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沉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习惯了仰视,仰视高官富豪,仰视俊男靓女。很少有导演肯放下身价,俯下身来看看脚下那些命如草芥的民工,更不用说像杨亚洲导演那样,站在民工的立场上,用民工的视角平实地展现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了。
故事从一群民工进城开始,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也记录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尽管导演将残酷的现实背景虚化,以民工真挚的爱情为主线,结尾也将民工的理想和情感诗意地升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民工生活的沉重和不堪。有些场景我甚至不忍看下去,因为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异乡人,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自然格外有感触。
同一个城市,生存环境可能有晶莹的水和污浊的泥的天壤之别;可什么时候同样的人却有了鱼和泥鳅的分别?鱼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在富丽堂皇别墅里,泥鳅们却只能挤在通铺上或者住在简易的窝棚里。与其说泥鳅们是在寻找舒适的住所,不如说是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寻找家园则是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认同。寻找的过程亦是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而这种挣扎往往被蔑视或忽略。女泥鳅和两条小泥鳅在窝棚里被晃晃悠悠地吊起又重重地摔下,他们的生命与庞大的起重机相比卑下得微不足道;泥鳅们好不容易在铁道旁拥有了自己的家,却又不得不拆迁,他们的生活与宏伟的城市建设相比,渺小得不足挂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被承认的泥鳅的后代天真无邪地对着轰鸣驶过的列车高喊:北京欢迎您!这童真中不小心泄露的是泥鳅们下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而男泥鳅也表达过打破鱼和泥鳅分别的平等宣言:泥鳅咋了?泥鳅也是鱼!人家不把咱当盘儿菜,自己还不把自己当盘儿菜?!由此泥鳅们自己捍卫着自己尊严,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人娱乐的玩偶或赚钱的工具;泥鳅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无论是通俗小调还是高雅音乐,歌唱带来的欢乐并无等下之别。
不过,片中的女白领并不这样认为,她认定她卧病在床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不能被女泥鳅通俗的娱乐方式污染,知道麻木的老人发出会心的微笑。鱼和泥鳅的对峙直接表现为女白领和女泥鳅的对峙。女白领便是俯视泥鳅们的那部分城里人。他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而在被生活剥离了伪装之后,你会发现鱼和泥鳅的灵魂其实是平等的,甚至有情有义的泥鳅的灵魂比那些铁石心肠的鱼还要高贵。
女泥鳅和老人的情感则体现了鱼和泥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可见鱼和泥鳅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老人对女泥鳅的非礼暗示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样,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非礼表达了泥鳅们的情感需求。在感情上,老人和少年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女泥鳅宽厚地原谅了他们。
鱼和泥鳅、泥鳅之间都需要相互扶助,泥鳅之间彼此需要的渴望和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影片的重点。男女泥鳅在工地、马路、地摊上暗自滋长并渐渐笃定的情感有一番别样的纯净,这份在污浊的泥水中凝结出的情感在纷乱冷酷的现实背景前显得晶莹透亮,尽管这份情感的表达方式是那样朴拙。
以民工爱情为线索讲述民工生活显示了导演杨亚洲从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的技巧,以鲜活的细节描绘现实画卷则折射出导演举重若轻的智慧。
导演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比如民工吃饭、洗澡的情形,并用这些细节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的逆向处理:以静衬动、以乐衬苦、以小衬大等等。比如窝棚从空中掉落时,开始的轰鸣一下变为静穆,这种平静更令人感到震撼。还有吃包子一场戏,以女泥鳅滑稽的讲述和吃包子的不雅反衬女泥鳅内心的苦涩和对幸福生活并不过分的想象和追求。再比如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雄伟的箭楼前拍摄民工的生活状态,更衬托出民工身份的卑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处理也是一种冷处理。就像导演用镜头缓缓移动拍摄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骚扰和女泥鳅的反抗,并配以清脆的钢琴声,把这场戏处理得简约而干净。这样的手法对民工生活苦难的披露摆脱了哭哭啼啼控诉的俗套,而达到了影像的手术刀坦然剖开生活真相的境界。
如果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才华只是让人感到佩服的话,那么以平民视角拍摄民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创作者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泥鳅,和泥鳅们一起扎进泥水里,才能不丑化也不拔高民工的形象,才能拍出如此真诚的好作品。也正因为平民视角才使影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卑躬屈膝的乞求,只是用简洁、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在都市的浮华背后艰难生存的民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对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男女主人公悠闲地躺在屋顶,看着飞机划过天空,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庙修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就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别有韵致的对白将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的追求诗化,并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这样的结尾以及男泥鳅死亡的结局都说明创作者在用影像手术刀解剖民工们地下人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忍。因为,死亡固然沉重,而比悄然死去更沉重的,是像泥鳅一样无声地活着。
