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楚风秋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眼前,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的巍峨雄伟。塔门前有一池清澈的潭水,更加衬托出塔院寺的美丽与清凉。
我们沿着一条石块铺就的小路,穿过一个侧门,从一个偏门进入了塔院寺的大雄宝殿。塔院寺在显通寺的南边,仅一街之隔,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也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因其内有一全国最大的白塔(高56。3米)而被称作塔院寺。塔院寺原为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明万历十七年(1589),明神宗赐额“大塔院寺”后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寺庙,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为著名,也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清凉山志载,大白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是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藏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
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大白塔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佛教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鳊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现存的这座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据说原来阿育王铸的那座慈善塔,就藏在大白塔腹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神宗万历七年敕建大宝塔记曰:“塔在鹫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吊以垂带,县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海内皇宗宰官,土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十年壬午秋,建成,并及寺宇佛殿经楼,藏轮禅室,罔不备焉。”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写了碑文,记述其事。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入口有两处,一处是万佛阁旁的南正门,一处是显通寺钟楼下面的东门。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天王殿内供着观音菩萨像,背后立着一座法令碑,再后才是护法神韦驮像。两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宝殿又叫大慈延寿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
塔院寺旁边的转经桶,塔下转经的人们虔诚的在转经桶前一圈圈地转着,许着自己心中的愿望,我也随着人群在找了一个间隙插入了人群中,手触着冰凉的黄色转经桶,那一刻许下了心中的愿望。想起了仓央嘉措的寺:
一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阅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二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暮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三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转经筒上的碑记已经被转经的人们抚摩的模糊不清了,但逻绎不绝的人群为了心中的愿望而一圈又一圈的转动着经轮,我也依约转了三圈,希望心中的愿望能实现。
转完经筒,我虔诚地跟随邻居步入大雄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在大雄宝殿内每蹲佛像前均双手合十叩拜并捐赠了微薄的钱币。
走出大雄宝殿,来到大白塔北侧藏经楼,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是一座二层的楼房,面阔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佛像九尊。正中门顶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乾隆皇帝御笔绝句一首:“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藏经阁内有一木制经架,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捱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教的说法是转动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二万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乾隆年间版本的二千余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
楼内还有远近闻名的转轮藏。转轮藏是一种木制的六角形经架,高十余米,三十三层,高约三十米,最上面一层周长十一米半,最下面一层周长六米半,构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家的说法是,转动育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转轮藏象征着佛教的“法轮常转”因为上面放有许多经书,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即象征着又念了一遍经。
在大白搭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五台山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逛完塔院寺,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了,太阳渐渐西下,金色的余辉罩着整个塔院寺。
五台山——殊像寺
离开塔院寺,随邻居来到殊像寺,时也近六时,也是我在五台山两日的最后一个寺庙叩拜。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地处台怀镇南,坐南向北,占地6420平方米,背依中台顶,面对梵仙山,左有般若名泉和瑞相公园,右为深幽迷人的凤林谷,寺内寺外,绿树成荫,花繁叶茂。其中文殊大殿上供奉的文殊菩萨骑狻獏真容像和五百罗汉悬塑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名扬海内外的“文殊祖庭”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的“五大禅处”
跟随着邻居,我簇拥在人群里走近殊像寺。只见人声鼎沸,各地云集而来的善男信女们、僧侣们在殊像寺各大殿点的周围地上摆满了“卍”字佛灯,文殊殿内里的高僧们领着世人高声诵经,佛乐悠扬,梵唱悦耳,整个殊像寺一派佛国天堂的欢乐场景。我跟着同行邻居去旁边的佛缘堂敬香,我双手合十走进了文殊殿,浑身放松,脑子里把一切思维凝固,默默地聆听僧众们的梵唱。在梵音中,我忽然感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收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好象逐渐变得空明起来,最后连梵音等一切声音都消失了。我低着头,眼前的一切都仿佛虚化了,身体好象随梵乐飘浮起来,心里感到无比的懈意和舒坦,渐渐地我仿佛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我静静的享受着这美妙的感觉,诵经毕,邻居拉拉我的衣角,将我拉回了现实。时也华灯初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将五台山的各寺庙点缀得更加雄伟壮丽,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殊像寺。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景点没来及去叩拜,大朝拜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台,以及被荣为小布达拉宫的菩萨顶均未来及叩拜,希望以后有时间了再去一一逐拜。
这次五台山之行,真是与佛有缘,天意也!
