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拉萨 (1/2)
18小说网 www.18xs.cc,chuchu14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个去过西藏的驴友在他的博客里写到:西藏以纯正的气度做铺垫,粘上多少浮华都是闲庭信步,挥洒自如。他在包容中接纳了这个世界,也形成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的世界,却拥有绝对的丰富。西藏是百分百的,超脱了杂念,远离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种种琐碎,让最精确的时间在这里停顿,进而失去成为时间的意义。这是离天堂离神灵最接近的地方,这里每一处都是如此的纯真,因为大自然是不会表演的,也不需要表演。
我不是旅行家。我只是一个叶公好龙之徒。所以不要希望我对这次西藏之行也和人家一样能有什么深刻的高明的认识和见解。
1、拉萨,偶来了
来西藏已经半个月,每天不停的走。顺着一个方向一直走到头然后再走回来,第二天顺着另一个方向走下去(反正拉萨也不大)。看了很多景致,心情似乎一直还没有转换过来。面对这一切,依然无法安静的行走。
准确的说是到了拉萨。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由此可见,在佛教徒眼里,拉萨是如何的神圣不可侵犯。他是尊严和智慧的化身。在很多人眼里(当然包括我),西藏就是拉萨,拉萨就是西藏,两者不分彼此的。如同男与女这大自然创造的神奇。在大自然母亲的眼睛里,两者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入藏走的大多是青藏线,但真正意义上青藏线是格尔木到拉萨段,全是柏油路面,平坦畅通,说句玩笑话,想死都tmd难。从拉萨到西宁和格尔木有长途班车可坐。我就是从格尔木坐车到拉萨的。毕竟是第一次来这个神秘的地方猎奇,还是安全第一。哈哈。
后来在背包客餐吧听一些老驴友说起川藏线沿途风景是如何的险峻如何的漂亮,不是青藏线可比的。我就开始后悔,一个劲的。从决定来西藏的那一刻起,到我坐在车子里看见那高高的大雪山的神奇,到我此时站在拉萨的街道上,我整个人一直处于激动中,莫名地。一切来的又是如此的惬意随和。
其实来西藏最好的时节应该是每一年的5月-10月,那个时候气候适宜。我到的时候是10月中旬,天气已经开始转冷,但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入夜很安静,几乎听不到任何响声。在一片静谧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和天堂很接近的地方,在夜色里的神秘,可以听得见平静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其实,从我住的地方可以很方便到八角街,感受这个迷一样的城市另一种颜色。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似乎听到很远的地方有狗叫声。空气请鲜,有些恍惚,街上怎么能没有人呢?忽然我笑了。原来此时我正站在拉萨的街道上。习惯于大城市快节奏的我,对着晨光里空旷的街道,还真有些不习惯一时无法适应。后来才知道那不是狗的声音,而是藏獒,属于狗的一类。忽然想起西游记里说地藏王菩萨的座下就有一只藏獒,能分辨鬼神,不知真假。
接受朋友的建议,头一两天我只是在住的附近走走,并没有大的运动。其实还真有些怕高原反应。之前听论坛上一些人将高原反应说的极其恐怖极其吓人,简直跟遭遇“911”一样。但休息了一天,我发现自己没有一点不适应的地方,身体很好。这才完全放心。嘿嘿,我之前两年的锻炼还是有作用的。
其实,高原反应没什么,又死不了人,不用担心。如果你实在活得很珍贵,担心一不小心玩完。算了,您老人家还是下面待着吧,别来西藏游荡——安全第一。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除非你愿意在这里享受天葬的美妙。
2、琐碎的思想
到拉萨后,我和段联系上。我是突然间才想起竹子说过有个朋友在拉萨。便让她联系段给找个便宜点地方住。那是个黑瘦的汉子。联系上他,原来已经给我安排好住处。不用我操心。初感觉是个话不多的人,熟悉了才知道他在拉萨已经呆了三年,才知道他有些如此丰富的阅历。
此时西安正在下着雨,一些人在路上和雨来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些人站在屋檐下悠闲的看着雨景,装满湿淋淋的爱情,一些人正走的更远,走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家,温暖而安心的享受一天后的幸福,还有一些人正走在旅行的路上,向着一个方向前进。更多的人,是选择在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洗衣服、做饭、侍弄着自己的胃、或者侍弄着一只狗、一只猫,比父母和朋友还亲热。
