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dajun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任何艺术都有被体制化的危险,被资本的力量牵引,被拙劣的品味损耗,也将被更多的后来者超越,缓慢或者急促的降低高度。这种姿势大约可以用来纪念和伤怀,将逝去的时间收藏为成长中的标本,频频回顾、把玩。是啊,这么说下去,就接近了自恋,就接近了新族群的最大特征,譬如,80后文学族群的一撮人。无疑,他们拥有的是无穷的时间,诸多猜测中的可能,舍此,我们收获的只是低度的新鲜,不间断的叫嚣的“新”好像弥漫着太多新世界气味的黑洞,将当下的感受、阅历、才情、混乱一吸而空。
无论如何,我并不认为80后的横空出世就是这时代的又一次吐纳,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新鲜对于一个时代,对于一代人或者让某类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是他们真的挖掘了属于他们时代的特质?还是他们已经建立了什么,摧毁了什么?相反的是,80后所拥有的恰恰是过去了的,即将逝去时代的特质。别误会!我所说的并非是过去的理想主义:辞职,远游,集体死磕搞艺术而是对于文学强大传统的依附与迷恋。中国的文字传统深深影响着后来者。在经历了80年代匪夷所思的文学狂热和90年代的商业、市场洗礼之后,中国的文字文化传统依然显示出了恒久的张力和弹性,它依然居于文化的绝对主流地位。在这个文化体的边缘和缝隙之间,更多的后来者却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影像/声音、更加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和时代之间的隐秘。尽管有了肯德基、路易威登、酒吧、电脑网络和染发剂但是80后的文学族群仍然倔强选择了文字。在他们看来,文字是最便捷的方式,简单书写就可以轻易成就贫嘴、做梦、成长、行走甚至是愤怒。他们的身影总出没在疯狂的摇滚现场、诗歌朗诵会、网络论坛包括这中间的道路这无法不新鲜,因为他们的前辈从来没有机会出门、上路,也不可能寻找到身体,寻找到摇滚,对比80后的前辈,这一切几乎等同于一场梦!可是,这一切仅仅只属于80后吗?在80后文字中波西米亚的游走背后,我们依稀了看到了60年代“beats”的影子,看到了似曾相识的人生。那些字里行间闪现的竟是“在别处”的生活!
模仿并不是可耻的,可耻的是不知不觉地失去自己,失去最原初的追求。裹胁在资讯、想象之中的失去独立的意识,分不清反抗和刻意的反抗、爱和想象中的爱之间的区别,有时,他们甚至已经被他们曾经反对过的事物改变,他们已经得到的一切反而成了新的枷锁。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体中,他们制造的不过是又一个盗版的“beats”他们失却的是一个自然的进化,更像是被强行移植的坯胎,被遗弃的私生子。可能正是如此的原因,他们才会迈着迷乱的舞步纵情声色,在这个空旷的文化舞台奔走,为自己欢呼!
倘若换了背景,将横向的对比转换为上下的比较,观察一下80后的文学与一个时代的关系,他们是否解决了与下一个时代的联系呢?他们的艺术本身又创造出了什么呢?美国诗人庞德曾说,技术是考验诗人真诚的一种标准,让人们能够感同身受。但在80后的身上,人们却看到了处于两极的分化:极度的唯技术写作,忘记了文字与内心的映像、交合,变成了超级的“表演秀”以年轻的想象、文字建造了新的黑洞,吸收着新生活、波西米亚、摇滚、愤怒,却不放射任何光线,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另一种则是低劣的临摹术,近乎流水帐的碎片,表达的欲望压倒了一切,完全不顾及美学趣味、阅读品味,将私生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更简单的空洞。
显而易见,80后是分裂的,他们并没有完整的生活,没有建立自己的语境。而这中间,却又被资本的力量改变滑行的轨迹。越来越多新人的加入,正在稀释着80后。大规模的商业炒作将写作变成了制作,将成长、新生代变成大家可口的快餐。80后所要避免的或者应该抗争的正是这消费本身。而我们担心的是,即使如此,80后还会将此作为新的反抗姿态,再次生产出来。因为,80后的产生、乐趣一直伴随着资本、消费这些时代怪物。如果说未来的主流,是今天的80后,那么未来的非主流,就依然是这些难以摆脱的困境下面不安的灵魂。但那个幽暗的身影,绝不会在资讯、资本中间。
