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的张玲入俗的胡兰成
18小说网 www.18xs.cc,chetaiyo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几年前,我在上海新民晚报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张爱玲之死(我有剪报,但无日期),我不认为那是一篇好文章,尤其余文引述的一位女诗人临终前自写的讣告不是好文章,余先生“想把这篇讣告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几位朋友”在我看来更属荒唐。下面我把讣告转抄于此,以便讲清楚一个雅士嗤之以鼻的道理。
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漂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看到了吧,不愧为诗人的手笔,诗一般的语言和意象,美则美矣,可我偏说这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你把自己一年四季关在小木屋里做什么?开门七件事儿,你自然不去理会,莫非又在琢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诸如此类永恒的迷?天呀,那小木屋原是一座深深的迷宫,进去了走得出是你的本事,走不出不免左冲右突,碰得头破血流。误入迷宫,大陆死了一个顾城,台湾死了一个三毛,好像北大还有一位名叫海子的翩翩少年,余先生撰文悼念的张爱玲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么?
张爱玲生于1920年,书香门第,三岁学诗,七岁能文,二十几岁红遍大上海,按说名利双收,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可惜她没有这个命,一辈子苦苦挣扎,最后孤独死去。张的不幸与父母失和有关,我们就不去说了,单说她自幼不合于群,做的那个“天才梦”我不是说人不能孤独,做做天才梦,我的意思是像张爱玲那种以此逃避现实的人使不得。张爱玲倒还不算误入迷宫,但眼睁睁看着她踏上一条不归之路实在令人痛心。“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天才梦)你看,这不是着了魔又是什么!张爱玲养在深闺,就这样恍恍惚惚长大成人,终于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是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出处同上)
据胡兰成在他的回忆录今生今世中透露,1943年底,胡慕名从南京跑到上海求见张爱玲,谁知张思凡心切,次日便应允了同胡郎见面。见面前,胡喜得抓耳挠腮:张爱玲一支笔千娇百媚,想必人如其文。及至张现身,胡简直不相信自己的一双眼睛。她“坐在那里,又幼稚可怜相,待说她是个女学生,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我甚至怕她生活贫寒,心里想战时文化人原来苦,但她又不能使我当她是个作家。”
张爱玲拿起笔自负,放下笔自卑,自卑连同自负害得她加倍孤僻,以至不近人情。抗战期间,张在香港求学为大势所迫当过医院看护。一个受伤的大兵躺在床上痛得嗷嗷叫,值班的她不理不睬。“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有良心的看护。我恨这个人,因为他在那里受磨难。”(烬余录)
张爱玲为人这般冷漠,连她的朋友都寒心。晚年,她寄居美国,朋友见她冷冷清清,分明出于一番好意,前来探视,她索性一口回绝:“你们只当我住在老鼠洞!”
张爱玲的母亲曾经对她说:“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也难为她独力撑着,活到了古稀之年。她没有像美国作家塞林格那样有一天忽觉生不如死而开枪自杀是她的造化。不,或许对她而言,确实生不如死,早死早超生嘛!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与张爱玲夫妻一场的胡兰成。胡,不必说也是个才子,比张年长十五岁,从农村来,几经磨难,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做过教师,编过报刊,后来鬼迷心窍上了贼船,官至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长。虽然丧失民族气节太可恨,其人却是一个通达、有趣之人。人缘是好得不得了,最善解人意,客居朋友家,一住数月,朋友总是好茶好饭招待,他进门时怎么热情,辞去时仍怎么热情。胡兰成若有什么地方对不起朋友那就是未能谨守“发乎情,止于礼”的祖训,和女主人走得太近,乃至私通。
胡兰成前半生用情不专是事实,情真意切亦是事实。生于乱世,难得知己,不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你叫他怎么办吧!他不是没有告诉妻子,他在逃亡途中另有女人相伴,是张爱玲傻得不能再傻,犹自一往情深:“我恨不得把你包包好,像个香袋儿,密密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今生今世)
如果张爱玲一片片诗意来自闺中怨,那么胡兰成一段段苦中乐则源于世俗人情。今生今世便有一段嫂嫂戏小叔的甜蜜回忆:
三嫂嫂一次叫我小官人,我一笑,她也笑了,说:“你笑什么?难道我叫错了?太阳未出总是早,老婆未讨总是小,况且包文正称嫂嫂为嫂娘,我不比你大?”
以雅入俗殊不恶,胡氏这样的好文章神仙般的张妹妹就写不出。再说胡兰成抗战胜利后亡命天涯,却因祸得福,一路上自有一个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从相知到相许,含着泪,你送一程,我送一程,一直把他送到东洋彼岸;才离苦海,又有日本女子体贴温存。临了,一个芳名爱珍非爱玲的中国寡妇赶到日本,聊发少女狂,与他在客厅追逐打闹,说是捉了一回迷藏;不久又在医院服侍了他一场,竟呼天抢地:“兰成,你若有个三长两短,爱珍随你去!”