这就是生活,平淡的生活,写在纸上显得平庸又散碎,那些不平庸的事情是无法写在纸上的。而我,却要用一张纸描述出我那双39码的登山鞋在海拔3650米以上的地方所经历的事情,我在大昭寺里遇见的那个美国女孩,当我懒散的坐在台阶上试图用自己不顺溜的英语和她交谈时,她却用汉语和我说自己在穿越阿尔卑斯山遭遇的大气压;我在德吉路一个小饭店吃饭时,遇见的那个来自南京的女生未然教我说简单的臧语,可惜我只记住了一个扎西德勒。在后来的一些时日,她和我一同晃荡在拉萨的很多地方,带给我很多快乐的时光;我在布达拉宫参观时,一位喇嘛师傅说我很有佛缘还送我一个降魔杖,吓得我拿了降魔杖赶快溜之大吉,我怕一不小心被说动了也出家了。我还没有享受够生活呢。
这些情景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更多的是那些写不出来也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细腻的情愫。那些写不出来的东西就像这平淡的生活,是持久的存在滋味才更加浓烈。就仿佛纸包不住火,火终究是要烧掉窗户纸到外面去。只是需要时间的煎熬,才能搞出熊熊的火焰。对于在西藏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要用心来认真感受。西藏是一个值得用心来体贴的地方。
我开始在拉萨街头流浪、流浪,像个孩子地认真地打量每一片砖瓦,每一粒尘埃、每一个角落。记得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说过这样的话,去西藏的人,都是一些长不大的孩子。我想,我还是没有长大,不然就不会让那么多的人担心让那么多的人难过。我混进那些紫铜塑像的人流里,在同样的海拔,同样高度,同样强烈的太阳下,以同样的姿势行走,感受高原太阳和我的最亲密接触。
面对着眼前的,我想藏人的先民们选择在这里生存并筑起了这么宏伟的的建筑,里面实在充满了生存智慧和勇气。只是我不知道这样的美丽,真的和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路人有关吗?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是否会给我们保留一份对原始生活的向往?
拉萨是朝圣者的天堂。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在八角街以及其他任何一个角落,你随处都能看见这些不知姓名的彼此不相识的朝圣者,有些正是年少青春花样红,有些是行走艰难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人,男男女女走在朝圣的漫长旅途中。拉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转经道,而以大昭寺为核心的八角街——这个拉萨最早燃起、最晚熄灭灯火的地方(也是拉萨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是朝圣者必去的。
沿着八角街顺时针方向顺公里长的转经道,石板路已被信徒们用身体和虔诚磨得光滑锃亮,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色的光芒。两腮泛红皮肤紫铜的高原人(其中也有我们这些外来人)把美好的心灵和希冀注入这条金光大道上(我是希望自己可以撞个头彩,最好太阳的中个几千万),同时也在这条金光大道上通过对神灵的顶礼膜拜获得了心灵慰藉和神的福祉,永恒地。双手不断的起落,身体此起彼伏,目光有些呆滞,但内心坚定无比。看着那些磕长头的人们,我忽然想起可可西里的一句话:见过那些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
终于,在一个有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也学着那些朝拜者长跪磕头,做着一样的姿势,带着一样虔诚的心。没有料想,晚上回到住处,两个膝盖痛的要死。摇头,看来我终究只能做一个红尘里为物质奔波的俗人,呵呵。
此时,我坐在北京路的一个小店,喝着滚烫的酥油茶,吃着香喷喷的奶酪,一缕阳光照射进来,恍惚之间我都以为这就是我所想要的一直追求的生活方式。外面,天空蓝的透彻,像是刚洗过一样,不见一点杂质。不知道哪位哲人说过,生活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内容和方式。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那么,我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在哪里,是些什么呢?是否也和别人的一样?
