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从零诗社之紫扁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早起来打开窗,清清爽爽的空气、蓝瓦瓦的天,是个好天气。早饭不忙,儿子还在睡懒觉,看看手机,有两条短信,是多年不曾谋面的老同学,几句祝福的话让心情一下子和这晴好的天气一样了。端午节了,有假放,有粽子吃,有懒觉睡,还有远方的祝福,真是个好日子。
初五,感觉不错,心情也不错。其实,五这个数字算不得吉祥,我们当地初五素有“破五”之说,单从“破”即看得出,似乎带着几分晦气。端午节好像更多是为了避晦,虽历来总是要过一下,但毕竟轻描淡写,所以自幼的印象端午节算不上大节。加之我们这里是北方麦区“芒种三天见麦茬”端午大多时候和芒种临近,和麦收重合,人们抢收抢种忙得不亦乐乎,少有闲暇过节。屈原、龙舟是从书本、电视上慢慢了解的,至于粽子那就更是稀罕物了,物质匮乏、物流不便的年代,很多人连糯米长什么样儿都搞不清楚,就别说包粽、煮粽了。
我们这里早先端午的主角不是粽子,是煮鸡蛋,现在很多家庭仍保留着端午节早餐吃煮鸡蛋的习俗。粽子那就更有创意了,蒸馒头的时候,包几个糖三角,美其名曰粽子,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仍然把糖三角习惯的称呼为糖粽子。
农历五月初四是我的生日,奶奶常说我的命好,因为生日好,来得及时,避开了“破五”又从万年历上得知一九七六年的五月初四是六一儿童节,确信自己真的是个幸运儿了。每到这个时候学校放假,演节目、联欢,老师、同学心情都不错,我心情更不错,总觉得那是在为我一个人庆祝生日。一望无际的麦田丰收在即,大人们心情不错,我的心情也不错,有手擀面吃,更有煮鸡蛋和糖粽子吃。管它晦不晦,管它避不避,对于我来说那一段时间都是生日,都快乐。
母亲虽不是一个非常手巧的人,但糖粽子蒸的却是既好看又好吃,面皮擀的薄薄的,经过几番折叠,刷上油,裹进芝麻、花生调制的红糖馅儿,包起来,纹络清晰,花边突起,捏的有角有楞,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蒸熟后白里透黄的纯麦色,带着一股淡淡的碱腥味儿,透着芝麻、花生的糊香,咬一口浓甜四溢,那就是童年的味道,生日的味道,端午节的味道!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总会和一种美食相联系,或者说一种美食代表一个不同的节日,除夕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都是一种象征、一个符号。“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留下的烙印。中国很早进入农耕时代,漫长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天灾难料,人祸难断,老百姓对温饱问题给予了最多的关注。就连统治者亦如此,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已不简单是一种黍类、一种粮食。所以食文化归于农业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髓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这些美食虽取材不同、形态各异、味道迥然,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包”最最质朴的外表,最最丰富的内涵,需慢慢品、细细尝,越深入越无穷,愈挖掘愈精彩。这是一种含蓄、一种包容,更是一种性格。
就像这楚地的端午,一样生根在了北方,之所以“破五”因为那是一个祭日吧?之所以“鸡蛋”因为期盼着圆满吧?之所以“糖粽子”的改良,是一种就地取材的智慧、一种甜美的希冀、一种文化认同与传承、一种家的味道、一种恋乡情怀吧?
端午节了,我的生日,妈妈,为我蒸一屉“糖粽子”吧!
清早起来打开窗,清清爽爽的空气、蓝瓦瓦的天,是个好天气。早饭不忙,儿子还在睡懒觉,看看手机,有两条短信,是多年不曾谋面的老同学,几句祝福的话让心情一下子和这晴好的天气一样了。端午节了,有假放,有粽子吃,有懒觉睡,还有远方的祝福,真是个好日子。
初五,感觉不错,心情也不错。其实,五这个数字算不得吉祥,我们当地初五素有“破五”之说,单从“破”即看得出,似乎带着几分晦气。端午节好像更多是为了避晦,虽历来总是要过一下,但毕竟轻描淡写,所以自幼的印象端午节算不上大节。加之我们这里是北方麦区“芒种三天见麦茬”端午大多时候和芒种临近,和麦收重合,人们抢收抢种忙得不亦乐乎,少有闲暇过节。屈原、龙舟是从书本、电视上慢慢了解的,至于粽子那就更是稀罕物了,物质匮乏、物流不便的年代,很多人连糯米长什么样儿都搞不清楚,就别说包粽、煮粽了。
我们这里早先端午的主角不是粽子,是煮鸡蛋,现在很多家庭仍保留着端午节早餐吃煮鸡蛋的习俗。粽子那就更有创意了,蒸馒头的时候,包几个糖三角,美其名曰粽子,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仍然把糖三角习惯的称呼为糖粽子。
农历五月初四是我的生日,奶奶常说我的命好,因为生日好,来得及时,避开了“破五”又从万年历上得知一九七六年的五月初四是六一儿童节,确信自己真的是个幸运儿了。每到这个时候学校放假,演节目、联欢,老师、同学心情都不错,我心情更不错,总觉得那是在为我一个人庆祝生日。一望无际的麦田丰收在即,大人们心情不错,我的心情也不错,有手擀面吃,更有煮鸡蛋和糖粽子吃。管它晦不晦,管它避不避,对于我来说那一段时间都是生日,都快乐。
母亲虽不是一个非常手巧的人,但糖粽子蒸的却是既好看又好吃,面皮擀的薄薄的,经过几番折叠,刷上油,裹进芝麻、花生调制的红糖馅儿,包起来,纹络清晰,花边突起,捏的有角有楞,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蒸熟后白里透黄的纯麦色,带着一股淡淡的碱腥味儿,透着芝麻、花生的糊香,咬一口浓甜四溢,那就是童年的味道,生日的味道,端午节的味道!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总会和一种美食相联系,或者说一种美食代表一个不同的节日,除夕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都是一种象征、一个符号。“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留下的烙印。中国很早进入农耕时代,漫长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天灾难料,人祸难断,老百姓对温饱问题给予了最多的关注。就连统治者亦如此,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已不简单是一种黍类、一种粮食。所以食文化归于农业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髓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这些美食虽取材不同、形态各异、味道迥然,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包”最最质朴的外表,最最丰富的内涵,需慢慢品、细细尝,越深入越无穷,愈挖掘愈精彩。这是一种含蓄、一种包容,更是一种性格。
就像这楚地的端午,一样生根在了北方,之所以“破五”因为那是一个祭日吧?之所以“鸡蛋”因为期盼着圆满吧?之所以“糖粽子”的改良,是一种就地取材的智慧、一种甜美的希冀、一种文化认同与传承、一种家的味道、一种恋乡情怀吧?
端午节了,我的生日,妈妈,为我蒸一屉“糖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