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罗志林 (1/2)
18小说网 www.18xs.cc,赤粿粿的真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把老师的位置仅仅至于皇帝与父母之后(天地是虚的可以忽略不计),可见教师地位之高,人们对教师尊敬之深。又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父与师等量齐观,足以说明教师之于学生的恩情何其深厚,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对教师的尊敬何等重要。为何?因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老师也。我们怎能够不视老师为再生父母呢?
不过古人从师时间长,不会像现在一样升一个年级换一个老师。所以,古人对教师的感情都是建立在深入接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说,老师给学生的更多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其次才是生活上的帮助、知识的点拨。
在我十七年的求学路上,遇过很多很好的老师,当然也会碰到很有学问的老师,其中不乏很关心我、对我格外照顾的。但是,真正以其人格的感染力、个人的魅力感染我,并以平等的朋友态度来对待学生,当要数大学时候的罗志林老师。
罗老师有一颗火热心肠,他帮助人总是非常的投入与主动。受过他恩惠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不求回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被他帮助过的人能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施与援手。这是一颗很朴素的心,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但就是这么好的人,反而往往给人误解,惹来一些人的非议。与罗主任的深入相处,会让他满腔热血情怀深深震撼。为了别人的困难,他奔波劳碌迎难而上,从不气馁。
如果说人生是个巨大的宝库,那么罗老师的经历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料库。
一、他玩世不恭的一面
罗老师是学校的教研室主任,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罗主任。我与罗主任的交情也始于这里。罗主任不是体制内的人,他有点离经叛道,不愿意拘守礼法。他严肃不起来,这与他的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有很大关系。罗主任经常跟我们说起他的历史。他是百说不厌,我也百听不厌。他是上山下乡的知青队伍中一员。那个场景,那个年代,那些人和事,那几个关键词:化州、兰山农场、上山下乡、一群年轻人、集体劳动、艰苦我们记忆犹新。经过岁月的洗礼,在看破很多人情冷暖以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罗主任的心境以及身体都异常的另类。他带着妻子读大学,又在读书期间生了孩子,种种的巧合都预兆着他与众不同的一面。
罗主任的玩世不恭,表现在他的语言与行为上。他踩着一台自行车,经常出入于校园,菜市场。大凡与他有往来的人,譬如卖菜的阿姨、药店的、邮局的营业员,都会让他深深感染。罗主任一点架子都没有,跟谁都能谈得兴起。他总能以平民化的语言与人交谈。有一次我跟他到一个果场摘荔枝回来,就在公共汽车上亲眼目睹他跟陌生人是如何成为朋友的。这都得益于他的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以及他时刻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并一心想助人的处世态度。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人缘非常广。这些人脉资源都成为了他助人的很好桥梁。一个能带给人快乐的人,最易建立友谊。
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一个老顽童般不羁的老师。到他的办公室去,他会变戏法似的经常从抽屉里拿出饼干糖果等零食;他的台面上走马灯似的不时出现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美女相片,他美其名曰养生有道;他会跟男学生谈如何追女孩子,也会向女同学介绍对象;在全校大会上,他会向全体学生敬礼鞠躬;他会当面向领导直言进谏,过后发觉事态严重,又会写文章公开道歉;他会因小事与同事公开唱反调,斗气好几个月不说话,不进他们办公室,最后却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凡此种种,在罗主任严肃的价值观背后,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他游戏人生的一面。也许这就是他为人处事的一种哲学: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寻求相对的公平。
二、他勤于笔耕的一面
刚认识罗主任的名字,是从学校橱窗名师简介里面看到的:罗志林,教研室主任,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五百多篇对于我们这些文学小青年,最尊敬莫过于那些能写、会写、写得好又发表得多的作家。所以对罗主任的尊敬因此油然而生。不过那时候罗主任还在病中,患有忧郁症的他不喜社交,不爱说话,不愿见人。我这个新走马上任的文学社社长,去找他这个挂名的指导老师,他也沉默寡言,难得交谈几句。但2004年开始,他奇迹般好了起来,所有的病态一扫而光。大病初愈的他不但口若悬河,与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以往积蓄着不能说的话,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补回来。罗主任思维之敏捷,话题之广泛,从他倚马千言的创作速度可见一斑。他自从病好以来,所写的很多文章都是经我手打好,再用电子邮件发到各个刊物去发表。他有时一天能写好几篇数千字的文章。茂名日报师道等,纷纷出现了他的名字。