3、晃荡在布达拉宫
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么不到布达拉宫就等于没有来拉萨。谁料想到布达拉宫居然要排队买第二天的票,而且还搞实名制,登记身份证号码(侵犯个人隐私吗),搞的和国家安全局检查一样。没有办法,我在长长的队伍后面排上了,最前面是几个藏民,一看就是旅行社或者别人雇来买票的,因为藏人根本就不需要买票。散客的票一次最多买6张,需要三个身份证,而且第二天上山换门票还要查身份证的。不过据说也有人直接上山在门口求喇嘛成功的当天进去了的。
后来才知道黄昏以后好多寺庙都是可以不买门票的。这里寺庙门票不便宜,基本上都是55,布达拉宫100,大昭寺70。估计着可以买上票(每天散客限600张),我就耐心的等着了,终于在2点过一刻时排上了,是第二天12点钟的,钱在换门票时才交。
第二天起来的晚,已经10点多。在街上的一家四川面馆里要了碗面,就是不见出来,那个老板还很热情地说就好就好,终于在11点半之前吃上了面。想着不能过了11点半啊,着急啊。出了面馆急匆匆往布达拉宫赶。以后的经验证明,西藏这个地方做饭就是慢,千万不能急,谁让这儿气压低,水都烧不到100度呢!
公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雪域名城从此形成。我对文成公主真是太崇拜了。一个女人不远千里来到这边寒之地,还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真是不容易啊。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女人值得我们敬重。
在书上看到,当年余纯顺从川藏线进藏时,在拉萨市郊蓦然看到一座耸立在远处蓝天白云下被群山环抱着的金色屋顶,他边往前走边急切地问着遇见的每一个人,这是布达拉宫吗?这是布达拉宫吗?当回答“就是”“就是”时,历尽艰辛终于走到拉萨的汉子,这个立志走边大江南北的六尺热血爷们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对着苍天大声呼喊“拉萨,我来了”“拉萨,我来了”我知道那声音里凝聚着他的崇拜、勇敢、意志、力量和自豪,还有他不为人知的寂寞与苍凉。
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完整最宏伟的古建筑群。“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译音,意即菩萨住的宫殿,今尚存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两处早期建筑。现有建筑群为两世纪中叶(大约是清康熙年间)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并经过历代达赖不断扩建而成。。19年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从七世纪起,先后共有九个赞普(藏王)和十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了整座玛布山(红山)。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用块块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蔚为大观。整个布达拉宫占地大约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隐含有权力的象征,我以为);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历代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红白相邻,生者与死者共居一室,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宗教力量。这又是一种怎样的造化和虔诚!);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约3公里,中为湖,湖中小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
站在红山脚下,可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威严,令人在千年之下,仍生出对天国佛境的崇敬之感。从下往上,一步一个台阶,经历三界,似乎也在寓意着人生要经历种种的考验吧。
我忽然有些理解西藏人为什么对那么多的自然山水敬若神明了。人在大自然的逼迫下,感到渺小、卑微、恐惧、软弱和孤寂外,除了用一些精神上、非物质上的办法外,好象就没有其他更好的主意了。可是,临绝境,佛何用,道何用?我们又该觅何佛何道庇护?
藏式建筑的特点是柱子多,采光特别差,在昏暗的灯光和到处都可以闻到酥油的味道里,我随意走在布达拉宫的各个宫殿,四处游荡,看着这雪域高原的神奇。虽然布达拉宫的布局很复杂,但我没有时间感,就一个人慢慢地晃荡着。
东边的寂圆满大殿,系白宫主殿,也是白宫最大的殿,面积大约717平方米,内有有根柱。北侧面设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清同治皇帝御书“振锡绥疆”匾额。殿内四壁满绘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壁画,显示的庄重又充满宗教的神秘气息。可惜里面不让拍照,否则真该好好留念。
法王洞,系七世纪吐蕃时期的建筑,据说被西藏佛教徙尊称为法王的松赞干布当年曾在此潜心修行。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以及吐蕃王朝大臣噶尔东赞(禄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等塑像,后者相传为藏文创始人(那一定是个天才人物,否则就不能创造出那么希奇古怪的臧文,我见了就脑袋大)。还有一些早期珍贵的壁画,像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图片以及禄东赞等人的肖像。不过有的颜色已经脱落的不成样子,很让人担心许多年后是否还可以看见他们的存在。
殊胜三界殿,殿内供奉一块用藏、汉、满、蒙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牌位上方所供为清乾隆皇帝(奶奶的,当皇帝就是好,死了还有人供奉着,浪费。)肖像。周围有金刚持、宗喀巴等塑像。殿内尚有十三世达赖喇嘛用万两白银铸造的十一面观音像。这是红宫中一座重要的佛殿,有些重大活动在此殿举行。如原达赖喇嘛坐床等重要庆典均在此举行。
金顶区位于布达拉宫的最高处。金顶指的是灵塔殿和主供佛殿的鎏金屋顶,共座,金顶上有许多鎏金装饰。金顶区四周,尚有经幢、经幡等装饰。在蓝天白云下仪态大方,气势恢弘,使人不由得生出景仰之心。湛蓝的天空下,太阳与金顶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远望布达拉广场和药王山,心中不禁感叹,藏传佛教的宏大、藏文化底蕴的深厚,岂是我这样走马观花般的游走所能真正知晓?
