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只见过两次面,且语言交流甚少,却枉谈认识。如果说我对董玉梅老师的认识,大多数缘于文字,缘于网络。
学者型的董玉梅
因家离武汉图书馆较近,不到10分钟的距离。每逢周六休息,便喜爱参加武汉图书馆在多功能报告厅举办的“名家讲坛”2005年3月12日下午,是董老师讲漫谈三镇地名文化。那天,我迟到了,多功能厅里已是听众满座。董老师深入浅出地从四个部分表述了武汉三镇地名的文化现象。第一部分因来晚了没完全听到;第二部分谈的是地名是历史事件的重要傍证;第三部分说的是地名活灵活现地保存着民情民风民俗;第四部分是军事要地构成军事地名系列。董老师她娓娓道来,让现场数百名听众听得津津有味,更使我激动不已。我虽然祖籍不在武汉,也不是在武汉出生的。可自打我记事起,就生活在斯地,长在斯地,对武汉的一草一木都极有感情,极有兴趣,更何况,从董老师的讲座中,使我长了不少见识。
这次坐在多功能厅的听众席上,算是我第一次与董老师的谋面,在心中记下了方志专家、省作协作家董玉梅的大名。
作家型的董玉梅
我喜欢买书,特别是听完演讲后,余兴未了,趁着那景仰的心理正旺时,乘兴去买演讲者推介的书籍。那天听完演讲后,欣然买了一本董老师写的文明的活化石(作家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从文明的活化石一书里,我看到了一位作家型的董玉梅。那一篇篇文风硬朗、极有气度的散文,显示着一种沉雄的大手笔和大气派。在荆江记中,贞姜死守义节、桓温筑堤挡水、殷仲堪受责难、吴明扒堤攻城等故事,她追根溯源,尾尾道来,展示了一幅在历史长河中,蜿蜒曲折九曲回肠的荆江全景图。在闲话白鹿洞中,作者纵论白鹿洞书院的兴衰。她用三幅彩图,第一幅:兴复白鹿书院,第二幅:白鹿书院揭示,第三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评述了朱熹与白鹿书院的关系,描绘了一代宗师朱喜讲学白鹿书院的盛况。还有失落的古都、漫话楚庄王等等,均是值得一读的文化散文,即人们常称的“大散文”在那积淀如渊的文明中,作者引领着我们,越过层层叠嶂及透出的神秘,走上了一条追溯历史、学习历史、反省历史的捷径。面对五彩斑烂历史,董老师如同一名出色的酿酒师,经她选料、密封发酵、搅拌、蒸馏、过滤、勾调、再过滤,酿出来的酒汁就格外地醇厚甘美。
导师型的董玉梅
请董老师在文明的活化石一书的扉页上签名时,我贸然请董老师留下了手机号,这给我更进一步认识董老师留下了机缘。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汉阳,生活在汉阳集家嘴,对汉阳情有独钟,看到了一本由刘振杰主编的汉阳史话(武汉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便买下了,将它通览了一遍。当看到书中对集家嘴叙述时,心中便犯了疑惑。于是就将自己对集家嘴的质疑发了一份邮件给汉阳档案馆,但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在急迫中,我翻开文明的活化石的扉页,找到了董老师的电话,给她打过去,请她告知邮箱的地址,她欣然同意了,我便将邮件发过去。很快就收到了董老师的回信:
你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我还不太清楚。还需要再查阅资料和旧志来印证。
在谈及地名时,我比较喜欢依靠地图,尤其是当时的地图,我认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我从您的文章中看出你也喜欢用地图说话。
我手中有一张清末时期的武汉三镇合图。在汉阳这一块地界上,非常清楚地标着南岸接驾嘴。在南岸接驾嘴的岸上,有一条和汉水平行的长长的街道,分为三段,靠近长江的称为仁寿街,中间一段就是商业曾经非常发达的双街,第三段是油万街,在这份地图上,没有汉阳集稼嘴。
我知道,双街以及相关的部分街道码头都被江水冲没了,因此,清末的这个南岸接驾嘴也肯定是在双街被冲没前就先于双街毁于洪水中了的。现在的南岸嘴应该只是嘉靖皇帝在南边停留过的一个象征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南岸嘴,汉阳集稼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还需要再查阅地图和史料,请您等几天,如果我有了新的资料,我会和您联系并进行讨论的。
