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陈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庙里的老和尚叫辩才。辩才和尚老得忘了确切的年纪,只知道自己大概80多了。80多岁的辩才和尚主持着一座寺庙。这个寺庙与菩提树一起,在越州郊外的一个荒山上飘摇。山风习习,夹杂着浓浓的气息,那是盛唐的气息。
很多时候,辩才和尚就这样坐在寺院里,手里拨弄佛珠,眼睛盯着菩提树,时不时地,嘴角露出别人不易觉察的神秘一笑。
辩才和尚的笑容里隐藏着一个秘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的寺庙里私藏着就连当朝皇帝都梦寐以求的宝物――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这可是寺庙的传世之宝啊。他的先师智永和尚临终前把这件宝物托付给了他。智永和尚说,这宝物是我师傅留下来的,我师傅又是师傅的师傅留下来的,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你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哪怕皇帝老子来,你也不能交给他啊。辩才知道,为了这件宝物,多少文人墨客在苦苦搜寻啊,他们恨不得把地球都挖遍了。于是辩才从师傅手里接过宝物,并当着师傅的面许下诺言:佛在宝在。他的话一说完,智永和尚手一撒,就圆寂了。
为了这件宝物,辩才和尚一守就守了五十年。五十年过去了,辩才是越来越老了,他把一生心血都花在这件宝物上了。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接待了多少墨客,到底向这些墨客说了多少假话,以至于后来,辩才和尚只要见寺里来人,便能一眼看穿他是来者不善,还是善者不来。
最难应付的还是那些官差。官差说他们是当今皇帝李世民派来的。那些官差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已经三下江南了。官差问辩才和尚,听说寺里藏有“兰亭集序”辩才和尚说,纯属无稽之谈,要是真有,早就挂在寺院里了。辩才一边说一边指指墙面。官差不看墙而看辩才的脸面,正色道,当今皇上圣明,尤其喜爱王羲之书法,谁胆敢知情不报,小心他的脑袋。辩才和尚双手合十,念一句阿弥陀佛,再念一句阿弥陀佛,然后连声说皇恩浩荡皇恩浩荡。官差再三催逼,辩才和尚才如实相告。辩才说,实不相瞒,寺里以前确藏过王羲之真迹,无奈战乱频仍,宝物不翼离散,至今不知所终。官差无法从辩才那里挖出什么,就悻悻地走了,嘴巴停不下来,一个劲地骂死和尚老和尚花和尚。
想到这里,辩才和尚又朝菩提树神秘地微笑。他想,知道真相也许只有他和菩提树了,只要菩提树不透露消息,别人就休想从他辩才手里夺走宝物。辩才有骨气的,他要坚守诺言,为了那句诺言,什么皇上不皇上的,他什么都不顾了。
官差不来搔扰,寺庙里就静寂起来。一天傍晚,正是点灯吃饭的时候,辩才突然发现有一书生竟留在寺里迟迟没有下山。寒冬腊月的,书生身着布衣,浑然不知天色已晚,正沉浸在寺中的壁画里。辩才和尚默默地在旁打量,猜测他定是落魄书生,贫穷潦倒,浪迹天涯,无处安身。于是辩才和尚上前询问。果然被他猜得八九不离十。辩才问书生晚上宿在哪里。书生回答说,四海为家。辩才和尚见来者慈善,便动起恻隐之心,应允书生在寺里借宿。
夜里,两人围炉夜话,烹茶论书。书生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书生说自己一心功名,但屡试不中,无奈之下,便以卖蚕种为业。辩才问书生何以对书画独钟,书生坦言余生只爱书画,但凡名家之作多有收藏。书生欣喜告之辩才和尚,说自己已拥有当今稀世之宝――王羲之“兰亭集序”说完就在包袱里取书卷。这当儿,辩才和尚坐在禅椅上,左手持麝尾,长眉圆颅,一脸憨厚。见书生展示其收藏的宝物,似笑非笑,唇微开启。辩才对书生说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书生像是个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辩才又实话相告,恕我直言,你手头的王羲之是假的。书生不信,说什么也不可能是假的;辩才不让,说什么也不可能是真的。两人争执不已,至更深半夜也没争出结果,只好愤愤然分头睡去。