后来经过师母我才得悉,他经常是半夜爬起来搞创作。那一篇篇文采飞扬的大作都是花他的心血“熬”出来的。虽然收发室老伯隔三差五地将稿费单送到他手上,有时甚至一天有几张,但他总意味深长忠告我们这些文学青年道:“千万别指望写稿能过日子。稿费还不够药费!”据师母分析,他以往的病都是因为这种不分日夜地写,操劳过度所致。
想想也觉得这是读书人最悲哀的事。写作是心灵体验的表达,将这种心血结晶成文,却常常不得不以损伤精神为代价。有多少作家的作品不是出自一包包香烟和一个个无眠的夜晚?谁能想到在文字表面的繁荣浸透着作者诸多血汗?想到这里,不得不又一次向罗主任致敬。
三、他乐于助人的一面
无论是老师、学生、领导还是学校的普通职工,许多人都把向罗主任求助当作一种习惯。每逢遇上什么难题,生活上的、学习上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个电话给罗主任。教研室有两个主任,在那里响起的电话,有九成是找罗主任的,其中又有九成是求助电话。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他的亲戚,以及初识未久的,还不知能否算得上朋友的朋友。罗主任就是这样亲善,短时间内就能让人对他产生信任和需要的感觉。除了一部分是罗主任分内的工作,理应提供帮助的,譬如老师们的论文登记造册,评定职称;学生的论文指导、作文修改、推荐文章发表等等。其余大部分,更多是属于私人的求助,并非他的工作范畴。然而罗主任丝毫不会怠慢这些请求。
有一次,罗主任出街,带回来了个年轻的小伙子。一问,才知道是湛江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罗主任到教育局办事认识了他。这个年轻人正在找工作,需要一些资料复习。罗主任听说后,主动告诉他自己有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把他带回了学校。年轻人拿到资料后,罗主任还吩咐我到饭堂,款待他吃一顿饭。
这就是罗主任,一个热血心肠的好人。没有新朋友老朋友之分,只要需要帮助,被他知道了,总会义不容辞地揽上身。这就是文化人的道义,是知识分子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当然,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帮助别人必须有社会的基础。这就需要有调动社会关系的力量。罗主任相识满天下,相交无贵贱就是由此而来。他助人之所以屡屡成功,有赖于别人的相助。人际交往最重要一条莫过于诚信,诺言不许则矣,一许必履行。罗主任有一个习惯,决不占别人的便宜。如果受到别人的恩惠,他会惦记很久很久,直到以同等价值回报才肯放心。特别是已经许诺的,罗主任会记得牢牢的,不找机会履行誓不罢休。
高州是水果之乡,每年龙眼大量上市,罗主任都要到果园里摘很多果子报答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那年暑假,我通过一个同学为罗主任联系了一户果农。第一次我跟罗主任和他的上山下乡的战友一同去那里摘了十箱。由于罗主任帮了果农家一点小忙,果农硬是不肯收钱。第二次罗主任跟他的儿子又到那个果场摘了十箱龙眼,这次主任没带够钱,好客的果农很爽快,决定免收不够的部分。不过主任承诺以后一定会还。于是他回来后,常常向我提起这件事,让我帮他联系果农,通过转账汇款过去。第一次我忘了,第二次主任忘了。直到半年以后,主任又提起这件事,我才帮他了结这桩心愿。
四、他爱生如子的一面
罗主任对我的赏识,对我的关照,是没办法量化的。他跟我父亲同年,有时我真会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看待。但他这种恩情,又超越于父母、朋友、老师的传统单一成分。因为作为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两个外人,谁能保证对方时刻为你着想?罗主任对我却做到了。他那种爱生如子甚至胜于子的宽广博爱的胸怀,令我敬佩不已。这种幸运简直没有任何语言能够形容。在他的种种照顾中,有两件事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
在校时候最后一个生日的前一天,在罗主任办公室帮他打字。我提起自己的生日,说希望他写一幅字送给我。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写了第一幅不满意,又写了第二幅。除了我叫他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八个字,他加送了另外几个字给我。
第二天早晨,在运动场做早操的时候,大家正闹哄哄整理队伍,同学说罗主任在到处找我。见到他,原来他拿了一筒山楂饼说要祝我生日快乐。当时众目睽睽之下,既感动又哭笑不得。中午的时候,罗主任打电话给我,说请我们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吃晚饭,顺便帮我庆祝生日,让我去约几个跟我比较要好的文学社的社干一起去。我知道,他请人吃饭是名,帮我庆祝生日是实。下午有同学告诉我,中午罗主任在学校广播站点歌给我听。我虽然没有听到,但已经感激涕零。你可以拥有对你很好的父母,但你绝对难逢这么好的老师。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还有一件事,令我毕生难忘。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约二十五万字,取名为绝望的距离(初时叫农村中学生)。罗主任是... -->>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把老师的位置仅仅至于皇帝与父母之后(天地是虚的可以忽略不计),可见教师地位之高,人们对教师尊敬之深。又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父与师等量齐观,足以说明教师之于学生的恩情何其深厚,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对教师的尊敬何等重要。为何?因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老师也。我们怎能够不视老师为再生父母呢?
