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沉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的一生仿佛是从大学开始的。
我带着最初的梦想来到这里,经历了人格的分裂和整合、情感的萌动和纠缠、青春的飞扬和逝去,揣着恨与爱、怨怼与留恋离开这里。坐着送我来报到的那辆车离开,头也不回地离开。
我试着不去翻动四年来繁杂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愁云惨淡或色彩斑斓。可当我身处条件优越的办公室,却时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破旧的教学楼、拥挤的学生公寓,回想起图书馆前落英缤纷的西府海棠、服务楼后开得喧嚣的一树桃花,回想起在我面前缓缓飘落的梧桐树叶我这才明白我失去了什么。没有了谆谆教诲,没有了书馨墨香,我已站在象牙塔外。
刻意遗忘正因为铭心刻骨,不愿回首恰因为牵肠挂肚。四年的时光足以给一个人打上一个学府的烙印,足以给一个人骄傲一生的资本。我记得四年来或悲或喜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记得我来报到的那天,热浪袭人、阳光强烈。
师友杂忆
提起母校,我首先想起的不是一桩桩大事小情,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讲台上是一群富于人格魅力的老师,一群让我敬佩乃至崇拜的老师。
我对自己说,如果我做老师,希望可以像李永军老师那样条分缕析,可以像舒国滢老师那样静水流深,可以像张守东老师那样才华横溢,可以像姜晓敏老师那样博闻强志,可以像刘长敏老师那样帅,可以像孙懿华老师那样可爱我无法用列举穷尽我钟爱的老师,因为那么多老师都非常优秀。
有些老师是偶然邂逅的,却让人“一见钟情”
大一的时候,我挎着书包在教学楼乱逛,看到一间教室后面站着三三两两的人,于是推门而入。只见讲台上站着一位中年人,穿着一件灰白色的夹克衫,一手夹着粉笔很从容地讲课。他的学者风度一下就吸引了我,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老师啊。我站着听完了半节课。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舒国滢,我买了他的文集在法律的边缘,他的文字和他的气质一样淡泊宁静。听说他还会吹笛子,我喜欢他的诗人气质。
大三,我始终不能确定听哪个老师的合同法,索性一个课堂一个课堂听下来再作定夺。我爬到d段四楼,在门口窥见一位帅气的女老师倚在讲桌上神采飞扬地讲课,她做了课件可她不局限于课件,因为她可以不用教案滔滔不绝地讲。我第一次见到一位女老师讲课时这样随意。她叫王玉梅。我喜欢她的潇洒不羁。
更巧的是,大二上学期,我慕名去听一位老师的刑法,没想到却等到一名代课老师。我看他有些面熟,就听台下议论纷纷:“这不是曲新久吗,经常上今日说法的那个”他没电视上那么严肃,还爱插科打诨,但依然保持着学人的严谨。我喜欢他的深入浅出。
有些老师早已声名远播,第一节课教室就被旁听的学生围得水泄不通。这些老师中讲课风格最对我胃口的莫过于李永军老师。虽然他不认识我,我也没和他交谈过,可我庆幸能找到一位如此适合我的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简明扼要。和我理想中的授课方式一模一样,深知他的语速和我记笔记的速度都相当吻合,李老师在合同法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可他从不把问题复杂化,他很清楚自己教的是本科生,他的任务只是把学生领进法学的殿堂。
我为了听他的课经常早早地就搬上小板凳坐在前排,午饭只啃一个馒头。有一次没挤进教室,就在墙外听了一节课。不独是我,听他课的学生,人人如此,届届如此。第二年、第三年,每次我经过他的课堂,都会被越来越浩大的声势震撼。一个下雨天,阶教挤满了人,大厅摆满了伞,我心想,肯定是李老师的课,老师做到这个份上实在难得。
有些老师却像一盅老汤,入口平常,但越熬越香。
选修中国法律思想史时,我并不知道姜晓敏是谁。她貌不惊人,也没什么名气,可慢慢地大家都被她的学识打动,听课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她的课在早上头两节,很多学生迟到,她一边讲,学生一边哗啦啦地进教室,可她从不发火,依然慢条斯理地描述从古到今一个个思想家。她爱穿一身运动服,扎一个简单的马尾,仿佛刚晨练回来,还微微喘着气,一片纸也不带地走进来,拿起粉笔就开讲,那些拗口的古语一写就是一黑板。
同学曾感慨,做老师就要像姜老师这样。她肯定是羡慕姜老师的修养,欣赏她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
讲台下则是一群聪明机敏、出类拔萃的学生。
我记得那些让我仰慕的学长。
陈文炯是我在学生会的顶头上司,他曾荣获全国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他在辩场上语言凌厉、咄咄逼人,生活里很沉稳,语速不快,一边想一边说,不了解他的人很难想象他是一个优秀的辩手,而实际上,他是天生的辩手,一上辩场就思维敏捷、光芒四射。
