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承诺值千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里刨食的庄稼人,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清闲的时候,从睁眼忙到闭眼。就这样忙忙活活,越是累死累活,倒越是带劲,日子就越有奔头。生产队里下了工,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里,还要垫垫猪圈,扫扫院子,如果是春天,要在院子里或者篱笆下,种上些茄子辣椒、丝瓜扁豆之类的青菜,总是不能闲着。真的闲了下来,倒还手痒了,觉得浑身没了力气,在院子里寻么着,拾掇拾掇这里,整理整理那里,总要等到日落西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前期,适逢文革,全国处处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各地农村大力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每年都有出义务夫的任务。那时,常常听父辈们说起出夫的事情,大多是到某一个地方清淤。忙碌的三秋刚刚过去,家乡人又迎来了小秋的紧张劳作中(小秋,是指霜降后割芦苇的季节)。这段日子农人们忙着到麻大湖里收割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人们捎上中午干粮,踩着满地的白霜,撑上早已捻好的溜子(小船)出发了。秋末初冬的芦花,垂首静立,萧瑟之中舞动着朝阳下的柔弱,枯黄而潮湿的芦苇,依然是初冬麻大湖中的主角,败草的香味在清冷的气息中氤氲着、酝酿着。每当这个时候,就有人民公社干部,身穿笔挺的四布袋中山装,领口露着雪白的的确良衬衫,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到各个生产大队里去传达任务,动辄广大社员积极出义务夫,参加农业水利建设。
出夫是个累活。上面规定年龄必须在十八至四十五周岁的男性公民,(后来的近途,适龄的男女都可以出夫)每出一天夫要多赚二分工,同样情况下队里分的口粮就能坚持的长久一些。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适龄的全是女孩子的,这会儿关了门子犯了愁。特别是五个女儿没有男丁的刘老汉,自己年轻时,每年出夫都落不下他,并且从不惜力气,生怕别人说闲话。年龄一大,腰弯了,腿也打颤了,一说出夫,他就为自己一辈子没能生上一个带把的支撑门面,而长吁短叹。其实后来,几个闺女全找到本村的婆家,或许就是为给刘老汉撑门面的原因吧。今天这个买酒,明天那个割肉,大后天给刘老汉买一件雪白的的确良衬衫,再给老伴扯块涤卡的裤料,刘老汉高兴的漆上一壶茉莉花茶,悠哉悠哉地喝着,别提多悠闲了,刘老汉真正的享足了闺女们的福。那些男孩子多的家庭,虽然多挣了几个工分,昏花的老眼瞪出了血丝,眼珠子差点掉到地上,今辈子再也享受不上闺女们的福了。那是后话。
一年初春,小清河河床清淤筑堤。记忆中的小清河,清清的河水像涓涓流淌的乳汁,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家乡两岸的人民。却有时温顺有时暴躁,那些年每年的七八月份常发大水,打着漩涡的湍流,一路夹带大量的泥沙不断沉积,致使河床逐年增高。为了使河流泄洪畅通,上级政府每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号召当地人民积极对小清河进行清淤治理,预防洪水对家乡人民带来灾难。小清河离家一公里,人们吃过早饭按点上工,中午为节省工夫,大队派人集体送饭。乡亲们长满茧子的大手搓的沙沙响,新年刚过,正好攒了一股子劲,在生产队长的带动下,大家伙推着小推车,牵着牲畜,一路马萧萧,车辚辚。长龙似得小清河河滩已是人山人海,由各队带夫的(生产队长)认领各队的工段。说干就干,乡亲们毫不迟疑,力气大的推车,力气小的装车,马牛拉坡“撵把子”(牵牲口的人)手里摇着鞭子:驾,驾!一车车黄土唰唰地拉上岸顶。此时你能想象出那个热火朝天的场面会是多么壮观。约莫太阳一竿子高,人们已经大汗淋漓,推车的壮汉脖根伸得长长的,一根麻织的车袢直往肉里勒,眼珠子开始发胀。冬至是全村出了名的壮汉,满满一推车土,不用马拉,自己就从河床上拱上岸来,人们在惊叹之中,个个挑起大拇指。冬至瘦高个的身材,一看就带着一个麻利劲。