在布达拉宫里,我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三三两两的僧人坐在阳光里,悠闲的说着什么或者拿着手机玩。空间虽然阻隔了拉萨和外界的交流,但并不能隔绝信息的交流。
不过,可恶的是在在游荡过程中,一些文物陈列室和金顶竟然也要交银子。看着那些诵经的喇嘛,面对着导游小姐一声声的“这是物价部门定的你们不行去告啊”的不屑,我不知道该如何将着千年的建筑和无孔不入的金钱联系起来。
4、关于大昭寺
来拉萨不进大昭寺实在是浪费。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另一侧,就是大昭寺所在。进进出出的人群,嘈杂又混乱。远远看去,不像一个寺庙,反倒是一个集贸市场,大昭寺就是管理所。听说大昭寺对藏民是免费的,是否属实我没有深究。我没有从正门进,那些昂贵的门票让我打冷战,我在一个老驴友的指引下(他说自己是买票进大昭寺的,我还是怀疑他就是这样进大昭寺,不然怎么会这么熟悉?)从后面一片比较矮的墙爬进去的。佛祖,原谅我吧。那些喇嘛如果知道了,非诅咒我下十八层地狱不可。呵呵,谁让他们将门票买的那么贵呢。我心不诚,六根不净,南无阿弥陀佛,看来我注定是与佛无缘。
在网上看到一个驴友的文字,当他在大昭寺的门口看见那些被信徒磕长头而磨出深沟的青石板时,是多么的震惊,以致久久不能平静。这需要多少时间,多少毅力才能磨出来啊。而这其间的种种苦难,亦非我们这些常人所能感受得到。我没有在大昭寺的门口看到那些有着深沟的青石板。看见的全是很平整的。问喇嘛,说已经被换掉。轻轻的几句,给了我无法言说的遗憾。
在拉萨,藏族人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语意为佛地的意思),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昭寺前的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当年亲手种植。据传公主在拉萨种植的柳树不仅仅是这一颗,还有三颗分别种在布达拉宫下、小昭寺前和东城的八朗雪(黑帐篷)附近。公主柳旁的甥舅会盟碑,是公元年唐蕃会盟时所立。似乎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个甥舅会盟碑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历史真会开玩笑。
关于大昭寺的来源,有个美丽的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当时的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万丈金光闪耀,金光之中浮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大昭寺前前后后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建的。“大昭”的的名字据说与始于与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具体“传昭大法会”是什么,我不得而知的。我也懒的向历史搜寻证据和来源。这是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的事情,偶只是来猎奇的。
走进昏暗的院子,一下子竟找不到方向。满眼的喇嘛、信徒在自得其乐的或坐或卧,只好跟着一群信徒。他们只是转动寺院的经轮。连绵的法轮在寺庙屋檐下转动,一只又一只的手在上面触摸。这蕴涵了多少信仰,又见证了多少世事沧桑。
从大门进去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个宽阔的露天庭院(咱们叫做天井),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庙。)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的福祉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
“默朗钦莫”始于公元公元年,最早是大宗师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座大余平方米。那个下午的阳光灿烂明媚,我站在庭院中央,静静地什么都不去想。时间此时仿佛都停顿了,一切是这么的安静。连远处传来的诵经声,也是如此的动听,似乎我还听得到许多年前“默朗钦莫”众僧齐声诵读经书的声音
释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和精粹所在。殿内主供有文成公主从长安携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皈依的中心。拉萨之所以叫拉萨(神地),也是源于这尊佛像。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年年岁岁,花开花落,每天前来朝拜和围绕佛像转经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前仆后继。人类对于宗教和神的崇拜有时候也是好事一件,至少心里有个寄托。心中空空的,总不是好事情。