2006-5-4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习惯了仰视,仰视高官富豪,仰视俊男靓女。很少有导演肯放下身价,俯下身来看看脚下那些命如草芥的民工,更不用说像杨亚洲导演那样,站在民工的立场上,用民工的视角平实地展现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了。
故事从一群民工进城开始,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也记录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尽管导演将残酷的现实背景虚化,以民工真挚的爱情为主线,结尾也将民工的理想和情感诗意地升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民工生活的沉重和不堪。有些场景我甚至不忍看下去,因为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异乡人,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自然格外有感触。
同一个城市,生存环境可能有晶莹的水和污浊的泥的天壤之别;可什么时候同样的人却有了鱼和泥鳅的分别?鱼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在富丽堂皇别墅里,泥鳅们却只能挤在通铺上或者住在简易的窝棚里。与其说泥鳅们是在寻找舒适的住所,不如说是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寻找家园则是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认同。寻找的过程亦是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而这种挣扎往往被蔑视或忽略。女泥鳅和两条小泥鳅在窝棚里被晃晃悠悠地吊起又重重地摔下,他们的生命与庞大的起重机相比卑下得微不足道;泥鳅们好不容易在铁道旁拥有了自己的家,却又不得不拆迁,他们的生活与宏伟的城市建设相比,渺小得不足挂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被承认的泥鳅的后代天真无邪地对着轰鸣驶过的列车高喊:北京欢迎您!这童真中不小心泄露的是泥鳅们下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而男泥鳅也表达过打破鱼和泥鳅分别的平等宣言:泥鳅咋了?泥鳅也是鱼!人家不把咱当盘儿菜,自己还不把自己当盘儿菜?!由此泥鳅们自己捍卫着自己尊严,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人娱乐的玩偶或赚钱的工具;泥鳅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无论是通俗小调还是高雅音乐,歌唱带来的欢乐并无等下之别。
不过,片中的女白领并不这样认为,她认定她卧病在床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不能被女泥鳅通俗的娱乐方式污染,知道麻木的老人发出会心的微笑。鱼和泥鳅的对峙直接表现为女白领和女泥鳅的对峙。女白领便是俯视泥鳅们的那部分城里人。他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而在被生活剥离了伪装之后,你会发现鱼和泥鳅的灵魂其实是平等的,甚至有情有义的泥鳅的灵魂比那些铁石心肠的鱼还要高贵。
女泥鳅和老人的情感则体现了鱼和泥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可见鱼和泥鳅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老人对女泥鳅的非礼暗示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样,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非礼表达了泥鳅们的情感需求。在感情上,老人和少年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女泥鳅宽厚地原谅了他们。
鱼和泥鳅、泥鳅之间都需要相互扶助,泥鳅之间彼此需要的渴望和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影片的重点。男女泥鳅在工地、马路、地摊上暗自滋长并渐渐笃定的情感有一番别样的纯净,这份在污浊的泥水中凝结出的情感在纷乱冷酷的现实背景前显得晶莹透亮,尽管这份情感的表达方式是那样朴拙。
以民工爱情为线索讲述民工生活显示了导演杨亚洲从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的技巧,以鲜活的细节描绘现实画卷则折射出导演举重若轻的智慧。
导演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比如民工吃饭、洗澡的情形,并用这些细节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的逆向处理:以静衬动、以乐衬苦、以小衬大等等。比如窝棚从空中掉落时,开始的轰鸣一下变为静穆,这种平静更令人感到震撼。还有吃包子一场戏,以女泥鳅滑稽的讲述和吃包子的不雅反衬女泥鳅内心的苦涩和对幸福生活并不过分的想象和追求。再比如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雄伟的箭楼前拍摄民工的生活状态,更衬托出民工身份的卑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处理也是一种冷处理。就像导演用镜头缓缓移动拍摄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骚扰和女泥鳅的反抗,并配以清脆的钢琴声,把这场戏处理得简约而干净。这样的手法对民工生活苦难的披露摆脱了哭哭啼啼控诉的俗套,而达到了影像的手术刀坦然剖开生活真相的境界。
如果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才华只是让人感到佩服的话,那么以平民视角拍摄民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创作者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泥鳅,和泥鳅们一起扎进泥水里,才能不丑化也不拔高民工的形象,才能拍出如此真诚的好作品。也正因为平民视角才使影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卑躬屈膝的乞求,只是用简洁、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在都市的浮华背后艰难生存的民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对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男女主人公悠闲地躺在屋顶,看着飞机划过天空,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庙修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就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别有韵致的对白将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的追求诗化,并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这样的结尾以及男泥鳅死亡的结局都说明创作者在用影像手术刀解剖民工们地下人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忍。因为,死亡固然沉重,而比悄然死去更沉重的,是像泥鳅一样无声地活着。
20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