老不死的胡兰成走了一辈子桃花运,几多女子为他揪心、垂泪,亏他别有用心说得出口:“知天可以不忧,达性可以忘情。”他真是入世太深,居然能在人人喊打的逃亡日子,把一个落魄文人做得如此得意、风流,而这全仗着他老于张爱玲一窍不通的人情世故。
几年前,我在上海新民晚报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张爱玲之死(我有剪报,但无日期),我不认为那是一篇好文章,尤其余文引述的一位女诗人临终前自写的讣告不是好文章,余先生“想把这篇讣告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几位朋友”在我看来更属荒唐。下面我把讣告转抄于此,以便讲清楚一个雅士嗤之以鼻的道理。
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漂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看到了吧,不愧为诗人的手笔,诗一般的语言和意象,美则美矣,可我偏说这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你把自己一年四季关在小木屋里做什么?开门七件事儿,你自然不去理会,莫非又在琢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诸如此类永恒的迷?天呀,那小木屋原是一座深深的迷宫,进去了走得出是你的本事,走不出不免左冲右突,碰得头破血流。误入迷宫,大陆死了一个顾城,台湾死了一个三毛,好像北大还有一位名叫海子的翩翩少年,余先生撰文悼念的张爱玲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么?
张爱玲生于1920年,书香门第,三岁学诗,七岁能文,二十几岁红遍大上海,按说名利双收,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可惜她没有这个命,一辈子苦苦挣扎,最后孤独死去。张的不幸与父母失和有关,我们就不去说了,单说她自幼不合于群,做的那个“天才梦”我不是说人不能孤独,做做天才梦,我的意思是像张爱玲那种以此逃避现实的人使不得。张爱玲倒还不算误入迷宫,但眼睁睁看着她踏上一条不归之路实在令人痛心。“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天才梦)你看,这不是着了魔又是什么!张爱玲养在深闺,就这样恍恍惚惚长大成人,终于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是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出处同上)
据胡兰成在他的回忆录今生今世中透露,1943年底,胡慕名从南京跑到上海求见张爱玲,谁知张思凡心切,次日便应允了同胡郎见面。见面前,胡喜得抓耳挠腮:张爱玲一支笔千娇百媚,想必人如其文。及至张现身,胡简直不相信自己的一双眼睛。她“坐在那里,又幼稚可怜相,待说她是个女学生,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我甚至怕她生活贫寒,心里想战时文化人原来苦,但她又不能使我当她是个作家。”
张爱玲拿起笔自负,放下笔自卑,自卑连同自负害得她加倍孤僻,以至不近人情。抗战期间,张在香港求学为大势所迫当过医院看护。一个受伤的大兵躺在床上痛得嗷嗷叫,值班的她不理不睬。“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有良心的看护。我恨这个人,因为他在那里受磨难。”(烬余录)
张爱玲为人这般冷漠,连她的朋友都寒心。晚年,她寄居美国,朋友见她冷冷清清,分明出于一番好意,前来探视,她索性一口回绝:“你们只当我住在老鼠洞!”
张爱玲的母亲曾经对她说:“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也难为她独力撑着,活到了古稀之年。她没有像美国作家塞林格那样有一天忽觉生不如死而开枪自杀是她的造化。不,或许对她而言,确实生不如死,早死早超生嘛!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与张爱玲夫妻一场的胡兰成。胡,不必说也是个才子,比张年长十五岁,从农村来,几经磨难,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做过教师,编过报刊,后来鬼迷心窍上了贼船,官至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长。虽然丧失民族气节太可恨,其人却是一个通达、有趣之人。人缘是好得不得了,最善解人意,客居朋友家,一住数月,朋友总是好茶好饭招待,他进门时怎么热情,辞去时仍怎么热情。胡兰成若有什么地方对不起朋友那就是未能谨守“发乎情,止于礼”的祖训,和女主人走得太近,乃至私通。
胡兰成前半生用情不专是事实,情真意切亦是事实。生于乱世,难得知己,不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你叫他怎么办吧!他不是没有告诉妻子,他在逃亡途中另有女人相伴,是张爱玲傻得不能再傻,犹自一往情深:“我恨不得把你包包好,像个香袋儿,密密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今生今世)
如果张爱玲一片片诗意来自闺中怨,那么胡兰成一段段苦中乐则源于世俗人情。今生今世便有一段嫂嫂戏小叔的甜蜜回忆:
三嫂嫂一次叫我小官人,我一笑,她也笑了,说:“你笑什么?难道我叫错了?太阳未出总是早,老婆未讨总是小,况且包文正称嫂嫂为嫂娘,我不比你大?”
以雅入俗殊不恶,胡氏这样的好文章神仙般的张妹妹就写不出。再说胡兰成抗战胜利后亡命天涯,却因祸得福,一路上自有一个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从相知到相许,含着泪,你送一程,我送一程,一直把他送到东洋彼岸;才离苦海,又有日本女子体贴温存。临了,一个芳名爱珍非爱玲的中国寡妇赶到日本,聊发少女狂,与他在客厅追逐打闹,说是捉了一回迷藏;不久又在医院服侍了他一场,竟呼天抢地:“兰成,你若有个三长两短,爱珍随你去!”
老不死的胡兰成走了一辈子桃花运,几多女子为他揪心、垂泪,亏他别有用心说得出口:“知天可以不忧,达性可以忘情。”他真是入世太深,居然能在人人喊打的逃亡日子,把一个落魄文人做得如此得意、风流,而这全仗着他老于张爱玲一窍不通的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