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独泊伊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愤。谭嗣同的死,实际上是自杀,一次有意义的自杀。陈天华要跟着谭嗣同的脚步,活要磊落,死得其所。
他走了,满含忧郁的眼神坚定地走入大海。
一切自杀,当然都会引起别人的议论。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莫过学者王国维,他投清华园里的小湖,是人际迫压?生活困窘?殉清?殉文化?后起学者各陈己见,纷纷纭纭。
陈天华的自杀看起来要简单的多。
为了管理留日学生,在1905年11月28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一个严格管束留学生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这个规则主要有三条,第一是留学生一定要在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得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给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住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的宿舍。
公告之后,8000多名留日学生罢课表示抗议。
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的斗争。
但在具体应对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兆铭、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读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
学生们的言行又应验了一句老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日本报纸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缺乏团结力。
陈天华既羞又愤。十个日本人一条龙,十个中国人一条虫。这是实况。
当夜,他奋笔疾书绝命书,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第二天就赴海而去。
陈天华是在羞愤中死去的。这羞愤不是针对日本人,不是针对清廷,而是针对“求利禄不居责任”的中国留学生和甘当奴隶麻木的祖国同胞。为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而感羞愤。他愿一死来警醒国人。我们不是一盘散沙,用我的血去做凝固剂吧。我们是长城,是龙的子孙。他愿一死来敲响那尊沉重的警世钟。热情泼到冰面上,融不了冰,也会化作一块碧玉。
尽管异乡的清凉海水没有家乡小河温柔,可他来了。
噩耗传来,人们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们流泪传阅他的遗书,惋惜他的才华。天华,天华,天之英华,殇了。
死者为大,国人是重死的。他的葬礼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政治运动。同乡会和留学生们冲破官方阻挠,自发组织护灵柩回乡。
1906年春,陈天华的灵柩运回上海。
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杀的姚宏业举行了一次追悼会,到会千余人,会上宣读了姚宏业的遗书和陈天华的绝命辞,大家痛哭流涕,决定将陈姚灵柩一起送回家乡湖南公葬。
姚也是留日学生,因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在上海与秋瑾、于右任租屋开学,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后因经费、校舍困难,加上诽谤流言,遂于清明日(3月7日)陈天华灵柩抵达上海之后于黄埔江投江而死。
闰四月初一,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
初七(5月29日)举行葬仪,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湘江为之悲鸣,麓山为之低垂。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岳麓山,当年天华求学岳麓书院,可曾想今日魂归。
有姚宏业促膝长谈,可为知己。几年后,黄兴来了,蔡锷来了。岳麓山成了群英荟萃的地方,可惜都是英年早逝。
“革命大元帅”是孙中山的题字。死后殊荣,也是国人的习惯。
民国虽立,但变乱纷呈,中国积贫积弱依旧。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周恩来的诗句。周比陈小十岁。周年轻时是个诗人,这是他流传最广的诗,诗里写到了陈天华。这是新一代留学生,他们比陈天华走得更远。他们另起炉灶,要去寻找一条新的拯救之途。
100年过去了,湖南新化陈天华广场上,立起他年青的形象。商业广告牌簇拥着他,他依旧是长发飘飘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的样子。
永远的三十岁。
天华不朽!
愤。谭嗣同的死,实际上是自杀,一次有意义的自杀。陈天华要跟着谭嗣同的脚步,活要磊落,死得其所。
他走了,满含忧郁的眼神坚定地走入大海。
一切自杀,当然都会引起别人的议论。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莫过学者王国维,他投清华园里的小湖,是人际迫压?生活困窘?殉清?殉文化?后起学者各陈己见,纷纷纭纭。
陈天华的自杀看起来要简单的多。
为了管理留日学生,在1905年11月28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一个严格管束留学生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这个规则主要有三条,第一是留学生一定要在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得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给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住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的宿舍。
公告之后,8000多名留日学生罢课表示抗议。
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的斗争。
但在具体应对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兆铭、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读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
学生们的言行又应验了一句老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日本报纸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缺乏团结力。
陈天华既羞又愤。十个日本人一条龙,十个中国人一条虫。这是实况。
当夜,他奋笔疾书绝命书,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第二天就赴海而去。
陈天华是在羞愤中死去的。这羞愤不是针对日本人,不是针对清廷,而是针对“求利禄不居责任”的中国留学生和甘当奴隶麻木的祖国同胞。为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而感羞愤。他愿一死来警醒国人。我们不是一盘散沙,用我的血去做凝固剂吧。我们是长城,是龙的子孙。他愿一死来敲响那尊沉重的警世钟。热情泼到冰面上,融不了冰,也会化作一块碧玉。
尽管异乡的清凉海水没有家乡小河温柔,可他来了。
噩耗传来,人们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们流泪传阅他的遗书,惋惜他的才华。天华,天华,天之英华,殇了。
死者为大,国人是重死的。他的葬礼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政治运动。同乡会和留学生们冲破官方阻挠,自发组织护灵柩回乡。
1906年春,陈天华的灵柩运回上海。
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杀的姚宏业举行了一次追悼会,到会千余人,会上宣读了姚宏业的遗书和陈天华的绝命辞,大家痛哭流涕,决定将陈姚灵柩一起送回家乡湖南公葬。
姚也是留日学生,因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在上海与秋瑾、于右任租屋开学,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后因经费、校舍困难,加上诽谤流言,遂于清明日(3月7日)陈天华灵柩抵达上海之后于黄埔江投江而死。
闰四月初一,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各界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公葬于岳麓山。
初七(5月29日)举行葬仪,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凄凄哀歌,湘江为之悲鸣,麓山为之低垂。送葬队伍由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岳麓山,当年天华求学岳麓书院,可曾想今日魂归。
有姚宏业促膝长谈,可为知己。几年后,黄兴来了,蔡锷来了。岳麓山成了群英荟萃的地方,可惜都是英年早逝。
“革命大元帅”是孙中山的题字。死后殊荣,也是国人的习惯。
民国虽立,但变乱纷呈,中国积贫积弱依旧。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周恩来的诗句。周比陈小十岁。周年轻时是个诗人,这是他流传最广的诗,诗里写到了陈天华。这是新一代留学生,他们比陈天华走得更远。他们另起炉灶,要去寻找一条新的拯救之途。
100年过去了,湖南新化陈天华广场上,立起他年青的形象。商业广告牌簇拥着他,他依旧是长发飘飘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的样子。
永远的三十岁。
天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