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曾清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唐代宗永泰元年,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代宗大历二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登高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七律,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中,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和层次井然的章法,抒发了诗人丰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一连描绘了六个特写镜头: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凄冷的秋风,哀啸的猿猴、在急风中无枝可依的鸟儿,这一切,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映照出了诗人心中的凄凉。
颔联写远望之所见,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秋色无边,落叶飘零,江水涛涛,想到自己也像树—样,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不禁感到韶光易逝,生命是多么的短暂。而诗人那不尽的愁思,翻腾的心潮,恰似那无边的落木,滚滚的江涛。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了。在颈联中,诗人将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了: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在九九重阳节这一天,诗人独自一人去登台而且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是在悲凉的秋天,是在晚年,而且拖着多病的身体。在这一联里,诗人写尽了自己心中的艰难悲苦。
仅寥寥数字,通过借景抒情的的手法,诗人就将那种“忧国伤时的情怀,丰富深沉的苦闷”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而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更是有极高的成就。
首先是它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前四句写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诗人驰骋万里,上天入地,为我们画出一幅辽阔高远的秋景图画。颈联从空间(“万里”)和时间(“百年”)横纵两个方面,由异乡漂泊,写到衰病残生,几乎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尾联则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愈写愈深。这样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古诗中实在少见。
其次,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八句皆对,不仅有上下对,也有当句对(如首联)。首联上句第一仄字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音连续上场“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这首句在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另外,诗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层次井然。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诗人还善用独特的意境渲染苍凉的气氛,烘托沉郁的感情。如: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这样评价登高:“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艺术上,都是文学宝库上的一颗蓝宝石,我们后人更是要吸其精华,从而在文学创作上再做巅峰!
唐代宗永泰元年,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代宗大历二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登高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七律,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中,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和层次井然的章法,抒发了诗人丰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一连描绘了六个特写镜头: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凄冷的秋风,哀啸的猿猴、在急风中无枝可依的鸟儿,这一切,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映照出了诗人心中的凄凉。
颔联写远望之所见,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秋色无边,落叶飘零,江水涛涛,想到自己也像树—样,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不禁感到韶光易逝,生命是多么的短暂。而诗人那不尽的愁思,翻腾的心潮,恰似那无边的落木,滚滚的江涛。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了。在颈联中,诗人将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了: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在九九重阳节这一天,诗人独自一人去登台而且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是在悲凉的秋天,是在晚年,而且拖着多病的身体。在这一联里,诗人写尽了自己心中的艰难悲苦。
仅寥寥数字,通过借景抒情的的手法,诗人就将那种“忧国伤时的情怀,丰富深沉的苦闷”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而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更是有极高的成就。
首先是它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前四句写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诗人驰骋万里,上天入地,为我们画出一幅辽阔高远的秋景图画。颈联从空间(“万里”)和时间(“百年”)横纵两个方面,由异乡漂泊,写到衰病残生,几乎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尾联则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愈写愈深。这样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古诗中实在少见。
其次,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八句皆对,不仅有上下对,也有当句对(如首联)。首联上句第一仄字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音连续上场“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这首句在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另外,诗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层次井然。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诗人还善用独特的意境渲染苍凉的气氛,烘托沉郁的感情。如: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这样评价登高:“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艺术上,都是文学宝库上的一颗蓝宝石,我们后人更是要吸其精华,从而在文学创作上再做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