卖蚕种的书生次日不辞而别,辩才和尚也不知他到底是什么时候走的,只是在心里一个劲地嗔怪书生的迂腐可笑。
数日后,宫里的官差又赶上山来。这次官差是来者不善,一进寺庙,就把辩才和尚擒拿在手。官差说,不知趣的老和尚,竟有胆量欺骗皇上,这回你是必死无疑了。辩才和尚想申辩什么,可怎么申辩都没用,因为他已经被押解到了京城。辩才在半路上就做好了死的打算了,只要能保存好宝物,死一个80多岁的老头又何足挂齿啊。辩才想,自己死了就变成一棵菩提树,继续在那里坚守他的秘密。
辩才和尚想象着皇上的龙颜大怒。可是,辩才见了皇上后,皇上却令手下人速速松绑。皇上并没有下令处死他,皇上也没问辩才什么话,皇上竟是龙颜大悦的样子。皇上说了,越州辩才犯欺君之罪,本应斩立决,但念及收藏书圣真迹有功,免除一死,赏银子布帛若干,放回老家。辩才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死到临头,竟又捡回一条老命。
既然连皇上知道了真相,那么普天之下的人也都知道了真相。于是辩才警告自己,以后定当倍加珍藏寺中的宝物。所以辩才和尚一回到寺里,就急争来到暗室,急急打开宝盒。看见宝盒依旧完好,辩才的脸上荡漾着笑意。辩才耐心展开“兰亭集序”这一展开方知大祸临头,因为那宝物已不再是先师留下的宝物,王羲之的真迹竟被卖蚕种的穷书生偷偷地更换了。那个卖蚕种的穷书生,其实根本不是什么穷书生,他不过是皇上派来的间牒,或许现在,他已经升官发财了。
辩才和尚内熬外煎,失去了传世之宝,既有负先师之托,又不能哭天抢地的后悔,还得感谢皇帝的不杀之恩。他像寺院里的那棵老菩提树,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天子的的赐物,辩才和尚也不敢分了用了,他用来建造了一个三层的塔。建了塔的辩才,怎么也忘不了五十年前的那句诺言。他惊悸重重,郁郁寡欢,坚持不到一年,在一股浓浓的盛唐气息里,呜呼哀哉了。
但是,辩才和尚后来又活起来了,他活在一个成语里,那个成语叫“抛砖引玉”
庙里的老和尚叫辩才。辩才和尚老得忘了确切的年纪,只知道自己大概80多了。80多岁的辩才和尚主持着一座寺庙。这个寺庙与菩提树一起,在越州郊外的一个荒山上飘摇。山风习习,夹杂着浓浓的气息,那是盛唐的气息。
很多时候,辩才和尚就这样坐在寺院里,手里拨弄佛珠,眼睛盯着菩提树,时不时地,嘴角露出别人不易觉察的神秘一笑。
辩才和尚的笑容里隐藏着一个秘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的寺庙里私藏着就连当朝皇帝都梦寐以求的宝物――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这可是寺庙的传世之宝啊。他的先师智永和尚临终前把这件宝物托付给了他。智永和尚说,这宝物是我师傅留下来的,我师傅又是师傅的师傅留下来的,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你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哪怕皇帝老子来,你也不能交给他啊。辩才知道,为了这件宝物,多少文人墨客在苦苦搜寻啊,他们恨不得把地球都挖遍了。于是辩才从师傅手里接过宝物,并当着师傅的面许下诺言:佛在宝在。他的话一说完,智永和尚手一撒,就圆寂了。
为了这件宝物,辩才和尚一守就守了五十年。五十年过去了,辩才是越来越老了,他把一生心血都花在这件宝物上了。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接待了多少墨客,到底向这些墨客说了多少假话,以至于后来,辩才和尚只要见寺里来人,便能一眼看穿他是来者不善,还是善者不来。