另一位给我深刻印象的辩手是张天任。他是我教练的教练,身上有一种思辨的气质、逻辑的力量,他的辩论方式诚恳而儒雅,重在以理服人。他给我辅导辩论时,我觉得一个年级就是一重天,面对一位大三的师兄,我只能仰望。
值得我仰望的学长那么多,或者口若悬河,或者才气逼人,或者品学兼优,或者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的出众成就了一个学府的出众。
我也记得那些给我欢乐的好友。
dingle是我的下铺,为人很随和,既热心又冷酷,性情中人。这样的人真实,对朋友厚道,值得信赖。她经常说自己是坏人,可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很善良。
我珍惜她的每一句忠告。尽管她的真话有时让人恼羞成怒,可这个年代能对你说真话的朋友太少了。她会一边骂我不会照顾自己,一边给我准备热宝;一边说我傻,一边教我如何做事。
能成为朋友总是因为有一些共同点。我和她都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都缺乏实现梦想的毅力,于是我们成了考研战友。考研二人组理所当然地全军覆没了,而考研的那段日子却让人难以忘怀。
dingle说她喜欢晚上回寝室时走在路上的感觉,一天学习的动力就在于此。她坚持走安静的林荫道,不走热闹的服务楼。那时候,白天热闹的校园忽然变得恬静,偶尔空气很湿润,呼吸是一种享受。远处的军都山影影绰绰,校园里的杨树叶子沙沙作响。我们走得很慢,胡吹神侃,很严肃地谈一些空泛的道理,而后大笑收场。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只会空谈的懒虫。那时候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想着苦难的一天结束了,可以休息了。
如今没人陪我走林荫道了,也没人和我斗嘴了,日子冷清得很。有个朋友天天骂我气我,也挺好。
还有四儿,我喜欢看你和dingle掐来掐去,看你们俩做完傻事不知如何收场。看着你们可爱的样子我很伤心,没有你们的日子我该怎么办;莺莺,又聪明又可爱的学习超人,我们都自称文艺青年,总有那么多共同话题;落落,大一元旦的时候,寝室只剩我们俩,可那个元旦过得很温暖
这些良师益友告诉我优秀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的优秀也成就了一个大学的优秀。我为你们而骄傲。
独自行走
以前的我是那样向往北京,那么迫切地想成为首都人民,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对很有希望考上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不作考虑,却选择了一所学科设置单一的学校。这样抉择只因为它在北京。
几个月后,我揣着录取通知书,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京。当年的我还是那样心高气傲,本想像北京人在纽约里王启明喊“曼哈顿,我来了”那样喊一声“北京,我来了”没想到一出西客站就被一座座高楼、一条条大道压迫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就是北京,它有着今朝京城的气派,也有着昔日皇城的铺张。它让你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这座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都市面前,我唯有沉默。
上了大学,面对突如其来又令人恐慌的自由,我不知所措。于是我尝试用旅行去排遣。在周末,带上一本履行手册、一张地图,溜出校园,去触摸北京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我喜欢这种感觉,背包走天涯的感觉“天地间有我在行走”的感觉。
一个秋日的清晨,我背上行囊出发。北京城尚未完全苏醒,车辆和行人都很少,街上冷清、静谧。地坛公园传来咿咿呀呀的胡琴声,票友们在切磋技艺;景山公园的歪脖子树下,一群老太太在跳扇子舞;什刹海旁老爷子们在等着鱼儿上钩。这就是清晨的北京。我,一个局外人的贸然出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在这幅北京人怡然自得的图景中显得突兀和格格不入。在他们讶异的目光里,我知趣地离开了。
我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有时不肯搭车宁愿步行,以便欣赏深秋的美景。北京的秋天真美,天空蓝得澄澈,空气异常清新。有人说,北京的秋天像华丽的马车行驶在空荡荡的石板路上。形容得真好。想知道什么叫秋高气爽,就来北京吧。
我的身影出现在各种景点:博物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
在科技馆,我羡慕北京的孩子能享受到如此生动的科普教育;在电信博物馆,我为它设备的齐全、资料的翔实而激动不已。