谢谢您。
董玉梅2005 3 16 晚
另外,关于汉水入口问题,她也很快给了我回信:
关于汉水入江口的问题,以前有过争论。有学者认为,汉水历史上同时有几处入江口存在。龟山周围,历史上确实也有入江口,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曾从这里溯汉水而上。三国时期在龟山\蛇山先后建立夏口和夏口城;龟山下的夏口直接就在汉水入江口附近,而建在蛇山上的夏口城,正对着汉水入江口。这就是说,站在蛇山上是可以看到汉水入江口的,这也说明汉水入江口确实曾经在龟山脚下。唐代李白登黄鹤楼时,也确实看到了汉水入江口。
但是,具体位置是不是就如图上所标示,确实还值得商榷,我也不敢确定。等我向相关方面的专家咨询后,回答您。
董玉梅
她的回信以及后来的几次电话联系,对于我如何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答,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更重要是,鼓起我追求和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求索型的董玉梅
董老师已是武汉方志的权威人士了,但从汉网?人文武汉版上看,她却从来没有故步自封,仍在不断地探索、求证。正如她所说的,要“把历史的风烟化为文化的波涛,然后变成自己的灵感。”
去年2月6日(腊月二十八),当家家户户者忙着准备过年时,董老师却冒着刺骨的寒风、蒙蒙的细雨,行走于武昌螃蟹岬,吸引她的却是山中的一座小道观。
山道很静,山道很窄。她踏在弥漫着历史沧桑的石板路上,寻找武昌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寻找历史与现实碰撞的火花。在螃蟹岬的小道观旁,她居然真真实实地看到了这种早已消逝的道术遗存,发出了“读万卷书,还真抵不上行万里路。只要你出门,只要你留心,你便会有新的发现。”的感慨。
我将学长胜蓝写的天空上写着他的名字——记1938年武汉“2。18”空战及李桂丹烈士一文转在了汉网?人文武汉。
胜蓝学长在通过对“二一八”空战,及2月... -->>
只见过两次面,且语言交流甚少,却枉谈认识。如果说我对董玉梅老师的认识,大多数缘于文字,缘于网络。
学者型的董玉梅
因家离武汉图书馆较近,不到10分钟的距离。每逢周六休息,便喜爱参加武汉图书馆在多功能报告厅举办的“名家讲坛”2005年3月12日下午,是董老师讲漫谈三镇地名文化。那天,我迟到了,多功能厅里已是听众满座。董老师深入浅出地从四个部分表述了武汉三镇地名的文化现象。第一部分因来晚了没完全听到;第二部分谈的是地名是历史事件的重要傍证;第三部分说的是地名活灵活现地保存着民情民风民俗;第四部分是军事要地构成军事地名系列。董老师她娓娓道来,让现场数百名听众听得津津有味,更使我激动不已。我虽然祖籍不在武汉,也不是在武汉出生的。可自打我记事起,就生活在斯地,长在斯地,对武汉的一草一木都极有感情,极有兴趣,更何况,从董老师的讲座中,使我长了不少见识。
这次坐在多功能厅的听众席上,算是我第一次与董老师的谋面,在心中记下了方志专家、省作协作家董玉梅的大名。
作家型的董玉梅
我喜欢买书,特别是听完演讲后,余兴未了,趁着那景仰的心理正旺时,乘兴去买演讲者推介的书籍。那天听完演讲后,欣然买了一本董老师写的文明的活化石(作家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从文明的活化石一书里,我看到了一位作家型的董玉梅。那一篇篇文风硬朗、极有气度的散文,显示着一种沉雄的大手笔和大气派。在荆江记中,贞姜死守义节、桓温筑堤挡水、殷仲堪受责难、吴明扒堤攻城等故事,她追根溯源,尾尾道来,展示了一幅在历史长河中,蜿蜒曲折九曲回肠的荆江全景图。在闲话白鹿洞中,作者纵论白鹿洞书院的兴衰。她用三幅彩图,第一幅:兴复白鹿书院,第二幅:白鹿书院揭示,第三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评述了朱熹与白鹿书院的关系,描绘了一代宗师朱喜讲学白鹿书院的盛况。还有失落的古都、漫话楚庄王等等,均是值得一读的文化散文,即人们常称的“大散文”在那积淀如渊的文明中,作者引领着我们,越过层层叠嶂及透出的神秘,走上了一条追溯历史、学习历史、反省历史的捷径。面对五彩斑烂历史,董老师如同一名出色的酿酒师,经她选料、密封发酵、搅拌、蒸馏、过滤、勾调、再过滤,酿出来的酒汁就格外地醇厚甘美。