穿过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是大昭寺的精神和佛气之所在也。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雍容华贵,典雅而气象不凡。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千手千眼观世音呢。
大经堂的四周是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其余的均大小不等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从中原所带来的佛像。
... -->>
一个去过西藏的驴友在他的博客里写到:西藏以纯正的气度做铺垫,粘上多少浮华都是闲庭信步,挥洒自如。他在包容中接纳了这个世界,也形成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的世界,却拥有绝对的丰富。西藏是百分百的,超脱了杂念,远离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种种琐碎,让最精确的时间在这里停顿,进而失去成为时间的意义。这是离天堂离神灵最接近的地方,这里每一处都是如此的纯真,因为大自然是不会表演的,也不需要表演。
我不是旅行家。我只是一个叶公好龙之徒。所以不要希望我对这次西藏之行也和人家一样能有什么深刻的高明的认识和见解。
1、拉萨,偶来了
来西藏已经半个月,每天不停的走。顺着一个方向一直走到头然后再走回来,第二天顺着另一个方向走下去(反正拉萨也不大)。看了很多景致,心情似乎一直还没有转换过来。面对这一切,依然无法安静的行走。
准确的说是到了拉萨。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由此可见,在佛教徒眼里,拉萨是如何的神圣不可侵犯。他是尊严和智慧的化身。在很多人眼里(当然包括我),西藏就是拉萨,拉萨就是西藏,两者不分彼此的。如同男与女这大自然创造的神奇。在大自然母亲的眼睛里,两者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入藏走的大多是青藏线,但真正意义上青藏线是格尔木到拉萨段,全是柏油路面,平坦畅通,说句玩笑话,想死都tmd难。从拉萨到西宁和格尔木有长途班车可坐。我就是从格尔木坐车到拉萨的。毕竟是第一次来这个神秘的地方猎奇,还是安全第一。哈哈。
后来在背包客餐吧听一些老驴友说起川藏线沿途风景是如何的险峻如何的漂亮,不是青藏线可比的。我就开始后悔,一个劲的。从决定来西藏的那一刻起,到我坐在车子里看见那高高的大雪山的神奇,到我此时站在拉萨的街道上,我整个人一直处于激动中,莫名地。一切来的又是如此的惬意随和。
其实来西藏最好的时节应该是每一年的5月-10月,那个时候气候适宜。我到的时候是10月中旬,天气已经开始转冷,但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入夜很安静,几乎听不到任何响声。在一片静谧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和天堂很接近的地方,在夜色里的神秘,可以听得见平静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其实,从我住的地方可以很方便到八角街,感受这个迷一样的城市另一种颜色。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似乎听到很远的地方有狗叫声。空气请鲜,有些恍惚,街上怎么能没有人呢?忽然我笑了。原来此时我正站在拉萨的街道上。习惯于大城市快节奏的我,对着晨光里空旷的街道,还真有些不习惯一时无法适应。后来才知道那不是狗的声音,而是藏獒,属于狗的一类。忽然想起西游记里说地藏王菩萨的座下就有一只藏獒,能分辨鬼神,不知真假。
接受朋友的建议,头一两天我只是在住的附近走走,并没有大的运动。其实还真有些怕高原反应。之前听论坛上一些人将高原反应说的极其恐怖极其吓人,简直跟遭遇“911”一样。但休息了一天,我发现自己没有一点不适应的地方,身体很好。这才完全放心。嘿嘿,我之前两年的锻炼还是有作用的。
其实,高原反应没什么,又死不了人,不用担心。如果你实在活得很珍贵,担心一不小心玩完。算了,您老人家还是下面待着吧,别来西藏游荡——安全第一。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除非你愿意在这里享受天葬的美妙。
2、琐碎的思想
到拉萨后,我和段联系上。我是突然间才想起竹子说过有个朋友在拉萨。便让她联系段给找个便宜点地方住。那是个黑瘦的汉子。联系上他,原来已经给我安排好住处。不用我操心。初感觉是个话不多的人,熟悉了才知道他在拉萨已经呆了三年,才知道他有些如此丰富的阅历。
