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崔安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相山南去,越濉河,过龙桥,五十里许,有两山对峙。左虎山,右刁山。挟虎山带刁山者,十里长山也。长山十里,迤逦南北,数座秀峰,远近参差,相映为带。长山四周,有宽平地万余亩,阡陌纵横,碧叶虬结。此地原属濉溪县赵集公社单圩、山西、山南、赵集等八个生产大队,因地高水乏,苗稀草枯,附近数十个生产队,两万多人民百姓不得不靠天吃饭,旱年小麦不足百斤,各类秋庄稼也大面积减产,远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1972年,濉溪县政府疏通拓宽了长山西侧一两公里处的王引河、巴河,(现名塘河、南沱河,后来挖一条连接河,使两河成为一体)河岸林木葱郁,河水莹澈,水草青碧。河底石子粼粼,鱼虾潜行。晨光夕曦,烟浮霞映。寒山渔火,明灭林外,堪称县南平原上一美丽风景绝佳处。
两河起源于河南永城,支河沟叉繁多,水量充盈丰沛,若不能充分利用,就让其白白南流,汇入淮河,十分痛心。而十里长山周围万余亩良田不能及时得到灌溉,尤其是长山东侧缺河少沟,水源匮乏。面对一块块好地,但望天收的成分太高了,若逢天旱也只能靠人挑水端水抗旱,那在山岗上的良田就更别提了,需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取到水。水成了社员们的一块心病,能进行机械化灌溉和引水上山,成了大伙梦寐以求的事情。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为此,原赵集公社党委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又派水利工作人员去河南山东等地学习后决定--申请修建赵集扬水站,汲两河水源经两次上扬至三十六米高处的蓄水池,按照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引水灌溉万亩沃野,不再使其枯涸,从而造福人民。
在省水利部门批准后,公社领导班子部分成员依然顾虑重重,一是工程修建周期长。预计需用时三周年;二是耗资太多。不算动用民工的出工费,不算开山采石、洗凿石料费,只是核算工程需用的水泥黄沙钢筋木材炸药及其机器设备等费用,就高达三十八万。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这还不包括蜿蜒长山周围数十公里的田间支线水渠、涵闸;三是工程巨大。按照安徽省水利设计院的设计图纸,扬水站二级提水,需要修建两段高架渡槽共1015米(包括216米的过山渡槽),相对地面高度最高处达15米,有三、四层楼高,采用碹拱复孔式。依据地势不同,需要修建包括孔径为10米、5米、3米的石拱以及上下层大大小小的复孔,共计170孔。其中10米大跨的就有26孔,这在当时的淮北市及附近县区水利工程甚至桥梁史上都是少见的。需要开挖两座蓄水池,一级提水蓄水池11000立方米库容,二级提水蓄水池122500立方米库容。在山上轰山炸石,开挖如此大容量的蓄水池,也是极其罕见的。四是技术力量薄弱。公社、大队、生产队自上而下没有一人曾经从事过此类工作。部分社员也只是干过一些放炮采石的活,简单而粗粝。另外更缺乏运输、挖掘、装载、提升等必要的设备。
但是,公社有信心,社员有决心。大家一致认为,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学习愚公移山,改造自然。要大山低头,要河流让路。“手牵河水上高山,气死龙王斗倒天”苦我一代人,造福子孙们,泽披千秋万代。
二
1976年春节过后,春寒料峭,赵集扬水站工程指挥部就在春节炮竹的余烟中成立了,办公地点设在离扬水站三十多米的徐家生产队打麦场上,竹篱做墙,芦席盖顶,牵萝补屋,屋里几张办公桌一个材料柜,门前一幅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横批:幸福百年长
工程动员的口号是:长山脚下擂战鼓,铁锤钢錾绘宏图。三年工程一年干,赵集旧貌变新颜。
时任赵集公社党委副书记段玉甫同志任总指挥,山南大队书记翟正福和单圩大队书记张永贵任副总指挥。工程兵转业的张家民同志任技术员。下设办公室、宣传组、技术组、材料组、运输组等部门。生产大队的领导分别任施工队长。每个生产大队选调十多名身强力壮的石匠木匠泥瓦匠,组成了199名技术劳力的施工队伍,按八个方阵全面展开施工。选调数百名男女劳力上山开山采石,挖运土方,做一些辅助工作。每个大队自己搭建窝棚锅棚,施工人员吃住在工地上,每天记10个工分,一天三顿白米白面,猪肉白菜粉条,烙饼杠子馍,满足供应。但住宿条件简陋,竹篱茅棚四处透风。有的大队为了取暖,窝棚锅棚连成一体。此地最大的特点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起西北风,有路看不清。蔡山大队的炊事员在灶门前写上一幅对联:火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可谓苦中取乐。