不过古人从师时间长,不会像现在一样升一个年级换一个老师。所以,古人对教师的感情都是建立在深入接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说,老师给学生的更多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其次才是生活上的帮助、知识的点拨。
在我十七年的求学路上,遇过很多很好的老师,当然也会碰到很有学问的老师,其中不乏很关心我、对我格外照顾的。但是,真正以其人格的感染力、个人的魅力感染我,并以平等的朋友态度来对待学生,当要数大学时候的罗志林老师。
罗老师有一颗火热心肠,他帮助人总是非常的投入与主动。受过他恩惠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不求回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被他帮助过的人能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施与援手。这是一颗很朴素的心,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但就是这么好的人,反而往往给人误解,惹来一些人的非议。与罗主任的深入相处,会让他满腔热血情怀深深震撼。为了别人的困难,他奔波劳碌迎难而上,从不气馁。
如果说人生是个巨大的宝库,那么罗老师的经历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料库。
一、他玩世不恭的一面
罗老师是学校的教研室主任,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罗主任。我与罗主任的交情也始于这里。罗主任不是体制内的人,他有点离经叛道,不愿意拘守礼法。他严肃不起来,这与他的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有很大关系。罗主任经常跟我们说起他的历史。他是百说不厌,我也百听不厌。他是上山下乡的知青队伍中一员。那个场景,那个年代,那些人和事,那几个关键词:化州、兰山农场、上山下乡、一群年轻人、集体劳动、艰苦我们记忆犹新。经过岁月的洗礼,在看破很多人情冷暖以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罗主任的心境以及身体都异常的另类。他带着妻子读大学,又在读书期间生了孩子,种种的巧合都预兆着他与众不同的一面。
罗主任的玩世不恭,表现在他的语言与行为上。他踩着一台自行车,经常出入于校园,菜市场。大凡与他有往来的人,譬如卖菜的阿姨、药店的、邮局的营业员,都会让他深深感染。罗主任一点架子都没有,跟谁都能谈得兴起。他总能以平民化的语言与人交谈。有一次我跟他到一个果场摘荔枝回来,就在公共汽车上亲眼目睹他跟陌生人是如何成为朋友的。这都得益于他的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以及他时刻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并一心想助人的处世态度。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人缘非常广。这些人脉资源都成为了他助人的很好桥梁。一个能带给人快乐的人,最易建立友谊。
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一个老顽童般不羁的老师。到他的办公室去,他会变戏法似的经常从抽屉里拿出饼干糖果等零食;他的台面上走马灯似的不时出现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美女相片,他美其名曰养生有道;他会跟男学生谈如何追女孩子,也会向女同学介绍对象;在全校大会上,他会向全体学生敬礼鞠躬;他会当面向领导直言进谏,过后发觉事态严重,又会写文章公开道歉;他会因小事与同事公开唱反调,斗气好几个月不说话,不进他们办公室,最后却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凡此种种,在罗主任严肃的价值观背后,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他游戏人生的一面。也许这就是他为人处事的一种哲学: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寻求相对的公平。
二、他勤于笔耕的一面
刚认识罗主任的名字,是从学校橱窗名师简介里面看到的:罗志林,教研室主任,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五百多篇对于我们这些文学小青年,最尊敬莫过于那些能写、会写、写得好又发表得多的作家。所以对罗主任的尊敬因此油然而生。不过那时候罗主任还在病中,患有忧郁症的他不喜社交,不爱说话,不愿见人。我这个新走马上任的文学社社长,去找他这个挂名的指导老师,他也沉默寡言,难得交谈几句。但2004年开始,他奇迹般好了起来,所有的病态一扫而光。大病初愈的他不但口若悬河,与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以往积蓄着不能说的话,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补回来。罗主任思维之敏捷,话题之广泛,从他倚马千言的创作速度可见一斑。他自从病好以来,所写的很多文章都是经我手打好,再用电子邮件发到各个刊物去发表。他有时一天能写好几篇数千字的文章。茂名日报师道等,纷纷出现了他的名字。
