再计较。
曹操是三国里最有名的奸雄。奸是说他诡计多端,手腕玩得炉火纯青;雄则表明他并非蝇营狗苟、鼠目寸光之辈,他有英气、有壮志,更有一代雄主的大度。他不杀陈琳,颇能体现后一种风范,因此被人赞不绝口。
曹操是聪明的。他知道,陈琳这样的文人并非存心和他过不去,当年写檄文骂他,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所谓各为其主,既然陈琳谋食于袁绍,那主公要他干活,理当尽心竭力。檄文就是这种情形下的产物。杀掉陈琳,虽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效应,却也无利可图,倒不如放他一马,为我所用。陈琳是难得的人才,又痛骂过曹操,现在居然在曹营感激涕零地干革命工作,不啻是一个绝妙的广告。曹操此举不仅为自己博得了好名声,且很能吸引读书人,可谓一箭双雕。
另一方面,故事的配角陈琳也很识趣。同样名列“建安七子”陈琳不似孔融的行为乖张、好作讽诵,有事没事去得罪曹操。陈琳自始至终都扮演着处处为主上考虑的角色,又一再强调自己人微言轻、身不由己的困境,从而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内心未必不痛苦,他的饮马长城窟行就饱含了忧国忧民的哀伤。但陈琳明白,他一介书生,没有一兵一卒,纵然做幕宾提意见,听不听也还在人主。陈琳早年劝谏何进,后者不听,他也无可如何。陈琳这辈子唯一成功的“大事”大约是从袁绍刀口下把崔琰救了下来,也仅此而已。无论是箭在弦上的无奈,还是曹操利用他获取一箭双雕的“利润”陈琳只是这些实力派手中的“箭”——何时射出,靶心何处,都不由得他。
同为才华丰赡的文人,杨修在这点上远不如陈琳,他显然没有摆正位置,硬要拿自己的桀骜不驯顶撞曹操的度量。杨修不明白,曹操可以原谅对自己利益无所损害的陈琳,却决不能放过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之间继承人争夺战的杨修。曹操既已选定曹丕为接班人,对与曹植意气相投的杨修便早怀杀意。杨修太聪明、太犀利、太显山露水,留在曹植身边,将来难免成为不安定因素。“鸡肋”不过是个由头,剪除后患才是关键。陈琳则不像杨修那般扬才露己,最重要的是陈琳始终安安心心做他的文学侍从,与政治斗争保持相当的距离。他知道,一旦关系到根本利益,统治者是从不手软的。这是陈琳的高明处,或许,也是他委曲求全的无奈选择。
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大疫,陈琳病死。虽称不上善终,比起弥衡的被借刀杀掉、孔融的倾巢之覆,以及杨修的死于非命,到底幸运多了。这得感谢曹操。精于算计是一回事,但生杀大权毕竟牢牢握在手中,设想曹操要是一时没忍住把陈琳杀了呢?杀了就杀了,不过是多一缕冤魂罢了。如此,不管陈琳怎样明哲保身,恐怕也无济于事。好在智慧的陈琳不乏运气,遇见一个杀人还算讲点“原则”的主子。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文章从曹操的祖父骂起,一直骂到曹操本人,贬斥他是古今第一“贪残虐烈无道之臣”据说曹操让手下念这篇檄文时正犯头痛病,听到要紧处不禁厉声大叫,吓出一身冷汗,头竟然不疼了。可见此文的确戳到了曹操的要害。袁绍战败后,陈琳转投曹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还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就骂我吧,为何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呢?”陈琳的回答言简意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曹操听了呵呵一笑,不再计较。
曹操是三国里最有名的奸雄。奸是说他诡计多端,手腕玩得炉火纯青;雄则表明他并非蝇营狗苟、鼠目寸光之辈,他有英气、有壮志,更有一代雄主的大度。他不杀陈琳,颇能体现后一种风范,因此被人赞不绝口。
曹操是聪明的。他知道,陈琳这样的文人并非存心和他过不去,当年写檄文骂他,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所谓各为其主,既然陈琳谋食于袁绍,那主公要他干活,理当尽心竭力。檄文就是这种情形下的产物。杀掉陈琳,虽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效应,却也无利可图,倒不如放他一马,为我所用。陈琳是难得的人才,又痛骂过曹操,现在居然在曹营感激涕零地干革命工作,不啻是一个绝妙的广告。曹操此举不仅为自己博得了好名声,且很能吸引读书人,可谓一箭双雕。
另一方面,故事的配角陈琳也很识趣。同样名列“建安七子”陈琳不似孔融的行为乖张、好作讽诵,有事没事去得罪曹操。陈琳自始至终都扮演着处处为主上考虑的角色,又一再强调自己人微言轻、身不由己的困境,从而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内心未必不痛苦,他的饮马长城窟行就饱含了忧国忧民的哀伤。但陈琳明白,他一介书生,没有一兵一卒,纵然做幕宾提意见,听不听也还在人主。陈琳早年劝谏何进,后者不听,他也无可如何。陈琳这辈子唯一成功的“大事”大约是从袁绍刀口下把崔琰救了下来,也仅此而已。无论是箭在弦上的无奈,还是曹操利用他获取一箭双雕的“利润”陈琳只是这些实力派手中的“箭”——何时射出,靶心何处,都不由得他。
同为才华丰赡的文人,杨修在这点上远不如陈琳,他显然没有摆正位置,硬要拿自己的桀骜不驯顶撞曹操的度量。杨修不明白,曹操可以原谅对自己利益无所损害的陈琳,却决不能放过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之间继承人争夺战的杨修。曹操既已选定曹丕为接班人,对与曹植意气相投的杨修便早怀杀意。杨修太聪明、太犀利、太显山露水,留在曹植身边,将来难免成为不安定因素。“鸡肋”不过是个由头,剪除后患才是关键。陈琳则不像杨修那般扬才露己,最重要的是陈琳始终安安心心做他的文学侍从,与政治斗争保持相当的距离。他知道,一旦关系到根本利益,统治者是从不手软的。这是陈琳的高明处,或许,也是他委曲求全的无奈选择。
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大疫,陈琳病死。虽称不上善终,比起弥衡的被借刀杀掉、孔融的倾巢之覆,以及杨修的死于非命,到底幸运多了。这得感谢曹操。精于算计是一回事,但生杀大权毕竟牢牢握在手中,设想曹操要是一时没忍住把陈琳杀了呢?杀了就杀了,不过是多一缕冤魂罢了。如此,不管陈琳怎样明哲保身,恐怕也无济于事。好在智慧的陈琳不乏运气,遇见一个杀人还算讲点“原则”的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