最难应付的还是那些官差。官差说他们是当今皇帝李世民派来的。那些官差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已经三下江南了。官差问辩才和尚,听说寺里藏有“兰亭集序”辩才和尚说,纯属无稽之谈,要是真有,早就挂在寺院里了。辩才一边说一边指指墙面。官差不看墙而看辩才的脸面,正色道,当今皇上圣明,尤其喜爱王羲之书法,谁胆敢知情不报,小心他的脑袋。辩才和尚双手合十,念一句阿弥陀佛,再念一句阿弥陀佛,然后连声说皇恩浩荡皇恩浩荡。官差再三催逼,辩才和尚才如实相告。辩才说,实不相瞒,寺里以前确藏过王羲之真迹,无奈战乱频仍,宝物不翼离散,至今不知所终。官差无法从辩才那里挖出什么,就悻悻地走了,嘴巴停不下来,一个劲地骂死和尚老和尚花和尚。
想到这里,辩才和尚又朝菩提树神秘地微笑。他想,知道真相也许只有他和菩提树了,只要菩提树不透露消息,别人就休想从他辩才手里夺走宝物。辩才有骨气的,他要坚守诺言,为了那句诺言,什么皇上不皇上的,他什么都不顾了。
官差不来搔扰,寺庙里就静寂起来。一天傍晚,正是点灯吃饭的时候,辩才突然发现有一书生竟留在寺里迟迟没有下山。寒冬腊月的,书生身着布衣,浑然不知天色已晚,正沉浸在寺中的壁画里。辩才和尚默默地在旁打量,猜测他定是落魄书生,贫穷潦倒,浪迹天涯,无处安身。于是辩才和尚上前询问。果然被他猜得八九不离十。辩才问书生晚上宿在哪里。书生回答说,四海为家。辩才和尚见来者慈善,便动起恻隐之心,应允书生在寺里借宿。
夜里,两人围炉夜话,烹茶论书。书生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书生说自己一心功名,但屡试不中,无奈之下,便以卖蚕种为业。辩才问书生何以对书画独钟,书生坦言余生只爱书画,但凡名家之作多有收藏。书生欣喜告之辩才和尚,说自己已拥有当今稀世之宝――王羲之“兰亭集序”说完就在包袱里取书卷。这当儿,辩才和尚坐在禅椅上,左手持麝尾,长眉圆颅,一脸憨厚。见书生展示其收藏的宝物,似笑非笑,唇微开启。辩才对书生说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书生像是个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辩才又实话相告,恕我直言,你手头的王羲之是假的。书生不信,说什么也不可能是假的;辩才不让,说什么也不可能是真的。两人争执不已,至更深半夜也没争出结果,只好愤愤然分头睡去。
卖蚕种的书生次日不辞而别,辩才和尚也不知他到底是什么时候走的,只是在心里一个劲地嗔怪书生的迂腐可笑。
数日后,宫里的官差又赶上山来。这次官差是来者不善,一进寺庙,就把辩才和尚擒拿在手。官差说,不知趣的老和尚,竟有胆量欺骗皇上,这回你是必死无疑了。辩才和尚想申辩什么,可怎么申辩都没用,因为他已经被押解到了京城。辩才在半路上就做好了死的打算了,只要能保存好宝物,死一个80多岁的老头又何足挂齿啊。辩才想,自己死了就变成一棵菩提树,继续在那里坚守他的秘密。
辩才和尚想象着皇上的龙颜大怒。可是,辩才见了皇上后,皇上却令手下人速速松绑。皇上并没有下令处死他,皇上也没问辩才什么话,皇上竟是龙颜大悦的样子。皇上说了,越州辩才犯欺君之罪,本应斩立决,但念及收藏书圣真迹有功,免除一死,赏银子布帛若干,放回老家。辩才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死到临头,竟又捡回一条老命。
既然连皇上知道了真相,那么普天之下的人也都知道了真相。于是辩才警告自己,以后定当倍加珍藏寺中的宝物。所以辩才和尚一回到寺里,就急争来到暗室,急急打开宝盒。看见宝盒依旧完好,辩才的脸上荡漾着笑意。辩才耐心展开“兰亭集序”这一展开方知大祸临头,因为那宝物已不再是先师留下的宝物,王羲之的真迹竟被卖蚕种的穷书生偷偷地更换了。那个卖蚕种的穷书生,其实根本不是什么穷书生,他不过是皇上派来的间牒,或许现在,他已经升官发财了。
辩才和尚内熬外煎,失去了传世之宝,既有负先师之托,又不能哭天抢地的后悔,还得感谢皇帝的不杀之恩。他像寺院里的那棵老菩提树,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天子的的赐物,辩才和尚也不敢分了用了,他用来建造了一个三层的塔。建了塔的辩才,怎么也忘不了五十年前的那句诺言。他惊悸重重,郁郁寡欢,坚持不到一年,在一股浓浓的盛唐气息里,呜呼哀哉了。
但是,辩才和尚后来又活起来了,他活在一个成语里,那个成语叫“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