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痴心天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仄仄平平仄。这就第四字与第二字相反,这就逢双必反,七言就是第四字与第二字相反,第六字与第四字反。但逢双必反只是常规,特定情况有时也不反的。对句就是:平平仄仄平。这就形成了一个对联。那么第三句如何起句呢,在唐以前,只要相对就行了。一首五言诗可以这样一直“仄仄平平仄”的对下去。只要押韵就成。这样的诗一般称之为齐梁律体。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也是诗,只是音律有些单调,就象唱山东的四平调,一句一换,二句不变。为求音律的和美,在联与联之间,到了唐代就有一个规定,就是联与联之间相粘,即首尾相同,使下一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在韵律上形成一个整体,所以第二联的起句就不能随便起平仄了,第三句的开头要与第二句的尾相粘。相粘的意思是相同,所以第三句必须平起,就是:“平平仄仄平”由于对句的收尾还需与上联的韵相同,也得是平,所以这一联的出句就必须仄收,现在是平收了,怎么办呢,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五言律绝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呢,一是上联为平韵,出句则必仄收,相粘就是相同的平仄,但格律又不能相同,就将第二句的平平仄仄平的最后一个平插入到中间,就叫“插腰”这是仄起平收的五绝的一种格式了。如果把第三句作为起句,自然第一句就成了第三句,其对句自然也跟着对换了,这是平起的五言律绝了。格律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种是基本的,也是对格律要求最严格的两种。
如果我们将以上两种格律的第一二句对换,三四句对换。就成了平起仄韵的五言诗了,这种讲平仄的仄韵诗,一般称之为入律的古体诗。是唐后才出现的,唐前的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的规则,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完全是自由的。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这样就出现了故意做出的拗句式,即三连平,三连仄,平仄平,仄平仄。
五言的格律又出现了另个几种拗句的格式,在杜甫的诗中最明显。
如果标题注上五绝,那得用五绝的其中一种格律,不注明,就是五言古体诗,就只讲相对,不讲粘或者不讲对,不讲沾也是可以的,由此看来,诗其实从唐前的古风,到律诗,再到入律古体,再后来出现拗句古体,仍然还是没着律不害意的路子走的。格律不能约束意境的表达,约束了自然就会出现突破。
写诗从五言起,五言诗如其它诗一样,有古风、五绝、五律和排律。古风,只讲韵且邻韵通押,中间还可以换韵,而平仄也不太讲。有韵有成,最好写了。齐梁体律诗,只讲韵和对,不讲粘。唐诗就全都讲,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格律诗,后来杜甫专门做了许多对拗体诗,但通过一些变通救拗的方法,也会形成较合协的音律。不能一见不合常见格律的诗,就认为是出了律的诗。这只能是一种无知。
昨夜信手涂鸦,将自己对诗词的一点体会,凑成了这样一首诗:
吟风唱月风雅事,作诗填词晓音韵。(仄)
高山寂有流水伴,阳春暖无梅雪浸。(仄)
偷声原为协声乐,摊破自是情难禁。(仄)
莫论一三五个字,隹偶相知心相印。(仄)
这是一首诗吗?应该算是,但不是律诗,不讲平仄的七言古风诗,而且押的是新韵。呵呵,明白了吗,古诗就是这样炼成的。
仄仄平平仄。这就第四字与第二字相反,这就逢双必反,七言就是第四字与第二字相反,第六字与第四字反。但逢双必反只是常规,特定情况有时也不反的。对句就是:平平仄仄平。这就形成了一个对联。那么第三句如何起句呢,在唐以前,只要相对就行了。一首五言诗可以这样一直“仄仄平平仄”的对下去。只要押韵就成。这样的诗一般称之为齐梁律体。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也是诗,只是音律有些单调,就象唱山东的四平调,一句一换,二句不变。为求音律的和美,在联与联之间,到了唐代就有一个规定,就是联与联之间相粘,即首尾相同,使下一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在韵律上形成一个整体,所以第二联的起句就不能随便起平仄了,第三句的开头要与第二句的尾相粘。相粘的意思是相同,所以第三句必须平起,就是:“平平仄仄平”由于对句的收尾还需与上联的韵相同,也得是平,所以这一联的出句就必须仄收,现在是平收了,怎么办呢,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五言律绝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呢,一是上联为平韵,出句则必仄收,相粘就是相同的平仄,但格律又不能相同,就将第二句的平平仄仄平的最后一个平插入到中间,就叫“插腰”这是仄起平收的五绝的一种格式了。如果把第三句作为起句,自然第一句就成了第三句,其对句自然也跟着对换了,这是平起的五言律绝了。格律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种是基本的,也是对格律要求最严格的两种。
如果我们将以上两种格律的第一二句对换,三四句对换。就成了平起仄韵的五言诗了,这种讲平仄的仄韵诗,一般称之为入律的古体诗。是唐后才出现的,唐前的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的规则,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完全是自由的。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这样就出现了故意做出的拗句式,即三连平,三连仄,平仄平,仄平仄。
五言的格律又出现了另个几种拗句的格式,在杜甫的诗中最明显。
如果标题注上五绝,那得用五绝的其中一种格律,不注明,就是五言古体诗,就只讲相对,不讲粘或者不讲对,不讲沾也是可以的,由此看来,诗其实从唐前的古风,到律诗,再到入律古体,再后来出现拗句古体,仍然还是没着律不害意的路子走的。格律不能约束意境的表达,约束了自然就会出现突破。
写诗从五言起,五言诗如其它诗一样,有古风、五绝、五律和排律。古风,只讲韵且邻韵通押,中间还可以换韵,而平仄也不太讲。有韵有成,最好写了。齐梁体律诗,只讲韵和对,不讲粘。唐诗就全都讲,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格律诗,后来杜甫专门做了许多对拗体诗,但通过一些变通救拗的方法,也会形成较合协的音律。不能一见不合常见格律的诗,就认为是出了律的诗。这只能是一种无知。
昨夜信手涂鸦,将自己对诗词的一点体会,凑成了这样一首诗:
吟风唱月风雅事,作诗填词晓音韵。(仄)
高山寂有流水伴,阳春暖无梅雪浸。(仄)
偷声原为协声乐,摊破自是情难禁。(仄)
莫论一三五个字,隹偶相知心相印。(仄)
这是一首诗吗?应该算是,但不是律诗,不讲平仄的七言古风诗,而且押的是新韵。呵呵,明白了吗,古诗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