我喜欢郭沫若故居里的那棵柿子树,树上结满了柿子,柿子... -->>
人的一生仿佛是从大学开始的。
我带着最初的梦想来到这里,经历了人格的分裂和整合、情感的萌动和纠缠、青春的飞扬和逝去,揣着恨与爱、怨怼与留恋离开这里。坐着送我来报到的那辆车离开,头也不回地离开。
我试着不去翻动四年来繁杂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愁云惨淡或色彩斑斓。可当我身处条件优越的办公室,却时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破旧的教学楼、拥挤的学生公寓,回想起图书馆前落英缤纷的西府海棠、服务楼后开得喧嚣的一树桃花,回想起在我面前缓缓飘落的梧桐树叶我这才明白我失去了什么。没有了谆谆教诲,没有了书馨墨香,我已站在象牙塔外。
刻意遗忘正因为铭心刻骨,不愿回首恰因为牵肠挂肚。四年的时光足以给一个人打上一个学府的烙印,足以给一个人骄傲一生的资本。我记得四年来或悲或喜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记得我来报到的那天,热浪袭人、阳光强烈。
师友杂忆
提起母校,我首先想起的不是一桩桩大事小情,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讲台上是一群富于人格魅力的老师,一群让我敬佩乃至崇拜的老师。
我对自己说,如果我做老师,希望可以像李永军老师那样条分缕析,可以像舒国滢老师那样静水流深,可以像张守东老师那样才华横溢,可以像姜晓敏老师那样博闻强志,可以像刘长敏老师那样帅,可以像孙懿华老师那样可爱我无法用列举穷尽我钟爱的老师,因为那么多老师都非常优秀。
有些老师是偶然邂逅的,却让人“一见钟情”
大一的时候,我挎着书包在教学楼乱逛,看到一间教室后面站着三三两两的人,于是推门而入。只见讲台上站着一位中年人,穿着一件灰白色的夹克衫,一手夹着粉笔很从容地讲课。他的学者风度一下就吸引了我,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老师啊。我站着听完了半节课。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舒国滢,我买了他的文集在法律的边缘,他的文字和他的气质一样淡泊宁静。听说他还会吹笛子,我喜欢他的诗人气质。
大三,我始终不能确定听哪个老师的合同法,索性一个课堂一个课堂听下来再作定夺。我爬到d段四楼,在门口窥见一位帅气的女老师倚在讲桌上神采飞扬地讲课,她做了课件可她不局限于课件,因为她可以不用教案滔滔不绝地讲。我第一次见到一位女老师讲课时这样随意。她叫王玉梅。我喜欢她的潇洒不羁。
更巧的是,大二上学期,我慕名去听一位老师的刑法,没想到却等到一名代课老师。我看他有些面熟,就听台下议论纷纷:“这不是曲新久吗,经常上今日说法的那个”他没电视上那么严肃,还爱插科打诨,但依然保持着学人的严谨。我喜欢他的深入浅出。
有些老师早已声名远播,第一节课教室就被旁听的学生围得水泄不通。这些老师中讲课风格最对我胃口的莫过于李永军老师。虽然他不认识我,我也没和他交谈过,可我庆幸能找到一位如此适合我的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简明扼要。和我理想中的授课方式一模一样,深知他的语速和我记笔记的速度都相当吻合,李老师在合同法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可他从不把问题复杂化,他很清楚自己教的是本科生,他的任务只是把学生领进法学的殿堂。
我为了听他的课经常早早地就搬上小板凳坐在前排,午饭只啃一个馒头。有一次没挤进教室,就在墙外听了一节课。不独是我,听他课的学生,人人如此,届届如此。第二年、第三年,每次我经过他的课堂,都会被越来越浩大的声势震撼。一个下雨天,阶教挤满了人,大厅摆满了伞,我心想,肯定是李老师的课,老师做到这个份上实在难得。
有些老师却像一盅老汤,入口平常,但越熬越香。
选修中国法律思想史时,我并不知道姜晓敏是谁。她貌不惊人,也没什么名气,可慢慢地大家都被她的学识打动,听课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她的课在早上头两节,很多学生迟到,她一边讲,学生一边哗啦啦地进教室,可她从不发火,依然慢条斯理地描述从古到今一个个思想家。她爱穿一身运动服,扎一个简单的马尾,仿佛刚晨练回来,还微微喘着气,一片纸也不带地走进来,拿起粉笔就开讲,那些拗口的古语一写就是一黑板。
同学曾感慨,做老师就要像姜老师这样。她肯定是羡慕姜老师的修养,欣赏她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
讲台下则是一群聪明机敏、出类拔萃的学生。
我记得那些让我仰慕的学长。
陈文炯是我在学生会的顶头上司,他曾荣获全国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他在辩场上语言凌厉、咄咄逼人,生活里很沉稳,语速不快,一边想一边说,不了解他的人很难想象他是一个优秀的辩手,而实际上,他是天生的辩手,一上辩场就思维敏捷、光芒四射。