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名叫铁匠,人们公认的“大力士”他嬉笑着走过来,脱下早已被汗水湿透的汗衫,扔向一旁。一身高高凸起的肌肉,像一个个肉疙瘩,嵌在他的胳膊及肩头上。他走到一辆刚刚装满土的小推车旁,一卧腰,倒着把小车抬起,一步步地向岸上走去。此时,大伙静静地望着铁匠,手里替他攥着一把汗。五六米高的岸坡,把三百多斤重的一车土倒着拉到岸上去,绝非易事。还差几步就到岸顶的时候,铁匠的脚步挪的很吃力,汗珠子顺着肉疙瘩往下滚。这时,四狗突然高喊:“铁匠,加油!铁匠,加油!”大家伙也跟着喊了起来:“铁匠,加油!铁匠,加油!”在人们的呼喊助威下,铁匠最后用力,终于把一车土拉上岸顶,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这时,冬至走过来,不动声色,依然是倒着抬起一车土,弓着腰向岸上拉。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屏住呼吸,而是有节奏的为冬至加油,而冬至也不愧为是出了名的壮汉,步子平稳踏实且一鼓作气地上了堤岸,气不长出。掌声中,众人投来羡敬的目光。
中午时分,送饭的来到,带夫的从腰包里掏出哨子“吱吱”地吹上几声,又放高嗓门喊:“吃饭了,吃饭了!”劳累了的人们,早就伸长脖子,不断地把目光投向送饭人来的方向,听到喊声,撂下铁锨或小推车,到河边撩些水洗洗手,边走边往裤腿上抹两把,急忙围拢过来。黄橙橙的大窝头,足有一手掌长,盛满了芦苇编的大筐。分饭的老崔,外号“大野狸”按每人两个窝头,一勺子辣椒葱炒虾酱,盛在窝头眼子里,有的随便找块树枝当筷子,一边往嘴里塞着抹了虾酱的干粮,一边辣的直嗨呀,说:“窝头虾酱,越吃越胖。”辣椒虾酱开胃,人们都吃的特别香。听父辈们说,当时的辣椒葱炒虾酱,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滋味,后来自己做了很多次,却怎么也没做出当年的味道。听说冬至两个胃,一顿饭能吃八印锅一大篦子蒸包,或者一擀饼柱子的饼,早晨吃饱了,一天不吃饭不觉得饿,并且照常干重活累活。
生产队备了玉米面粥,随便喝。安老四是个出了名的小气且特过日子的人,家里养了三男四女,生活十分拮据。每天粥桶刚蹲下,他就拿一个大铁碗,首先盛上一碗不住地吹着,顺着碗边喝下去,紧接去舀第二碗,嘴里还不住嘟哝着:“先来个汤饱。”然后独自找个敝人地方放好,再去领属于他的那两个窝头。他... -->>
地里刨食的庄稼人,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清闲的时候,从睁眼忙到闭眼。就这样忙忙活活,越是累死累活,倒越是带劲,日子就越有奔头。生产队里下了工,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里,还要垫垫猪圈,扫扫院子,如果是春天,要在院子里或者篱笆下,种上些茄子辣椒、丝瓜扁豆之类的青菜,总是不能闲着。真的闲了下来,倒还手痒了,觉得浑身没了力气,在院子里寻么着,拾掇拾掇这里,整理整理那里,总要等到日落西山。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前期,适逢文革,全国处处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各地农村大力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每年都有出义务夫的任务。那时,常常听父辈们说起出夫的事情,大多是到某一个地方清淤。忙碌的三秋刚刚过去,家乡人又迎来了小秋的紧张劳作中(小秋,是指霜降后割芦苇的季节)。这段日子农人们忙着到麻大湖里收割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人们捎上中午干粮,踩着满地的白霜,撑上早已捻好的溜子(小船)出发了。秋末初冬的芦花,垂首静立,萧瑟之中舞动着朝阳下的柔弱,枯黄而潮湿的芦苇,依然是初冬麻大湖中的主角,败草的香味在清冷的气息中氤氲着、酝酿着。每当这个时候,就有人民公社干部,身穿笔挺的四布袋中山装,领口露着雪白的的确良衬衫,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到各个生产大队里去传达任务,动辄广大社员积极出义务夫,参加农业水利建设。
