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北冥之鱼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更多的事,也时常瞻仰各处的文化历史古迹,便时常激扬起一些感触偶有提笔记之的冲动,方觉胸中无物,文字也稍嫌空洞。描写一处景观或纵观一座城市若无文化和历史的铺陈总是没有底色的,不耐品味。于写者无益,于读者更无兴致。于是,我又想起了余秋雨。
时值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借我一生出版。说是最后因为余已经通过媒体声明退出文坛。这一消息一经曝出,称其为“借机炒做”的流言不胫而走。惶论他的动机与目的为何,新一轮对余氏散文的评论之声四起,批评的声音居多。有人更是言之凿凿:虽言退出,实则忙于各处走穴,不是炒做又是什么?我也看到一些报道,有关余秋雨去某某地方讲学,在某某电视节目中露面等等。看来余秋雨是有些过气了。但这些都与我不相干。
从前读余秋雨散文多是自别处拆借来的。前日去商务印书馆位于王府井一带的涵芬楼书店闲逛,看到装桢精美的新版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便燃起重读的冲动,于是不啻重金买了回来置于案头,每晚睡前翻上几页。比之明星将自己吃喝拉撒、鸡毛蒜皮的琐碎无聊堂而皇之的摆上书架,和一些无病呻吟的庸俗读物充斥大街小巷,余氏散文还是值得年轻人一读的,至少雅而有度。雅为雅致,度则为深度、气度。
余的行踪是让人羡慕的,他有机会到处访古名胜,普通人约略是没有这种机会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说到此,我的脑中晖映着另一个人的名字: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人如其名,仙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丰沛的旅游行记。旅行是一项奢侈的活动,没有充分的补给恐怕不会走的太远。在徐霞客的年代,更为艰难,起码交通的不便利就是一个极大的障碍,有资料记载,徐霞客当年跋涉蛮荒,常常“露宿残垣,寄身草莽,燃枯草照明”“山中绝粮,就吃野菜野果为生;无处投宿,就以山洞树林为家。攀绝壁,涉洪流”幸则幸在没有前人为之,霞客之行便足以辉煌史册。余秋雨不知是否效仿古人,玩起了行为艺术。
琼瑶的小说有琼瑶的套路,海岩有海岩的套路,读的多了余秋雨的套路也就渐渐张显了。历史是经,文化是纬,余氏话语则是贯穿的线,更像是一个注脚。
余秋雨的话语风格是极富煽动性,往往以一种情绪一以贯之。为人、为文有三重境界:一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为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与王国维的境界论不谋而合。余秋雨的散文在我看来介于二三之间,主观色彩不加掩饰地操纵着读者的官感。所谓情绪,往往来的快,去的也快。对于读者来说,如果读的“入”顺着作者的指引,会有抒之而后快的酣畅。作者已经充分铺陈了己见,留给读者思考、发挥的余地不大。这也是余氏散文大热的原因之一,因为失之抽象所以可兹消遣,又因其不流俗——没有人云亦云,尚可登堂入室。
既是情绪主导,语言的运用上不免虚张声势。故而又显得矫情。男人带着些矫情总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然而,余秋雨的矫情又是不易察觉的,因此他的书没有列入“小资必读”如村上春树之流。
余秋雨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带着疑问结尾的,一路上他走走停停,似乎在为自己、为当下的文人寻找一种出路。淡出文坛的消息是真是假,信也罢不信也罢。总之,文人们思考了千余年的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寻出个答案来的。隐退决不是上好的选择。 2005年6月6日
更多的事,也时常瞻仰各处的文化历史古迹,便时常激扬起一些感触偶有提笔记之的冲动,方觉胸中无物,文字也稍嫌空洞。描写一处景观或纵观一座城市若无文化和历史的铺陈总是没有底色的,不耐品味。于写者无益,于读者更无兴致。于是,我又想起了余秋雨。
时值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借我一生出版。说是最后因为余已经通过媒体声明退出文坛。这一消息一经曝出,称其为“借机炒做”的流言不胫而走。惶论他的动机与目的为何,新一轮对余氏散文的评论之声四起,批评的声音居多。有人更是言之凿凿:虽言退出,实则忙于各处走穴,不是炒做又是什么?我也看到一些报道,有关余秋雨去某某地方讲学,在某某电视节目中露面等等。看来余秋雨是有些过气了。但这些都与我不相干。
从前读余秋雨散文多是自别处拆借来的。前日去商务印书馆位于王府井一带的涵芬楼书店闲逛,看到装桢精美的新版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便燃起重读的冲动,于是不啻重金买了回来置于案头,每晚睡前翻上几页。比之明星将自己吃喝拉撒、鸡毛蒜皮的琐碎无聊堂而皇之的摆上书架,和一些无病呻吟的庸俗读物充斥大街小巷,余氏散文还是值得年轻人一读的,至少雅而有度。雅为雅致,度则为深度、气度。
余的行踪是让人羡慕的,他有机会到处访古名胜,普通人约略是没有这种机会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说到此,我的脑中晖映着另一个人的名字: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人如其名,仙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丰沛的旅游行记。旅行是一项奢侈的活动,没有充分的补给恐怕不会走的太远。在徐霞客的年代,更为艰难,起码交通的不便利就是一个极大的障碍,有资料记载,徐霞客当年跋涉蛮荒,常常“露宿残垣,寄身草莽,燃枯草照明”“山中绝粮,就吃野菜野果为生;无处投宿,就以山洞树林为家。攀绝壁,涉洪流”幸则幸在没有前人为之,霞客之行便足以辉煌史册。余秋雨不知是否效仿古人,玩起了行为艺术。
琼瑶的小说有琼瑶的套路,海岩有海岩的套路,读的多了余秋雨的套路也就渐渐张显了。历史是经,文化是纬,余氏话语则是贯穿的线,更像是一个注脚。
余秋雨的话语风格是极富煽动性,往往以一种情绪一以贯之。为人、为文有三重境界:一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为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与王国维的境界论不谋而合。余秋雨的散文在我看来介于二三之间,主观色彩不加掩饰地操纵着读者的官感。所谓情绪,往往来的快,去的也快。对于读者来说,如果读的“入”顺着作者的指引,会有抒之而后快的酣畅。作者已经充分铺陈了己见,留给读者思考、发挥的余地不大。这也是余氏散文大热的原因之一,因为失之抽象所以可兹消遣,又因其不流俗——没有人云亦云,尚可登堂入室。
既是情绪主导,语言的运用上不免虚张声势。故而又显得矫情。男人带着些矫情总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然而,余秋雨的矫情又是不易察觉的,因此他的书没有列入“小资必读”如村上春树之流。
余秋雨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带着疑问结尾的,一路上他走走停停,似乎在为自己、为当下的文人寻找一种出路。淡出文坛的消息是真是假,信也罢不信也罢。总之,文人们思考了千余年的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寻出个答案来的。隐退决不是上好的选择。 200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