工程指挥部对施工人员进行部队化管制,制定了严格的劳动纪律。早四点至晚六点,出勤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工地。拂晓,繁星还在眨着眼睛,墨蓝的天空刮着凛冽的北风,呼呼有声,就像割鼻子刮脸的感觉,身穿着绒衣、棉袄也挡不住风寒。清脆的紧急集合号声划破漆黑的夜空,熟睡中的施工人员被快速集结。工程总指挥段玉甫同志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但在工作上是铁面无私的。一次,他的一个关系不错的邻居迟到了十多分钟,段指挥毫不客气的让他扛着一面黑旗,在东西走向的工地上游了两圈,以示警告,并扣发当天工分。从此在两年多的风霜苦雨里,没有一人旷工迟到,更没有一人掉队,有12人火线递交了入团、入党申请书。临时技术员张家民同志接到了上级安排退伍军人工作的通知书,他为了扬水站工程,忍痛放弃了那次能够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直到多年后他才转为正式干部,在乡镇水利工作上一直干到退休。
那时,在每个生产大队都有多名来自上海和其它城市的下放知青,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身强力壮,也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都想要“广阔天地炼红心”指挥部考虑到安全问题,都没有同意他们参加。开山,取石,码墙,筑渠,体力繁重不说,还潜藏着安全隐患,如果真的出了事情,不好向人家远在城市的父母交代。知青同志们也都很热心,在冬季农闲季节,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华,比如协助专职宣传员王纯哲同志做一些宣传动员工作,书写标语,制作排版,编写快板三句半,... -->>
一
相山南去,越濉河,过龙桥,五十里许,有两山对峙。左虎山,右刁山。挟虎山带刁山者,十里长山也。长山十里,迤逦南北,数座秀峰,远近参差,相映为带。长山四周,有宽平地万余亩,阡陌纵横,碧叶虬结。此地原属濉溪县赵集公社单圩、山西、山南、赵集等八个生产大队,因地高水乏,苗稀草枯,附近数十个生产队,两万多人民百姓不得不靠天吃饭,旱年小麦不足百斤,各类秋庄稼也大面积减产,远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1972年,濉溪县政府疏通拓宽了长山西侧一两公里处的王引河、巴河,(现名塘河、南沱河,后来挖一条连接河,使两河成为一体)河岸林木葱郁,河水莹澈,水草青碧。河底石子粼粼,鱼虾潜行。晨光夕曦,烟浮霞映。寒山渔火,明灭林外,堪称县南平原上一美丽风景绝佳处。
两河起源于河南永城,支河沟叉繁多,水量充盈丰沛,若不能充分利用,就让其白白南流,汇入淮河,十分痛心。而十里长山周围万余亩良田不能及时得到灌溉,尤其是长山东侧缺河少沟,水源匮乏。面对一块块好地,但望天收的成分太高了,若逢天旱也只能靠人挑水端水抗旱,那在山岗上的良田就更别提了,需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取到水。水成了社员们的一块心病,能进行机械化灌溉和引水上山,成了大伙梦寐以求的事情。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为此,原赵集公社党委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又派水利工作人员去河南山东等地学习后决定--申请修建赵集扬水站,汲两河水源经两次上扬至三十六米高处的蓄水池,按照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引水灌溉万亩沃野,不再使其枯涸,从而造福人民。