导师型的董玉梅
请董老师在文明的活化石一书的扉页上签名时,我贸然请董老师留下了手机号,这给我更进一步认识董老师留下了机缘。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汉阳,生活在汉阳集家嘴,对汉阳情有独钟,看到了一本由刘振杰主编的汉阳史话(武汉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便买下了,将它通览了一遍。当看到书中对集家嘴叙述时,心中便犯了疑惑。于是就将自己对集家嘴的质疑发了一份邮件给汉阳档案馆,但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在急迫中,我翻开文明的活化石的扉页,找到了董老师的电话,给她打过去,请她告知邮箱的地址,她欣然同意了,我便将邮件发过去。很快就收到了董老师的回信:
你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我还不太清楚。还需要再查阅资料和旧志来印证。
在谈及地名时,我比较喜欢依靠地图,尤其是当时的地图,我认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我从您的文章中看出你也喜欢用地图说话。
我手中有一张清末时期的武汉三镇合图。在汉阳这一块地界上,非常清楚地标着南岸接驾嘴。在南岸接驾嘴的岸上,有一条和汉水平行的长长的街道,分为三段,靠近长江的称为仁寿街,中间一段就是商业曾经非常发达的双街,第三段是油万街,在这份地图上,没有汉阳集稼嘴。
我知道,双街以及相关的部分街道码头都被江水冲没了,因此,清末的这个南岸接驾嘴也肯定是在双街被冲没前就先于双街毁于洪水中了的。现在的南岸嘴应该只是嘉靖皇帝在南边停留过的一个象征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南岸嘴,汉阳集稼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还需要再查阅地图和史料,请您等几天,如果我有了新的资料,我会和您联系并进行讨论的。
谢谢您。
董玉梅2005 3 16 晚
另外,关于汉水入口问题,她也很快给了我回信:
关于汉水入江口的问题,以前有过争论。有学者认为,汉水历史上同时有几处入江口存在。龟山周围,历史上确实也有入江口,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曾从这里溯汉水而上。三国时期在龟山\蛇山先后建立夏口和夏口城;龟山下的夏口直接就在汉水入江口附近,而建在蛇山上的夏口城,正对着汉水入江口。这就是说,站在蛇山上是可以看到汉水入江口的,这也说明汉水入江口确实曾经在龟山脚下。唐代李白登黄鹤楼时,也确实看到了汉水入江口。
但是,具体位置是不是就如图上所标示,确实还值得商榷,我也不敢确定。等我向相关方面的专家咨询后,回答您。
董玉梅
她的回信以及后来的几次电话联系,对于我如何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答,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更重要是,鼓起我追求和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求索型的董玉梅
董老师已是武汉方志的权威人士了,但从汉网?人文武汉版上看,她却从来没有故步自封,仍在不断地探索、求证。正如她所说的,要“把历史的风烟化为文化的波涛,然后变成自己的灵感。”
去年2月6日(腊月二十八),当家家户户者忙着准备过年时,董老师却冒着刺骨的寒风、蒙蒙的细雨,行走于武昌螃蟹岬,吸引她的却是山中的一座小道观。
山道很静,山道很窄。她踏在弥漫着历史沧桑的石板路上,寻找武昌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寻找历史与现实碰撞的火花。在螃蟹岬的小道观旁,她居然真真实实地看到了这种早已消逝的道术遗存,发出了“读万卷书,还真抵不上行万里路。只要你出门,只要你留心,你便会有新的发现。”的感慨。
我将学长胜蓝写的天空上写着他的名字——记1938年武汉“2。18”空战及李桂丹烈士一文转在了汉网?人文武汉。
胜蓝学长在通过对“二一八”空战,及2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