在五台山旅游,随时可见迎风飘扬的经幡。每个庙宇的屋顶,每个山头山口、河边、树顶、桥上,甚至热闹的街上十字路口,都插有这些代表信仰与崇拜的经幡。据说经幡中的五色,其蓝象征天,其白象征云,其红象征火,其黄象征地,其绿象征水和木。教徒们相信,印满经文和图腾的经幡每飘动一次,就等于向上天传送一次经文和祈祷。因此,每每见到经幡,我都会不由自主竖耳聆听。我不知道苍天在上是否也在倾听,这千万遍经风经雨的祈祷声。
被蓝天和绿色环抱的五台山,宗教和信仰简直可以说是五台山的氧气和水,不可或缺。未到五台山之前,我只在书中略知宗教之一二;去了一趟五台山,我才真正醒悟到:什么才是虔诚的信仰。
眼前,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的巍峨雄伟。塔门前有一池清澈的潭水,更加衬托出塔院寺的美丽与清凉。
我们沿着一条石块铺就的小路,穿过一个侧门,从一个偏门进入了塔院寺的大雄宝殿。塔院寺在显通寺的南边,仅一街之隔,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也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因其内有一全国最大的白塔(高56。3米)而被称作塔院寺。塔院寺原为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明万历十七年(1589),明神宗赐额“大塔院寺”后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寺庙,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为著名,也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清凉山志载,大白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是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藏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公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直到今天。
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修建了藏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大白塔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佛教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鳊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现存的这座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据说原来阿育王铸的那座慈善塔,就藏在大白塔腹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神宗万历七年敕建大宝塔记曰:“塔在鹫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吊以垂带,县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海内皇宗宰官,土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十年壬午秋,建成,并及寺宇佛殿经楼,藏轮禅室,罔不备焉。”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写了碑文,记述其事。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入口有两处,一处是万佛阁旁的南正门,一处是显通寺钟楼下面的东门。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天王殿内供着观音菩萨像,背后立着一座法令碑,再后才是护法神韦驮像。两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宝殿又叫大慈延寿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
塔院寺旁边的转经桶,塔下转经的人们虔诚的在转经桶前一圈圈地转着,许着自己心中的愿望,我也随着人群在找了一个间隙插入了人群中,手触着冰凉的黄色转经桶,那一刻许下了心中的愿望。想起了仓央嘉措的寺:
一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阅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二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暮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三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转经筒上的碑记已经被转经的人们抚摩的模糊不清了,但逻绎不绝的人群为了心中的愿望而一圈又一圈的转动着经轮,我也依约转了三圈,希望心中的愿望能实现。
转完经筒,我虔诚地跟随邻居步入大雄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在大雄宝殿内每蹲佛像前均双手合十叩拜并捐赠了微薄的钱币。
走出大雄宝殿,来到大白塔北侧藏经楼,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又叫藏经阁或大藏经阁。是一座二层的楼房,面阔五间,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佛像九尊。正中门顶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乾隆皇帝御笔绝句一首:“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藏经阁内有一木制经架,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捱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教的说法是转动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二万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乾隆年间版本的二千余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
楼内还有远近闻名的转轮藏。转轮藏是一种木制的六角形经架,高十余米,三十三层,高约三十米,最上面一层周长十一米半,最下面一层周长六米半,构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家的说法是,转动育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转轮藏象征着佛教的“法轮常转”因为上面放有许多经书,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即象征着又念了一遍经。
在大白搭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五台山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逛完塔院寺,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了,太阳渐渐西下,金色的余辉罩着整个塔院寺。
五台山——殊像寺
离开塔院寺,随邻居来到殊像寺,时也近六时,也是我在五台山两日的最后一个寺庙叩拜。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地处台怀镇南,坐南向北,占地6420平方米,背依中台顶,面对梵仙山,左有般若名泉和瑞相公园,右为深幽迷人的凤林谷,寺内寺外,绿树成荫,花繁叶茂。其中文殊大殿上供奉的文殊菩萨骑狻獏真容像和五百罗汉悬塑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名扬海内外的“文殊祖庭”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的“五大禅处”
跟随着邻居,我簇拥在人群里走近殊像寺。只见人声鼎沸,各地云集而来的善男信女们、僧侣们在殊像寺各大殿点的周围地上摆满了“卍”字佛灯,文殊殿内里的高僧们领着世人高声诵经,佛乐悠扬,梵唱悦耳,整个殊像寺一派佛国天堂的欢乐场景。我跟着同行邻居去旁边的佛缘堂敬香,我双手合十走进了文殊殿,浑身放松,脑子里把一切思维凝固,默默地聆听僧众们的梵唱。在梵音中,我忽然感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吸收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好象逐渐变得空明起来,最后连梵音等一切声音都消失了。我低着头,眼前的一切都仿佛虚化了,身体好象随梵乐飘浮起来,心里感到无比的懈意和舒坦,渐渐地我仿佛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我静静的享受着这美妙的感觉,诵经毕,邻居拉拉我的衣角,将我拉回了现实。时也华灯初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将五台山的各寺庙点缀得更加雄伟壮丽,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殊像寺。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景点没来及去叩拜,大朝拜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台,以及被荣为小布达拉宫的菩萨顶均未来及叩拜,希望以后有时间了再去一一逐拜。
这次五台山之行,真是与佛有缘,天意也!
在五台山旅游,随时可见迎风飘扬的经幡。每个庙宇的屋顶,每个山头山口、河边、树顶、桥上,甚至热闹的街上十字路口,都插有这些代表信仰与崇拜的经幡。据说经幡中的五色,其蓝象征天,其白象征云,其红象征火,其黄象征地,其绿象征水和木。教徒们相信,印满经文和图腾的经幡每飘动一次,就等于向上天传送一次经文和祈祷。因此,每每见到经幡,我都会不由自主竖耳聆听。我不知道苍天在上是否也在倾听,这千万遍经风经雨的祈祷声。
被蓝天和绿色环抱的五台山,宗教和信仰简直可以说是五台山的氧气和水,不可或缺。未到五台山之前,我只在书中略知宗教之一二;去了一趟五台山,我才真正醒悟到:什么才是虔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