在未来的世界上,什么样的艺术才会站得住脚,自如出入商业、生活之间?那必将与独立、自由、语境、自然相关
任何艺术都有被体制化的危险,被资本的力量牵引,被拙劣的品味损耗,也将被更多的后来者超越,缓慢或者急促的降低高度。这种姿势大约可以用来纪念和伤怀,将逝去的时间收藏为成长中的标本,频频回顾、把玩。是啊,这么说下去,就接近了自恋,就接近了新族群的最大特征,譬如,80后文学族群的一撮人。无疑,他们拥有的是无穷的时间,诸多猜测中的可能,舍此,我们收获的只是低度的新鲜,不间断的叫嚣的“新”好像弥漫着太多新世界气味的黑洞,将当下的感受、阅历、才情、混乱一吸而空。
无论如何,我并不认为80后的横空出世就是这时代的又一次吐纳,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新鲜对于一个时代,对于一代人或者让某类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是他们真的挖掘了属于他们时代的特质?还是他们已经建立了什么,摧毁了什么?相反的是,80后所拥有的恰恰是过去了的,即将逝去时代的特质。别误会!我所说的并非是过去的理想主义:辞职,远游,集体死磕搞艺术而是对于文学强大传统的依附与迷恋。中国的文字传统深深影响着后来者。在经历了80年代匪夷所思的文学狂热和90年代的商业、市场洗礼之后,中国的文字文化传统依然显示出了恒久的张力和弹性,它依然居于文化的绝对主流地位。在这个文化体的边缘和缝隙之间,更多的后来者却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影像/声音、更加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和时代之间的隐秘。尽管有了肯德基、路易威登、酒吧、电脑网络和染发剂但是80后的文学族群仍然倔强选择了文字。在他们看来,文字是最便捷的方式,简单书写就可以轻易成就贫嘴、做梦、成长、行走甚至是愤怒。他们的身影总出没在疯狂的摇滚现场、诗歌朗诵会、网络论坛包括这中间的道路这无法不新鲜,因为他们的前辈从来没有机会出门、上路,也不可能寻找到身体,寻找到摇滚,对比80后的前辈,这一切几乎等同于一场梦!可是,这一切仅仅只属于80后吗?在80后文字中波西米亚的游走背后,我们依稀了看到了60年代“beats”的影子,看到了似曾相识的人生。那些字里行间闪现的竟是“在别处”的生活!
模仿并不是可耻的,可耻的是不知不觉地失去自己,失去最原初的追求。裹胁在资讯、想象之中的失去独立的意识,分不清反抗和刻意的反抗、爱和想象中的爱之间的区别,有时,他们甚至已经被他们曾经反对过的事物改变,他们已经得到的一切反而成了新的枷锁。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体中,他们制造的不过是又一个盗版的“beats”他们失却的是一个自然的进化,更像是被强行移植的坯胎,被遗弃的私生子。可能正是如此的原因,他们才会迈着迷乱的舞步纵情声色,在这个空旷的文化舞台奔走,为自己欢呼!
倘若换了背景,将横向的对比转换为上下的比较,观察一下80后的文学与一个时代的关系,他们是否解决了与下一个时代的联系呢?他们的艺术本身又创造出了什么呢?美国诗人庞德曾说,技术是考验诗人真诚的一种标准,让人们能够感同身受。但在80后的身上,人们却看到了处于两极的分化:极度的唯技术写作,忘记了文字与内心的映像、交合,变成了超级的“表演秀”以年轻的想象、文字建造了新的黑洞,吸收着新生活、波西米亚、摇滚、愤怒,却不放射任何光线,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另一种则是低劣的临摹术,近乎流水帐的碎片,表达的欲望压倒了一切,完全不顾及美学趣味、阅读品味,将私生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更简单的空洞。
显而易见,80后是分裂的,他们并没有完整的生活,没有建立自己的语境。而这中间,却又被资本的力量改变滑行的轨迹。越来越多新人的加入,正在稀释着80后。大规模的商业炒作将写作变成了制作,将成长、新生代变成大家可口的快餐。80后所要避免的或者应该抗争的正是这消费本身。而我们担心的是,即使如此,80后还会将此作为新的反抗姿态,再次生产出来。因为,80后的产生、乐趣一直伴随着资本、消费这些时代怪物。如果说未来的主流,是今天的80后,那么未来的非主流,就依然是这些难以摆脱的困境下面不安的灵魂。但那个幽暗的身影,绝不会在资讯、资本中间。
在未来的世界上,什么样的艺术才会站得住脚,自如出入商业、生活之间?那必将与独立、自由、语境、自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