此时西安正在下着雨,一些人在路上和雨来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些人站在屋檐下悠闲的看着雨景,装满湿淋淋的爱情,一些人正走的更远,走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家,温暖而安心的享受一天后的幸福,还有一些人正走在旅行的路上,向着一个方向前进。更多的人,是选择在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洗衣服、做饭、侍弄着自己的胃、或者侍弄着一只狗、一只猫,比父母和朋友还亲热。
这就是生活,平淡的生活,写在纸上显得平庸又散碎,那些不平庸的事情是无法写在纸上的。而我,却要用一张纸描述出我那双39码的登山鞋在海拔3650米以上的地方所经历的事情,我在大昭寺里遇见的那个美国女孩,当我懒散的坐在台阶上试图用自己不顺溜的英语和她交谈时,她却用汉语和我说自己在穿越阿尔卑斯山遭遇的大气压;我在德吉路一个小饭店吃饭时,遇见的那个来自南京的女生未然教我说简单的臧语,可惜我只记住了一个扎西德勒。在后来的一些时日,她和我一同晃荡在拉萨的很多地方,带给我很多快乐的时光;我在布达拉宫参观时,一位喇嘛师傅说我很有佛缘还送我一个降魔杖,吓得我拿了降魔杖赶快溜之大吉,我怕一不小心被说动了也出家了。我还没有享受够生活呢。
这些情景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更多的是那些写不出来也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细腻的情愫。那些写不出来的东西就像这平淡的生活,是持久的存在滋味才更加浓烈。就仿佛纸包不住火,火终究是要烧掉窗户纸到外面去。只是需要时间的煎熬,才能搞出熊熊的火焰。对于在西藏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要用心来认真感受。西藏是一个值得用心来体贴的地方。
我开始在拉萨街头流浪、流浪,像个孩子地认真地打量每一片砖瓦,每一粒尘埃、每一个角落。记得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说过这样的话,去西藏的人,都是一些长不大的孩子。我想,我还是没有长大,不然就不会让那么多的人担心让那么多的人难过。我混进那些紫铜塑像的人流里,在同样的海拔,同样高度,同样强烈的太阳下,以同样的姿势行走,感受高原太阳和我的最亲密接触。
面对着眼前的,我想藏人的先民们选择在这里生存并筑起了这么宏伟的的建筑,里面实在充满了生存智慧和勇气。只是我不知道这样的美丽,真的和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路人有关吗?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是否会给我们保留一份对原始生活的向往?
拉萨是朝圣者的天堂。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在八角街以及其他任何一个角落,你随处都能看见这些不知姓名的彼此不相识的朝圣者,有些正是年少青春花样红,有些是行走艰难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人,男男女女走在朝圣的漫长旅途中。拉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转经道,而以大昭寺为核心的八角街——这个拉萨最早燃起、最晚熄灭灯火的地方(也是拉萨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是朝圣者必去的。
沿着八角街顺时针方向顺公里长的转经道,石板路已被信徒们用身体和虔诚磨得光滑锃亮,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色的光芒。两腮泛红皮肤紫铜的高原人(其中也有我们这些外来人)把美好的心灵和希冀注入这条金光大道上(我是希望自己可以撞个头彩,最好太阳的中个几千万),同时也在这条金光大道上通过对神灵的顶礼膜拜获得了心灵慰藉和神的福祉,永恒地。双手不断的起落,身体此起彼伏,目光有些呆滞,但内心坚定无比。看着那些磕长头的人们,我忽然想起可可西里的一句话:见过那些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
终于,在一个有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也学着那些朝拜者长跪磕头,做着一样的姿势,带着一样虔诚的心。没有料想,晚上回到住处,两个膝盖痛的要死。摇头,看来我终究只能做一个红尘里为物质奔波的俗人,呵呵。
此时,我坐在北京路的一个小店,喝着滚烫的酥油茶,吃着香喷喷的奶酪,一缕阳光照射进来,恍惚之间我都以为这就是我所想要的一直追求的生活方式。外面,天空蓝的透彻,像是刚洗过一样,不见一点杂质。不知道哪位哲人说过,生活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内容和方式。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那么,我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在哪里,是些什么呢?是否也和别人的一样?