另一位给我深刻印象的辩手是张天任。他是我教练的教练,身上有一种思辨的气质、逻辑的力量,他的辩论方式诚恳而儒雅,重在以理服人。他给我辅导辩论时,我觉得一个年级就是一重天,面对一位大三的师兄,我只能仰望。
值得我仰望的学长那么多,或者口若悬河,或者才气逼人,或者品学兼优,或者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的出众成就了一个学府的出众。
我也记得那些给我欢乐的好友。
dingle是我的下铺,为人很随和,既热心又冷酷,性情中人。这样的人真实,对朋友厚道,值得信赖。她经常说自己是坏人,可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很善良。
我珍惜她的每一句忠告。尽管她的真话有时让人恼羞成怒,可这个年代能对你说真话的朋友太少了。她会一边骂我不会照顾自己,一边给我准备热宝;一边说我傻,一边教我如何做事。
能成为朋友总是因为有一些共同点。我和她都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都缺乏实现梦想的毅力,于是我们成了考研战友。考研二人组理所当然地全军覆没了,而考研的那段日子却让人难以忘怀。
dingle说她喜欢晚上回寝室时走在路上的感觉,一天学习的动力就在于此。她坚持走安静的林荫道,不走热闹的服务楼。那时候,白天热闹的校园忽然变得恬静,偶尔空气很湿润,呼吸是一种享受。远处的军都山影影绰绰,校园里的杨树叶子沙沙作响。我们走得很慢,胡吹神侃,很严肃地谈一些空泛的道理,而后大笑收场。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只会空谈的懒虫。那时候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想着苦难的一天结束了,可以休息了。
如今没人陪我走林荫道了,也没人和我斗嘴了,日子冷清得很。有个朋友天天骂我气我,也挺好。
还有四儿,我喜欢看你和dingle掐来掐去,看你们俩做完傻事不知如何收场。看着你们可爱的样子我很伤心,没有你们的日子我该怎么办;莺莺,又聪明又可爱的学习超人,我们都自称文艺青年,总有那么多共同话题;落落,大一元旦的时候,寝室只剩我们俩,可那个元旦过得很温暖
这些良师益友告诉我优秀的人是什么样子,他们的优秀也成就了一个大学的优秀。我为你们而骄傲。
独自行走
以前的我是那样向往北京,那么迫切地想成为首都人民,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对很有希望考上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不作考虑,却选择了一所学科设置单一的学校。这样抉择只因为它在北京。
几个月后,我揣着录取通知书,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京。当年的我还是那样心高气傲,本想像北京人在纽约里王启明喊“曼哈顿,我来了”那样喊一声“北京,我来了”没想到一出西客站就被一座座高楼、一条条大道压迫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就是北京,它有着今朝京城的气派,也有着昔日皇城的铺张。它让你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这座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都市面前,我唯有沉默。
上了大学,面对突如其来又令人恐慌的自由,我不知所措。于是我尝试用旅行去排遣。在周末,带上一本履行手册、一张地图,溜出校园,去触摸北京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我喜欢这种感觉,背包走天涯的感觉“天地间有我在行走”的感觉。
一个秋日的清晨,我背上行囊出发。北京城尚未完全苏醒,车辆和行人都很少,街上冷清、静谧。地坛公园传来咿咿呀呀的胡琴声,票友们在切磋技艺;景山公园的歪脖子树下,一群老太太在跳扇子舞;什刹海旁老爷子们在等着鱼儿上钩。这就是清晨的北京。我,一个局外人的贸然出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在这幅北京人怡然自得的图景中显得突兀和格格不入。在他们讶异的目光里,我知趣地离开了。
我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有时不肯搭车宁愿步行,以便欣赏深秋的美景。北京的秋天真美,天空蓝得澄澈,空气异常清新。有人说,北京的秋天像华丽的马车行驶在空荡荡的石板路上。形容得真好。想知道什么叫秋高气爽,就来北京吧。
我的身影出现在各种景点:博物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
在科技馆,我羡慕北京的孩子能享受到如此生动的科普教育;在电信博物馆,我为它设备的齐全、资料的翔实而激动不已。
我喜欢郭沫若故居里的那棵柿子树,树上结满了柿子,柿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