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说网 www.18xs.cc,道德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上[1],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2]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3]其贵言[4],功成事遂[5],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
[1]太上:至高无上,这里指最高明的统治者。
[2]誉:即赞誉、美誉。
[3]悠兮:悠闲自在。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遂:成功。
译文
最高明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
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尊重称赞他。
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惧他。
更次一等的,人民轻视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信服他。
统治者悠闲自在,不随意发号施令,等到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解读心得
1.本章中,老子说明统治者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这就是要统治者顺道而行,施无为之治,自己省心省力,百姓也能自治。这样,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安,从而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就是"太上"君主治国之王道。
2."太上"之王道,就是顺其自然,绝不勉强从事,绝不强加于人,而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自然能事半功倍,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3.虽说谋事在人,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成事在天,很多努力也许是勉强的、徒劳的、不必要的。所以,无论为人还是处事,我们都要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不勉强为之,不强加于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前人校注
太古在上之君,无为无欲,道化流行,不见其迹,下民各得其所,但知有君而已。
--范应元
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惟不自信,而加之以仁义,重之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苏辙
功成事遂,谓天下太平也。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
--河上公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王弼
道德既隐,仁义乃彰。仁义不行,刑法斯作。圣人执古御今,断雕为朴,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有法无法,因时为业。
--陆希声
本章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老子因见世道日衰,想复太古之治也。老氏之学,以内圣外王为主也。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刘伯温功成身遂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刘伯温立有汗马功劳,受到重赏高封,但他却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为什么呢?
原来,他深知"可共患难却难同富贵"的道理。他请辞,是为了避免卷入官场斗争之祸患,为保身安泰,安享晚年。
在他自己看来,少年时所立下的报国之志已经实现,自己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也已经到头了,别无所求。而且,自己性格豪爽,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直言快语,曾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但同时也无形中得罪了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而且,就是在朱元璋面前,他也经常直谏不讳。所谓"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哪天龙颜大怒,自己的性命就难保了。宦海浮沉,高处不胜寒,不如一介平民,踏实过日子来得坦然。所以他决定尽早从官场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告老还乡,过悠闲的平民生活,乐得清闲快乐。
经他再三请辞,朱元璋同意他告老还乡。于是,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
他在乡下每天读书吟诗,饮酒下棋为乐,谢绝与官府的一切来往,静心修养,悠哉乐哉。由于刘伯温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深知潜在的危险,所以决定"悠兮其贵言",并"功成事遂",过与世无争、自然无为的晚年生活,才避免了杀身之祸。
太上[1],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2]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3]其贵言[4],功成事遂[5],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
[1]太上:至高无上,这里指最高明的统治者。
[2]誉:即赞誉、美誉。
[3]悠兮:悠闲自在。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遂:成功。
译文
最高明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
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尊重称赞他。
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惧他。
更次一等的,人民轻视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信服他。
统治者悠闲自在,不随意发号施令,等到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解读心得
1.本章中,老子说明统治者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这就是要统治者顺道而行,施无为之治,自己省心省力,百姓也能自治。这样,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安,从而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就是"太上"君主治国之王道。
2."太上"之王道,就是顺其自然,绝不勉强从事,绝不强加于人,而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自然能事半功倍,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3.虽说谋事在人,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成事在天,很多努力也许是勉强的、徒劳的、不必要的。所以,无论为人还是处事,我们都要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不勉强为之,不强加于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前人校注
太古在上之君,无为无欲,道化流行,不见其迹,下民各得其所,但知有君而已。
--范应元
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惟不自信,而加之以仁义,重之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苏辙
功成事遂,谓天下太平也。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
--河上公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王弼
道德既隐,仁义乃彰。仁义不行,刑法斯作。圣人执古御今,断雕为朴,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有法无法,因时为业。
--陆希声
本章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老子因见世道日衰,想复太古之治也。老氏之学,以内圣外王为主也。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刘伯温功成身遂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刘伯温立有汗马功劳,受到重赏高封,但他却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为什么呢?
原来,他深知"可共患难却难同富贵"的道理。他请辞,是为了避免卷入官场斗争之祸患,为保身安泰,安享晚年。
在他自己看来,少年时所立下的报国之志已经实现,自己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也已经到头了,别无所求。而且,自己性格豪爽,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直言快语,曾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但同时也无形中得罪了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而且,就是在朱元璋面前,他也经常直谏不讳。所谓"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哪天龙颜大怒,自己的性命就难保了。宦海浮沉,高处不胜寒,不如一介平民,踏实过日子来得坦然。所以他决定尽早从官场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告老还乡,过悠闲的平民生活,乐得清闲快乐。
经他再三请辞,朱元璋同意他告老还乡。于是,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
他在乡下每天读书吟诗,饮酒下棋为乐,谢绝与官府的一切来往,静心修养,悠哉乐哉。由于刘伯温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深知潜在的危险,所以决定"悠兮其贵言",并"功成事遂",过与世无争、自然无为的晚年生活,才避免了杀身之祸。