3、晃荡在布达拉宫
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么不到布达拉宫就等于没有来拉萨。谁料想到布达拉宫居然要排队买第二天的票,而且还搞实名制,登记身份证号码(侵犯个人隐私吗),搞的和国家安全局检查一样。没有办法,我在长长的队伍后面排上了,最前面是几个藏民,一看就是旅行社或者别人雇来买票的,因为藏人根本就不需要买票。散客的票一次最多买6张,需要三个身份证,而且第二天上山换门票还要查身份证的。不过据说也有人直接上山在门口求喇嘛成功的当天进去了的。
后来才知道黄昏以后好多寺庙都是可以不买门票的。这里寺庙门票不便宜,基本上都是55,布达拉宫100,大昭寺70。估计着可以买上票(每天散客限600张),我就耐心的等着了,终于在2点过一刻时排上了,是第二天12点钟的,钱在换门票时才交。
第二天起来的晚,已经10点多。在街上的一家四川面馆里要了碗面,就是不见出来,那个老板还很热情地说就好就好,终于在11点半之前吃上了面。想着不能过了11点半啊,着急啊。出了面馆急匆匆往布达拉宫赶。以后的经验证明,西藏这个地方做饭就是慢,千万不能急,谁让这儿气压低,水都烧不到100度呢!
公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雪域名城从此形成。我对文成公主真是太崇拜了。一个女人不远千里来到这边寒之地,还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真是不容易啊。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女人值得我们敬重。
在书上看到,当年余纯顺从川藏线进藏时,在拉萨市郊蓦然看到一座耸立在远处蓝天白云下被群山环抱着的金色屋顶,他边往前走边急切地问着遇见的每一个人,这是布达拉宫吗?这是布达拉宫吗?当回答“就是”“就是”时,历尽艰辛终于走到拉萨的汉子,这个立志走边大江南北的六尺热血爷们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对着苍天大声呼喊“拉萨,我来了”“拉萨,我来了”我知道那声音里凝聚着他的崇拜、勇敢、意志、力量和自豪,还有他不为人知的寂寞与苍凉。
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完整最宏伟的古建筑群。“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译音,意即菩萨住的宫殿,今尚存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两处早期建筑。现有建筑群为两世纪中叶(大约是清康熙年间)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并经过历代达赖不断扩建而成。。19年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从七世纪起,先后共有九个赞普(藏王)和十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了整座玛布山(红山)。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用块块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蔚为大观。整个布达拉宫占地大约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隐含有权力的象征,我以为);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历代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红白相邻,生者与死者共居一室,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宗教力量。这又是一种怎样的造化和虔诚!);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约3公里,中为湖,湖中小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
站在红山脚下,可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威严,令人在千年之下,仍生出对天国佛境的崇敬之感。从下往上,一步一个台阶,经历三界,似乎也在寓意着人生要经历种种的考验吧。
我忽然有些理解西藏人为什么对那么多的自然山水敬若神明了。人在大自然的逼迫下,感到渺小、卑微、恐惧、软弱和孤寂外,除了用一些精神上、非物质上的办法外,好象就没有其他更好的主意了。可是,临绝境,佛何用,道何用?我们又该觅何佛何道庇护?
藏式建筑的特点是柱子多,采光特别差,在昏暗的灯光和到处都可以闻到酥油的味道里,我随意走在布达拉宫的各个宫殿,四处游荡,看着这雪域高原的神奇。虽然布达拉宫的布局很复杂,但我没有时间感,就一个人慢慢地晃荡着。
东边的寂圆满大殿,系白宫主殿,也是白宫最大的殿,面积大约717平方米,内有有根柱。北侧面设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清同治皇帝御书“振锡绥疆”匾额。殿内四壁满绘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壁画,显示的庄重又充满宗教的神秘气息。可惜里面不让拍照,否则真该好好留念。
法王洞,系七世纪吐蕃时期的建筑,据说被西藏佛教徙尊称为法王的松赞干布当年曾在此潜心修行。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以及吐蕃王朝大臣噶尔东赞(禄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等塑像,后者相传为藏文创始人(那一定是个天才人物,否则就不能创造出那么希奇古怪的臧文,我见了就脑袋大)。还有一些早期珍贵的壁画,像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图片以及禄东赞等人的肖像。不过有的颜色已经脱落的不成样子,很让人担心许多年后是否还可以看见他们的存在。
殊胜三界殿,殿内供奉一块用藏、汉、满、蒙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牌位上方所供为清乾隆皇帝(奶奶的,当皇帝就是好,死了还有人供奉着,浪费。)肖像。周围有金刚持、宗喀巴等塑像。殿内尚有十三世达赖喇嘛用万两白银铸造的十一面观音像。这是红宫中一座重要的佛殿,有些重大活动在此殿举行。如原达赖喇嘛坐床等重要庆典均在此举行。
金顶区位于布达拉宫的最高处。金顶指的是灵塔殿和主供佛殿的鎏金屋顶,共座,金顶上有许多鎏金装饰。金顶区四周,尚有经幢、经幡等装饰。在蓝天白云下仪态大方,气势恢弘,使人不由得生出景仰之心。湛蓝的天空下,太阳与金顶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远望布达拉广场和药王山,心中不禁感叹,藏传佛教的宏大、藏文化底蕴的深厚,岂是我这样走马观花般的游走所能真正知晓?