出夫是个累活。上面规定年龄必须在十八至四十五周岁的男性公民,(后来的近途,适龄的男女都可以出夫)每出一天夫要多赚二分工,同样情况下队里分的口粮就能坚持的长久一些。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适龄的全是女孩子的,这会儿关了门子犯了愁。特别是五个女儿没有男丁的刘老汉,自己年轻时,每年出夫都落不下他,并且从不惜力气,生怕别人说闲话。年龄一大,腰弯了,腿也打颤了,一说出夫,他就为自己一辈子没能生上一个带把的支撑门面,而长吁短叹。其实后来,几个闺女全找到本村的婆家,或许就是为给刘老汉撑门面的原因吧。今天这个买酒,明天那个割肉,大后天给刘老汉买一件雪白的的确良衬衫,再给老伴扯块涤卡的裤料,刘老汉高兴的漆上一壶茉莉花茶,悠哉悠哉地喝着,别提多悠闲了,刘老汉真正的享足了闺女们的福。那些男孩子多的家庭,虽然多挣了几个工分,昏花的老眼瞪出了血丝,眼珠子差点掉到地上,今辈子再也享受不上闺女们的福了。那是后话。
一年初春,小清河河床清淤筑堤。记忆中的小清河,清清的河水像涓涓流淌的乳汁,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家乡两岸的人民。却有时温顺有时暴躁,那些年每年的七八月份常发大水,打着漩涡的湍流,一路夹带大量的泥沙不断沉积,致使河床逐年增高。为了使河流泄洪畅通,上级政府每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号召当地人民积极对小清河进行清淤治理,预防洪水对家乡人民带来灾难。小清河离家一公里,人们吃过早饭按点上工,中午为节省工夫,大队派人集体送饭。乡亲们长满茧子的大手搓的沙沙响,新年刚过,正好攒了一股子劲,在生产队长的带动下,大家伙推着小推车,牵着牲畜,一路马萧萧,车辚辚。长龙似得小清河河滩已是人山人海,由各队带夫的(生产队长)认领各队的工段。说干就干,乡亲们毫不迟疑,力气大的推车,力气小的装车,马牛拉坡“撵把子”(牵牲口的人)手里摇着鞭子:驾,驾!一车车黄土唰唰地拉上岸顶。此时你能想象出那个热火朝天的场面会是多么壮观。约莫太阳一竿子高,人们已经大汗淋漓,推车的壮汉脖根伸得长长的,一根麻织的车袢直往肉里勒,眼珠子开始发胀。冬至是全村出了名的壮汉,满满一推车土,不用马拉,自己就从河床上拱上岸来,人们在惊叹之中,个个挑起大拇指。冬至瘦高个的身材,一看就带着一个麻利劲。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名叫铁匠,人们公认的“大力士”他嬉笑着走过来,脱下早已被汗水湿透的汗衫,扔向一旁。一身高高凸起的肌肉,像一个个肉疙瘩,嵌在他的胳膊及肩头上。他走到一辆刚刚装满土的小推车旁,一卧腰,倒着把小车抬起,一步步地向岸上走去。此时,大伙静静地望着铁匠,手里替他攥着一把汗。五六米高的岸坡,把三百多斤重的一车土倒着拉到岸上去,绝非易事。还差几步就到岸顶的时候,铁匠的脚步挪的很吃力,汗珠子顺着肉疙瘩往下滚。这时,四狗突然高喊:“铁匠,加油!铁匠,加油!”大家伙也跟着喊了起来:“铁匠,加油!铁匠,加油!”在人们的呼喊助威下,铁匠最后用力,终于把一车土拉上岸顶,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这时,冬至走过来,不动声色,依然是倒着抬起一车土,弓着腰向岸上拉。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屏住呼吸,而是有节奏的为冬至加油,而冬至也不愧为是出了名的壮汉,步子平稳踏实且一鼓作气地上了堤岸,气不长出。掌声中,众人投来羡敬的目光。
中午时分,送饭的来到,带夫的从腰包里掏出哨子“吱吱”地吹上几声,又放高嗓门喊:“吃饭了,吃饭了!”劳累了的人们,早就伸长脖子,不断地把目光投向送饭人来的方向,听到喊声,撂下铁锨或小推车,到河边撩些水洗洗手,边走边往裤腿上抹两把,急忙围拢过来。黄橙橙的大窝头,足有一手掌长,盛满了芦苇编的大筐。分饭的老崔,外号“大野狸”按每人两个窝头,一勺子辣椒葱炒虾酱,盛在窝头眼子里,有的随便找块树枝当筷子,一边往嘴里塞着抹了虾酱的干粮,一边辣的直嗨呀,说:“窝头虾酱,越吃越胖。”辣椒虾酱开胃,人们都吃的特别香。听父辈们说,当时的辣椒葱炒虾酱,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滋味,后来自己做了很多次,却怎么也没做出当年的味道。听说冬至两个胃,一顿饭能吃八印锅一大篦子蒸包,或者一擀饼柱子的饼,早晨吃饱了,一天不吃饭不觉得饿,并且照常干重活累活。
生产队备了玉米面粥,随便喝。安老四是个出了名的小气且特过日子的人,家里养了三男四女,生活十分拮据。每天粥桶刚蹲下,他就拿一个大铁碗,首先盛上一碗不住地吹着,顺着碗边喝下去,紧接去舀第二碗,嘴里还不住嘟哝着:“先来个汤饱。”然后独自找个敝人地方放好,再去领属于他的那两个窝头。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