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琉璃世琉璃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相。自那之后,商鞅的新法顺利实施。
朱允炆自幼熟读经史,当然明白方孝儒的言下之意:代王朱桂骄纵横行,地方官管不了,朝廷必须管。
黄子澄在旁边说道:“还有周王,岷王也是民怨沸腾,常有奏折告上来”。方孝儒脸色铁青,不再说话,只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看了看黄子澄和方孝儒,迟疑着说道,“好!吾趁便再奏圣上”。
黄子澄见他不是很踊跃,颇有些恨铁不成钢:“殿下是明日的大明皇帝,诸王罔顾国法,需从严处办啊!”
朱允炆皱眉道:“也不是诸王都是这样。各个叔叔不能一概而论。代王叔,周王叔,岷王叔,这几个有告状的奏折上来的,先查清楚事实,确实犯了法的,当然应该管,吾会奏明圣上请旨查办。”
方孝儒见他主意颇定,倒有些高兴:“殿下英明!本来就是对事不对人,犯法的哪怕是藩王,也应该管;遵纪守法尽忠为国的,殿下应该嘉赏。”
很奇怪,那一刻朱允炆的脑海中飘过了燕王朱棣的影子,从来没有收到过告燕王的奏折,是他确实清正廉洁吗?那这次朝鲜公主的事情到底为什么拖延推诿呢,真的如黄子澄猜的迁怒于宜宁公主吗?对自己真的有如此不满吗?
朱允炆不禁有些困惑。
正胡乱想着,门口张元亨通报:“齐大人来了,在堂外求见殿下”。朱允炆连忙让请。
齐泰大踏步地迈进了大本堂,三言两语行礼寒暄已毕,直接切入正题:“殿下,前日圣上让准备的各地藩王的地方官审核册子,臣已经做好了”。说着呈给朱允炆一份奏折。
奏折颇长大,朱允炆接过直接摊开在案上,黄子澄和方孝儒也凑过头来一起观看。
齐泰这个调查作得极为细致,二十五个藩王的所在地城市,从知府一级到县令的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驻军的军队长官,都一一列明了姓名,年纪,出身,经历。并且在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做了记号。
黄子澄第一个称赞:“齐大人!这个做得了不起!”
齐泰笑笑不答,心中也颇自得。
朱允炆见第一个写的就是北平,凝神看去,北平布政使(相当于北平市长)北平都指挥使司(北平军区司令员)后面都做了重重的记号。
“要换!”齐泰迎着朱允炆困惑的目光,肯定地说道。
朱允炆不啃声,继续往下看,越看越是心惊,做了记号的有一大半,开封太原甚至成都都写着“换”。
黄子澄方孝孺看完,齐声赞同,期待的目光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不说话。前日在栖霞山上建议巩固地方行政,其实宽慰祖父的成分居多。自己也好,父亲也好,其实和祖父一样,从来都觉得朱家子孙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即使偶有龌龊,商量着解决就好。无奈朝臣们总是担心,自己那么说,同时也是说给大臣们听的。没想到齐泰当了真,做了这么多工作。可是如果真这么“换”,立刻就会伤了和叔叔们的和气,本来没什么事,何必呢?而且也伤祖父的心。
朱允炆沉吟半天,说道:“兹事体大,如此大批官员变动,恐有非议,引起朝廷不安。以后再议。”
齐泰错愕:“殿下!事不宜迟啊!”黄子澄方孝孺也是一脸失望。
朱允炆摆摆手:“这个再议”,赶紧转移话题,对方孝孺说道:“上次让你考虑的《大明律》需要修改的地方怎么样了?”
方孝孺道:“臣仔细反复推敲,有七十三处太过严苛,建议减轻量刑”,说着取出一卷拟好的文稿,摊在桌上,解释给几个人听。
《大明律》是《大明律集解附例》的简称,成形于洪武元年,洪武七年颁行天下。以《名例律》冠於篇首,名例是刑名和法例的简称,前文说过的“五刑”即出自于此;后面按六部职章分为六律,详细规定了各种犯罪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应该说,六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有这么一部完备的法律,是相当了不起的,并不是电视剧里“朕言即法”,什么事皇帝拍怕脑袋就随便决定的。
不过皇帝朱元璋出身草根,对贪官污吏痛恨至极;又恨不得全国的百姓皆成道德楷模,在量刑上极为严厉,死罪的起点比唐宋都低得多。朱允炆天性仁厚,一直觉得太苛刻。这时看方孝孺的建议文稿,是七十三处太重的量刑改轻,其中有四十一个原本是死刑的改为或徙或放。看着看着,不由心中欢喜,微笑着赞道:“好!极好!这个吾即刻呈给圣上,争取早日修订。正文先生届时尚要辛苦。”
方孝孺笑道:“臣自然当效绵力。”
就这样,大本堂里,未来的皇帝和他的三个谋臣商量着朝政,四个书生一样的满腔热血胸怀大志。他们会实现理想吗?大明的未来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吗?