在布达拉宫里,我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三三两两的僧人坐在阳光里,悠闲的说着什么或者拿着手机玩。空间虽然阻隔了拉萨和外界的交流,但并不能隔绝信息的交流。
不过,可恶的是在在游荡过程中,一些文物陈列室和金顶竟然也要交银子。看着那些诵经的喇嘛,面对着导游小姐一声声的“这是物价部门定的你们不行去告啊”的不屑,我不知道该如何将着千年的建筑和无孔不入的金钱联系起来。
4、关于大昭寺
来拉萨不进大昭寺实在是浪费。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另一侧,就是大昭寺所在。进进出出的人群,嘈杂又混乱。远远看去,不像一个寺庙,反倒是一个集贸市场,大昭寺就是管理所。听说大昭寺对藏民是免费的,是否属实我没有深究。我没有从正门进,那些昂贵的门票让我打冷战,我在一个老驴友的指引下(他说自己是买票进大昭寺的,我还是怀疑他就是这样进大昭寺,不然怎么会这么熟悉?)从后面一片比较矮的墙爬进去的。佛祖,原谅我吧。那些喇嘛如果知道了,非诅咒我下十八层地狱不可。呵呵,谁让他们将门票买的那么贵呢。我心不诚,六根不净,南无阿弥陀佛,看来我注定是与佛无缘。
在网上看到一个驴友的文字,当他在大昭寺的门口看见那些被信徒磕长头而磨出深沟的青石板时,是多么的震惊,以致久久不能平静。这需要多少时间,多少毅力才能磨出来啊。而这其间的种种苦难,亦非我们这些常人所能感受得到。我没有在大昭寺的门口看到那些有着深沟的青石板。看见的全是很平整的。问喇嘛,说已经被换掉。轻轻的几句,给了我无法言说的遗憾。
在拉萨,藏族人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语意为佛地的意思),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昭寺前的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当年亲手种植。据传公主在拉萨种植的柳树不仅仅是这一颗,还有三颗分别种在布达拉宫下、小昭寺前和东城的八朗雪(黑帐篷)附近。公主柳旁的甥舅会盟碑,是公元年唐蕃会盟时所立。似乎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个甥舅会盟碑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历史真会开玩笑。
关于大昭寺的来源,有个美丽的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当时的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万丈金光闪耀,金光之中浮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大昭寺前前后后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建的。“大昭”的的名字据说与始于与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具体“传昭大法会”是什么,我不得而知的。我也懒的向历史搜寻证据和来源。这是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的事情,偶只是来猎奇的。
走进昏暗的院子,一下子竟找不到方向。满眼的喇嘛、信徒在自得其乐的或坐或卧,只好跟着一群信徒。他们只是转动寺院的经轮。连绵的法轮在寺庙屋檐下转动,一只又一只的手在上面触摸。这蕴涵了多少信仰,又见证了多少世事沧桑。
从大门进去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个宽阔的露天庭院(咱们叫做天井),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庙。)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的福祉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
“默朗钦莫”始于公元公元年,最早是大宗师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座大余平方米。那个下午的阳光灿烂明媚,我站在庭院中央,静静地什么都不去想。时间此时仿佛都停顿了,一切是这么的安静。连远处传来的诵经声,也是如此的动听,似乎我还听得到许多年前“默朗钦莫”众僧齐声诵读经书的声音
释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和精粹所在。殿内主供有文成公主从长安携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皈依的中心。拉萨之所以叫拉萨(神地),也是源于这尊佛像。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年年岁岁,花开花落,每天前来朝拜和围绕佛像转经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前仆后继。人类对于宗教和神的崇拜有时候也是好事一件,至少心里有个寄托。心中空空的,总不是好事情。
穿过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是大昭寺的精神和佛气之所在也。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雍容华贵,典雅而气象不凡。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千手千眼观世音呢。
大经堂的四周是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其余的均大小不等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从中原所带来的佛像。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