在省水利部门批准后,公社领导班子部分成员依然顾虑重重,一是工程修建周期长。预计需用时三周年;二是耗资太多。不算动用民工的出工费,不算开山采石、洗凿石料费,只是核算工程需用的水泥黄沙钢筋木材炸药及其机器设备等费用,就高达三十八万。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这还不包括蜿蜒长山周围数十公里的田间支线水渠、涵闸;三是工程巨大。按照安徽省水利设计院的设计图纸,扬水站二级提水,需要修建两段高架渡槽共1015米(包括216米的过山渡槽),相对地面高度最高处达15米,有三、四层楼高,采用碹拱复孔式。依据地势不同,需要修建包括孔径为10米、5米、3米的石拱以及上下层大大小小的复孔,共计170孔。其中10米大跨的就有26孔,这在当时的淮北市及附近县区水利工程甚至桥梁史上都是少见的。需要开挖两座蓄水池,一级提水蓄水池11000立方米库容,二级提水蓄水池122500立方米库容。在山上轰山炸石,开挖如此大容量的蓄水池,也是极其罕见的。四是技术力量薄弱。公社、大队、生产队自上而下没有一人曾经从事过此类工作。部分社员也只是干过一些放炮采石的活,简单而粗粝。另外更缺乏运输、挖掘、装载、提升等必要的设备。
但是,公社有信心,社员有决心。大家一致认为,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学习愚公移山,改造自然。要大山低头,要河流让路。“手牵河水上高山,气死龙王斗倒天”苦我一代人,造福子孙们,泽披千秋万代。
二
1976年春节过后,春寒料峭,赵集扬水站工程指挥部就在春节炮竹的余烟中成立了,办公地点设在离扬水站三十多米的徐家生产队打麦场上,竹篱做墙,芦席盖顶,牵萝补屋,屋里几张办公桌一个材料柜,门前一幅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横批:幸福百年长
工程动员的口号是:长山脚下擂战鼓,铁锤钢錾绘宏图。三年工程一年干,赵集旧貌变新颜。
时任赵集公社党委副书记段玉甫同志任总指挥,山南大队书记翟正福和单圩大队书记张永贵任副总指挥。工程兵转业的张家民同志任技术员。下设办公室、宣传组、技术组、材料组、运输组等部门。生产大队的领导分别任施工队长。每个生产大队选调十多名身强力壮的石匠木匠泥瓦匠,组成了199名技术劳力的施工队伍,按八个方阵全面展开施工。选调数百名男女劳力上山开山采石,挖运土方,做一些辅助工作。每个大队自己搭建窝棚锅棚,施工人员吃住在工地上,每天记10个工分,一天三顿白米白面,猪肉白菜粉条,烙饼杠子馍,满足供应。但住宿条件简陋,竹篱茅棚四处透风。有的大队为了取暖,窝棚锅棚连成一体。此地最大的特点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起西北风,有路看不清。蔡山大队的炊事员在灶门前写上一幅对联:火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可谓苦中取乐。
工程指挥部对施工人员进行部队化管制,制定了严格的劳动纪律。早四点至晚六点,出勤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工地。拂晓,繁星还在眨着眼睛,墨蓝的天空刮着凛冽的北风,呼呼有声,就像割鼻子刮脸的感觉,身穿着绒衣、棉袄也挡不住风寒。清脆的紧急集合号声划破漆黑的夜空,熟睡中的施工人员被快速集结。工程总指挥段玉甫同志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但在工作上是铁面无私的。一次,他的一个关系不错的邻居迟到了十多分钟,段指挥毫不客气的让他扛着一面黑旗,在东西走向的工地上游了两圈,以示警告,并扣发当天工分。从此在两年多的风霜苦雨里,没有一人旷工迟到,更没有一人掉队,有12人火线递交了入团、入党申请书。临时技术员张家民同志接到了上级安排退伍军人工作的通知书,他为了扬水站工程,忍痛放弃了那次能够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直到多年后他才转为正式干部,在乡镇水利工作上一直干到退休。
那时,在每个生产大队都有多名来自上海和其它城市的下放知青,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身强力壮,也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都想要“广阔天地炼红心”指挥部考虑到安全问题,都没有同意他们参加。开山,取石,码墙,筑渠,体力繁重不说,还潜藏着安全隐患,如果真的出了事情,不好向人家远在城市的父母交代。知青同志们也都很热心,在冬季农闲季节,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华,比如协助专职宣传员王纯哲同志做一些宣传动员工作,书写标语,制作排版,编写快板三句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