相。自那之后,商鞅的新法顺利实施。
朱允炆自幼熟读经史,当然明白方孝儒的言下之意:代王朱桂骄纵横行,地方官管不了,朝廷必须管。
黄子澄在旁边说道:“还有周王,岷王也是民怨沸腾,常有奏折告上来”。方孝儒脸色铁青,不再说话,只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看了看黄子澄和方孝儒,迟疑着说道,“好!吾趁便再奏圣上”。
黄子澄见他不是很踊跃,颇有些恨铁不成钢:“殿下是明日的大明皇帝,诸王罔顾国法,需从严处办啊!”
朱允炆皱眉道:“也不是诸王都是这样。各个叔叔不能一概而论。代王叔,周王叔,岷王叔,这几个有告状的奏折上来的,先查清楚事实,确实犯了法的,当然应该管,吾会奏明圣上请旨查办。”
方孝儒见他主意颇定,倒有些高兴:“殿下英明!本来就是对事不对人,犯法的哪怕是藩王,也应该管;遵纪守法尽忠为国的,殿下应该嘉赏。”
很奇怪,那一刻朱允炆的脑海中飘过了燕王朱棣的影子,从来没有收到过告燕王的奏折,是他确实清正廉洁吗?那这次朝鲜公主的事情到底为什么拖延推诿呢,真的如黄子澄猜的迁怒于宜宁公主吗?对自己真的有如此不满吗?
朱允炆不禁有些困惑。
正胡乱想着,门口张元亨通报:“齐大人来了,在堂外求见殿下”。朱允炆连忙让请。
齐泰大踏步地迈进了大本堂,三言两语行礼寒暄已毕,直接切入正题:“殿下,前日圣上让准备的各地藩王的地方官审核册子,臣已经做好了”。说着呈给朱允炆一份奏折。
奏折颇长大,朱允炆接过直接摊开在案上,黄子澄和方孝儒也凑过头来一起观看。
齐泰这个调查作得极为细致,二十五个藩王的所在地城市,从知府一级到县令的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驻军的军队长官,都一一列明了姓名,年纪,出身,经历。并且在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做了记号。
黄子澄第一个称赞:“齐大人!这个做得了不起!”
齐泰笑笑不答,心中也颇自得。
朱允炆见第一个写的就是北平,凝神看去,北平布政使(相当于北平市长)北平都指挥使司(北平军区司令员)后面都做了重重的记号。
“要换!”齐泰迎着朱允炆困惑的目光,肯定地说道。
朱允炆不啃声,继续往下看,越看越是心惊,做了记号的有一大半,开封太原甚至成都都写着“换”。
黄子澄方孝孺看完,齐声赞同,期待的目光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不说话。前日在栖霞山上建议巩固地方行政,其实宽慰祖父的成分居多。自己也好,父亲也好,其实和祖父一样,从来都觉得朱家子孙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即使偶有龌龊,商量着解决就好。无奈朝臣们总是担心,自己那么说,同时也是说给大臣们听的。没想到齐泰当了真,做了这么多工作。可是如果真这么“换”,立刻就会伤了和叔叔们的和气,本来没什么事,何必呢?而且也伤祖父的心。
朱允炆沉吟半天,说道:“兹事体大,如此大批官员变动,恐有非议,引起朝廷不安。以后再议。”
齐泰错愕:“殿下!事不宜迟啊!”黄子澄方孝孺也是一脸失望。
朱允炆摆摆手:“这个再议”,赶紧转移话题,对方孝孺说道:“上次让你考虑的《大明律》需要修改的地方怎么样了?”
方孝孺道:“臣仔细反复推敲,有七十三处太过严苛,建议减轻量刑”,说着取出一卷拟好的文稿,摊在桌上,解释给几个人听。
《大明律》是《大明律集解附例》的简称,成形于洪武元年,洪武七年颁行天下。以《名例律》冠於篇首,名例是刑名和法例的简称,前文说过的“五刑”即出自于此;后面按六部职章分为六律,详细规定了各种犯罪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应该说,六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有这么一部完备的法律,是相当了不起的,并不是电视剧里“朕言即法”,什么事皇帝拍怕脑袋就随便决定的。
不过皇帝朱元璋出身草根,对贪官污吏痛恨至极;又恨不得全国的百姓皆成道德楷模,在量刑上极为严厉,死罪的起点比唐宋都低得多。朱允炆天性仁厚,一直觉得太苛刻。这时看方孝孺的建议文稿,是七十三处太重的量刑改轻,其中有四十一个原本是死刑的改为或徙或放。看着看着,不由心中欢喜,微笑着赞道:“好!极好!这个吾即刻呈给圣上,争取早日修订。正文先生届时尚要辛苦。”
方孝孺笑道:“臣自然当效绵力。”
就这样,大本堂里,未来的皇帝和他的三个谋臣商量着朝政,四个书生一样的满腔热血胸怀大志。他们会实现理想吗?大明的未来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