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8小说网 www.18xs.cc,沉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支小小的民族,在天下大乱之际,从东北边陲挥师越过长城,大喝一声:“拓跋鲜卑来也!”跃马弯弓,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前后统治一百四十八年。

    公元四世纪末,发祥于大兴安岭北麓以嘎仙洞为中心的拓拔鲜卑部越过长城,定都山西大同,并且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北魏朝廷。公元四四三年,北魏第三个皇帝拓拔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回嘎仙洞的祖庙祭扫,并且刻石记载了这件事。如果说,东汉初年是鲜卑部离开祖居地的时间,那么到拓拔焘派李敞回嘎仙洞祭祖,这中间已过去了整整四百年。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全面实行汉化政策,到了隋唐以后,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在,仿佛忽然间,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这样一个英雄的民族,经过了一千五百多年后,找不到多少关于他们的可靠踪迹,而嘎仙洞的北魏石刻乃是我国北部边疆大兴安岭地带最早见于人类文字记录的民族史迹,这一发现证实,我国古代民族鲜卑人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此,至少从那时起他们就同中原有密切的联系,从而解开了历史学界千百年来对鲜卑族发源地大鲜卑山的千古之谜。

    今年九月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出版处王立民与王天利在大兴安岭地区调研期间,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处的嘎仙洞探访,发现了另一处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石刻祝文。此洞为北魏先祖鲜卑族旧墟石室,一九八零年在哈师大教授游寿先生科学判断的指导下,米文平先生在该洞内发现了北魏石刻祝文,该项考古发现被列为一九八零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而今偶尔看到又一次石刻铭文再现这一则消息,倒让我想起了不久前一游嘎仙洞时的情景。

    嘎仙洞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位于鄂伦春自治旗的拓跋焘森林公园内,大约两千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鲜卑族正是从这里南下,越过长城,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北魏王朝。鲜卑是北方古民族之名,最初活动在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兴安岭山地之中,约在公元初南迁大泽(呼伦湖)地区,居住二百多年后,又南迁到黄河中游地区。曾扫平群雄,统一中国北方,于公元三八六年建立北魏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

    八月末初秋季节,我与几位好友驱车近一个小时从加格达奇奔向嘎仙洞。过阿里河镇行约十多公里,又行不远,山林渐显茂绿,林间有河,清澈之水向东南流去。透过林隙望去,沟谷东侧忽然闪出一座石山,断崖之上,一个大洞口朝西南方向敞着,无遮无拦,雄气十足。这是方圆百里唯一的裸露石山。我们随着导游小姐攀援而上,踏过几折蹬道,进入巨大的洞口,身体就隐在洞壁巨大的暗影里。穹顶高阔,仰观之际,觉得人到了这里,渺若芥子。洞内宏伟宽阔,穹顶浑然天成,高达二十多米,有如大厅。长一百多米,最宽处约三十米,内可容纳数千人。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周边形状并不规则,但是因为是被一块半公尺高的岩石托了起来,怎么看都像一张特意摆设在那里的桌子。这是领袖与族中长者用来聚会用的。当时他们是怎么商谈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那一次出走的呢?

    “走”还是“不走”?

    “守在这附近”还是“无论如何都要出去看一看”呢?

    这一带确实是个温暖舒适又安全的居住环境。

    峭壁几乎是垂直的,穴洞离地又这么高,野兽不能轻易上下,离洞穴不远的前方就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取水十分容易,周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森林,随便砍几棵放在附近,取火也十分方便。夏天阳光照耀之时,躺在微风吹拂的洞口,听山鸟争鸣,远处传来袭人的花香,为什么还要离开呢?而到了冬天的第一场雪之后,狩猎野兽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

    在严寒的冬日,大家厮守在火边,让穴洞之外的大雪把一切都覆盖起来,这样温暖的家啊!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在大兴安岭的丛山密林里存在着许多部族,虽然并不都是住在这样的洞穴里,但是自然环境大致相同。在悠久漫长的远古岁月中,每一个族群一定都曾经面对过这样的抉择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决定?是领袖的魅力?是长者的智慧?还是整个族群的性格?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我们对当日的会议内容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有人决定要走出去!于是,终于有一些人带领着族群走出了大兴安岭,千年之后,他们的子孙成就了难得的功业,建立了强绝一时的北魏王朝。

    看着岩壁上的水痕、苍苔,地面的火塘、余烬,似乎触到了鲜卑先人的气息。

    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而后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拓跋鲜卑,这个朴野剽悍的民族,曾经结束十六国混战,统一中原,建立北魏王朝。从淳古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转而断北语,从正音,兴儒道的他们,是融入大汉风化了吗?幽都之北、广漠之野,闪跃过他们游猎牧畜的健影。鲜卑,本为东胡的一支,其中的拓跋部居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高山林海,成了他们游猎的家园。山中的嘎仙洞,如果被鲜卑人尊为故墟、祖庙,应该是一个部族首领的中心居址或是众人祭祀的地方。后又南迁大泽,当是游牧于呼伦湖附近的茫茫草滩。千里龙沙,天骄鲜卑,当魏道武帝迁都于漠南的平城,当魏太武帝一统黄河流域,拓跋的族人是断不会忘记远在北荒的先帝石室的,于是有了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魏太武帝)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致祭,还在洞壁刻了这一篇祝文。

    石刻祝文在嘎仙洞内西侧石壁上,距洞口十五米,是一块经过修琢的扇形平面,上面的残遗闻说是竖行古镌,已被封住了。旁边有一块碑,依拓迹仿勒,字大如拳,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刚健,全文二百一十字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二十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劣,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幸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暇,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爱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作师使念凿。”

    公元四百四十三年三月的一个早上,北魏拓跋鲜卑王朝第三代君王太武帝拓跋焘上朝接见使臣。来者是世居东北方的小国乌洛侯国的使节,他们带来的讯息令圣上身心震动。

    乌洛侯国的使者是这样说的:“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

    仿佛有远古的雷声从历史垂落的深幕之后隐隐传来。那是多么遥远的年代!太武帝年幼之时,就常听宫中长者叙述先祖旧事,如何在大鲜卑山的群峰密林之中生活,如何出现了有智慧的领袖,如何在历经六七十代的游猎生活之后走出丛林,南迁大泽,又如何在七代之后,经过“九难八阻”的艰险辗转来到五原,然后东移盛乐,再迁都平城。一代又一代的领袖带领着族人继续前进,这条长路上有着说不完的牺牲和收获。可是,那些原来应该是极为真切的往事,却在千年历代的传达中,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所谓的列祖列宗,到了最后,不过只能是供奉在庙堂之上的缥缈影象而已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