后来经过师母我才得悉,他经常是半夜爬起来搞创作。那一篇篇文采飞扬的大作都是花他的心血“熬”出来的。虽然收发室老伯隔三差五地将稿费单送到他手上,有时甚至一天有几张,但他总意味深长忠告我们这些文学青年道:“千万别指望写稿能过日子。稿费还不够药费!”据师母分析,他以往的病都是因为这种不分日夜地写,操劳过度所致。
想想也觉得这是读书人最悲哀的事。写作是心灵体验的表达,将这种心血结晶成文,却常常不得不以损伤精神为代价。有多少作家的作品不是出自一包包香烟和一个个无眠的夜晚?谁能想到在文字表面的繁荣浸透着作者诸多血汗?想到这里,不得不又一次向罗主任致敬。
三、他乐于助人的一面
无论是老师、学生、领导还是学校的普通职工,许多人都把向罗主任求助当作一种习惯。每逢遇上什么难题,生活上的、学习上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个电话给罗主任。教研室有两个主任,在那里响起的电话,有九成是找罗主任的,其中又有九成是求助电话。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他的亲戚,以及初识未久的,还不知能否算得上朋友的朋友。罗主任就是这样亲善,短时间内就能让人对他产生信任和需要的感觉。除了一部分是罗主任分内的工作,理应提供帮助的,譬如老师们的论文登记造册,评定职称;学生的论文指导、作文修改、推荐文章发表等等。其余大部分,更多是属于私人的求助,并非他的工作范畴。然而罗主任丝毫不会怠慢这些请求。
有一次,罗主任出街,带回来了个年轻的小伙子。一问,才知道是湛江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罗主任到教育局办事认识了他。这个年轻人正在找工作,需要一些资料复习。罗主任听说后,主动告诉他自己有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把他带回了学校。年轻人拿到资料后,罗主任还吩咐我到饭堂,款待他吃一顿饭。
这就是罗主任,一个热血心肠的好人。没有新朋友老朋友之分,只要需要帮助,被他知道了,总会义不容辞地揽上身。这就是文化人的道义,是知识分子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当然,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帮助别人必须有社会的基础。这就需要有调动社会关系的力量。罗主任相识满天下,相交无贵贱就是由此而来。他助人之所以屡屡成功,有赖于别人的相助。人际交往最重要一条莫过于诚信,诺言不许则矣,一许必履行。罗主任有一个习惯,决不占别人的便宜。如果受到别人的恩惠,他会惦记很久很久,直到以同等价值回报才肯放心。特别是已经许诺的,罗主任会记得牢牢的,不找机会履行誓不罢休。
高州是水果之乡,每年龙眼大量上市,罗主任都要到果园里摘很多果子报答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那年暑假,我通过一个同学为罗主任联系了一户果农。第一次我跟罗主任和他的上山下乡的战友一同去那里摘了十箱。由于罗主任帮了果农家一点小忙,果农硬是不肯收钱。第二次罗主任跟他的儿子又到那个果场摘了十箱龙眼,这次主任没带够钱,好客的果农很爽快,决定免收不够的部分。不过主任承诺以后一定会还。于是他回来后,常常向我提起这件事,让我帮他联系果农,通过转账汇款过去。第一次我忘了,第二次主任忘了。直到半年以后,主任又提起这件事,我才帮他了结这桩心愿。
四、他爱生如子的一面
罗主任对我的赏识,对我的关照,是没办法量化的。他跟我父亲同年,有时我真会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看待。但他这种恩情,又超越于父母、朋友、老师的传统单一成分。因为作为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两个外人,谁能保证对方时刻为你着想?罗主任对我却做到了。他那种爱生如子甚至胜于子的宽广博爱的胸怀,令我敬佩不已。这种幸运简直没有任何语言能够形容。在他的种种照顾中,有两件事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
在校时候最后一个生日的前一天,在罗主任办公室帮他打字。我提起自己的生日,说希望他写一幅字送给我。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写了第一幅不满意,又写了第二幅。除了我叫他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八个字,他加送了另外几个字给我。
第二天早晨,在运动场做早操的时候,大家正闹哄哄整理队伍,同学说罗主任在到处找我。见到他,原来他拿了一筒山楂饼说要祝我生日快乐。当时众目睽睽之下,既感动又哭笑不得。中午的时候,罗主任打电话给我,说请我们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吃晚饭,顺便帮我庆祝生日,让我去约几个跟我比较要好的文学社的社干一起去。我知道,他请人吃饭是名,帮我庆祝生日是实。下午有同学告诉我,中午罗主任在学校广播站点歌给我听。我虽然没有听到,但已经感激涕零。你可以拥有对你很好的父母,但你绝对难逢这么好的老师。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还有一件事,令我毕生难忘。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约二十五万字,取名为绝望的距离(初时叫农村中学生)。罗主任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